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艱難散文
“成長”是一個古老而厚重的話題,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蔚為壯觀的文字承載;“成長”是一種永恆而美好的夢想,無論它的過程何等艱難,總有那麼多人會懷念和憧憬。作為80後成長書寫的代表人物,韓寒以犀利幽默的言語風格,一針見血地直擊社會陰暗,字裡行間流露出其睿智與成熟。《三重門》,作為“80後”文化現象的代表作品,無論其表面曾被媒體包裹了多少的喧鬧浮塵,它的青春書寫相對於此前人生展望、傷痕記憶,或者喃喃私語的模式,總是獨特的,是刻意與現實主流相疏離的,是要明確體現出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意義的。
在這個“80後”作家的筆下,青春不再美麗動人,而充滿了隱痛憂傷。小說揭示了一個真實的高中生生活,青少年們在浮躁、虛榮的社會環境中成長,嚴苛的教育制度和升學壓力使他們對整個社會、教育和家庭都有一定的`反叛,也使他們在社會的邊緣中尋找自我的獨特和前進的方向。他們不能在社會關係中樹立獨立的自我,卻在扭曲與壓迫中形成了叛逆的性格,“手攀住一塊凸石, 腳下是深淵, 明知爬不上去, 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該放不該放,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裡。”
《三重門》的主人公林雨翔,從初中走上高中,從無憂無慮走向苦悶壓抑,經歷了情感上的矛盾,精神上與虛偽世界的妥協與抗爭,直至最後陷入迷茫境地。韓寒在批判教育制度的同時,也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焦慮和壓抑的情緒。林雨翔的壓抑鬱悶情緒主要源於那些被型別化、被距離化了的社會現象和社會人物:不學而有術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心只在考試的關頭才充分萌發,頗有“批評家”的風範;無論有沒有學術的老師,只要教導學生得分有方,儼然也是“專家”;所謂名校,只有規章制度,各種勾心鬥角的爭奪卻不在少數;還有幾個好學生,唯老師之言是從,眼中除了課本還是課本,這個世界倒也變得簡單而純粹了……於是,語言的機智乃至刻薄強化了種種的張力關係,消解了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諸種觀念和判斷,小說結尾林雨翔那個落寂的身影,讓我們回味無窮。韓寒用他的冷靜和機智,講述了自身的生活,並使這種生活成為了和現實常規相對待的不容迴避的層面。這就像韓寒在《三重門》扉頁上所寫道的,他“註定要扮演不安分且引人注目的角色”,這個角色無論精彩還是無奈,畢竟使我們更為坦率直接地面對了青春的話題,進入到了這個青春的世界當中。
其實,青春像一首協奏曲。當合樂奏起時,人們只看到舞臺上光鮮亮麗,欣賞到歌曲悠揚,但這場演出的背後,是青春的自我掙扎、困惑,是自我的剝離與蛻變。或許和一個現實人相比,林雨翔的性格過去誇大,然而誰都不能否認,叛逆的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經歷,或苦澀,或美好。而如此看來,成長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