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語文新課程標中的人本思想與新型語文課堂的構建論文

語文新課程標中的人本思想與新型語文課堂的構建論文

語文新課程標中的人本思想與新型語文課堂的構建論文

  自推行新課程標準以來,人們已經認識到新課標下的語文教育不是一種單純的教育模式或分類,而是要自始至終貫徹培養人的思想,語文教師要面對原有教學觀念、教學習慣、自身文化積澱等新的挑戰。同時也標誌著我國語文教育教學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而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其濃厚的人文色彩,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生動形象的語文描述,為滲透人情、人性、人格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動素材,同時也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塑造人的精神這一突出功能。“文學即人學”,可見語文與人的關係的密切程度。

  語文教學不只是要作好語文知識的講授和語文能力的訓練,更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來贏得一個璀璨絢麗的人生。綜觀語文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髮展為本的人本思想貫穿始終,這也對我們的主陣地——課堂提出了更高、更完善的要求。

  1、新課程標準的人本思想

  課程標準的終極目標的具體體現就是使學生髮展成為一個“整體的人”(whole person)。“整體的人”包括兩層涵義:人的完整性與生活的完整性。從本質上說,人是一個智力與人格和諧發展的有機整體。人的完整性植根於生活的完整性。生活無非是人於世界的交往,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與世界的其他構成——自然、社會亦是彼此交融的有機整體。如何使我們的學生成長為一個“整體得人”?也就是如何進行“全人教育”?新的課程標準為我們提出了嶄新的難題,作為人文性、工具性統一於一體的語文教育更應擔此重任,奮發向上突破這一難題。

  1.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理念。課程標準第一次明確的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終於有了明確的說法“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語文教科書第三冊中陶淵明的《無柳先生傳》這篇課文,就要求教師在傳授文言文知識的同時,這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陶淵明那種對待榮辱得失始終抱以平常心的豁達的處世態度,使得學生從小就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可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理念的提出,已成為我們“全人教育”順利進行的法寶。

  1.2 新型的語文課程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發展性評價理念,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評價看成教與學主要的、本質的、綜合的組成部分,把評價作為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從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方面,開展日常學習情況評價、單元和階段形成性評價、學期終結性評價等多種形式的評價。尊重、信任、愛護、寬容每一個學生,真正把每個學生都當作活靈活現的、有個性的、有鮮明特點的個體來看待。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學生在原有起點上的提高。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我們堅決不能用一種模式去套千差萬別的學生。

  2、在新型語文課堂的構建過程中人本主義思想的應用

  課堂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體現尊重與愉悅的樂土;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課堂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隨時都可能有意外的發現;課堂是高效的驅動器,高效地處理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是新課程標準下新型的課堂,是我們期待構建的課堂。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確立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即“以人為本(全人教育)”。它致力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突出文學教育,注重道德品質、文學知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特殊的個性,塑造健康的人格,使學生能夠吸收原汁原味的精神營養。透過學習語文,更好的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在教學中強調以人為本,把育人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人、點化人、發展人。而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更決定其教學必須將知識傳授於培養人的能力,涵養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等融為一體。而承但此重任的是語文教學過程的核心部位——課堂,課堂不光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主陣地,更是實施創新教育,體現個性張揚,充分顯示“以人為本”教育的主戰場。

  2.1 構建創新語文課堂,讓課堂教學充滿創新活力。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時時,處處將創新手段融入課堂,課堂才會更加充滿創新活力。創新的語文課堂,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創設創新的情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採用新的教法與課堂結構;另一方面要注意激發學生求異創新的.慾望,善於引導學生排除障礙,標新立異,尋求開發創造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創新的規律和方法。此外,還要在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個性化學習方式。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課堂中,教師要創設師生之間民主,互動的氛圍,同時,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平等的參與機會。同時,由於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對他們應該倡導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而是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達到課程標準這些要求,首先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和學習憧憬,……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是我們所要構建的新型語文課堂,即:打破傳統的“教師獨白”,走向師與生的“對話”,構建互動課堂。

  2.2 把握語文情感教育的特點,不斷豐富學生的人文內涵。語文學習不僅僅是掌握一種工具的過程,更是人的生命活動,情感活動,心理活動的過程。而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落實素質教育的“人本”理念——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完善學生鍵康個性。在教學中,必須要強調認知學習和情感體驗學習相互結合,要十分重視情感和評價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能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此外,語文教師應當努力挖掘語文的情感因素,在準確、鮮明、幽默、生動的教學中,做到形真、情切、意遠、理蘊,讓學生忘情其中,其情感與作者、教師的情感融會貫通,進而拓展思維的空間。要拓展創造思維的空間,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要想開拓創新的空間,就要留出空間讓學生想象。又由於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應是開放、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開放的語文課堂可以將學生放歸自然,讓學生感悟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鳴閃電,山川河流,花鳥蟲魚·還可以帶學生走進社會,讓學生融入社會,可以讓學生感悟人生的悲歡離合,感悟社會的飛速發展,經濟的突飛猛進,科技的日新月異·,例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朱自清的《春》,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春遊,透過踏青賞春,讓學生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導學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進代的春天。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在思維上做橫向和縱向的拓展和延伸。總之,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發展潛力,只有在寬鬆、愉悅的氛圍裡,自覺主動地去追求,才能得到發展。

  2.3 興趣是新型語文課堂結構的靈魂。興趣是推動人生尋求知識和從事工作的內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充分,學生學習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愈強。語文教學只有在一種觀念完全開放的、氣氛活躍熱烈的,各種觀點並存的課內環境和多元化教學模式下,學習思維才會被激發,才可能形成大膽,奇異的富有創新的思想,才會形成師生互動的局面。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要去啟發和誘導學生,透過學習自己的讀書,練習,張揚主體者的個性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樂趣,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可見,興趣是新型課文課堂構建的靈魂。

  九年義務教育《課文課程標準》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語文教育價值觀,其中人本主義思想更是反映了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體現了當代教育以“學會認知,學會故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為特徵的時代精神。而人本主義思想在新型課堂構建中發揮的作用,更使我們構建的新型語文課堂成為了高效的課堂,使其能夠激發禁錮的熱情,啟用沉睡的潛能,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參考文獻

  [1] 《新課程語文教學論》

  [2] 《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