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⒈透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⒉透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釐米用米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⒊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教學過程:⒈想一想,憶一憶。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1米有多長嗎?
用手勢表示一下,我們來看看黑板有多長?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板書:測量活動)
⒉量一量
⑴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分別測量黑板的長度。
⑵彙報結果。
⑶小組合作學習,怎樣以米為單位來表示呢?
⑷彙報:2米85釐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結:把幾分米或幾釐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就是我們這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學們,在你的身邊有許多物品,選擇自己喜歡的量一量?以米為單位記錄下來(學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彙報結果。
⒋試一試
媒體出示燕子
春天來了,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它給同學們提了幾個問題請你們來回答,你們願意回答嗎?(願意)
我(燕子)的體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為單位怎麼表示?
全班彙報: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結:同學們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問題回答出來,那麼同學們老師的身高用米作單位,你能表示出來嗎?(能)
⒌激趣活動。
我請一名學生來測量我(老師)的身高,再請一名學生監督,不當之處,給予糾正。
彙報:1米70釐米=(1.7)米
下面請同學到自己的小組裡任選一人,測量同學的身高,並以米為單位表示出來?
⒍多媒體出示,練一練。
(學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學們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⒏佈置作業,試一試1、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 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圖景
看上面的圖片,你們能說一說,圖中反映的是什麼現象?哪些是將物體放大?哪些是將物體縮小?
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談話匯入生活中存在許多放大與縮小的現象,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例4:按2:1畫出下面三個圖形放大後的圖形。
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麼意思?
就是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直角思考:三角形的斜邊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麼辦?
是不是隻要把兩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可以了?
比較兩幅圖的長有什麼關係?寬呢?
讓學生畫出放大後的圖形,畫直角三角形時,可以引導學生畫完後,可以讓學生透過數一數或量一量的方法,發現放大後的斜邊長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後讓學生觀察對比原圖形和放大後的圖形,看發生了什麼變化。結合具體圖形,透過討論、交流,瞭解到一個圖形按2∶1的比放大後,圖形各邊的長度放大到原來的2倍,但圖形的形狀沒變。(圖形的'周長擴大到原來的2倍,面積擴大到原來的4倍。)
問題:如果把放大後的這組圖形的各邊再按1∶3縮小,圖形又會發生什麼變化?
得出圖形縮小了,但形狀不變,縮小後的圖形各條邊分別縮小到原來長度的。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獨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樣思考與操作的,並及時糾正錯誤。
2.總結
問題:把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麼發現?
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長與寬的比與原來圖形的長和寬的比是完全一樣的。)
二、鞏固練習
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後的圖形,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畫的,縮小後有關邊的長度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應畫幾格?
三、全課小結。
什麼是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要遵循什麼原則?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麼關係?透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2.透過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過程,獨立探究、增強空間觀念。
3.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感受圖案帶來的美感和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旋轉現象的特徵和性質。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旋轉現象的特徵和性質。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教師用課件演示:(1)鐘錶的轉動;(2)風車的轉動。
提問:觀察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在交流彙報時可能會說出
(1)鐘錶上的指標和風車都在轉動;
(2)鐘錶上的指標和風車都是繞著一點轉動;
(3)鐘錶上的指標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風車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動。
教師:像鐘錶上指標和風車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這種現象就是旋轉。(板書課題:圖形的旋轉變換)
2.提問:旋轉現象有幾種情況?
生回答後板書。
3.師: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旋轉現象?學生自己舉例說一說。
二、新課講授
出示課本第83頁例題1的鐘面。
(1)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觀察:出示動畫(指標從12指向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指標的旋轉過程。
提問:誰能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一下剛才的這個旋轉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敘述完整)
觀察:出示動畫(指標從1指向3)。
提問:這次指標又是如何旋轉的?
觀察:出示動畫(指標從3指向6)。同桌互相說一說指標又是如何旋轉的?
提問:如果指標從6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會指向幾呢?
(2)教師:根據我們剛才描述的旋轉現象,想想看,要想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說明?
小結: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是什麼在旋轉,運動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四、課堂練習
完成課本第85頁練習二十一的第1~3題。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活動,我們知道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是什麼在旋轉,運動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教學板書:
旋轉
順時針旋轉
逆時針旋轉
相對應的點到O點的距離都相等。
教學反思: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經理觀察對比的思維過程,再透過交流,使學生對旋轉運動的特點印象更加深刻,進而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所以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一部分學生對於旋轉後的圖形很難把握。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
2.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過程。
教學時間:2課時。
課題一統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93~94頁。
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對資料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初步瞭解分類統計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觀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透過對學生身邊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瞭解統計的含義,會看統計圖、統計表,進行簡單的統計。
教學難點:能夠進行簡單的統計。
教學準備:統計圖、統計表、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小朋友們,你們都特別喜歡小動物,全班每個人都喜歡什麼動物呢?今天就請你做個小調查。
2、出示動物,學生進行收集資料的過程。
綠孔雀非洲象大熊貓
袋鼠梅花鹿河馬
3、提出明確要求:用你喜歡的方法,要讓每個人看清楚喜歡這些動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學生活動。
二、探索新知:
1、展示學生剛才初步統計的結果。
(1)用數字表示的。
(2)用學生的名字表示的。
(3)用圓圈表示的。
(4)用畫對號的方式表示的。
(5)用寫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2、揭題:小朋友們,知道嗎?剛才你們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統計的過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統計的有關知識。
3、發統計圖和統計表:根據你剛才收集的資料,完成統計圖和統計表。
實踐活動
(調查全班小朋友們喜歡的動物)
統計表:(學具卡片)
綠孔雀非洲象大熊貓袋鼠梅花鹿河馬
統計圖:(學具卡片)
綠孔雀非洲象大熊貓袋鼠梅花鹿河馬
4、出示統計圖和統計表。
(1)透過小朋友們的統計,你能發現什麼?
(2)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三、總結:
1、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可以用統計解決,你能說一說嗎?
2、談談這節課你的收穫。
作業佈置:
利用課間調查一下班裡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頁練習十七的第1題。
板書設計:統計
統計表:
綠孔雀非洲象大熊貓袋鼠梅花鹿河馬
統計圖:
綠孔雀非洲象大熊貓袋鼠梅花鹿河馬
課後小記:
課題二練習
教學內容:完成練習十七的24題。
教學目標:鞏固本單元所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小組互相交流自己調查的結果。
2、展示幾份。
二、練習:練習十七
1、第2題。
(1)看圖,明確題意。
(2)先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
(3)完成統計表及問題。
(4)集體訂正。
2、第3題:計算。
(1)學生獨立完成計算。
(2)集體訂正答案。
3、第4題:調查本班每一位同學最喜歡什麼交通工具。
4、思考題:用、、三張卡片,可以擺出6種排法,
例如:請你試著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三、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從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透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帶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合理地進行計算。
2、 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和表述的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帶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的帶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瞭解學生的學習經驗
1、我們已學過了哪些分數加減法?(板書:分數加減法)
(學生回答:同分母加減法,異分母加減法,1減真分數)
2、根據你的學習經驗想一想:接下去我們還會研究哪些分數加減法?
(學生敘述,教師調控)
設計意圖: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同分母加減法,異分母加減法。透過複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促使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3、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帶分數的加減法。(補充課題:帶分數加減法)
二、研究演算法,探索算理
1、 你能舉幾個帶分數嗎?這幾個數能組成哪些加減法算式?
(學生舉例,教師板演,注意分類。黑板上應有一道同分母的加法、一道同分母減法、一道異分母加法、與一道異分母減法)
2、請大家從這四題中選一道加法與一道減法進行計算,邊算邊思考下列兩個問題
(1)是怎樣計算帶分數加減法的?
(2)能找到其他不同的方法嗎?
(教師巡視,讓不同方法的學生板演)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
3、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哪種方法好?為什麼要這樣計算?
(讓學生說清楚演算法與算理,對板演的不同方法進行對比,得出最佳化的方法;注意發現有沒有將分數化成小數來計算的方法出現,如有的話,也可集體認識、辨析一下這樣的方法。)
設計意圖:在這個提倡和促進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環節,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小組活動中虛心的傾聽別人的學習經驗中有了針對自己針對不同學習內容的不同的收穫,而教師充分參與活動,做活動中學生們的支持者、參與者。
4、 那麼你覺得帶分數加減法應該怎樣進行計算呢?
(帶分數相加減,整數部分和分數部分分別相加減,再把所得的數合併起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鞏固算理,熟練演算法
1、計算。
2、生活應用。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概念,發現和彌補教學中的遺漏和不足,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四、小結
學了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穫嗎?
五、課後延伸(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