查文庫>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

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1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掌握了關於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瞭解,我們xx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岩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岩的每一層的岩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岩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岩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實習專案是滿壽山的岩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專案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岩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兩米,岩層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儘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岩組成,該層岩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岩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岩,厚約八米,岩石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於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岩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岩,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岩,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岩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岩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岩,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於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岩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岩。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岩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岩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岩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岩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線、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岩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透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後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於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後,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岩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絡實際,

  5、瞭解了饅頭山的岩層構造,對沉積岩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2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實習,勘探工作目的是:

  二:勘探任務,本次野外實習的任務是:

  (1)觀察各實習地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體等其他情況;

  (2)觀察奧陶紀石灰岩的顏色、光澤、解理、化石的種類及其含量、斷層等其他情況;

  (3)對斷層做素描圖、描述其擦痕的狀況;

  (4)觀察晚奧陶統與中石炭統的假整和麵及其過渡岩層的風化程度、顏色、巖性、化石種類及其數量等其他情況;

  (5)觀察中石炭統本溪組泥岩層的岩層特點、砂岩的顏色、解理及砂岩岩層中所包含的礦產、石灰岩的顏色、解理、裂隙的發育情況、化石的種類及其數量等;

  (6)觀察上石炭統的黏土層、石灰岩層的特點、岩層厚度、其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岩層的裂隙發育程度、含水情況、礦產種類及其數量;(7)觀察上石炭統的砂岩、泥岩、黏土層的特點、及其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量;

  (8)觀察煤礦的地形、瞭解煤礦的各種設施的用途、觀察各種機器的特點,瞭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9)瞭解煤礦的開採情況、煤的種類、煤的儲存和運輸等。

  三:交通狀況

  縫山針公園位於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園西邊是村莊,公園前是東西走向的公路,公園內是海相沉積的中、晚石炭統石灰岩。

  紅砂嶺位於的縫山針的公園西方,焦作影視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視路從南面跨過,上白作鄉公路從南至北穿過此地區,交通便利,有盤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鐵礦和其他的一些廢棄的鐵礦礦井。

  西張莊位於焦作市區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從山下到山上路礦稍差,山頂上有硫磺礦和用黏土燒製陶瓷器皿的小工廠。

  焦煤集團珠春礦位於焦作礦區西南部,東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鐵路交通便利,焦晉高速在礦區西部穿過,焦克公路在礦區北部透過,有礦區鐵路專線與焦柳、正太乾線連線。

  四:天氣情況

  五:水文地質情況

  (1)在縫山針公園內無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乾渠自西向東穿過本地區,一般乾涸無水,夏秋季節彙集降雨並排洩山洪,有時會發生小規模的山體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為景觀用水。地層含水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砂岩含水層、二疊系砂岩含水層、石炭系第八層、二層石灰岩、奧陶系石灰岩含水層。

  (2)在紅沙嶺未見到明顯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僅有東西走向的群英乾渠,一般乾涸無水,夏秋季節彙集雨水並排洩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性雨水多滲入地下。

  (3)在西張莊沒有發現明顯的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群英乾渠自西向東穿過,一般乾涸無水,夏秋季節彙集雨水並排洩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性雨水。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3

  一、實習目的

  實習的主要任務:

  1、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岩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瞭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佈狀況。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採集、地質現象觀察和描述記錄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

  二、實習情況

  (一)時間

  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

  (二)小組成員

  王XX 王XX 王XX 吳XX 武XX 薛XX

  (三)實習路線

  (1) 20xx年XX月XX日 星期四 晴

  河南省XX市輝縣市上八里鄉薄壁鎮鴨口村

  (2)20xx年XX月XX日 星期五 晴

  河南省焦作市龍洞鄉XX村後溝

  (3)20xx年X月XX日 星期六 晴

  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常平鄉向南100米左右

  三、實習內容

  1、認識實習區常見的礦物和岩石,學會區分三大類岩石。

  2、認識實習區地層剖面,瞭解地層劃分,對比方法,熟悉地層時代。

  3、認識實習區地質構造(褶皺、節理、斷層)學會識別方法。

  4、學會使用地質羅盤,測量岩層(斷層)產狀。

  5、學會做標準的野外地質記錄。

  6、編寫實習報告

  第二章 地層

  地層:是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層狀岩石的總稱,包括沉積岩,火成岩和變質岩。地層可以顯示地層形成的先後順序,因此它和 一定得時間含義相聯絡。所以在底層形成以後,老地層在下,新地層在上,此種順序稱為正常層序。

  區域內出露與發育的地層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變質岩系、元

  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疊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疊系下統,為區內主要含煤地層。

  【分述】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再細到系、組)新生界

  古生界為地球上首次大量出現生物的時期,距今約 7.5 億年到

  2.3 億年前,主要包括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在焦作地區因為地層遭到侵蝕,缺失了全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和奧陶系為整合接觸;奧陶系和石炭系為平行不整合接觸;石炭系和二疊系為整合接觸。

  2.1 太古界(A r)

  輝縣市上八里鄉鴨口盤山公路沿途的太古界可見底層為贊皇群(Arz ),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為:在盤山公路邊可以看到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混合巖及小型岩脈或巖牆侵入岩體。

  (1)呈黑褐色及黃褐色,鱗片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黑雲母和石英。斜長石佔55%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澤,風化後呈土狀光澤,黑雲母佔 15%~25%左右,呈片狀。石英佔 15%~25%左右,油脂光澤。

  (2)角閃斜長片麻岩主要由斜長石、角閃石、石英及黑雲母、透輝石、紫蘇輝石等礦物組成。明顯的片麻狀構造是由暗色礦物、淺色礦物相同排列的條帶表現出來。角閃斜長片麻岩,由中基性岩漿岩及富鐵白雲質泥灰岩經高階區域變質作用形成。角閃石佔50%~60%左右,呈柱狀 或粒狀,斜長石佔 20%~30%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澤,風化後呈土狀光澤。石英佔5%~10%左右,油脂光澤;

  (3)花崗片麻岩(肉紅色),其礦物成分主要是正長石、石英、黑雲母、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可包括三種不同型別:

  ①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鹼性長石片麻岩;

  ②混合巖化作用形成的花崗質混合片麻岩;

  ③與造山運動同時在強應力作用下,由壓力結晶作用形成的片麻狀花崗岩。

  (4) 混合巖 由混合巖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它是變質岩和岩漿岩之間的過渡巖類,混合巖的礦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定向排列。 在盤山公路觀察到的混合巖:含有一定數量近於平行的淺色長石英質或花崗質脈狀體的混合巖,多呈厚度不等的層狀特徵特徵,圍巖中大量的侵入體(脈狀、條帶狀)與圍巖組合在一起形成岩石,圍巖稱為基體,侵入岩稱為脈體,主要有石英脈和長石英質岩脈。岩漿沿著與岩層層面垂直或斜交的斷面侵入,形成了規模較大,似牆狀的巖體體,稱為巖牆。構成岩脈和岩漿的岩漿岩從酸性到基性都有。

  (5)變質岩 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是組成地殼的主要岩石型別之一。先期形成的岩石在地殼中受高溫、高壓及外來物質深入的影響下,引起其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的改變,而形成的新岩石,稱為變質岩。變質岩的主要特徵是這類岩石大多數具有結晶結構、定向構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變質作用形成的特徵變質礦物。

  2.2 元古界(Pt )

  元古界包括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元古代中期發生了全球性的大冰期,世界各地都發現了冰川遺蹟。在元古代末期,開始出現了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但這些動物都沒有堅硬的骨骼,所以化石上只是留下印痕等遺蹟。元古代也曾發生廣泛的地殼運動,在前期是地球主要的造山時期。在中國北方為“呂梁運動”。元古代時期的地層中蘊藏有豐富的鐵礦、銅礦和稀土金屬礦物

  在輝縣上八里鎮盤山公路前進方向右側可以看到元古界雲夢山組的巖性組成和地層不整合接觸現象。雲夢山組其下部顏色為紅色、紫紅色變質石英砂岩,上部顏色為淺色的厚層狀結構。以石英為主(大於 90%),矽質、鐵質膠結,層理明顯,大部分為中粗粒的結構,層面上有波痕和泥質龜裂紋,多形成陡峭的懸崖。該地區的石英砂岩的厚度比較大,達到100m 以上。

  在當地可以清楚的看到雲夢山組與贊皇群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一致,呈一定角度斜交;兩套地層岩石變質程度差異較大;缺失某年代地層,可以得出雲夢山組與贊皇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2.3 古生界(Ph)

  古生界分為下、上兩界,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海相沉積為主,其中寒武系、奧陶系砂岩、竹葉狀灰巖和筆石頁岩代表淺海相沉積。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陸相沉積大量發育,含煤沉積廣泛分佈。其中石炭紀紡錘蟲灰巖屬較深的海相沉積,煤層屬沼澤相沉積。二疊紀的硬石膏層、石膏層、岩鹽層、泥灰岩和紅色砂岩均屬瀉湖相沉積。

  在中國華北及東北南部,下古生界由淺海相石灰岩為主的寒武系和中、下奧陶統組成,缺失上奧陶統、志留系和上古生界的泥盆系及下石炭統。中上石炭統為海陸互動相的含煤沉積,二疊系以內陸盆地堆積為主。在南方古生界是一套巨厚的淺海相石灰岩。上二疊統早期夾有重要煤系。在東北北部,古生界為巨厚的海相沉積和海陸互動相沉積並夾有中酸性火山岩和凝灰岩。在西北古生界以巨厚的海相沉積為主,有大量火山岩和火山沉積岩。

  2.3.1 寒武系(∈)

  寒武系是寒武紀形成的地層,分下、中、上三個統的7個地層單位,即下統的饅頭組,中統的毛莊組、徐莊組、張夏組,上統的崮山組、長山組、鳳山組。

  下統 主要為灰黃色的鈣質頁岩,紫紅色的鈣質泥岩及薄層石灰岩。主要為粘土類礦物,有一定的方解石。由於頁岩、泥質灰巖抗風

  化能力弱,容易風化破碎。地貌上常為低山丘陵。

  (鈣質頁岩)

  中統 主要為青灰色的石灰岩,呈厚層狀,常有鮞狀結構和豆結構,地形上構常為陡坎地形。

  (鮞狀灰巖)

  上統 白雲質灰巖,風化面呈灰黑色或深灰色,新鮮面呈灰色,與奧陶系石灰岩正好相反。厚層狀,礦物成分有方解石和白雲石,以方解石為主。當方解石含量大於90%是石灰岩;當方解石含量大於 75%時,白雲石含量大於 20%時,為含白雲質石灰岩,當方解石含量大於 50%時,叫白雲質灰巖,白雲石大於 50%時,叫鈣質白雲岩。在野外判斷時可以用稀鹽酸來檢驗,反應劇烈的是石灰岩,反應緩慢的叫白雲岩。結構為隱晶質向顯晶質過渡,典型的特徵為風化面上有淋濾溝,又稱披麻狀結構或刀砍紋。撞擊時冒白煙,且有臭味。可以作為冶金熔劑。

  (白雲岩)

  2.3 .2奧陶系(O)

  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O2m )主要為青色、青灰色的石灰岩,以及方解石(主要礦物成分為碳酸鈣)為主,質純,性脆,呈厚層狀。層面上能夠看到白色的方解石脈的充填,其風化面上由於受到風化故顏色較淺,新鮮面的顏色較深。奧陶紀全球海洋較穩定,沉積平穩,此時期產生較厚的灰巖,新鮮斷面有閃光,方解石晶粒的緣故。

  2.3.3 石炭系(C)

  自奧陶紀後,海水退出整個華北及東北南部地區,長期遭受風化剝蝕,直到晚石炭世時,海水才又重新侵漫到這一地區,形成一般不超過500米的海陸交替相的含煤沉積,所含動物群與華南相似。東北北部區下石炭統以海相碎屑岩為主夾灰巖,時夾陸相碎屑沉積,厚度較大;上石炭統以海相灰巖為主,所含動物群與華南相似。西北區的石炭系比較複雜,厚度大,所含動物群與華南相似。石炭紀在全世界是最早的重要成煤時期。在華北有本溪組和太原組,太原組是中國北部石炭系中最重要的煤系地層,其他沉積礦產有鐵、錳、黃鐵礦、鋁土礦及石膏。

  2.3.3.1中統:本溪組(C 2b)

  本溪組的巖性組成,主要是粘土巖、鐵質巖、鋁質巖、砂質巖。下部為紫紅色的、褐紅色的鐵礦層,稱為山西式鐵礦,中部或中上部為灰色或青灰色的鋁土質泥岩或鋁土礦。當鋁的含量大於 40%,鋁矽比大於 2:1 時為鋁土礦,否則為鋁土質粘土;上部為灰白色薄層狀的粘土巖,高嶺石含量高時可以作為耐火材料的原料。本溪組的厚度為 0 ~20m 左右,一般為 8~10m,沉積時基底不平行成雞窩狀或串珠狀的賦存狀。

  2.3.3.2上統:太原組(C 3t)

  為灰黑色的中厚層狀、厚層狀的石灰岩,單層厚度比較薄(與奧陶紀石灰岩的相比較),有8 層左右,從上到下依次為L 1~L 8 ,石灰岩中含有黑色的燧石結核或燧石層,石灰岩中有化石(珊瑚化石、

  腕足類化石等),太原組中含有煤層,薄煤層,焦作僅有兩層可採煤層一2 和一5煤,石灰岩常構成煤層頂板,其底板由深灰色的或黑色的薄層狀泥岩組成。

  2.4 二疊系(P)

  二疊系是指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是以海相; 另一種是以陸相為主為主。二疊系以淺海相灰巖為主,底部常有煤系。

  2.4.1 下統 山西組(11Ps)山西組的岩層性質為灰色的砂質巖、泥質岩和深黑色、灰黑色的薄層泥岩,該組下部含主要煤層為二 1 煤,又稱為大煤,平均厚度在 6m左右,以中厚煤層為主,是焦作地區的主要開採煤層。頂板為砂岩,其表面富含白雲母,又稱為大佔砂岩,在焦作地區,大佔砂岩不是很明顯。在鑽井勘探中,遇到大佔砂岩,就預示著將要接近煤層。

  2.4.2 下統 下石盒子組 其巖性特徵為:主要由黃綠色、灰色砂岩及

  泥岩組成,偶夾紫紅色團塊狀泥岩,厚 2~140m,平均 80m,本組以底部砂鍋窯砂岩與山西組分界。底部為灰白色、淺灰色厚層狀含礫風化面呈灰黃色的中粒砂岩,俗稱“砂鍋窯砂岩”,厚 0.5~9.3m,平均 6.0m,是本組與山西組分界的主要標誌。下部為淺灰色、灰色泥岩、鋁土質泥岩及鋁土巖,具紫斑,區域性含有鮞粒;中部為青灰色細長石英砂岩,含海綠石,其間夾青灰色鋁質泥岩及黑色泥岩,上部由淺灰色泥岩、砂質泥岩和薄層狀細砂岩及粉砂岩組成,與下伏山西組呈整合接觸。

  下石盒子組的三、四、五煤段和上石盒子組的六、七、八煤段均形成於向淺水海灣進積的複合三角洲沉積體系,在小規模海平面升降的影響下,使三角洲各種亞環境向海、陸方向進行了多次交替演變。在上三角洲平原和靠分流河道的部位,煤層變薄甚至尖滅,整體厚度不穩定、變化大,僅區域性可採,全硫量低,一般小於 0.5%~1.0%,而灰分產率則一般大於 25%~30%。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間灣充填淤平演化的泥炭沼澤環境中形成的煤層較厚,較穩定。此地層在焦作地區不含煤或煤層為不可採煤層。

  2.4.3 上統上石盒子組 其巖性特徵為:主要由黃、黃綠色淺灰色的砂岩及泥岩組成,厚 0~200m,平均 50m。該組遭受剝蝕嚴重,出露不全,與下伏石盒子組呈整合接觸。本地區晚二疊世晚期孫家溝組不含煤,為一套由細砂岩、粉砂岩、砂質泥岩及泥岩組成的湖泊沉積。

  第三章 構造

  3.1褶皺

  在地殼運動的影響下,岩層受水平方向擠壓力的長期作用發生塑

  性變形,形成波狀彎曲,這種構造形態稱為褶皺。

  (焦晉高速邊褶皺構造 背斜)

  (焦晉高速邊褶皺構造 向斜)

  (構造示意圖)

  3.2 節理

  破裂面兩側的巖塊未發生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根據受力可以分為:張節理和剪節理;根據構造成因可分為:構造節理和非構造節理。張節理的描述:張節理指岩石受張應力作用產生的節理,它的張口開裂,節理面粗糙不平,延伸不遠,當穿過礫岩時,常繞開礫石,張節理常發生於脆性岩石中,並多被石英、方解石等充填。剪節理的描述:剪節理指岩石受剪應力作用產生的節理,它的張口緊閉,節理面光滑平直,節理面延伸較遠,常有兩組相互交叉同時出現,組成 X 型共軛節理。

  3.3 斷層

  構造運動產生的地應力超過組成地殼岩石的強度極限時,岩石便發生斷裂,斷裂後的巖塊(或岩層)若沿破裂面發生相對位移,這種斷裂構造稱為斷層。它對礦產的開採及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均有影響。在煤礦礦井地質工作中,對斷層的研究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內容。

  本次地質實習所看到的是輝縣上八里鎮鴨口斷層,斷層的上盤為寒武系地層,岩石為石灰岩,下盤為震旦系地層,岩石為石英砂岩,該斷層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為正斷層。該大型斷層附近有很多伴生的小型斷層,且大部分為正斷層。由於斷盤的巖性組成為石英砂岩,強度大,性脆,故斷層面呈現出懸崖峭壁。

  3.4沁陽地塹

  斷層:上盤為二疊紀上統上石盒子組的砂岩和泥岩,下盤為奧陶紀馬家溝組的石灰岩,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為正斷層。走向近東西方向,走向43°,傾向 312°,傾角 62°。

  沁陽地塹構造控煤的地質示意;

  走向43°,傾向 312°,傾角 62° 由上示意圖可見,本地區的含煤層為二疊紀上統的山西組煤層,但是由於岩層的斷層結構,F1 斷層為正斷層,其下盤上升,其含煤層高出地表,被風化剝蝕掉,上盤下降,保留了含煤層系沒有被剝蝕掉,F2 斷層為正斷層,其上盤下降,與F1斷層的上盤形成了沁陽地塹,保留了含煤層系,下盤上升,使煤層高出地表面,被風化剝蝕;由此可知該地區的煤層範圍小,F1和F2斷層之間的沁陽地塹間的煤層溝通了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O2石灰岩強含水岩層,故該煤層的礦井湧水量比較大,開採條件差。

  斷層造成該地區煤層賦存條件差及煤炭質量不好的原因。斷層同樣也是正斷層,下盤上升,使煤層高出地表面,被風化剝蝕。上盤下降,保留了部分煤層,但由於F3F斷層的切割,儲存煤層的範圍很小,離地表較近,為風化—氧化帶,煤炭的質量不好,該煤層的深部煤由於斷層的作用被抬升,被風化剝蝕掉,故未受風、樣氧化的煤炭未能儲存。斷層帶附近,由於上盤下降,力的作用方向向下,上盤岩層向下彎曲,下盤上升,力的作用方向向上,下盤岩層向上彎曲,由此,可判斷對盤岩層的運動方向。

  第四章 礦產

  焦作礦產資源品種較多,儲量較大,質量較好,經過普查的礦產資源有40餘種,佔全省已發現礦種 25%,探明儲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鋁礬土、耐火粘土、硫鐵礦等20多種。 其中煤田東起修武,西至博愛,南接武陟,東西長65 公里,南北寬 20公里,保有儲量32.4億噸,為單一的優質無煙煤(發熱量:5500 -6700 大卡/ 公斤,含硫量:0.5-0.8% ,揮發分:8 -9%,灰分:22 -27%),是化工和鋼鐵工業的理想原料。

  耐火粘土主要分佈於修武至沁陽一線的太行山南側,埋藏淺,易開採,耐火度達1650 ~1770 ℃,是生產陶瓷、耐火材料的優質原料,已探明儲量 4686.9 萬噸,佔全省保有儲量的 9.5% 。

  (鋁土礦)

  鐵礦主要分佈於焦作和沁陽,保有儲量 2726 萬噸,工業儲量 740.6萬噸,以磁鐵礦為主,含鐵量 32%;硫鐵礦保有儲量 3475.5 萬噸,佔全省儲量的 41%,品位一般在16 ~20%左右,洗選效能良好,主要位於馮封礦區,礦體長 3000米,寬300- 600 米。

  (奧陶系鐵礦)

  石灰石分佈廣、儲量大,工業儲量33 億噸,遠景儲量100 億噸, 厚度穩定在30米以上,含氧化鈣 52~54%,主要分佈於北部山區,面積 500 平方公里,是生產純鹼、乙炔、水泥等產品的優質原料。 此外,焦作還有銅、鐵、石英、大理石、鋁、鋅、磷、銻等礦產資源。

  第五章 結束語

  首先感謝各位導師,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和對我們的耐心指導。雖然天氣很寒冷、環境比較的惡劣,但是指導老師們耐心細緻地為我們講解,我感悟到了老師們的勤懇的治學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誨人不倦的為師之道,讓我非常的感動!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4

  1、前言

  一、實習概述

  1、實習任務依據:激發波在不同地層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從而劃分地層和岩層;

  2、實習內容:單邊排列激發的平面波速實驗法;孔中波速測試,地面波速測試,陸地聲納法探測基岩深度;根據觸探試驗劃分地層和基岩面;認識多功能鑽機的操作過程,岩心編錄;望峰崗煤礦現場參觀認識煤礦建設及生產過程。

  3、實習老師:王興陣、、蔡勁松、、

  4、實習地點:資環系辦公樓東南角及望峰崗煤礦

  5、實習安排:11月15日:鑽機操作認識實習,岩心編錄及儲存

  11月16日:平面波速試驗及靜力觸探試驗

  11月17日:望峰崗煤礦實習

  11月18日:靜力觸探試驗及電法測井及三維電測深

  11月19日:王興陣老師介紹實習報告的具體寫法

  6、實習要求:(1)實習中主動動手去做,去思考並遵守紀律(2)文字簡練,圖表清晰,結論正確,建議合理。

  二、XY—1型多功能鑽機

  主要裝置:鑽機鑽進深度100米;泵量95Lmin;平孔直徑110mm;終孔直徑75mm;鑽機質量620Kg;最大起重量10KN;最大泵壓1、2Mpa;柴油機功率12馬力;壓力錶0—2、5Mpa;柴油機型號ZS1105;標定功率12、1Kw;標定轉速2200rmin;淨質量160Kg

  地下部分主要由鑽桿和鑽頭組成,鑽頭有五顆鑽齒,合金剛成分。當碰到強度大的基岩時,用鋼砂管取岩心。麻花鑽用來取土心。墊叉起支撐鑽桿重量的作用。自由鉗用來換鑽尜和鑽頭。

  2、操作過程

  我們首先到達系樓的東南角。在鑽機開啟前,工程師師傅向我們介紹了鑽機的結構,鑽機主要由柴油機,傳動裝置,鑽掘裝置組成。鑽進裝置由水壓機,油壓機,鑽頭,鑽桿組成,鑽頭的較較鑽桿粗,直徑約10釐米,鑽頭鑽進材料為合金鋼,主要是在較軟的土、頁岩泥岩等較軟的岩石或土中鑽進,用於中小型鑽機的配置。本次鑽進的主要目的是劃分基岩面,同時取出巖芯,供編錄使用。

  鑽機開動後,工程師傅在調節鑽機的同時,向我們介紹了鑽機各個機械調節杆的作用,並在他的幫助下,有幾位同學試著操作鑽機。隨後,開啟泥漿泵,調節合適的壓力,開始鑽進。

  大約半個小時後,鑽機的速度明顯下降,此時的深度為6、4M,碰到基岩,隨後,工程師師傅開始調節鑽機,以能夠更好地鑽進。

  對於鑽進速度,有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因素。

  1、柴油機的標定功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配套的柴油機的標定功率越大,鑽進速度越大,效率越高。當然,也不是標定功率越大越好,否則容易造成能量的額外消耗過大。

  2、另一個影響鑽掘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鑽桿和鑽頭的質量。鑽頭一般為合金鑽頭,合金鑽頭的使用範圍較大,主要是由於它的價格較便宜,同時,在技術條件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其鑽進效率不斷提高;

  3、金剛石鑽頭的鑽進效率最高,但是它的價格較高,對於較小的鑽進效費比不合算,其主要在較大較深的鑽進過程中使用。

  4、例如,我國現在在東海大陸架上進行的大陸超深鑽,計劃鑽進深度為10000M,所用主要就是合金鑽頭。

  5、基岩的強度大小。土、軟巖軟土中的鑽進速度較快,而在較堅硬的岩石中,如砂岩、灰巖中的鑽進速度就慢得多了。

  6、鑽機的泥漿迴圈裝置。現在的鑽機採用液壓機抽取泥漿池的的泥漿,並臨時儲存在高壓儲存罐中。液壓機的壓力的大小直接影響鑽進的速度。

  除此之外,鑽進速度還受傳動裝置,泥漿水壓等其他條件的影響。

  各鑽桿和鑽頭和鑽桿之間一般採用錐形螺紋,即是越向內,鑽桿的孔徑越小,,這樣的,更好地保證了鑽桿間的連線牢固性,同時,也容易拆卸。鑽機除可以打鑽外,還可以取巖芯。巖芯管和鑽桿間的介面處的設計更為獨特。為了保證取芯順利,介面處有以自由活動的鋼珠,在鑽進的過程中,在一定的泥漿壓力作用下,鋼珠所堵的孔是通泥漿的,從而保證了取芯管中無空氣。而在停止鑽進後,鋼珠堵塞了孔,下部則處於真空狀態,這樣就形成了自巖芯至鋼珠段的負壓,從而成功取芯。

  取出的巖芯約為0、87M,為第三系“紅層”分紅色砂岩,是一種未固結的含岩屑砂岩,紫紅色,中粒。由於未固結,用手捻磨,有砂粒掉落,石英長石含量較高,因此,硬度較高。

  3、岩心及編錄

  在鑽探過程中要仔細觀察,詳細記錄,掌握第一手工程地質資料,這是全面闡述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的和正確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主要依據。

  1、基岩鑽孔的編錄和要求:認真填寫報表和鑽探日誌。要詳細記錄鑽具陷落、進尺較快、漏水、孔壁掉快、跨塌等的深度。岩心描述的內容包括岩石顏色、成分、結構、產狀、裂隙發育程度、風化程度等。鑽進深度和巖性分層深度的測量誤差不超過0、05米。岩心採取率一般不能小於80%。岩心按順序編號,妥善保管。終孔後編制鑽孔柱狀土和說明書。

  2、土層鑽孔編錄:土層鑽孔的鑽金速度較快,下鑽提鑽頻繁。所以要求地質編錄人員熟練掌握土樣描述、分層、取樣、原位測試和進尺深度測量等專案的操作技術,及時填好鑽探野外記錄表。

  4、操作人員及注意事項:鑽桿是錐形齒,外徑大內徑小,不易迴轉鬆動。

  捲揚機:提升鑽桿;鑽頭內有四個鑽珠:防止水迴流。

  傳動齒輪得到作用:切換捲揚機和轉動齒輪之一來工作,靠小齒輪與大齒輪相互作用來使鑽桿轉動,並鑽進下去。

  底部活動連桿的作用:類似“打氣筒”作用。從蓄水池中吸入水,儲存在高壓儲水罐中,並不斷維持儲水罐中的巨大水壓力,促使稀泥漿迴圈流動。其中活動連桿向左或者向右運動,作用相同,都向儲水罐中輸入水並從儲水池中吸收水。

  取心率=岩心實際長度/鑽孔進尺深度。只有當取心率大於等於80%時才為成功的0、87/1、2=72、5%,不算成功。

  在人員安排上,一臺鑽機工作需要3人,一人主操作,一人在鑽孔處協調主機手工作,並清理從鑽孔中湧出來的碎屑物質。第三個人搬運裝卸鑽桿。

  控制捲揚機的操縱桿有三個檔次:上升,停止,下降。離合器兩個檔次:斷開,連線。控制捲揚速度的杆有三個檔次:

  三、平面波速試驗

  雙孔—孔中激發孔中接收

  接KD2111Y—3型地震儀

  三分量應變儀

  扣板

  單邊排列:道間距1米,12個檢波器,偏移距0、5米,移動步距0、5米

  四、靜力觸探試驗

  靜力觸探是將電測應力感測器(應變片等)探頭,用靜力勻速貫入土中,根據電測感測器的訊號,測定探頭所承受的貫入阻力,進而推測土層的工程地質性質、

  常用的探頭有:測試比貫入阻力(Ps)的單橋探頭;測試錐尖阻力(qc)及側壁摩阻力(fs)的雙橋探頭;能同時測試孔隙水壓力的兩用探頭(Ps—u);三用(Ps—u—fs)探頭、國外還研發出各種多功能探頭,如電阻率探頭,測振探頭,側應力探頭,旁壓探頭,波速探頭,地溫探頭等、

  靜力觸探試驗的工程目的主要是:

  (a)土層劃分及土類判別;

  (b)測定砂土的相對密實度Dr,內摩擦角φ;

  (c)測定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強度cu,土的壓縮模量ES,變形模量E0,飽和粘土的不排水模量Eu,砂土的初始切線彈性模量Ei及初始切線剪下模量Gi;

  (d)確定地基承載力,單樁承載力,固結係數,滲透係數及黃土溼陷性係數;

  (e)判別砂土液化;

  (f)檢驗地基加固處理質量、

  靜力觸探具有測試結果可靠,效率高,成本低等顯著優點,適用於粘性土,粉土和砂土,不適用於碎石土及岩石、

  (1)試驗裝置:

  手搖式輕型靜力觸探儀(,地面電測儀(CDL—4)、

  手搖式輕型靜力觸探儀示意圖

  1、靜力觸探杆;2、靜力觸探儀框架;3、轉軸;4、手搖把;5、傳力鏈條;6、鏈條壓傳力板長銷釘;

  7、傳力板;8、卡板;9、觸探杆凹槽;10、地錨杆;11、地錨杆壓下橫樑銷釘;12、觸探儀下橫樑;

  13、地錨盤;14、空心柱;15、應變片;16、頂柱;17、探頭錐尖

  手搖式輕型靜力觸探儀由靜探儀框架,傳力裝置(搖柄,轉軸,鏈條,傳力板,卡板),地錨,探頭四部分組成、

  利用地錨提供反作用力、透過地錨杆壓下橫樑銷釘將靜探儀下橫樑,即將整個靜探儀固定在地表、

  操縱手搖柄轉動轉軸,使鏈條上的鏈條壓傳力板長銷釘向下運動,迫使傳力板與卡板向下運動,而卡板是嵌在靜力觸探凹槽位置處的,也迫使靜力觸探杆向下運動、觸探杆下端的探頭在向下運動中,錐尖受到土的阻力,使探頭內頂柱向上運動,則探頭內空心柱變形伸長,貼在空心柱上的電阻應變片的應變值也就隨之增大(即感測器的應變→電阻的變化→電壓的變化)、這種變化透過感測器上的電纜線傳入地面電測儀、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5

  今年我來到了廣東核工業工程勘探處勘探一隊二號機進行了為期3月的實習。其中可以說是苦中有甜,累中有樂,對自己的地質知識有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系統積累與考驗,粗略的把握了地質鑽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務,鑽孔的設計和結構以及鑽孔的佈置原則等等,自己也從一個紙上談兵的階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謝老工人老師傅的不厭其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指導和教誨,鑽探隊領導的人文關懷,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變聰明。這些知識和實習過程,足以使我受益終身了。就我在實習過程中的感想與心得彙報如下。

  一、安全生產。

  都說安全是天,可以前也並沒有怎麼在意,在實習期間才深刻的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意義。在這裡領導和工人都嚴格的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新工人來的第一課就是安全教育,我來的時候就首先的讓我學習了

  安全生產的法規。使我明白了什麼叫“三不傷害”;同時也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透過系統的學習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實習期間沒有發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產。

  二、業務和技能。

  這次我們打的是水文觀測孔,透過自己的實際操作,結合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及老工人師傅的指導幫助。學會了判斷岩層、操作機器、測量水位以及書寫紀錄。使自己的業務水平有了一個質的提高。同時也增強了自己動手操作水平。期間主要對平砂岩做了一些細緻調查研究:砂岩是一種沉積岩,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裡粒含量要大於50%。決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石英和長石是組成地殼最常見的成分。砂岩的顏色和沙子一樣,可以是任何顏色,最常見的是棕色、黃色、紅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見由砂岩相成的懸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禦風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經常被用於做建築材料和鋪路材料。砂岩中的顆粒比較均勻堅硬,所以砂岩也被經常用來做磨削工具。砂岩由於透水性較好,表面含水層可以過濾掉汙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禦汙染。我們這裡鑽探時主要遇到的困難是打平頂山砂岩,平頂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鑽進過程中不容易鑽進又容易掉塊卡鑽,所以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多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三、日長生活。

  我們一般在野外作業,比較枯燥乏味,許多配套設施也不到位。不過在這3個月的實習中讓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東西,也學會了在勞動中尋找快樂。同時了增強了自己獨立生活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將會成為讓我一生都收益的財富。

  在這為期一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受益匪淺。短短的90多天內,我不僅向老工人師傅學習了鑽探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到應該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處,更被隊裡同志們的無私敬業精神所感動。這不僅為我今後的理論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我今後從事鑽探行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後,更加感謝學校和隊領導給了我實習學習的機會,也多謝同事們多日來無私的照顧和關心,使我開心順利的完成在隊裡的任務。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6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透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影,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型別。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透過構造模組認識褶皺、斷層的型別,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透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透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絡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矗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透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型別,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透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透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影,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型別。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透過構造模組認識褶皺、斷層的型別,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透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透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絡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矗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透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型別,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透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2.觀察認識內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峰山滴水巖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寒武系變質岩、震旦系混合巖的岩石特徵,初步掌握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的因素;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岩體(黑雲母花崗岩)的岩石特徵及細晶岩脈的穿插關係,瞭解岩漿侵入作用的機制;觀察認識峰山岩體與寒武系變質岩的侵入接觸關係,以及接觸帶附近巖體結晶顆粒的變化,地層受熱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角巖化、斑點化現象;初步掌握斷層的識別描述方法,學習斷層素描圖的繪製。

  (2) xx峰山電視臺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岩體的岩石特徵及細晶岩脈、石英脈、煌斑岩脈的穿插關係;觀察認識峰山岩體與寒武系變質岩的侵入接觸關係及花崗岩的粒度變化,分析峰頂處的變質岩(殘餘頂蓋)的形成機制;觀察認識花崗岩中的“x”次生節理,學會節理的產狀測量與記錄。

  (3)贛縣江口木材廠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巖性特徵及產出狀態,初步掌握岩漿噴出作用及噴出巖的野外鑑定特徵。學習斷層特徵的判別與產狀測量。

  (4) xx市蛤湖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筆架山岩體(花崗斑岩)的巖性特徵及中細粒花崗岩脈的穿插關係;透過參觀瑩石礦,瞭解氣水-熱液成礦作用的機制,初步掌握瑩石礦的鑑定特徵及形成條件。

  3.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 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徵:按照地層、岩漿岩、變質岩、構造、礦產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 幾種地質現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徵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 結束語:透過實習的收穫、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並茂。

  5.透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岩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岩石並描述其主要特徵。

  (4)學會繪製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製地質現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6)初步學習標本採集的一般方法和有關知識。

  (7)學習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7

  前言

  在學校學習地質基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對一些地質現象和一些岩石與礦物有了一些理論和概念上的瞭解,併為了對以後工作的需要我們要進行一次野外的地質實習工作。此次實習,一方面使理論聯絡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本領,另一方面,透過學習培養和鍛鍊學生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和格人才。透過這一實習,熟悉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過程,培養我們獨立從事地質調查設計和野外調查研究的能力。其次,地質實習也是我們專業最為重要的實踐環節之一,涉及到很多基礎地質知識、技能和方法,是大學階段的一次比較系統的綜合訓練過程,在將來的工作中會受益匪淺。

  實習紀律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帶隊老師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四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對理論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得到初步認識。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實習內容及要求:

  學習內容:

  1、主要以常見的地質現象為主,包括外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岩石及礦物的識別,各種地質構造現象,地層古生物和石油地質方面的知識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本次實習我們進行了地質測量、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學會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透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實習中要求達到:

  1、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並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礦物的物理性質鑑定識別常見礦物,特別是造岩礦物。

  3、對實習及出露的岩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瞭解實習區侵入岩和噴出巖的產狀及時代。

  5、瞭解實習區變質作用型別及引起變質作用的因素。

  6、熟悉實習區出露地層的時代、巖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構造現象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8、較正確的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能利用地形、地質圖尋找地質點,識別地質構造。

  9、學會繪製信手地質剖面圖。

  10、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岩層產狀要素)

  一、實習地點所屬範圍及地質特徵

  1、實習地點所屬範圍為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的廣義地理界線:北起陰山,南到秦嶺,東自呂梁

  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一線。盆地含油氣地層主要為侏羅系的延安組合三疊系富含延長植物群的一套地層。盆地內出露的地層包括:太古界至奧陶系,石炭系至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陸相中生代地層和第四系黃土最為發育且廣泛分佈,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鄂爾多斯盆地的地質特徵:

  鄂爾多斯盆地地表主要出露沉積地層系統,包括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巖和碎屑岩組合而成的廣闊陸表淺海沉積;上古生界中石炭統—二疊系和中生界的三疊—侏羅系的碎屑岩夾含煤巖系及白堊系的碎屑岩沉積。上古生界記錄了由陸緣濱海海陸互動相沉積向陸內沉積盆地轉化的地層組合,中生界則為陸內沉積盆地的特徵河流—湖泊相沉積組合其中陝北地區的中生界河流—湖泊相沉積和陝西富平趙老峪的上奧陶統海相深水碳酸鹽重力流沉積秦嶺造山帶因普遍遭受變形變質改,以發育變質沉積地層系統、變質火山—沉積地層系統和變質雜巖異地地質體的複雜構造組合。秦嶺造山帶中的華北陸塊南緣構造帶是造山帶與穩定陸塊間的過渡帶,除出露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結晶基底變質雜巖和中元古界淺變質火山—沉積岩外,主要發育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海相和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岩系。北秦嶺構造帶則突出發育古元古界的變質雜巖,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中、深變質的海相火山—沉積岩系,後者中殘留洋殼的殘餘片段。在上述基礎上,上疊了石炭—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8

  一、前言

  1、 目的和任務

  本次實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瞭解巖性及其構造、去武安的沿途出現的地質構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質作用、沉積岩構造等,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與書本上的內容結合,加深對一些地質構造的認識與理解,為將來的工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 時間、地點與路線安排

  08年10月31日 早八點 --------- 室內的講解及分配實習任務

  08年11月1日 早七點 --------- 水電學院——古武當山

  08年11月2日 早七點 --------- 水電學院——京娘湖

  08年11月3日 早七點 --------- 武安活水村西—蓮花洞

  08年11月4日 早八點 --------- 進行內業的實習報告的書寫

  3、 實習隊伍的組成

  由老師及幾位輔導員帶隊講解,以班級為單位,共同完成地質實習任務。

  二、 實習區概況

  地形地貌

  區域位於太行山東麓南段,西連太行山地,東接華北平原,為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帶。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為陡峻的斷塊山地,山巒起伏,向東逐漸過渡為丘陵、平原。總的地勢是西北、西部高,東南、東部低。

  一 地理位置及地理位置及交通概況

  1、 古武當山

  古武當山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北處,距邯鄲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歷史名山。山頂一唐代古碑上記載有“古武當山”字樣,經專家考證認定是久為國內道教界尋找的著名的北方武當山,其歷史早於國內其他武當山。

  古武當山自然風光秀美,文物古蹟眾多,山勢奇特,五峰相望,頂頂有廟,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滿山蔥鬱。進入景區,您可先乘纜車直達山頂,上廟主峰海拔1437.7米,真武廟建在山頂處,廟內供著道大神真武大帝和太極宗師張三丰。北頂老爺頂,南頂奶奶頂,中間有一天橋連線。置身山頂,極目遠望,遍山水雲水,如入仙境,真是“神在廟中坐,廟在雲中行”。

  2、 京娘湖

  京娘湖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鄲約60公里,現為AAAA級風景區。因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故事發生在這一帶,故得此名。京娘湖亦稱口上水庫,位於武安市西北部山區的口上村北,距武安城30公里,現憑藉其中山川水色開闢成為旅遊風景區和避暑勝地。

  這裡層巒疊嶂,川穀深幽,其風景各具特色。有的為人工造就,氣魄雄偉,巧奪天工;有的受自然造化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同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相交融,賦情於景,使人觸景生情。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此外,京娘湖水庫大壩,大壩橫阻於門道川與常社川入口處。為漿砌石重力壩,高81米,長185米,壩頂寬10.5米, 水庫容量3200萬立方米,在溢流段上建有交通橋。一壩雄踞,宛如銀壁,雄偉壯觀。還有京娘峽,原名三層門,後因此處所傳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故事而改稱現名。這裡峭壁高懸,若乘舟入谷,仰望藍天一線,俯視碧水一帶,大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3、 蓮花洞

  蓮花洞位於東太行山武安活水村向南,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區,這裡的岩石以石灰岩為主,加上降雨量比較豐富,形成了奇特的喀斯特的地貌。已開發出長約300多米的水旱二洞,旱洞有億萬年形成的鐘石乳、石竹、石筍、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滿目,包羅永珍。水洞之內一汪甘泉清澈見底,汩汩不絕。登山的過程回看到溶洞,山上裸露的灰巖面上可見到溶蝕的溝槽,洞內可見石鐘乳,石柱,在山頂可看到竹葉狀灰石、鮞粒灰巖,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三、地層巖性

  古武當山

  地層自老致新依次為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震旦系、三疊系地層分佈面積小,出露不全。石炭系、二疊系、第三系地層多被第四系地層覆蓋,只有零星露頭出露。其他各時代地層出露良好。

  京娘湖附近的主要巖性

  長城系大紅峪組:為本地區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為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長石英砂岩,含鐵質及海綠石。層面清楚,交錯層裡和波痕發育,與上覆寒武系地層為假整合接觸,平均厚度為18m。

  蓮花洞附近主要巖性:

  火成岩(閃長玢岩): 閃長玢岩屬中性淺成巖,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角閃石,次要礦物為黑雲母、黑雲母、輝石及石英。呈斑狀結構,斑晶以斜長石和角閃石為主。常為灰色,如有次生變化,則多為灰綠色,塊狀構造。常以岩脈或在閃長巖體邊部產出。

  沉積岩:長城系大紅峪組:為本地區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為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長石砂岩,含鐵質和海綠石。層面清楚,交錯層裡和波痕發育,與上覆寒武系地層為加整合接觸,平均厚度為18米。我們在去蓮花洞的路上可以看到震旦砂岩與寒武砂岩假整合接觸。

  四、 岩石

  能夠看到的岩石:閃長玢岩、矽卡巖、閃長巖、片麻岩、正長巖、頁岩、泥岩

  1.閃長玢岩是中性淺成巖,其礦物成分與深成岩閃長巖相同。主要礦物為中性斜長石和普通角閃石。具明顯斑狀結構,其斑晶多為斜長石和普通角閃石,偶見黑雲母。岩石整體顏色多為灰及灰綠色,塊狀構造。常呈岩脈產狀,或為閃長巖體邊部產出。

  2.閃長巖為中性深成岩的代表岩石,也是花崗石石材中主要岩石型別之一。其化學成分介於酸性、基性巖之間。

  3.片麻岩(變質岩)一般具片麻狀構造,中粗粒鱗片粒狀變晶結構。主要由長石、石英和各種暗色礦物(雲母、角閃石、輝石等)組成。根據岩石的物質成分可分為富鋁片麻岩、斜長片麻岩、鹼長(二長)片麻岩和鈣質片麻岩等。還可依所含礦物種類進一步分為角閃石斜長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長片麻岩、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等。其原巖型別比較複雜,可以是正常沉積岩(粘土巖、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種侵入岩。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可由區域變質作用或接觸變質作用形成。

  4.頁岩是由粘土脫水膠結而成,大部分有明顯的薄層理,能沿層理分成薄片,這種特徵也稱作頁理,風化後多成碎片狀或泥土狀。成分複雜,除粘土礦物(如高嶺石、蒙脫石、水雲母、拜來石等)外,還含有許多碎屑礦物(如石英、長石、雲母等)和自生礦物(如鐵、鋁、錳的氧化物與氫氧化物等)。具頁狀或薄片狀層理。

  5.石英石英是一種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均十分穩定的礦產資源,晶體屬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礦物,即低溫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礦物中分佈最廣的一個礦物種。廣義的石英還包括高溫石英(b-石英)。石英塊又名矽石,主要是生產石英砂(又稱矽砂)的原料, 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燒製矽鐵的原料。

  五、地質構造

  (1)斷裂構造

  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岩石因所受應力強度超過自身強度而發生破裂,使岩層連續性遭到破壞的現象稱為斷裂。基本型別是節理和斷層。

  ①節理裂隙:

  岩層發生了裂開但兩盤岩石沒有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斷裂變動。按其形成的力學性質,節理可分為張節理和剪下節理和劈理。節理常成組出現,如“X”-形的共軛節理。在京娘湖南側、漳河北岸,可見到不同形狀的節理構造。構造

  理是各種裂隙中分佈最廣泛的裂隙,所有大型水電工程都會遇到。

  ②斷層:

  如果斷裂兩側的岩石已發生了明顯的相對位移,則稱斷層。

  (2)褶皺構造:

  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岩層在側向壓力作用下發生彎曲,但仍保持連續性和完整性,這種地質構造形態叫褶皺。褶皺中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為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為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岩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背斜﹔較新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向斜。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公里﹐小者可見於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向斜與背斜

  (3)沉積岩層理構造及層面構造:(京娘湖)

  層理是沉積岩在形成過程中,由於沉積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沉積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在垂直方向發生變化而顯示成層的現象。層理是沉積岩中最重要的一種構造特徵,是沉積岩區別於岩漿岩和變質岩的最主要標誌。

  水平層理:是由平直且與層面平行的一系列細層組成的層理。它是在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帶、閉塞海灣、海和湖的深水帶),從懸浮或溶液中緩慢沉積而成的。

  單斜層理:是由一系列與層面斜交的細層組成的層理。細層的層理向同一方向傾斜並大致平行。它與上下層面斜交,上下層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單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見於河床或濱海三角洲沉積中。

  交錯層理:是由多組不同方向的斜層理互相交錯重疊而成的,是由水流的運動方向 頻繁發生變化所造成的,多見於河流沉積層中。

  層面構造:指岩層層面上由於水流、風、生物活動等留下的痕跡,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六、 岩漿作用

  岩漿岩是由岩漿凝結形成的岩石,約佔地殼總體積的65%。岩漿是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粘稠的矽酸鹽熔漿流體,是形成各種岩漿岩和岩漿礦床的母體。岩漿的發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巖的全部過程,稱為岩漿作用。

  岩漿作用主要有兩種方式:

  1.岩漿侵入活動→侵入岩。岩漿岩主要有侵入和噴出兩種產出情況。侵入在地殼一定深度上的岩漿經緩慢冷卻而形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

  2.火山活動或噴出活動→噴出巖(火山岩)

  在岩漿從上地幔或地殼深處沿著一定的通道上升到地殼形成侵入岩或噴出到地表形成噴出巖的過程中,由於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岩漿的性質、化學成分、礦物成分也隨之不斷地變化,因此,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岩漿岩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如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還有鹼性岩、碳酸鹽巖等巖類,也充分說明了岩漿成分的複雜多樣性。

  根據產狀,也就是根據岩石侵入到地下還是噴出到地表,岩漿岩又可以分為侵入岩和噴出巖。侵入岩根據形成深度的不同,又細分為深成岩和淺成巖。每個大類的侵入岩和噴出巖在化學成分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形成環境不同,它們的結構和構造有明顯的差別。深成岩位於地下深處,岩漿冷凝速度慢,岩石多為全晶質、礦物結晶顆粒也比較大,常常形成大的斑晶;淺成巖靠近地表,常具細粒結構和斑狀結構;而噴出巖由於冷凝速度快,礦物來不及結晶,常形成隱晶質和玻璃質的岩石。

  七、 河流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幹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裡。河谷沉積只佔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①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岩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麼普遍。

  ②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於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後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③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八、 礦產資源

  武安市資源豐富,礦產5大類、23個礦種。其中煤炭總儲量23億噸、石灰岩總量達70多億噸。沿途乘車可見到許多水泥廠依山而建。

  九、 結束語

  透過這次實習,使我在諸多地質構造性質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沿途我們見到了許多地質構造,撿了許多卵石。

  實習的日子我們雖然有些累,但收穫了大學的課堂裡沒有的許多東西,不僅學到了地質方面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也學到了為人處世的許多道理與方法,學會了怎樣學習,也學會了把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繼續關心地質情況,繼續學習,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期一週的實習很快過去了,在老師的耐心講解下我們學到了很多,基本的認識並能清晰判斷以地質構造,相信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都會對我大有幫助。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9

  一、前言 :目的和任務

  本次實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瞭解巖性及其構造、沿途出現的地質構造就這樣結束了,原本打算把實習當遊山玩水的我卻發現有收穫,這是一個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加強我們對這門課程的瞭解,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來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還要感謝老師的細心指導。透過這次野外實習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對要考察的物件要事先做一定的瞭解,事先做好準備,就不至於到時不知所措。、河流地貌、岩溶地質作用、沉積岩構造等,這是一次地質啟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熟悉實習,重點要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透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培養出用地質觀,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徵,學回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地質的地位以及與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此外,透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學的愛好;充分熟悉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與書本上的內容結合,加深對一些地質構造的認識與理解,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這次實習也是對我個人的一次挑戰,從來沒有爬過山的我,這次對我個人的意志品質是一次考驗,我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鍛鍊。共同完成地質實習任務。

  作為實習的第一天,首先進行的是實習前的動員,師傅簡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實習的內容===瞭解了很多不良地質現象,如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使我們不用外出就瞭解了各種地質現象發生的原因,經過和後果,還了解了一些預防這些地質現象發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們增強了對地質現象的認識

  2其實是一個岩石群,板塊形狀不一,但錯落有致,巖性為棕紅色砂岩,岩石層理構造明顯,上部有植物覆蓋,岩石上出現了水平節理,垂直節理,傾斜節理,還有波浪型節理,有的節理幾乎貫穿了整個岩石群。很明顯是岩石受到比較大的拉應力,還有生物風化作用。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發現水池四周的砂質岩石經過長年日曬雨林風吹,野生物生長,其風化程度強烈,部分岩石表面已經出現破碎削落,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風化成粉粒,堆積成土狀,其工程地質性質極差,這種風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築工程的基礎持力層。

  為使我們能瞭解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師傅詳細講解了水平岩層、傾斜岩層、直立岩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但是人太多,都圍在師傅身邊,師傅講話的聲音又不是很多,所以聽的不是很清楚,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還是學會了從地質圖上閱讀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地質現象的分度規律,還掌握了對褶皺、斷層、不整合構造和岩漿岩侵入活動地區地質圖的分析方法,從有地質構造圖的地質圖上繪製示意地質剖面圖的方法,根據地質圖分析區域地質發展史的方法。

  為了在野外實習時不至於手足無措,我認真的閱讀了實習中應該注意的一些事項,初步瞭解了地質勘察之重要以及地質勘察中的各種方法和步驟,比較全面的瞭解到地質勘察報告的內容。

  二、地質羅盤的使用

  地質羅盤是地質實習中傳統三大件之一,運用地質羅盤測量岩石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是地質實習的基本技能。本次實習,我們透過運用地質羅盤測量岩石的產狀,複習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具體體方法如下:

  a) 用地質羅盤測岩石的走向 測量岩層走向時,將羅盤的長邊(與羅盤上標有ns相平行的邊)的一條稜與層面緊貼,然後緩慢轉動羅盤(注意:在轉動過程中,羅盤緊靠層面的那條稜的任何一點都不能離開層面),使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磁針停止擺動,這時讀出磁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岩層的走向。讀磁北針或磁南針都可以,因為岩層走向是朝兩個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例如岩層的走向為60°或240°。

  b) 用地質羅盤測岩石的傾向 測傾向時,用羅盤的北端指著層面的傾斜方向,使羅盤的短邊(即s邊)與層面貼緊,放平,並轉動羅盤,轉動方法及原則同上,北針所指的讀數即為所求的傾向。傾向僅有一個指向,只能用一個數值表示,例如岩層的傾向為150°。

  假若在岩層頂面還是哪個進行測量有困難,也可以在岩層底面上測量,仍用長測望標指向岩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北針受障礙,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岩層底面,讀指s針亦可。

  c) 用地質羅盤測岩石的傾角 測傾角時,將羅盤豎起,以其長邊貼緊層面,並與走向線相垂直,用中指撥動羅盤,使測斜器上的水準器(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器上的遊標所指半圓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傾角。傾角的變化界於0-90°之間,如一岩層的傾角為35°。

  d) 注意事項 在野外測定產狀要素,往往只要測量岩層和一切構造面的傾向和傾角,並記錄下來。記錄的格式:岩層的產狀為150°∠35°,前者表示傾向,後者表示岩層的傾角。由於走向和傾向相差90°,傾向加或減90°即為走向,上述岩層的走向是60°或240°兩個數值。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不記錄走向的原因。只有當岩層傾角近於直立時才記錄走向。

  野外測量岩層產狀時,必須在岩層露頭上測量,不能在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分露頭和滾石,主要是靠多觀察和追索,並善於判斷。

  另外,若被測量的岩層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岩層面上當作層面,以便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層出露很不完整時,這時要找岩層的斷面,找到屬於同一層面的三個點(一般在兩個相交的斷面易找到),再用記錄本把這三個點連成一平面(相當於岩層面),這時測量記錄本的平面即可。

  岩石 能夠看到的岩石:閃長玢岩、矽卡巖、閃長巖、片麻岩、正長巖、頁岩、泥岩

  1.閃長玢岩是中性淺成巖,其礦物成分與深成岩閃長巖相同。主要礦物為中性斜長石和普通角閃石。具明顯斑狀結構,其斑晶多為斜長石和普通角閃石,偶見黑雲母。岩石整體顏色多為灰及灰綠色,塊狀構造。常呈岩脈產狀,或為閃長巖體邊部產出。

  2.閃長巖為中性深成岩的代表岩石,也是花崗石石材中主要岩石型別之一。其化學成分介於酸性、基性巖之間。

  3.片麻岩(變質岩)一般具片麻狀構造,中粗粒鱗片粒狀變晶結構。主要由長石、石英和各種暗色礦物(雲母、角閃石、輝石等)組成。根據岩石的物質成分可分為富鋁片麻岩、斜長片麻岩、鹼長(二長)片麻岩和鈣質片麻岩等。還可依所含礦物種類進一步分為角閃石斜長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長片麻岩、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等。其原巖型別比較複雜,可以是正常沉積岩(粘土巖、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種侵入岩。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可由區域變質作用或接觸變質作用形成。

  4.頁岩是由粘土脫水膠結而成,大部分有明顯的薄層理,能沿層理分成薄片,這種特徵也稱作頁理,風化後多成碎片狀或泥土狀。成分複雜,除粘土礦物(如高嶺石、蒙脫石、水雲母、拜來石等)外,還含有許多碎屑礦物(如石英、長石、雲母等)和自生礦物(如鐵、鋁、錳的氧化物與氫氧化物等)。具頁狀或薄片狀層理。

  5.石英石英是一種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均十分穩定的礦產資源,晶體屬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礦物,即低溫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礦物中分佈

  最廣的一個礦物種。廣義的石英還包括高溫石英(b-石英)。石英塊又名矽石,主要是生產石英砂(又稱矽砂)的原料,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燒製矽鐵的原料。

  三、地質構造

  1)斷裂構造

  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岩石因所受應力強度超過自身強度而發生破裂,使岩層連續性遭到破壞的現象稱為斷裂。基本型別是節理和斷層。

  ①節理裂隙:

  岩層發生了裂開但兩盤岩石沒有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斷裂變動。按其形成的力學性質,節理可分為張節理和剪下節理和劈理。節理常成組出現,如x-形的共軛節理。在京娘湖南側、漳河北岸,可見到不同形狀的節理構造。構造

  理是各種裂隙中分佈最廣泛的裂隙,所有大型水電工程都會遇到。②斷層:

  如果斷裂兩側的岩石已發生了明顯的相對位移,則稱斷層。

  (2)褶皺構造:

  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岩層在側向壓力作用下發生彎曲,但仍保持連續性和完整性,這種地質構造形態叫褶皺。褶皺中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為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為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岩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背斜﹔較新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向斜。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公里﹐小者可見於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向斜與背斜

  (3)沉積岩層理構造及層面構造:(京娘湖)

  層理是沉積岩在形成過程中,由於沉積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沉積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在垂直方向發生變化而顯示成層的現象。層理是沉積岩中最重要的一種構造特徵,是沉積岩區別於岩漿岩和變質岩的最主要標誌。

  水平層理:是由平直且與層面平行的一系列細層組成的層理。它是在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帶、閉塞海灣、海和湖的深水帶),從懸浮或溶液中緩慢沉積而成的。

  單斜層理:是由一系列與層面斜交的細層組成的層理。細層的層理向同一方向傾斜並大致平行。它與上下層面斜交,上下層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單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見於河床或濱海三角洲沉積中。

  交錯層理:是由多組不同方向的斜層理互相交錯重疊而成的,是由水流的運動方向頻繁發生變化所造成的,多見於河流沉積層中。

  層面構造:指岩層層面上由於水流、風、生物活動等留下的痕跡,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四、礦產資源

  察哈爾右旗資源豐富,全旗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分佈範圍廣泛,主要礦產品有金、鋁、銅、鉛、鋅、鐵、石棉、水晶、螢石、蛭石、海泡石、石灰石、鉀長石、石英礦砂、矽石等。特別是鉀長石、石灰石、蛭石等資源十分豐富。鉀長

  察哈爾右翼中旗

  石探明儲量為76萬噸,遠景儲量為290萬噸,屬中型礦床。該礦床規模較大,而且礦體出露地面,礦石質地較純。優質石灰石遠景儲量1億噸,含鈣量高達55.86%,石英石遠儲量5000萬噸,屬大型礦床。

  察右中旗礦產資源豐富,目前砂金總貯量350萬米3,平均品位1.4克/米3,石灰石伴有質地較高的漢白玉,初步探明儲量29億立方米,此外銀、鐵、石棉、石英、鉀長石、大理石也極具開採價值,銅、鉿、錳、水晶、花崗岩、瑩石、石墨等有待進一步勘探開發。在長期的實踐中,察右中旗以專案建設擴大經濟總量,以優勢產業促進結構高速確立了以綠色能源、高載能和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經濟框架。綠色能源方面,1996年以來,先後從丹麥、德國、美國引進資金3.9億多元,安裝風機72臺,裝機容量4.27萬千瓦,爭取年內總裝機容量達到20萬千瓦,到2011年達到100萬千瓦。屆時,輝騰錫勒風電場將成為亞洲最大的風能開發基地。高載能工業方面,依託當地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加快高載能專案的引進聯合,同步年生產能力達到40萬噸,可望在十五末達到100萬噸。

  五、結束語

  透過這次實習,使我在諸多地質構造性質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沿途我們見到了許多地質構造,撿了許多岩石。

  實習的日子我們雖然有些累,但收穫了大學的課堂裡沒有的許多東西,不僅學到了地質方面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也學到了為人處世的許多道理與方法,學會了怎樣學習,也學會了把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繼續關心地質情況,繼續學習,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地質實習報告範文10

  引言

  地理位置;所屬行政區劃;實習時間;學習了哪些地質工作方法。

  一、地理與經濟概況

  1.地勢:敘述本區的地形大勢,地形、地勢分佈規律。屬何地理區,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區的一部分。指出區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點等。

  2.水系:描述區內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床寬窄等。

  3.氣候:應根據文獻資料或親身經歷,簡單介紹區內的氣溫、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線及交通工具等。

  5.經濟概況:工農業的一般概況;城鎮、村落的分佈;居民、人口和勞動力等情況。

  在撰寫時,除野外調查外,主要是根據地形圖及其有關資料進行編寫,文字力求簡練。

  二、區域地層與巖性

  地層與巖性是地質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這部分主要說明實習區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層;各地層的巖性(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主要組成礦物和岩石在區域內的厚度、出露地點及分佈等);區域的地層層序;地層的接觸關係等方面的內容。

  本部分的寫法是:

  先寫一個 引子 ,概要說明本區由哪些岩石構成,使讀者對本區有一個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 之後,按地層自老而新的順序分段進行描述。分段描述時,每段都要有一個小標題。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體巖性時,要先寫分佈情況。然後再寫出岩石的性質、厚度及其地層的接觸關係。

  三、構造

  本部分主要是根據岩層的產狀情況,寫岩層受到何種地質作用的破壞,形成何種地質構造等。

  本部分的寫法是:

  開始先寫區域內地質構造的一般情況,如:本區構造複雜與否;本區所屬的構造部位;區域內有哪些較大的構造;構造線的方向如何等。總的構造輪廓描述之後,即可分褶皺和斷裂兩大部分分別進行描述。

  即:

  (一)褶皺構造

  (二)斷裂構造

  1. 主要的斷層

  2. 節理

  總之,在編寫這部分報告時,應根據野外觀察到的實際內容描述。描述時,對於每一個褶皺或斷裂都要描述其具體位置、方向、長度和產狀。然後,再說明其它特徵等。

  四、地貌形態

  (一)主要地貌型別

  在野外實習期間所見到的主要地貌型別,如:中山、低山和丘陵;河谷地貌;洪積扇、洪積裙等。描述這些地貌型別的形態、分佈規律等。

  (二)巖性與地貌的關係

  各種巖性對地貌的影響等。

  (三)構造與地貌的關係

  各種地質構造對地貌型別、地幔分佈規律的影響等。

  五、土壤、植被和水文狀況

  六、區域地質和自然地理環境發展歷史

  根據在野外考察所觀察到的各個地層的巖性、各種地質構造來分析本區域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狀況、所發生的主要構造變動等。例如:

  1.太古代

  2.元古代

  根據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岩及石英岩層面上的波痕、泥裂等構造分析在太古代震旦紀時,本區濱海、淺海環境,海水時進時褪。又根據在太古界片麻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間,有大量的底礫岩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和元古代之間本區曾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構造運動。

  3.古生代

  結束語

  在結束語部分,可以寫實習收穫,以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