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精選11篇)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精選11篇)

  相信大家在學習、工作中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議論文,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法的評論是非曲直、表明主張態度的文體。優秀的議論文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1

  一、引言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我國外向型經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資源環境的約束,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經濟執行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經濟結構調整,所以目前我們面臨的迫切任務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使我國經濟向創新經濟、低碳經濟轉型。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在高科技領域一枝獨秀,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高新技術產業都源於美國、或在美國發展壯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技術創新與資本的密切結合。以華爾街和矽谷為代表,美國已經形成了資本市場與高新技術產業聯動,從專案發現到篩選以及後期培育等一整套體系。也可以說,美國的資本市場推動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產業結構升級與演進。

  功能強大,結構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始終推動著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是美國最重要的國家競爭力之一。

  不僅僅是美國,歐洲等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廣義資本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迅速成長,為其產業升級創造了條件,其資本市場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新興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成長速度,從而決定著產業結構升級的成敗。當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也正處於這個歷史機遇期。

  經過近二十年來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從無到有,不斷髮展壯大,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增強,對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最佳化資源配置效率以及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資本市場不完善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因此,能否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體系,使之在促進我國產業升級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直接關係到我國經濟體制能否順利轉型,以及國民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局。

  二、文獻綜述

  1. 國外文獻綜述

  Rostow(1988)將宏觀經濟增長與主導產業聯絡在一起,提出:一國的經濟增長是由“主導部門”帶動的,經濟成長階段的更替就表現為“主導部門”的變化。然後他進一步論證了一國主導產業的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資金支援,資本對於主導產業發展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所以一個完善的資本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McKinnon(1997)針對金融抑制不利於經濟發展的現實,提出金融市場化和自由化的觀點。他指出,投資就必須積累貨幣,而完善的金融體制可以將儲蓄有效的引導到生產性投資領域,進而促進產業成長,推動產業升級。Rajan &Zingales(1998)以 42 個國家的 36 個產業作為研究物件,利用面板資料作為樣本,構建金融發展水平與產業成長關係的模型,經過實證研究發現,金融市場的發展有效地降低了外源融資成本。最後得出結論:金融發展程度較好的國家,市場執行效率往往也較高,產業成長也較快。這表明從行業層面來看,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對行業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可以有力地推動產業升級。Carlota Perez(2002)結合歷史上出現的五次科技革命,指出科技金融是一種創新的技術經濟正規化,而金融活動則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技術創新產生新的產業,新產業的巨大盈利性,可以吸引大量風險投資者迅速投資於此領域,從而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速度,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2. 國內文獻綜述

  孫莉娜(2003)認為金融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為:金融透過影響資本的投向,進而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要素向生產力更高的領域集中,從而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她提出經濟發展不應該僅僅表現為量上的增長,而是應當更多的體現為經濟結構的升級。因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就是各種資源不斷最佳化配置的過程,而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正是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之一,所以一個完善的資本市場能夠有效的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趙蕊(2006)認為,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的步伐越來越快,這就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使得科技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但是,由於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阻礙了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企業的發展需求也得不到滿足。所以她提出我國迫切需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來適應新形勢下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塗人猛(2011)認為資本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融資和最佳化資源配置等功能為新興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資源和場所,從而為產業結構升級奠定了基礎。具體來說,新興產業具有創新性、高科技、低消耗以及高收益與高風險並存等特點,這不僅代表了我國產業發展的方向,同時也可以有力地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但新興產業要發展就會面臨很多問題,諸如發展初期的融資難問題,則需要資本市場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只有加快資本市場的多層次體系建設,才能充分發揮其促進新興產業成長的功能,進而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重要保障。顧海峰(2011)認為產業升級的過程就是資金向優質產業聚集的過程,而其中資本市場的資金導向機制至關重要。具體來說,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要依賴於科技創新的主體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而高新技術上市企業主要分佈於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和新三板市場。所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以使高新技術企業募集到更多的資金,進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最佳化產業結構。祁斌(2013)認為資本市場是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支點。因為一國產業結構能否實現升級,取決於其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而資本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場所,其對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認為無論是對於存量經濟、傳統產業重組,還是對於增量經濟、新興產業的發展,資本市場都較政府更具優勢。而透過合理佈局市場和政府的調控,更多地依靠資本市場的作用來自發地盤活存量、發展增量,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3. 國內外研究述評

  透過梳理相關的文獻,筆者發現研究資本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的文獻很多,但集中於研究資本市場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問題的文獻則相對較少,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各家說法不一。同時很多研究集中於資本市場較為發達的國家,但如我國這樣資本市場初具規模、產業結構正處於不斷調整升級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相關理論研究仍處於探索階段。尤其是在我國經濟執行進入新常態,“三期疊加”給資本市場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更需要相關研究進行補充。

  例如我國對股票市場的研究大多集中於 2006 年以前,但2006 年我國股票市場實行了股權分置改革,隨後又經歷了 2007年的大牛市,以及 2015 年的大震盪。總之 2006 年以後,我國的股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初步建立,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融資額大幅增長,產業結構分佈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資本市場對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轉型的作用日益重要,所存在的問題和新常態下資本市場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研究研究的重點已和從前大不相同。所以梳理美國資本市場發展史,借鑑其利用資本市場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有益經驗,進而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三、美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經驗借鑑

  1. 美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

  美國是當今世界公認的資本市場最發達且分層最完善的國家。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中,資本市場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一戰前後,紐約股票交易所一舉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交易所,美國也在這個時候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二戰以後,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繁榮發展時期,整個 60 年代 GDP 平均增幅達到了 4.45%.但進入 70 年代以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而通貨膨脹率則一路走高。美國經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在於兩次石油危機,物價和工業成本上升,致使美國的傳統產業缺乏支撐,一些高耗能、高汙染的行業出現全面衰退。但與此同時,以資訊科技和現代通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則正在發展壯大,它們的最大特點就是高增長和低耗能。面對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及日本、德國等經濟體在傳統產業方面的步步緊追,美國政府推出了以“里根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順利實現了美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這一系列政策的核心就是大力推進以資訊科技和現代通訊業等為代表的新興行業的發展,具體政策措施包括建立中小企業局、消除壟斷並減稅等,特別是大力發展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納斯達克市場,為新興產業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渠道,為這些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初始資本,這其中的許多企業在20 多年後逐步成長壯大為支撐美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企業,成為美國全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上述事實充分說明,發達而完善的資本市場對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總結借鑑美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經驗,對於我國在新常態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使之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支撐,是十分必要的。

  2. 美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經驗借鑑

  第一,分層次的交易制度。證券交易制度可以分為兩種,競價交易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紐約證券交易所因其具有悠久的歷史、較高的信譽和充足的投資者,所以採用效率較高的競價交易制度。NASDAQ 和 OTCBB 在發展初期,由於存在市場規模小、資訊不對稱等問題,容易出現市場交易不活躍的現象。因此對於流動性較弱的 NASDAQ 和 OTCBB,更適合採用做市商交易制度。美國的資本市場根據不同的層次以及各個板塊的特點,分別設定更加符合其內在規律的交易制度,從而保證了證券均衡價格的實現,這是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執行和發展壯大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更好地促進了不同層次市場上企業的發展,進而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靈活的轉板機制和嚴格的退市制度。美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不同層次的市場之間存在靈活而科學的轉板機制,上1板交易。同時,根據上市公司自身條件的變化,市場設定了嚴格的退市制度。靈活的轉板機制和嚴格的退市制度使得美國資本市場透過科學合理的篩選方式保證了不同層次資本市場的有效銜接和融合。

  第三,分層次的上市標準和監管制度。美國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分別遵循不同的上市標準和監管制度。第一層是美國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標準和監管制度較為嚴格。第二層是 NASDAQ市場,主要為新興產業和具有高成長性的公司提供融資服務,上市標準低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第三層為場外交易市場,由 OTCBB、粉紅單市場等構成。場外交易市場主要針對不符合主機板或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上市標準最低。

  不同的市場準入制度形成了對企業的篩選機制,使得每個層次都能吸引到適應該層次要求、符合該層次條件的企業。同時,各層次市場之間由於轉板機制的存在,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共同完善著美國的資本市場體系,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創新與增長,為其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小結

  透過簡要梳理美國發展資本市場的歷史,能夠明顯地發現其發展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措施對於促進其本國產業結構升級發揮的巨大作用。這也使得美國成功完成了經濟轉型,保持了國家核心競爭力。其中最值得我們借鑑的就是其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之間,層次分明,功能明確,卻又有效銜接。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重要和緊迫的問題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這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的美國類似,面對相似的問題,解決的突破口都在於發展新興產業、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而資本市場特有的最佳化資本配置功能,對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借鑑美國發展資本市場的經驗,對於建設我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而充分發揮其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四、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現狀

  我國的資本市場從 1990 年上海股票交易所、深圳股票交易所創立以來,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主機板市場、中小板市場、創業板市場和新三板市場等多種股票交易平臺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雛形。我國資本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 1978- 1992 年。這個階段的標誌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他的各個領域也逐漸開始改革,其中就包括金融領域,資本市場在此時有了發展的萌芽。萌芽階段的主要特徵是發展的自發性和區域性,市場缺乏監管和規範。

  第二階段是從 1993- 1999 年。這個階段以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為標誌,可以稱之為資本市場的形成階段。在形成階段,資本市場開始納入市場監管體系,範圍逐漸擴充套件到全國,全國性的資本市場就此形成。

  第三階段是從 1999- 2005 年。這個階段以 《證券法》 的實施和修訂為起點,標誌著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走向規範化、法治化道路,可以稱之為資本市場的發展階段。在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包括國有和民營的各經濟主體不斷進入資本市場。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融資需要,我國開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第四階段是從 2005 年至今。其中 2005 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以及 2009 年創業板的正式上市,使得我國資本市場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中小板、創業板的開通和新三板的形成,標誌著我國形成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雛形。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強,對於提高我國資本配置效率、改善企業投融資結構以及推動企業建立現代公司制度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以確定的是,在我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必定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 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

  儘管我國已經具有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雛形,但與美國發達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相比,還是存在一些比較明顯的問題。

  第一,資本市場各主體缺乏組織性和規範性。

  (1) 上市公司資質參差不齊。上市公司的質量決定了資本市場的穩定性和發展性。目前我國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從國企轉化而來,雖然名義上已經是遵循現代企業制度的股份公司,但其經營、決策、管理、激勵等機制仍未完全市場化。

  (2) 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投資主體多元化是調節資本市場內部機制、控制資本市場波動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創業板、新三板等層次較低的資本市場上,由於其本身存在的高風險,一般只有機構投資者才能承受。所以,數量眾多的以獲取長期穩定收益為目的的機構投資者,是抑制資本市場過度投資、平抑資本市場波動的關鍵。但是在我國,儘管機構投資者的數量增長很快,但目前市場上仍以散戶為主。所以很多情況下,莊家操縱市場、散戶盲目跟隨、投機氣氛濃厚,導致市場秩序混亂。這也是我國 2015 年下半年以來,股市大幅波動的一大原因。資本市場上市主體缺乏規範性和合理性,使得資本市場本身就缺乏活力、創新能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更難以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作用。

  第二,市場結構不合理,缺乏對沖和轉板機制。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長期以來一直是重間接融資、輕直接融資;重銀行融資、輕債券融資,這種融資模式導致了我國整個社會資金分配運用上的低效率,嚴重影響到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場風險的分散,也不利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中的交易產品主要以股票、債券、基金為主;支援的產品主要有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深證綜指等,缺少具有價值發現功能以及平衡風險功能的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多層次資本市場要為各類市場供需主體提供適合自己的交易場所和交易機制,就必須要有相應的金融產品對其提供支撐。由於金融衍生品的缺乏,不僅導致投資者的投資渠道狹窄,企業發展難以獲得需要的資金,還使我國資本市場的定價機制扭曲,尤其是由於缺乏風險對沖機制,致使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不能得到有效的釋放。轉板機制的缺乏也使得上市公司無法按照自身的發展情況在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之間進行轉換,資本市場不同層次之間也難以形成有效的銜接,進而阻礙了資本市場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作用。

  第三,相關的法律與監管不完善。目前我國有關監管資本市場的相關法律,主要是 《公司法》 和 《證券法》。但裡面有些規定已經不適合目前我國的發展階段,應當進行調整。比如,與歐洲和美國對於股份公司成立的最低資本金要求相比,我國的最低要求仍然相對較高,且存在嚴格的行政管制等。這就使得資本市場無法發揮對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提供初始資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說,許多參與籌資的公司大部分是由國有企業轉制而來的,它們往往把重點放在資本市場的融資上,而企業改制則往往被忽略。這就使得資本市場成為大企業融資的工具,但在企業改制提升效率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對於監管而言,我國目前也尚未建立起與多層次資本市場相對應的分層次監管體系。這不僅加大了資本市場的風險,也降低了資本市場的融資效率。以上這些問題都極大地阻礙了我國資本市場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作用。

  五、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政策建議

  透過以上分析,借鑑美國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的經驗,進一步構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使之能夠在新常態下更好地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完善符合市場化要求的上市公司篩選制度

  上市公司的篩選制度主要包括退市制度和兼併重組制度。所以,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使得落後的產業和企業能夠及時退出,新生的產業和企業能夠及時上市。其次要完善科學合理的退市標準體系,即針對不同層次的市場有不同的退市標準。最後要建立切實有效的賠償機制,有效保障退市公司投資者及相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以上幾點措施可以充分發揮股票市場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

  上市公司之間的兼併重組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但目前我國現行的制度使得兼併重組成本巨大,阻礙了其有效進行。因此,要進一步完善公司併購重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有效的外部約束機制,一方面促進上市公司做大做強,另一方面完善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

  2. 減少行政干預,健全股票市場制度

  首先,深化發行制度改革,提高資本市場的產業配置效率。我國資本市場在資源產業間缺乏配置效率的根本原因在於股票發行制度還處於行政計劃階段,致使市場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在西方國家完善的資本市場上,股票發行大都採用註冊制,這樣的發行程式更具效率。所以,我國資本市場的發行制度應由核准制改為註冊制,這樣更有利於發揮資本市場促進產業升級的作用。其次,完善股票市場的交易制度,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我國股票市場在產業間配置資源效率較低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交易市場缺乏價格的發現功能。相比於其他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印花稅等交易費相對較高,降低這些費用有助於提高資本市場的效率。

  再次,健全股市分紅制度和轉板制度。我國股票市場產業間配置缺乏效率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國股票市場缺乏分紅制度。重融資、輕回報是當前我國股市面臨的一大問題,這極大地助長了二級市場的短期盲目炒作行為,降低了市場引導長期投資資金進入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和行業的效率,一方面阻礙了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股市動盪。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分紅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場風險,規範市場行為,更有利於資本市場發揮作用。建立健全不同層次資本市場之間的轉板制度,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在不同層次的市場之間實現轉板交易,讓優質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落後企業得以逐步淘汰,這樣可以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調節產業結構的作用。

  3. 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資本市場監管,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

  首先,借鑑發達國家發展資本市場的經驗,進一步加強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在制度規範與監管層面儘快與國際市場接軌。其次,著力提高中介機構服務的規範化,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加強券商等金融中介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加大金融衍生品的研發力度,著力培養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能力。再次,加大我國機構投資者與國外同行業的合作力度,例如透過成立中外合資機構等逐步實現既可投資國外資本市場又可吸引國外投資者投資我國資本市場的渠道。最後,加快建立國際板,推動境外企業在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使我國證券交易所逐步面向全球企業開放,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的全球競爭力,進而利用全球資源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以上這些政策建議,都是在充分借鑑美國利用資本市場促進產業升級的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資本市場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的,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使之能夠在新常態下更好地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進而確保我國順利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2

  摘要:我國市場營銷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不斷髮展變化,產生了新的發展形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從多角度對我國市場營銷研究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市場營銷研究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表明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為今後市場營銷研究提供有意義的建議。

  關鍵詞:市場營銷;現狀;趨勢

  一、引言

  市場營銷自成為獨立學科以來,經歷了百年曆程,從萌芽到成熟,衍生出商品學派、職能學派、機構學派、營銷管理學派、營銷系統學派、消費行為學派等不同形式的營銷流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學科發展成果。上世紀30年代,復旦大學丁馨伯教授編譯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市場學》,市場營銷正式被引入我國,並在七八十年代被再次引進以來,對市場營銷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不同時期的學者都在論述,然而縱觀近十年,據中國知網資料顯示,有關我國市場營銷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文獻並不豐富,為把握我國市場營銷的現狀,理清我國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從多角度對我國市場營銷研究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市場營銷研究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後市場營銷研究提供有意義的建議。

  二、我國市場營銷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市場營銷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不斷髮展,尤其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的市場營銷在營銷理念、營銷模式、營銷研究、營銷實踐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力地適應了經濟發展對市場營銷的需求,為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貢獻了營銷的力量。同時,由於營銷人員素養、營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市場營銷存在營銷模式創新性不強、營銷哲學缺乏深度、營銷研究成果缺乏高質量、營銷中國化有待加強等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我國市場營銷的研究缺乏世界公認的著作和營銷大師。營銷源於美國。美國產生了諸如傑羅姆麥卡錫、菲利普科特勒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營銷大師。反觀我國,雖然產生了以郭國慶為代表的基本理論派等中國八大營銷流派,出版了《市場營銷學通論》等優秀著作,但是這些成就缺乏世界級的知名度。我國營銷著作很少被國外高校採用,我們的學者也很難被視作大師予以尊重,就像獲得諾貝爾獎一樣,我們需要樹立中國的營銷大師。

  2.我國市場營銷的實踐主體缺乏足夠深層次的理論思考,重模式、輕哲學,形多於魂。我國的營銷實踐主體在運用營銷中獲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海爾、聯想、華為等,但是真正運用營銷將企業長久做強做大做到世界500強的確不多,因為我們的營銷實踐主體在運用營銷時常見於喜愛模式的探討和促銷手段的運用,缺乏足夠的理論思考,往往體現出營銷有形,但卻難見其魂。營銷哲學往往被人輕易忽視,中小型企業往往基於迫在眉睫的生存壓力對整體營銷戰略思考尤顯不足。

  3.國市場營銷缺乏創新性,營銷理論的中國化不夠。我國的營銷源於美國,因此作為新的領域,我們不可避免地大量引入了美國的營銷教材,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營銷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營銷工作者,並在實踐中按照諸如4PS理論、定位理論等經典理論去踐行營銷。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令人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的市場營銷在快速發展了三十年後依舊沒有湧現出具有創新性的有較大影響力的成就,整個營銷模式、營銷手段、營銷理念依舊處於模仿借鑑他人的階段,營銷界的創新性,尤其是能歸納出的具有創新的事物太少。營銷理論的中國化不明顯。

  三、我國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

  基於以上現狀,結合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表現,以及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科技發展對營銷模式的影響,我國市場營銷將在網路化、綠色化、便利化方向繼續大踏步前進。站在研究的角度,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我國市場營銷的發展情況,但可以從營銷研究的不同角度分析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

  1.從市場營銷發展史的角度看。我國的市場營銷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內化等不同階段,隨著我國市場營銷研究者的不斷深入和中國化,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地位的初步確立,必然會湧現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著作和大師。

  2.從市場營銷的研究物件看。市場營銷學的研究物件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市場營銷活動過程及其規律,這種市場營銷活動過程及其規律的重點又在交換過程和交換關係,因此,隨著買者與賣者交換形式及其過程變得越來越多樣,要求越來越便利,我國市場營銷的研究物件也將不斷擴大。

  3.從市場營銷的研究內容看。我國市場營銷的研究內容因研究物件的擴大而擴大,表現為市場特性的確定、市場潛量的開發、市場佔有率分析、銷售情況分析、競爭產品及其策略研究、營銷環境研究、新產品接受力與潛量研究、企業發展趨勢研究等,並且對消費行為的研究將更加重視,即消費便利化研究將成為又一重點關注領域。

  4.從市場營銷的學科性質看。市場營銷是一門以經濟學、行為學、管理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市場營銷學脫胎於經濟學,屬於管理學範疇,其學科性質決定了我國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必然呈現出跨學科研究,並且隨著中國傳統哲學和數學在營銷中的大量運用,這種基於中國傳統社會文化,融入數學方式的跨學科研究將更多出現在研究者的視野。

  四、結束語

  如何才能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市場營銷水平,關鍵在於營銷者的戰略思維,離不開研究者的默默沉澱,認清我國市場營銷的整體現狀,有利於準確判斷未來我國市場營銷的發展方向。而隨著我國資訊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方式、需求物件、交易方式等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融入了許多新的元素,人們追求便利、個性、綠色,這些都為我國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指明瞭一定的方向。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3

  近年來,金融市場供求關係變化,市場營銷成為商業銀行謀求發展和提高經營效益的必然選擇。目前,儘管我國的商業銀已對服務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近年來也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加大了市場營銷的力度,採取了一系列營銷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與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無論是系統理論方面,還是在具體實踐方面,都還存在很多不足,需在借鑑西方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正確認識自身的狀況和特點,制定適應新環境的市場營銷策略。

  一、中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現狀

  銀行市場營銷環境是指影響銀行市場營銷能力和目標的,而銀行營銷部門又難以控制的各項因素和力量的總稱。銀行市場營銷環境是企業進行市場營銷策劃和市場調研的重要內容。

  1市場營銷認識不到位

  目前我國的商業銀已對市場營銷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近年來也不斷採取各種營銷手段,開展各種營銷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多銀行往往只將市場營銷作為孤立的技巧、方法看待,而未將其看作是影響銀行全部經營理念的哲學,還未完全樹立“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觀念,很多商業銀行的營銷人員專業知識水平有限,總是從銀行的角度考慮,把推銷產品放在首位。在對客戶介紹相關專案服務時,一般只強調服務的益處,而沒有對客戶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適當的提示和講解。在經營策略上,雖然也借用了營銷概念,但往往把營銷簡單地當作推銷,零星使用廣告、宣傳、公關等方式,忽視了客戶真正的需求。

  2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和市場定位不準確,自主創新的品牌較少

  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從長遠角度來把握對市場的細分、選擇與定位,而是簡單地跟隨金融市場競爭的潮流被動零散地運用促銷、創新等營銷手段,缺乏對現實顧客和潛在顧客的需求特點及變化趨勢的系統分析,從而無法科學的進行市場細分和選擇目標市場,無法充分發掘和展示其在各種資源方面的優勢。目前,儘管我國商業銀行對營銷業務進行了創新,推出了不少新的金融產品,但推出的金融產品在業務功能、客戶定位上大致一樣,缺乏特色定位,使營銷行為趨於同化,形成獨特品牌的少,沒有在客戶心中形成一家銀行有別於其他銀行的獨特形象,使廣大客戶覺得無論到哪家銀行都一樣,影響了銀行的吸引力。

  3缺乏對目標客戶的研究,忽視服務的質量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所開展的網路銀行、手機銀行和各種銀行卡業務的實際應用效果並沒有事先預期的那樣好。最根本的原因是銀行不重視對目標客戶的研究,沒有根據客戶文化層次、消費水平以及潛在需求來細分市場,導致提供的產品針對性不強,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非常注重服務範圍的拓展,卻忽視了服務質量的提高。比如國內很多商業銀行在工作期間無視眾多顧客排隊等候取錢,明明有10個視窗卻只開4個左右來辦業務,拿存摺的民眾只得在營業大廳苦等,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目前這種情況雖然會影起客戶的不滿,但卻別無選擇,但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外資銀行提供的高質量的服務,對國內商業銀行可能會造成巨大影響。

  4忽視形象經營的內涵建設

  隨著商業銀行競爭日趨加劇,越來越多的銀行重視形象經營,理性地架構自身的形象識別系統。例如,匯入CI形象設計,統一標識、統一形象、規範員工行為等。但我國商業銀行在形象經營方面明顯地存在著將形象經營作為銀行的化妝品,而忽視內涵建設的問題,不能有效地把形象經營滲透或延伸到銀行組織內部,不能形成覆蓋經營管理各個方面、具有深厚底蘊的銀行企業文化,影響了商業銀行形象識別。

  二、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發展與對策

  1.建立和完善面向客戶和市場的商業銀行市場營銷體系

  銀行市場營銷觀念的核心,是以金融產品市場需求為出發點,開發、設計、經營其產品和工具,以滿足廣大客戶的需求,最終獲取銀行的長期利益。銀行市場營銷和服務的基本思想,與一般的工商企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銀行所生產經營的是無形、靈活、不可分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寓產品營銷於服務之中。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鞏固和深化改革成果,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推動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轉變,積極推進現代金融體系和制度建設,有效發揮金融體系功能,提升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增強金融業的綜合實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進而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以應對外資銀行的挑戰。

  2.正確定位,明確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目標

  目前,各家銀行片面追求高檔次,從內外裝修到經營產品的型別,統一向”高品位”看齊,把市場目標集中定位在大企業和高職高薪層的客戶層。然而,縱觀我國目前現狀,大型企業和高消費者仍只是少數,且這種狀況在短期內不會有很大改變。而金融企業的自身特點要求客戶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和持久強勁的儲存力。據此,金融企業應主要把市場目標定位在廣大中小企業和消費群佔絕大多數的普通工薪層和中等收入者,同時,集中優勢資金兼顧大型企業和高薪層客戶,實行多層次定位。

  3.推動業務轉型,實現產品創新,降低對傳統利差收入的依賴

  我國目前房地產行業及其他工業企業的還貸能力下降以及中國銀行業面臨的“金融脫媒”現象促使銀行業必須進行業務轉型,轉變傳統的以利差收入為主的單一經營模式,不斷推動新產品研發,拓展盈利渠道,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產品和戰略產品來減少對貸款業務的依賴,主動適應新的經營環境需要,不斷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商業銀行創新主要體現在業務創新和服務創新兩個方面。要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加強對儲蓄新業務的研究與開發,加快存款業務的多元化建設。同時,要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特別是能形成自己獨特品牌的業務。商業銀行的服務必須順應虛擬化潮流和便捷的要求。商業銀行業務需要從櫃檯服務、等客上門向3A(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服務轉變。必須把網點優勢轉化為網路優勢。發展電子銀行業務,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營銷成本。另外,要透過資訊網路吸引客戶,在ATM、POS網路中不斷推出個人理財業務、家庭銀行業務、工作地存取業務等。在工資批發業務上,利用電子資料交換系統(EDI)等開展非常先進的銀行營銷業務,建立百貨公司型的“金融超市”,提高適應市場和客戶的能力。

  4.搶抓高階客戶,引進高素質人才

  高階客戶具有資產雄厚、購買能力強、風險承受能力強等特點,其雄厚的資產不僅能夠增加負債,而且能為發展中間業務提供拓展空間,同時有貸款需求,為增加資產提供了新途徑。抓住高階客戶,同時發展了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一舉三得。搶抓高階客戶不僅是我國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的重要資源,也是各商業銀行在同業佔據領先優勢的先決條件。

  引進優秀人才,實行激勵機制。我國入世後,商業銀行的競爭不僅是業務競爭,更重要的是人才爭奪。近幾年來,由於用人機制等問題,國有商業銀行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為了應對外資銀行的挑戰,提高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國有銀行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吸收和留住優秀人才。同時,大力加強業務培訓和思想品德教育,不斷提高銀行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三、小結

  我國商業銀行要向西方商業銀行學習,借鑑其先進的經驗,樹立正確的營銷觀念,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讓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邁上新臺階,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4

  【摘 要】

  近年來,以蘋果公司線上網路商店為代表的新型雙邊市場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基於經濟學論文經濟學相關理論研究,對蘋果公司的案例進行分析,給出了雙邊市場模式成功的原因,並論證了我國適合採取新型雙邊市場模式來發展現代服務業擁有比較優勢。

  一、引論。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資訊科技不斷髮展,一種成功的經營模式和市場形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這就是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一個雙邊市場的簡單定義,就是作為平臺(platform)的企業,同時服務兩組不同的消費者。比如,ebay、易趣網、淘寶網這類的電子交易中介平臺,同時服務商品的供給者和需求者;珍愛網、百合網這類婚姻介紹網站,同時服務男性和女性顧客;智聯招聘、前程無憂這類的工作招聘網站,同時服務企業和求職者。

  這種新興的電子平臺,成功的開發出新的雙邊市場,從而在經濟上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例子還有很多。事實上,雙邊市場在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上是很早就出現的,那就是媒體產業,比如報紙和電視就同時服務觀眾和廣告商。到底新興的雙邊市場成功的原因何在?它與傳統雙邊市場有什麼區別?這種新興的雙邊市場,對我國發展現代服務業又有什麼啟示呢?

  二、雙邊市場相關理論研究。

  在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中,最早系統的研究雙邊市場的是Caillaud和Jullien (2001,2003),Rochet和Tirole (2003,2006)以及Armstrong(2006)。 Rochet和Tirole(2003)首先給出了粗略的定義:雙邊(更一般的說是多邊)市場是透過一個或幾個平臺能使終端使用者相互作用,並透過合理地向每一邊收費試圖把雙方(或多方)維持在平臺上的市場。雙邊市場中的兩組參與者需要透過平臺進行交易,而且一組參與者(終端使用者)加入平臺的收益取決於加入該平臺另一組參與者(終端使用者)的數量。

  在這樣一個雙邊市場中,兩組參與者之間存在著交叉的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網路外部性是指連線到一個網路的價值,取決於已經連線到該網路的其他人的數量。在雙邊市場中,這就表現為一種交叉網路外部性,也就是每個參與者從平臺獲得的效用或收益,與另一組參與者的總數量有關。一組參與者的總數量越多,另一組參與者得到的效用或收益越高,這就被定義為是正的網路外部性;反之,就被認為是負外部性的情形。

  在傳統雙邊市場中,往往表現為一邊參與者對另一邊參與者的網路外部性為正,反之,網路外部性為負。比如在媒體市場中,該媒體的觀眾越多,廣告商投放廣告的收益就越大;反之,廣告商投放的廣告越多,對使用該媒體服務的觀眾而言,造成的干擾就越多,獲得的效用也就越低。

  近年來,相當多的經濟學家把精力投入到對雙邊市場的研究中來,這也使得雙邊市場成為產業組織理論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國外的研究中,Caillaud和Jullien (2001,2003), Rochet和Tirole(2003,2006)以及Armstrong(2006)主要分析了在雙邊市場中的定價策略。研究結果都表明在雙邊市場中,定價策略不同於一般的單邊市場。企業在定價上擁有更靈活的空間,完全可以透過對一邊參與者的收費來補貼另一邊,例如現實中有些報紙就選擇完全免費發放給讀者。還有些研究側重於對市場失靈的分析,提出了媒體市場的這種互動網路外部性會導致媒體產品的同質性,產品不夠多樣性,從而減少社會福利(比 如Gabszewicz等(2004),Gal -Or和Dukes(2003))。

  在我國,也有相當多的學者關注雙邊市場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側重於雙邊市場理論以及定價策略的介紹和分析,以及對雙邊市場競爭的政府規制建議。主要實證分析也還是集中在媒體或銀行卡市場這樣的傳統雙邊市場上。新興的基於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雙邊市場的理論與實證分析比較缺乏。

  事實上,近年來出現的許多新型雙邊市場的特徵,並不同於傳統雙邊市場,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雙邊市場所服務的兩組參與者之間的網路外部性不再是一正一負,而都為正的。例如,加入淘寶網的賣家數量越多,買家就越可能找到更便宜且更適合自己的商品;使用淘寶網的買家越多,賣家就可能賣出更多商品,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這種區別,主要來自於參與者對於資訊的獲取過程是不一樣的。

  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分析重點就是資訊,因為現實中常常存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為了做出最優決策,市場中的微觀個體(企業和消費者等)需要為資訊支付額外的成本。這個成本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交易成本,而這種成本有時可能很高以至於潛在的交易不會發生。我們再以傳統媒體市場為例,閱讀報紙的讀者越多,在報紙上刊登廣告的企業就可能賣出更多的商品,所以讀者對企業的網路外部性為正。但當報紙中的廣告越來越多時,必將佔據刊登其他新聞內容的版面,讀者閱讀報紙所獲得的效用會減少。值得注意的是,讀者(潛在的消費者)在報紙上接受到的關於交易的資訊,已經被報紙這個平臺所限定,找到對自己有用的資訊的可能性很小。雖然不排除有部分讀者因為廣告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商品,但這個效應比因廣告而造成的效用損失要小,所以在報紙這個平臺上企業對讀者的網路外部性為負。報紙能提供的關於另一組參與者的交易資訊實在有限,交易成本沒有被顯著減少。而在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新興雙邊市場中,因為有效而便捷的搜尋手段,使得使用平臺服務的任何一組參與者,都可以以非常小的成本迅速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另一組參與者的交易資訊。原來因為潛在交易成本過大而沒有發生的交易,在新興的服務平臺能夠以比較低的交易成本發生,這對兩組參與者,平臺企業以及整個社會的福利都是一個帕累託改進。這也是近年來新興雙邊市場模式大獲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理論上,這種交叉網路外部性都為正的雙邊市場,會使得交易成本下降,而這種下降的趨勢,會隨著參與者規模的增大而更加迅速,從而呈現一種規模報酬遞增的狀態。也就是說,參與者進入這樣的雙邊市場的好處,會隨著另一組參與者的數量的增加而增加,並且呈現出幾何增長的趨勢。但實際中,這樣的市場模式又會有什麼問題,以及對我國有何啟示呢,我們下面將透過雙邊市場的實際案例予以說明。

  三、雙邊市場例項分析。

  近年來,全世界最成功的、最引人津津樂道的雙邊市場的案例,莫過於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移動終端作業系統iOS和服務平臺iTunes Store了。蘋果的迅速崛起正是充分利用了這種新型的雙邊市場關係,以iTunes Store中專門提供只針對蘋果產品和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為例,根據調研機構AdMob的報告,2010年App Store年收入近24億美元。每位iPhone使用者從蘋果App Store線上商店平均每月下載10.2個應用程式,iPod Touch使用者平均每人每月下載的則更多,達到18.4個。蘋果從App Store中每月平均收益近2億美元。而考慮到消費金額,平均每位iPhone使用者每月在App Store上會花費9.49美元,2640萬iPhone使用者每月會給App Store帶來1.25億美元的收入;iPod Touch使用者平均每人每月會在App Store上會花費9.79美元,1860萬iPod使用者每月會給App Store帶來7300萬美元的收入。截止2010年8月份,App Store美國商店應用數量251007個,它們來自50304個釋出者(個人開發者或開發商)。進入2011年以來,由於iPhone 4和iPad的推出和熱賣,以上這些數字還在飛快的增長中。

  在截至6月25日的2011財年第三季度,蘋果的營收增長至285.7億美元,淨利潤為73.1億美元,稀釋後每股收益為7.79美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在2011財年第三季度,蘋果售出2034萬部i-Phone,同比增長142%;售出925萬臺iPad,同比增長183%。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網路商店模式的成功又進一步帶動了平臺服務終端的銷售。

  普遍認為,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的原因,不僅僅是其出色的工業設計和製造理念,更加得益於這種優秀的商業模式,蘋果公司將其旗下的幾乎所有產品都和iTunes Store這個十分強大的應用平臺相捆綁。 iTunes Store模式的意義在於為多媒體商品和軟體的供給者搭建了一個方便而又高效的銷售平臺。對於產品的內容和質量,因為使用者們對其正的網路外部性和規模效應,使得供給者們參與其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適應了使用者們對商品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這是一個對使用者們的正網路外部性;同時,因為蘋果線上商品的產品都是音樂、書籍、應用程式這樣的虛擬產品,其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當商品的供給者越多時,競爭越激烈,價格可以越來越低以至於趨近於零,但低價會吸引更多使用者來購買和使用他們的產品,兩組參與者再次呈現出對對方的正的網路外部性。總而言之,使用者們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務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低;供給者們雖然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但由於其商品的特殊性,只要使用者規模不斷擴大,就有利可圖;作為平臺的蘋果公司在賺取平臺服務費用的同時,還能售出更多的平臺服務終端。對三方而言,這種模式都是非常成功的,從而使得iTunes Store開始進入了一個高速、良性、相輔相成的發展軌道。在其他IT領域,網路化,平臺化運營也已日益成為當下IT的主流商業模式。

  但是這樣的發展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平臺競爭,因為正的外部性和規模效應,很多企業都想參與進來分一杯羹,然而這就可能造成重複投資,資源會被浪費。就以和蘋果公司競爭的其它幾個移動終端服務平臺為例,除了谷歌公司的安卓(Android)系統外,諾基亞公司的塞班(Symbian)系統和微軟公司的Windows Phone系統在市場上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而標榜所有應用程式免費的安卓系統雖然市場佔有率高,但相關商品的利潤率卻比蘋果公司的低很多。這是因為在交叉網路外部性都為正的雙邊市場中,兩邊的參與者越多,就會使得整個系統的效率越高,規模報酬遞增,這類似於經濟學中定義的自然壟斷。在這樣的市場中,如果存在多個平臺瓜分兩組參與者,反而使得整個經濟的規模效應沒有得到體現,資源沒有達到有效配置。任由一家企業做大,成為市場中的壟斷者,又會抬高商品價格,造成消費者福利的損失,所以適當的政府規制是必要的。

  而這樣的一種發展模式,在我國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因為現在的相當多的新型網路平臺,所提供的都是很多虛擬產品,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律的規定以及監管地相對不足,企業採取雙邊市場模式,如何保證商品提供者的合法權益和利潤,值得思考。

  雙邊市場為市場中的參與者提供資訊,降低交易成本,使得更多的交易得以發生,但如果有部分參與者提供的是虛假資訊,則會造成與之交易的參與者的損失,使得整個平臺的效率和社會總福利下降。這種情況下,要求作為平臺企業對於平臺上所有參與者的資訊進行檢查和辨別成本又太高,所以相關政府機關和部門的監管也很重要。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到新型雙邊市場的潛力,也瞭解到在市場任由雙邊市場發展會出現的問題。結合到中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實際,筆者認為在中國發展這種新型雙邊市場模式是合適的。

  四、新型雙邊市場對發展有中國特色服務業的啟示。

  國家以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規劃,都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今後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要加快經濟發展,就必須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在現代服務業體系中,金融業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現代金融業的發展,對於相關經濟金融法律的保護,依賴度很高,考慮到我國相關經濟金融法律制度的現狀,想要在短期內迅速提高發展現代金融業,難度很大;而類似的原因也適用於法律諮詢、會計師諮詢、創意產業等其它相關行業。而發展新型雙邊市場,更加準確地為市場中各個微觀個體提供相關交易資訊,降低成本,在我國則更具潛力,主要理由如下:

  (1)我國雙邊市場發展相對落後,很多跟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交易資訊獲取不易,資訊成本過高,這方面發展潛力巨大。比如,對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很重要的水、電、煤氣等服務往往資訊不充分,查詢和繳納方式原始,交易成本過高。

  (2)我國人口基數使得潛在規模效應巨大。如上所述,這樣的新型雙邊市場的網路外部性會隨著參與者數量的增加而越來越大,甚至會呈現幾何增長的速度。如果能建立全國範圍的雙邊市場和服務平臺,消費者的福利和企業的經濟利潤的增長,也會相當可觀。

  (3)我國強大的政府機構和政府職能,能夠有效地調控和監管雙邊市場可能出現的問題。前文提到了雙邊市場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的重複投資或者是壟斷者,智慧財產權保護和虛假資訊問題,都需要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規制和監管。

  (4)現代資訊科技以及網際網路的廣泛使用,使得我們發展新型雙邊市場有了完備的技術基礎。

  綜上,筆者認為在我國發展新型的雙邊市場潛力巨大,透過政府的引導和幫助,這種雙邊市場模式能有效減少資訊成本,增加交易數量,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途徑。

  五、政策建議。

  最後,根據本文之前的理論和案例分析,結合我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現狀,給出如下對政府的政策建議:

  (1)對於以國有企業為主體或者和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比如水、電、煤氣等市政服務以及醫療、教育、社保等,政府可以自己建立服務平臺,整合各級政府機關部門和國有企業、醫院、學校的資訊,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完善的資訊服務,同時也使國有企業等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資訊和需求。

  (2)對於其他以私營經濟為主體的行業,應該鼓勵有潛質的企業投資設立新的服務平臺,發展新的雙邊市場。同時注意不要重複投資和浪費。

  (3)對於已經建立起來的雙邊市場,要注意監管,以免出現行業壟斷。加強司法建設和監督,保障雙邊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4)大力發展資訊科技和推廣網際網路的建設,不斷增大受眾人數,包括廣大農村人口,使得雙邊市場規模效應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陳玲。雙邊市場理論視角下的市場平臺研究[J].商業研究,2010(4)。

  [2]程貴孫,陳宏民,孫武軍。雙邊市場視角下的平臺企業行為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9)。

  [3]彭移風。雙邊市場定價方式及其對傳統市場理論的挑戰[J].價格月刊,2007(3)。

  [4]尚秀芬,陳宏民。雙邊市場特徵的企業競爭策略與規制研究綜述[J].產業經濟研究,2009(4)。

  [5]熊豔。產業組織的雙邊市場理論———一個文獻綜述[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4)。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5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 經濟法 法律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成功加入WTO已經有了幾年的時間,我國市場經濟法受到國際經濟法的影響較深,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本文主要就當前市場經濟下,我國經濟法的發展進行解讀,希望為我國市場經濟法的完善提供一些參考。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範的總稱。經濟法的概念是經濟法學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經濟法立法,司法等活動的基礎問題。改革開放30年間,我國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相關的問題,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如何運動法律進行市場調節,合理干預經濟發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當前市場經濟下經濟法要解決的問題。

  一、經濟法對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

  1.促進對外經濟聯絡,發展國際經濟合作

  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時,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戰略方針。當代科學的進步,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日益發展,促使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絡不斷加強,任何一國,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在考慮發展本國經濟時,都必須著眼於國際關係的總體。我國經濟法是正確體現對外開放政策的具體法律規範,它調整我國利用外資和外國技術過程中與外國政府、外商之間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係。

  2.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增強經濟活力

  企業管理是搞好微觀經濟活動的根本措施,是我國國民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經濟法規定的經濟核算制是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的基本制度。它要求企業必須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以儘可能少的勞動消耗,取得儘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同時,規定了必須合理安排和科學地組織生產,掌握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方法,在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對於企業不計成本、不計消耗、浪費嚴重,造成損失的現象,以及在履行經濟合同中的違法情況,還規定了經濟制裁。總之,經濟法要求企業一切經濟工作都要把經濟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各種生產經營責任制和一整套符合客觀經濟規律要求的管理制度,促進企業認真改善經營管理。不斷提高企業素質和勞動生產率。

  二、市場經濟發展中經濟法存在的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法制建設速度和成就是不能否認的。但同樣必須承認的是,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法治狀況令人擔憂,由於法律責任這塊短板的存在及長期得不到彌補,公權力濫用的現象不僅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還繼續呈現發酵、膨脹狀態。公權力濫用方面,選擇性執法是其著例。選擇性執法的本質是為了獲取部門、地方、行業,甚至個人非法利益,將本應履行、不能放棄的職責、公權力視同可以行使、可以放棄、甚至可以交換的私權利,隨意、恣意執法,權力商品化,造成法律適用的不公,增加了市場環境的不可預期,降低了違法的成本,減損了法律的實效,破壞了法律的權威,使法律失信於民。

  三、完善經濟法的策略

  1.完善經濟行政立法

  經濟行政立法在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經濟行政法就是規範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和監督關係,維護公平競爭,保障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目前,我國頒佈了許多經濟行政立法,在實踐中也起到了應有的效果。但有一些立法和規範性檔案質量不高,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許多經濟立法是由行政部門起草的,而某些部門在起草中注重爭權,導致不少立法中同一事情有諸多部門參與管理或有權處罰,以致於某種違法行為發生後,多個部門相互扯皮或均不予管理,造成職責不明,責任不清。一些法律的規定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且法出多門,造成行政執法人員在執行中任意解釋的餘地很大,執法的標準尺度也極不統一,甚至有的規定之間發生衝突。還有一些規範性檔案沒有做到透明、公開、客觀、公正、合理。這些都表明我們的立法質量需要儘快得到提高。按照世貿組織的有關協議要求,各成員國的法律必須透明、公開、客觀、公正、合理;凡可能影響商業環境貿易條件的規定及措施均要求公佈,法律不能與公認的公平貿易條件相牴觸。按照這一標準,我們現有的行政規章和規範性檔案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清理、修改和完善。

  2.制定和完善加強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

  市場經濟並不是自發的無序的,由於市場機制本身帶有一定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在任何國家都要頒佈一些經濟立法,以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控制,我國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現階段,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原有的計劃體制並沒有得到完全的改變,而新的市場法治秩序尚沒有完全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宏觀調控更顯得必要。我國剛剛制定了十五規劃,其中許多內容需要透過立法加以確定。例如,有關產業結構的調整最佳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啟動市場和擴大內需的方針等等,都需要透過立法加以確定。

  四、小結

  經濟法對於實現經濟體制調整,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發展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斷對經濟法進行完善,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榮.論科學發展觀與經濟法的完善[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8).

  [2]陶廣峰.從中國經濟法的發展歷程看經濟法的國家觀[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01).

  [3]錢玉文.論轉型時期中國經濟法的演進與發展趨勢[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4]譚喜祥,楊佶.和諧社會與中國經濟法的完善初探[J].滄桑,2007(05).

  [5]朱崇實,李曉輝.開放性:我國經濟法發展的進路與啟示[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6

  前言:

  金融衍生品屬於金融合約,其價值直接由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決定,現階段具有遠期、期貨、掉期、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徵的混合金融工具也被稱為金融衍生產品,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自上個世紀末期開始,直至本世紀初期才得到規範,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較大的風險,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風險控制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衍生品分析

  金融衍生品即在傳統基礎金融工具交易過程中,衍生出的新的金融產品,貨幣、利率、股票等都屬於傳統基礎金融工具,現階段以產品形態作為劃分標準金融衍生品可分成遠期、期貨、期權、掉期四個主要的種類;如果以標的資產作為劃分標準,其又可被分為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四大種類;如果以交易方法作為劃分標準,其可分為為場內和場外交易兩個類別。金融衍生品具有零和博弈、交易表外、跨期、聯動、高風險、高槓杆、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現階段的研究表明金融衍生品具有規避金融市場系統風險、價格發現、投機套利、構造組合等功能,但也具有市場結構不合理、過渡投機、風險控制缺失等不足,使其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風險。

  二、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存在風險的原因分析

  首先,由於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相對較晚,所以現階段不僅相關的法律法規嚴重缺失,而且針對性的監管主體處於分散的狀態,雖然現階段我國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均具有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權力,但具體的責任劃分並不明確,未形成穩定有效的監管體系,監管的實際功能無法充分發揮。其次,現階段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狀況決定其價格和市場均衡價格之間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其很大程度上受國家政策的影響,這無形中加大了金融風險;再次,我國現階段存在金融衍生品設計不合理的問題,使其轉移風險的功能不僅無法充分發揮,而且抓化為投機行為的機率較高,盲目的對國外發達國家金融衍生產品進行模仿,會加大其市場風險。另外,我國現階段針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資訊披露制度不完善,披露的範圍和方式等均不能滿足金融衍生品市場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使風險控制的難度加大;除此之外,現階段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的環境並不能滿足公平、公正、公開的要求,而且相關從業人員的能力也不能滿足風險管理的實際要求。

  三、針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風險的控制建議

  (一)完善針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督、立法體系

  由於金融衍生品自身具有高風險、高槓杆等特性,而我國現階段以金融衍生品為物件的會計計量、資訊披露等規範性較差,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過程中出現突發、擴張風險的機率較高,為縮減金融衍生品的發展風險,我國必須建立並不斷完善以金融衍生品市場為物件的監管、立法體系。立法體系的建立是保證金融監管穩定、持續的有效途徑,所以立法體系需要結合不同金融衍生品的特徵制定針對性的條款,透過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實現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規範。而監管體系建立的過程中考慮到金融衍生品交易通常具有跨市場、跨區域等特徵,所以監管方式應滿足功能監管的要求,結合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可以發現,必須將銀行、保險等機構納入金融衍生品監管的範圍,透過全範圍的有效監管保證經濟市場執行的穩定性,在此過程中現階段在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交易所、場外市場等也要引起高度重視,在參與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組織者和管理者,確定交易規則的前提下,為杜絕交易過程中被惡意操縱,而對場所內發生的操作、財務狀況等進行監督,使交易在市場交易規則的基礎上完成而形成的交易所監管制度;我國市場參與者在參與國際市場中為保護個人利益而使用的ISDA主協議等都是現階段我國金融衍生品監管的有效依據,但現階段我國監管體系中缺失針對國際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相關制度,所以現階段在金融衍生品監管體系完善的過程中應積極與國際組織協調合作,強化國際相關交易的監管。

  (二)推動金融衍生品市場和現貨市場實現協調發展

  在金融衍生品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現階段隨著產品種類的增多,產品定價準確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定價相關資訊獲取過程中金融衍生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有利於市場透明性的增加,而且在大企業逐漸上市的推動下,我國和國際主流交易所共同發展的可行性不斷提升,而金融衍生品可提升現貨市場的流動性;在國際競爭不斷加劇的過程中,衍生品被複制的可能性增加,對現貨市場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所以金融衍生品市場與現貨市場的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現貨市場平穩發展的過程中金融衍生品種類、結構、資源配置,甚至市場規模與功能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較好的最佳化,可見其對提升資本市場的穩定性,使市場經濟抵禦風險的能力增強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現貨市場交易量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之間呈現出較顯著的正相關性,所以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有意識的搭建完整的價值鏈,使兩者相互推動發展,抑制風險的發生。為促進金融衍生品市場和現貨市場實現協調發展,上交所應有意識的推動現貨市場的發展,對各類交易機制進行有效的完善,不斷豐富金融衍生品的結構,加強快監管的協調。

  (三)加大金融衍生品創新力度

  金融衍生品要實現持續穩定增長,需要有效的創新手段作支撐,使其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不斷髮現新的盈利機會和模式,為交易量的提升提供支援,而金融衍生品的創新需要在總結國內外金融衍生品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結合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態和規律,加大創新力度,我國長期在金融衍生品開發中強調產品的簡單、基礎、透明性,所以金融衍生品一直以期貨、期權、交換等為基礎,現階段在金融衍生品創新的過程中應有意識的將其進一步深化,堅持“金融化”與“商品化”並重的發展戰略。雖然近年來我國商品市場得到較大幅度的發展,但部分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權並不在我國,使部分行業要實現風險對沖必須在國際市場中完善,所以我國在金融衍生品創新的過程中應有意識的爭取商品定價權,使我國能夠在佔據國際生產鏈主動權的同時,發揮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價格發現等作用,達到控制其發展風險的目的。金融衍生品作為期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在現階段應以股指期貨為基礎,進行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使國內期貨市場金融衍生品的種類和功能等得到不斷的最佳化,這有利於提升我國金融衍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吸引力,換言之對降低發展風險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增強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透明性

  針對發達國家的資訊披露和相關政策公佈情況可以發現,其均具有較嚴格的程式作支撐,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所有出現洩密、惡意造謠行為的個體或組織都要受到嚴格的成分,使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公平、公正等得到保證,金融衍生品交易其大部分為表外業務,資產負債表很難對其進行全面有效的反映,使其自身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可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開展和深化發展,需要與之對應的披露制度對其價格、風險等資訊進行揭示,對相關主體在市場資訊披露中的義務進行明確,所以要有效的控制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風險,需要透過不斷強化金融市場資訊披露制度使相關產品和市場的透明度得到提升,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起到豐富風險管理工具的作用,例如機構投資者可以透過金融衍生產品實現對手中有價證券券套期保值等。我國要透過提升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透明性,強化風險管理,首先監管機構應不斷強化對金融衍生品執行的瞭解,對其交易對銀行、證券等機構產生的影響進行有效的分析,其次,監管機構應有意識的透過有效手段或方法,使銀行等交易機構資訊披露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將其交易總量、收益狀況等資訊在披露過程中都得到體現,進而為投資者或債權人更全面的瞭解金融衍生品交易狀況提供條件;除此之外,我國金融機構應有意識的將金融衍生品交易頭寸報表增添在財務報表結構中,並按照相關要求對其資本充足率標準進行確定,以此提升其市場透明度和風險管理的程度。

  (五)提升金融衍生品投資主體的素質

  投資者是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風險的直接承受主體,其對風險控制的需求最為強烈,我國要實現對金融衍生品市場風險的有效管理應使投資者掌握風險管理的能力,我國政府可透過開展針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使其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投資,並結合金融衍生品市場規律、相關資訊等掌握金融衍生品應用與管理的相關技能。另外,透過建立完善的風險內控和管理機制,使投資風險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建立的過程中可以將國際上被高度認可的風險衡量和管理方法、風險管理技術等引入,實現對金融交易市場信用、流動性、結算、操作等多方面風險的有效控制,為投資者進行金融衍生品交易創造條件。

  (六)為金融衍生品交易創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我國應在完善法律體系和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加大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強化金融衍生品設計、交易、風險管理隊伍的專業性和技能性,提升金通從業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等對金融衍生品的應用管理能力,深化金融延伸品定價、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理論實踐研究;為形成市場均衡價格,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利率、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和金融企業改革,使銀行業、交易者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風險的管理能力提升等。其次,落實針對金融衍生品的風險評估,不斷完善風險預警制度,在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應有意識的組建專業的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部門,其主要職責是透過對金融衍生交易風險的全面有效評估,建立具有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風險評估模型,對金融衍生交易不同階段的風險進行判斷,特別是極端狀況下的風險程度,使金融機構可以結合風險評估進行風險預警並提前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救援機制,以此對可能發生的金融衍生市場風險進行預防和控制,最佳化金融衍生市場的交易環境。

  結論:

  透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已經認識到金融衍生產品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要保證其平穩發展,滿足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需要結合其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針對性的控制,但由於控制過程相關因素較複雜,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風險控制任重道遠。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7

  金融衍生品作為金融創新的一種, 近30 多年來, 其市場的迅速崛起已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 一個國家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程度, 也反映了該國金融市場的成熟度與國際化程度。所以為了推進金融創新, 提高金融效率, 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服務國家戰略, 提升國際競爭力, 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是我國金融業的必經之路。本文以金融創新為視角, 以市場化, 法治化, 國際化為思路, 探討了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策略。

  一、金融衍生品的定義與功能

  1 . 金融衍生品的定義

  金融衍生品, 又稱衍生金融工具, 是指價值依賴於其他更基本的標的資產的各類合約的總稱。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定義, 金融衍生品是一種合約, 該合約的價值取決於一項或多項標的資產或指數的價值。基礎的金融衍生品包括遠期合約、期貨、期權和互換合約四大類。由於金融衍生品成交活躍、成本低廉, 在金融創新中的作用也愈加凸顯, 使得各類企業及投資者的理財活動對於其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2. 金融衍生品的功能

  金融衍生品之所以被創造出來, 其核心功能是對沖資產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是當前國際資本市場上一種有效的金融風險管理工具。首先, 金融衍生品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和投資者有效對沖商品或金融產品價格不利變動的風險, 而且還能提供規避市場系統性風險的策略與方法。其次, 一個健康有效的金融衍生品市場, 可以看作是國家經濟及金融的“穩定器” , 起到增強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提高經濟執行效率, 完善金融服務範圍的重要作用。

  二、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概述

  1 . 場內市場

  金融衍生品場內市場, 即期貨交易所內市場。我國期貨市場自改革開放以來, 經歷了盲目發展、清理整頓、規範發展三個階段,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步伐的邁進, 期貨市場也步人了創新發展的新階段。目前我國共有四家期貨交易所, 包括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截至20 巧年底, 四家交易所共上市交易品種52 個, 基本覆蓋了農業、金屬、能源、化工、金融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根據中國期貨業協會最新統計,20 巧年全國期貨市場總成交量5.78 億手, 總成交額5 54.23 萬億元, 累計成交量和累計成交額同比較2 01 4 年分別增長了4 2.7 8% 和89. 8 1%。從國際市場來看, 2 01 5 年在農產品成交量排名前20 的合約中, 一半合約在中國的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 且前5 名最活躍的合約也出自中國市場。由此可見, 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商品期貨品種體系, 部分合約在國際市場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相對於國際市場上金融類衍生品佔到市場總成交量約9 0%, 商品類衍生品僅佔10 % 這一事實, 我國金融類衍生品市場交易規模卻遠遠低於商品類衍生品市場交易規模, 函需改變金融類衍生品市場品種單一、數量較少的現狀。

  2. 場外市場

  金融衍生品場外市場, 即期貨交易所之外的其他市場。我國金融衍生品場外市場尚處於剛剛起步階段, 主要包括銀行間市場和銀行櫃檯市場, 參與者僅限於商業銀行以及證券公司、期貨風險管理公司及保險公司等部分金融機構, 尚未對實體企業以及個人投資者開放。常見的交易品種為人民幣外匯遠期合約、遠期利率協議、遠期債券合約、人民幣外匯互換合約、利率互換合約、收益互換合約、收益憑證、人民幣外匯期權及少量資產證券化產品等。根據海通期貨及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統計資料顯示, 截至2 01 5 年6 月末, 銀行體系的人民幣外匯互換累計成交金額摺合3.1 萬億美元,人民幣外匯遠期市場累計成交17 3 億美元, 人民幣利率互換累計名義本金8 . 8 萬億元。截至2 0 巧年12 月底, 券商體系的場外互換類產品累計名義本金5 4 54.87 億元; 場外期權類產品累計名義本金40 13.16 億元; 收益憑證累計發行本金7 01 3.92 億元。相對於2 0 巧年全球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總量4 93 萬億美元這一資料而言, 我國金融衍生品場外市場規模僅佔了世界總量的極小一部分, 且市場流動性較弱。概括來看,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目前存在場內與場外市場、商品類衍生品與金融類衍生品市場發展不均衡, 交易品種不健全的主要問題。除此之外, 還存在法律體系與市場監管不完善、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這些不僅是制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康發展,服務實體企業、投資者及國家經濟與金融體系改革, 發揮金融風險管理作用的重要因素; 還會直接影響到我國全球經濟利益博弈、大宗商品世界定價中心爭奪與金融戰略佈局。因此, 以創新為動力,本著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發展思路探討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三、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策略

  1 . 加快金融衍生品品種創新步伐, 以創新助推市場化程序

  首先, 應適時研發和拓展金融期貨產品, 著力推動期貨市場化程序。隨著國家利率市場化機制改革的穩步推進, 在保障五年期及十年期國債期貨平穩執行的基礎上, 分步推出其他關鍵年限的國債期貨和利率類期貨合約, 健全反映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此外, 還應配合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程序, 利用內陸自貿區政策優勢, 積極籌建金融期貨交易平臺, 適時推出交叉匯率期貨及人民幣外匯期貨, 滿足實體企業及投資者管理匯率風險的需求,促進人民幣對內和對外價格的均衡穩定。

  其次, 應大力研究發展及創新場內期權類產品。美國交易所的場內期權覆蓋了穀物類、軟商品( 咖啡)、工業金屬、原油、匯率、利率等品種, 我國目前僅有上證50 ET F 期權一種產品, 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2. 積極推進( 期貨法》立法工作, 以法律奠定發展基礎

  任何的創新發展都應以法律為基礎, 規範化交易, 法制強才能市場興。我國至今還沒有正式頒佈過在國家層面上制定的關於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完整法律體系和法律條文, 所以彌補這一空白的任務是極其艱鉅和迫切的。期貨專項立法是適應市場發展新形勢、提升市場發展層次和水平的必然要求。透過立法, 將《期貨法》制定成為一部統一規範期貨、期權及其他衍生品市場的基本法, 將現行期貨市場執行有效的基本制度上升為法律規定, 完善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相關制度, 健全糾紛處理、監督管理以及場外衍生品交易及期權交易等相關制度規定。

  3. 大宗商品進入國際市場, 以創新助推金融衍生品場外市場發展

  中國巨大的內需和豐富的資源決定了中國即是國際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費進口國, 又是主要出口國, 然而中國卻在很多國際大宗商品定價上並不具有話語權。所以無論從提升國際競爭力, 還是從服務國家戰略角度而言, 實現中國大宗商品的國際化將是一項重要使命。上海期貨交易所在上海自貿區推出的原油期貨可謂是中國大宗商品國際化的首次嘗試, 極具借鑑意義和推廣價值。在自貿區建立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市場, 一是這裡擁有引進國際期貨機構和投資者的便利條件, 能更加有效的實現大宗商品期貨品種的國際化聯動;二是可以以自貿區為隔離區, 合理有限的開放國內期貨市場, 防止不可控的風險發生。除此之外, 作為監管層應為金融機構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與監管環境, 激發金融機構進行金融衍生品場外產品創新的活力, 以豐富多樣的產品滿足市場參與者的個性化需要, 增加市場成交量與流動性。

  4. 端正態度, 樹立新觀, 培養金融人才

  要真正長遠地發展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 就需從培養合格的金融人才著手, 因為年輕人才是掌握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未來命運的人。首先, 要讓金融學及投資學專業的學生樹立起正確觀念, 以更加客觀和理性的角度看待金融衍生品, 牢記金融衍生品產生的初衷。其次, 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加強在數學、計量經濟學、計算機、英語這四個基本工具上的學習力度。第三, 金融學及投資學專業的課程設計、教材設定方面都需進行適當改革, 應注重實踐經驗的培養, 加強與交易所、期貨業協會、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

  四、結束語

  金融衍生品打開了金融創新的全新空間, 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要以服務實體經濟和金融改革為根本, 突出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的核心作用, 本著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思路制定發展策略。在創新和豐富交易品種的同時, 也應注意考慮我國金融市場及交易者的特點, 把控發展節奏, 規範投資者行為, 防範利用金融衍生品進行過度投機產生的負面經濟效應。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8

  摘 要: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全國統一、多層次、面向各類經濟主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債券市場框架,銀行間、櫃檯和交易所三個債券子市場各有側重、相互連通和互動。從債券市場機制和框架形成角度,對我國債券市場10餘年的發展軌跡進行了全面回顧和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債券市場進一步深化發展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債券市場,回顧,發展

  1 對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展望

  有鑑於此,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方向應該確定為:保證政府能夠有效控制其成本和風險,調整好政府的資產和債券發行工作的成功及二級市場的有效運作。最終形成一個高效運作且與國家貨幣政策目標相互協調發展的債券市場。

  1.1 增髮長期國債,有利於降低國債的籌資成本,有助於調整國債規模

  長期以來,我國國債基本上是以3~5年期的中期國債為主,既沒有10年期以上的長期國債,又幾乎沒有1年期以內的短期國債,中期國債的期限結構比較單一,國債期限結構缺乏均衡合理的分佈。這種單一的期限結構,使國債嚴重缺乏選擇性,不利於投資者進行選擇,很難滿足持有者對金融資產期限多樣化的需求,從而大大縮小了國債的發行範圍,而且也造成國債發行規模增加過快。由於國債期限不穩定,又呈逐年縮短的趨勢,再加上付息方式過於單調,大都是一次性還本付息,使得債務償付年度不均,導致國債集中到期,形成償債高峰。償債高峰又逼得財政增加借新還舊的比例,加重還本付息的負擔和壓力,從而大大加劇了償債年份中央財政支出的壓力,不利於財政收支的平衡。在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抓住有利時機發行長期國債,符合降低國債發行成本的要求。以後若能每年發行一定數量的10年期以上的長期國債將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類矛盾。

  1.2 積極探索個人投資者投資可上市的國債品種,培養投資於國債二級市場的個人投資者

  我國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發行的國債都主要是對個人發行的,人們把購買國債看作是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愛國行為。如今人們購買國債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慮,隨著國債發行逐步走向市場化,為個人投資者購買國債提供方便,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因為,一方面,居民投資是國債資金的主要來源,鼓勵群眾購買國債,可以充分發揮國債吸收社會閒散資金、變個人消費資金為國家生產建設資金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金融意識增強,國債作為一種證券投資工具,將會成為廣大投資者的重要選擇。尤其是在個人投資渠道不足情況下,國債投資更是成為許多家庭除銀行之外第二個穩定的理財渠道。目前個人購買方式有紙化、非上市流通券的比較多,購買定價發行的多,而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國債的人卻很少,這與人們對國債的瞭解不足,對國債交易提供的設施、資訊較少有關。為便於個人投資者投資於國債二級市場,可採取在證券交易所掛牌分銷和在證券經營機構櫃檯委託購買的方式向公眾公開發售,這種方式1996年以來發行過幾次,但今後要逐步增加這種形式的債種。因為這種方式有利於個人投資者認識國庫券作為金融資產的投資意義,有利於股票持有人把國庫券納入資產組合,投資者可以用同一證券帳戶進行國庫券和股票的買賣,這就為投資者進行國債和股票間的資產轉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隨著這種方式發行的國庫的增多,債券的二級市場會更加活躍,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相互影響也會更加明顯。

  1.3 最佳化債券市場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債券,鼓勵非國有企業融資

  長期以來,國債是債券市場的主體,而其他債種則停止不前。這樣,不僅財政每年到期的還本付息任務增大,而且,由於國家大量投資於固定資產建設,致使國家財政負擔過重,只好靠舉債過日子,雪球越滾越大,非常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只有啟用股市以及其他券種的市場(如企業債券),才能使財政卸下沉重的包袱,讓財政投資的建設專案轉為由社會投資來進行。從理論上講,發行企業債券具有防止出現控股、發行新債券手續簡單、利息可在納稅時予以剔除而降低籌資成本以及免受通脹影響等優點。正因為如此,企業債券市場應成為資本市場的發展重點。但就當前國情看,發行企業債券還不能成為國有企業籌資的主要途徑。因為,國有企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債務負擔沉重。不過,對非國有企業,卻應當鼓勵其進入債市融資。眾所周知,我國目前非國有企業對經濟的貢獻與其獲得的信貸支援嚴重地不對稱。在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的前提下,應為非國有企業提供一個更加寬鬆、公平的競爭環境。因此,當前適當支援那些效益好、自身資本結構合理的非國有企業透過企業債券市場來融資。

  1.4 改進承購包銷辦法,實行招標方式發行,努力實現利率市場化

  1991年第一次採取承購包銷的方式發行國債,實現了發行方式由行政分配任務和對個人、單位派購的方式向投資人自願購買的市場方向轉變。1992年採取一級自營商在一級市場上認購國債方式,使一級市場進一步向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促進和提高了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但是在銀行利率尚沒有市場化以前,國債的票面利率仍然只能隨著存款利率的變動而變動。1996年我國曾嘗試透過招標方式發行了記帳式國債,但由於非常不規範,1997年又回到承購包銷方式,不過完全以招標方式發債券是國債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可採取分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完善和發展一級自營組織,使自營商考慮國債長期包銷的收益而不計較一次包銷國債的得失,避免那種今年承購包銷,明年不幹的短期行為。第二步,逐步實現招標方式和承購包銷方式相結合,可以對實行承購包銷國債的一部分實行招標,也可以先實行招標,然後再實行承購包銷。由於一級自營商也承擔一定的承銷義務,這樣有助於在過渡時期保證國債發行任務的完成。第三步,過渡到完全招標方式和直接向個人發售相結合的方式,這時國債市場的大宗國債以無券記賬形式透過招標方式發行,小規模國債的發行主要供個人投資者購買,這樣可以建立兩條籌集資金的渠道。

  2 對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回顧

  2.1 債券市場規模不大,各子市場發展不均衡,流通性有待提高

  1999年末,我國發行的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中央銀行融資券、企業債券的總餘額為17 985.33億元,佔當年GDP的22%,仍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其中94%是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其他債券的發行規模很小,從二級市場來看,也是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的交易規模相對較大,其他債券的市場份額較小,且整個債券二級市場的交易規模不是很大。1999年滬深證交所和銀行間市場的債券交易總量佔當年GDP的比重不到1/3。除了國債,其他各種債券的流通性仍然較差。

  2.2 債券市場的框架結構不完善

  第一,場外形式的銀行間市場與場內形式的證交所市場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隔離。後者以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保險公司、企業等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為主,而前者的參與者主要是各類存款貨幣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暫時被排除在外,兩個市場的參與者交集構成主要是二、三十家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參與者種類的不同造成了資金流動在較大程度上被阻塞,兩個市場的表現差異很大:證交所市場交易活躍,規模相對較大;銀行間市場雖然集中託管了國內發行的大部分債券(1999年底銀行間市場託管的各類債券餘額為 13 264.61億元,佔債券總餘額的74%),但市場流動性較低,交易規模相對較小(1999年交易量約佔證交所國債交易量的1/4)。第二,零售市場沒有充分發育,且與批發市場相互隔離。銀行間債券市場目前暫不對企業和個人開放,故與零售市場處於分割的狀態。而且,目前的零售市場基本上只侷限於交易所市場內部。第三,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聯動性不夠。二級市場需要的短期債券品種很少,1999年底的餘額只有260億元;企業短期融資券基本上年年發,但數量逐年減少,1999年累計發行55.6億元。此外,一級市場的債券發行利率與二級市場的收益率有時會存在較大差異。第四,債券市場的層次性不分明,尤其是場外市場的組織結構比較單一,中間交易商和中介服務機構還沒有充分培育。

  2.3 債券市場的定價機制和資訊傳播機制不完善

  一是做市商、代理商、經紀商制度在我國債券市場上還沒有得到普遍推廣和運用。其中,代理商制度和經紀商制度在證交所市場已經得到廣泛運用;部分銀行間市場參與者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試行融資代理行業務,但在實踐中還沒得到有效推廣;有部分銀行間市場參與者從1999年開始嘗試進行債券的買入和賣出雙邊報價,揭開了做市商的萌芽,但還很不成熟。二是債券一級市場發行機制和定價機制不盡完善,尤其是在中國目前金融機構之間實力差距十分懸殊的客觀條件下,如何制定合理的機制,儘可能減少少數幾家特大型銀行的壟斷影響,保證承銷團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合理權益,從而維護市場的公平與效率,還很值得研究。

  除此之外,發展債券衍生金融工具。成熟的債券市場需要發展債券和與金融變數相聯絡的衍生工具。2001年全球金融衍生產品中,利率性衍生產品佔到95%。發展債券期貨、期權、遠期等債券衍生金融工具,可以為投資者提供避險的手段這對於長期進行大量債券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來說十分重要。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9

  隨著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體育消費呈現出廣闊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增長勢頭,體育產業因此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消費增長點和投資熱點。體育產業在我國發展雖方興未艾,但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體育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體育產業佈局和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

  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地域發展不平衡,呈現出城鄉之間和東西部之間的差距。由於受經濟、文化、思想觀念和資源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我國的東部特別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廣州等,體育消費水平較高,體育產業已成為本地區的投資熱點。而西部地區如寧夏等,體育消費投入微乎其微。第二,運動專案產業開發不平衡,由於運動專案的競技水平、觀賞性、普及程度和在國際上取得成績的含金量有較大差別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產業資源價值、市場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別,如足球、籃球、乒乓球、網球和田徑的個別專案等市場開發已有一定規模且帶來一定效益,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專案難以進入市場。

  (二)相關產業潛能沒有充分發揮,產業質量不高

  目前的體育產業較注意有形資產的利用,如體育場館的租借和經營,但對無形資產如對各賽事活動的會徽、會標、冠名權及指定產品,各協會、俱樂部自身標誌、隊名價值等重視開發不夠。從體育用品市場上看,高檔產品市場的大部分仍被國外著名的體育用品公司直接生產或合資生產,而國內體育用品行業中的一些明星企業高檔產品在整體上仍有很大差距,許多體育用品企業沒能開發新的名牌產品,普遍存在著款式品種陳舊、質量低劣的現象。產業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各類體育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管理水平較低、經營管理觀念落後和市場競爭力較弱。大部分體育企業缺乏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經營方式落後,缺乏品牌意識。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體育用品企業能否創造出國際知名品牌將是我國體育產業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三)法律法規不完善,缺乏優惠政策的扶持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高層次的體育產業法規,沒有一支有力的體育執法、監督隊伍對我國的《體育法》實施狀況進行監督檢查。至今中國彩票市場仍未有一部統一的法律來規範彩票的發行銷售體制,更別說引進競爭,建立起一個獨立有效的公眾監督體系。

  政策傾斜往往是一個新興產業必要的助推劑,體育產業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以儘快走上良性迴圈的軌道。在體育經濟發達的國家已有成功的經驗,比如對體育場館的投資可以享受土地徵用的優惠政策和低息貸款、對體育比賽收入和體育組織接受的捐贈可減免稅收等。而我國由於體育市場發育的不完善,缺少扶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明確政策,尤其在融資、贊助和建立產業發展基金方面沒有明確的、可操作的產業扶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產業的發展。

  (四)體育產業的管理人才匱乏,結構不合理

  我國的體育產業長時間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暴露出了體育產業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現有的體育管理人員多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且具有高學歷的體育管理人員很少。這些人中有的只熟悉運動過程,而對經營知識知之甚少,很難想象一批沒有高學歷、沒有經營管理知識的非專業人員能經營出高效率、高產出的體育產業實體組織。

  二、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的對策

  (一)調整體育產業結構,逐步實現平衡發展

  為解決地域不平衡的問題,可建立體育產業發展基金,啟動和扶持地方龍頭企業和培育骨幹產業,多渠道籌措資金。透過國家財政增投資金、體育部門自籌資金和利用社會資金建設一批既能舉辦比賽又能向社會開放的多功能場館,作為體育產業的陣地。同時乘西部開發之風,發展西部體育產業,提高各運動專案的競技水平,加大比賽和表演的觀賞性,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體育產品,促進體育產業結構的平衡。

  (二)加快體育產業化改革步伐,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產業質量

  國內體育用品企業必須不斷開發研製新產品,並透過相應的營銷手段提高市場佔有率,透過技術、管理和市場營銷,使國內體育用品滿足國內消費者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的同時擴大出口量、佔國際市場。

  應著力把健身娛樂和競賽表演等作為重點,並帶動體育技術培訓市場、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體育用品市場和體育中介市場的良性發展。從企業投資來看,由於競技體育專案具有娛樂性和觀賞性,因此高水平的競技體育可以創造市場,有了市場就會有投資者和生產者,而投資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所投資專案的市場能力和經營效益,因此,那些具有市場潛力的競技專案應當受到關注。

  作為體育產業承擔主體的體育企業應把重點放在無形資產的變現上,即品牌化經營。透過整合現存的體育企業,形成一批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規模化的企業集團,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企業,盡而提高產業質量。

  (三)建立健全體育產業法規體系,藉助政策手段適度扶持

  當今至關重要的是加快和完善體育產業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從戰略的高度制定一個長遠的產業發展規劃,加強體育市場的立法管理,建立結構合理、層次銜接有序的體育法律法規體系,把體育產業的發展納入法治的軌道。法制建設主要應從體育產業的主體組織、行為規範以及市場環境秩序的維護等幾個方面進行。

  國家在規劃布點、發展專案和發展產品上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援,如簡化管理程式、稅收優惠、利率優惠和對投資者利益特殊保護等,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體育,加快體育產業的發展。

  (四)培養體育產業人才,提高體育產業管理水平

  必須徹底改革由體育工作者或行政幹部管理的模式,採取多種方式、透過多種渠道加快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培養、培訓、選拔既懂體育管理又懂市場營銷的體育產業管理人員,是增強體育產業組織競爭力,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實現體育產業高校發展的強有力的保證。

  體育產業被譽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我國的“朝陽產業”已顯示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國的體育產業儘管已有長足的發展,但其效應並沒達到預想的目標。因此我們應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入手,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並借鑑體育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的經驗,為我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10

  摘要:隨著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時代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程序的不斷進,同時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開始對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電子商務在時代的呼喚中應運而生,且在近幾年飛速發展,也必將對傳統的市場營銷產生深遠影響。本文便是探討市場營銷在新的時代下,其消費行為和營銷理的變化,以及對今後營銷管理工作重心的展望。

  關鍵詞: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理念變化;營銷管理

  引言:

  營銷理念是指企業在組織與管理市場經營決策和營銷活動時所遵循的指導思想。它作為企業的一種文化理念和發展思維,對企業的發展和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營銷理念應該充分考慮企業的市場經營效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合理的營銷管理等因素。所以,為了使我國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迅速發展,在電子商務時代下引領潮流,研究電子商務時代下市場營銷的發展與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營銷環境的變化

  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經濟便與世界經濟休慼相關。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密切,同時也越來越充滿挑戰。尤其在網際網路崛起之後,電子商務在加速市場全球化的同時,也開始對傳統的營銷模式產生影響。由於網路營銷的自由性,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市場是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傳統的營銷方式是企業透過個體營銷商來進行。但由於電子商務的發展,企業可以透過網路平臺直接與顧客進行商業活動,這樣不僅可以省下大量的中間環節,還可以在提供全天優質服務的同時,做好市場調研,更直觀的瞭解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狀況。此外,透過這種直接的商業交流,既可以讓消費者得到實惠,用最低的價格獲取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也可以讓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增加經濟效益。在電子商務時代,人們購物支付的方式不再依靠傳統的現金支付。以支付寶及淘寶為典型的網上商務平臺,讓人們的日常購物活動變得的更加方便與快捷,同時線上支付也為顧客節約了更多時間。這種新興的商務活動,可以巧妙的避免現金交易中出現假幣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品活動中違法犯罪的行為,既可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也可以降低商家的損失,從而讓商業交易變得越來越相互信任。總而言之,以上全球性市場的變遷、銷售方式及盈利方式的變化、購物支付手段的多樣,讓市場營銷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對此應高度重視,認真做好這幾個方面的統籌工作,把握電子商務發展機遇,調整市場營銷策略,順應發展。

  二、市場營銷理念與消費者行為的變化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資訊科技革命的快速推進,如今市場營銷理念應該向大眾化發展,充分利用各種網路平臺,積極拓展宣傳手段與方法,使消費者能更為直接的瞭解產品效能及市場。為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樹立綠色營銷理念。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我國更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綠色發展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另外,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生活,開始去享受健康的綠色生活。因此我國企業在進行市場營銷活動時,尤其是在電子商務時代應該高度重視綠色理念,體現環保意識,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既要保證產品的綠色、無公害、無汙染、節約,也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去進行銷售及進行售後服務活動。如此,不僅有利於增強我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科學水平和創新能力,而且有利於我國的環境保護,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增強我國綜合實力。其次要創新營銷方案與個性化營銷相結合。隨著人們對產品質量越來越高的要求,對產品個性化越來越瘋狂的追求,企業應該專注於創新,積極研發新的“個性化”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企業引進新技術,招聘高科技人才,搶在別的企業之前研發出新的產品。同時,要注重於售後調查,與消費者良性互動,積極徵求消費者意見,積極瞭解市場動向,迎合消費者的個別需求。透過以科技為支撐,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創新為指導,來搶佔市場制高點。此外,要充分認識網路消費的主要特點。由於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世界各地的產品開始相互流通,這樣不僅拓寬了人們的眼界,也讓人們對那些司空見慣的產品開始牴觸,追求新穎的、個性的事物是網路消費的一大特徵。由於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人們可以輕鬆的瀏覽到各種產品資訊,因而無形之中,使得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會充分考慮自己的愛好和需求,並對同類商品的價格進行對比,以此來作出購物決定。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企業要想獲得市場就必須在保證效益的前提下,以優惠的價格,來供更加優質的商品和更加全面的服務。最後,要充分認識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傳統的市場營銷主要是有目的的對目標客戶進行營銷活動,由於消費者往往並不是出於自我需要的被動接受方,使得營銷活動在一段時間內很火,卻並不能持久。但在電子商務時代,消費者在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時,開始由被動接受慢慢地轉向自主消費,這種轉變使得企業必須制定新的營銷策略,來適應消費者更加理性的購物。另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喜歡自我定製商品,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個性化需求。消費者這種積極主動參與商品生產和研製過程的要求,就使得企業要充分考慮消費者深度訴求,深入瞭解客戶真實需要,積極轉變營銷思路。

  結語: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面對日益激烈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努力增強我國綜合實力。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社會也將發生重大變遷,將慢慢從過去的工業經濟時代步入電子商務時代。與此同時,企業也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機遇和挑戰,要想在新的電子商務時代立於不敗之地,即必須制定企業自己的,與新的電子商務環境相適應的市場營銷策略,並在不斷的探索中創新與發展。本文只是對電子商務時代下市場營銷發展的淺顯討論,分析了消費者行為的變化,說明了市場營銷理念的變遷,希望能幫助我國企業正確認識電子商務時代下市場營銷理念,從而為推動我國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莊勺武.電子商務時代的市場營銷策略創新思考[J].中國管理資訊化,2015,(08):202.

  [2]焦姣.電子商務時代市場營銷的策略探討[J].品牌,2015,(06):37.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論文 篇11

  摘要:自AMA對市場營銷進行官方定義以來,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進行了兩次非常大的轉變,而每一次轉變都使市場營銷湧現出了許多新的思想與內容,這也使市場營銷的含義得到了不斷擴充。本文透過對AMA定義及其兩次轉變進行闡述,並基於AMA定義的轉變對市場營銷的發展路徑進行了分析,探討了AMA定義轉變下市場營銷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AMA定義;定義轉變;市場營銷;發展路徑;趨勢

  關於市場營銷的學術研究至今已有一個世紀的時間,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市場營銷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擴充,使市場營銷模式得到了根本上的改變,而這其中AMA對市場營銷的官方定義在市場營銷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此,有必要對AMA的市場營銷定義及其轉變進行深入的探討,這樣才能對市場營銷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準確把握與預測。

  一、AMA定義及其兩次轉變

  (一)AMA定義。上世紀30年代,學術界與企業界中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士自發的組織在一起,並於1937年在美國成立了市場營銷協會,英文簡稱為AMA。目前,AMA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協會之一,協會成員超過三萬名,這些成員分佈在世界各地開展市場營銷工作、營銷教學工作及市場營銷研究工作。AMA秉承引領全世界市場營銷的教學、實踐與開發的重要使命,擔負著連線、溝通與促進的職責,貫徹創新與發展精神,致力於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市場營銷交流平臺與營銷資源平臺而不斷努力,並在全世界範圍內不斷匯攏優秀的營銷人才,為推動市場營銷的職能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1]。

  (二)AMA定義的兩次轉變。1935年,在AMA尚未建立以來,由學術界的精英所建立的美國營銷教師協會對市場營銷進行了首次的官方定義,這也成為AMA建立以後的定義,隨著時代的發展,AMA定義又先後於1985年與2004年進行了兩次大的修改,給市場營銷領域帶來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這也使市場營銷領域獲得了全新的發展。關於AMA的初次定義,應從AMA建立以前說起,在1935年,美國營銷教師協會便對市場營銷進行了首次官方定義,即市場營銷是透過引導的方式來使勞務或產品能夠從生產方流入到消費者當中的一種企業營銷活動,而這能夠符合當時社會的市場營銷策略,因此在AMA成立以後,於1948年對該定義予以了採納,這也成為AMA的首次定義。在1960年時,AMA對市場營銷的定義進行了重新的審視,但最後決定不進行修改,這也使初次定義一直被沿用了半個世紀,直至1985年時,AMA定義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營銷在企業中的發展,因此AMA對定義進行了第一次大的修改,即市場營銷是對勞務、思想和產品進行定價、分銷、設計與促銷的計劃及落實所形成的過程,以此滿足組織與個人兩者之間目標的交換。不過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與新型市場營銷理念的不斷湧現,於2004年,AMA在波士頓所召開的研討會中,對AMA定義又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即市場營銷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組織職能,又可以被看作是組織為了自身利益或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建立的一種能夠對客戶價值進行傳遞、創造、傳播,又能夠對客戶關係進行管理的全部過程[2]。

  二、基於AMA定義轉變分析市場營銷的發展路徑

  (一)首次定義中市場營銷的發展。在AMA對市場營銷進行初次定義以後,企業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發展中一直沿用著此定義,該定義指出市場營銷屬於一種過程營銷,而企業在AMA定義的引導下,也一直也認為市場營銷就是產品銷售,這也使企業在市場營銷中為了對產品進行銷售而開始進行不斷的努力,而在那個時期,由於企業在市場營銷中只注重對產品的銷售,而忽略了對產品的售前活動與售後活動,這就造成企業的產品難以滿足大眾的需求,進而造成產品的銷售效率低下。這也使企業在進行產品銷售的過程中,意識到產品銷售不僅僅需要對產品或勞務向消費者進行引導,企業還需要在產品銷售之前進行市場調研與產品開發等產前活動,此外還要對產品在售出以後的反饋進行收集等售後活動,這就使原有的AMA定義難以對企業的市場營銷全過程進行準確而又概括的表述,從而為AMA定義的第一次轉變埋下了伏筆[3]。

  (二)AMA定義第一次轉變後市場營銷的發展。自1960年以後,美國的經濟市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也使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多樣化,這也給企業在市場營銷中帶來了嚴重的過度競爭問題,此時企業在市場營銷中,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對企業市場營銷全過程進行準確概括的AMA定義,以此解決市場環境中的過度競爭問題。在這種形式下,AMA對市場營銷定義進行了第一次轉變,該定義相比於原有的AMA定義來說有了非常大的進步,在市場營銷的客體上進行了拓展,從角度上進行了全新的闡述,在目標上也有了更加準確的解釋。AMA定義的第一次的轉變,給許多企業帶來了非常大的利潤,在市場營銷理論與實踐方面也得到了非常迅猛的提升,許多全新的市場營銷理念也開始不斷湧現出來。但企業在市場營銷中仍舊受到原有推銷觀念的影響,在顧客需求上認識仍舊不夠清晰,這也使市場中普遍開始存在供過於求的現象,進而造成企業在市場營銷中的競爭更加激烈化,對顧客需求的研究也成為企業越來越迫切的課題。這也使AMA開始意識到第一次轉變後的定義難以對營銷實踐與營銷理論的發展進行全面表述,這也為AMA定義的第二次轉變創造了契機。

  (三)AMA定義第二次轉變後市場營銷的發展。直至2004年以後,AMA定義迎來了第二次轉變,該定義相比於第一次轉變來說,是以客戶價值的角度來對定義進行闡述的,並且在定義的表述中要更加系統化。而這也使企業在市場營銷過程中,不僅實現了企業營銷觀念與追求目標的轉變,也使市場營銷在企業中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使企業不在僅僅關注自身利益,而是以客戶價值做為核心來開展市場營銷活動,以創造、傳遞、傳播客戶價值,對客戶關係進行管理作為企業市場營銷的目的,企業透過將營銷作為一種整體功能,並透過企業內部各個職能的輔助來為客戶進行更加優質的服務,這也使市場營銷學科發展的需要得到了有效的滿足。

  三、基於AMA定義轉變分析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

  (一)以創造顧客價值作為核心的市場營銷發展趨勢。AMA定義的轉變實現了企業營銷觀念的更新,使企業對顧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並逐漸形成以顧客價值作為核心,透過圍繞顧客價值來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在未來,以顧客作為資源的爭奪將成為企業間的市場營銷競爭發展趨勢,無論哪個企業,只要能夠留住顧客,誰就能夠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而對顧客價值最大化的追求也必將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存之本。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營銷中,必將以顧客價值作為市場營銷的核心理念,以價值的傳遞與創造作為市場營銷的主要流程,並透過運營系統的建立來更加深入的對顧客的價值進行創造與傳遞,使企業在能力、結構、經營理念上能夠與顧客的價值因素實現對接,從而實現精準化的市場營銷。

  (二)顧客內部化將成為市場營銷的必然發展趨勢。AMA定義的轉變使企業的市場營銷理念進行了更新,並藉助於資訊科技的利用,使企業更能深層次的挖掘到客戶的價值與需求,並圍繞客戶價值來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客戶作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是存在雙贏關係的。從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企業要想實現自身與利益相關者的雙贏目標,就必須將顧客內部化,所謂顧客內部化,就是企業將顧客當做自己的員工,使顧客能夠對企業的發展與利益進行關注。而企業對待自身員工,則能夠透過發展平臺的創造,來使員工對企業產生忠誠感與歸宿感,從而更好的幫助企業對顧客關係進行管理,使企業能夠得以長遠發展。總而言之,顧客內部化已經成為企業市場營銷的必然趨勢。

  四、結語

  綜上所述,AMA定義的兩次轉變極大推動了市場營銷學科的發展,雖然每一次轉變的時間都較長,但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了AMA在市場營銷定義中的謹慎性,並且每一次轉變都給企業的市場營銷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隨著市場營銷與時代的不斷髮展,AMA對市場營銷的定義也必將得以不斷更新,這也必將不斷推動市場營銷學科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雷祺,劉曉梅.淺談AMA關於市場營銷定義的演變[J].市場營銷導刊,2009,(02):43-46.

  [2]於洪彥,劉金星.AMA官方營銷定義動態演化及其啟示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32(03):33-39.

  [3]康俊.AMA新時期的市場營銷定義[J].現代營銷(學苑版),2005,(0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