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彙總八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情境匯入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做遊戲,好嗎?我們還設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3個小組中,哪個小組得星最多,合作得最默契。先來玩第一個遊戲,猜猜禮袋裡裝著什麼?
學生有的猜。。,有的猜。。。。。
提問:一定是嗎?(不一定)
小結:也就是說,現在你們只能是猜測,可能會是。。。,也可能會是。。。。,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可能性(板書:可能性)
二、摸球遊戲
1.用一定來描述摸球的結果,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
談話:那麼袋子裡究竟是什麼呢?
指名學生上臺並指導摸球:先攪幾下,摸一個,拿出來。放進去。攪一攪,再摸一個,拿出來
引導:怎麼他每次摸到的都是紅球呢?(生猜測:裡面都是紅球)同意他的猜測嗎?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吧!(請XXX把裡袋拎出來)
小結:對了,你們真聰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裡裝的都是紅球,那我任意摸一個球,結果會是?(紅)一定嗎?(板書:一定)
2。 談話:你們也想來玩摸球遊戲嗎?好,請組長拿出袋子。不過,在摸球之前先講清楚摸球規則:由組長先摸,摸前手在口袋裡攪幾下,然後任意摸出一個,並告訴你們小組的同學摸到的是什麼球,再把球放入袋中並做好記錄,依次傳給其他組員摸,明白了嗎?就讓我們比一比哪組合作得最好?開始吧!
(讓學生分組摸球,教師巡視指導)
彙報摸球情況:每組派代表說一說,你們一組摸到了什麼球呢?(黃球和綠球)
猜一猜,袋子裡是什麼顏色的球?(黃球和綠球)
組長倒球驗證,(師作出摸球的動作)輪到我摸了,我從這個袋裡任意摸一個,結果會是?(黃,綠)一定嗎?(不一定)那要怎麼說?(可能是黃,也可能是綠)(板書:可能)
提問:那能在這個袋子裡摸到紅球嗎?為什麼?(板書:不可能)
3。小結:透過摸球遊戲,我們發現如果袋子裡都是紅球,任意摸一個,一定是紅球。
如果袋子裡有黃球和綠球,任意摸一個,可能是黃球,也可能是綠球。但不可能是紅球。
三、實踐拓展
1.練一練。
(1)(出示裝有2個紅球和3個黃球的袋子)瞧,在這個口袋裡,任意摸一個球,一定黃球嗎?那會怎樣呢?
(2)(出示有2個綠球和3個紅球的袋子)那從這個袋子裡一定能摸出黃球嗎?為什麼?
(3)(出示裝有5個黃球的袋子)這個袋子呢?為什麼?
小結:讓我們來看看現在各小組的得星情況,問:猜一猜哪組有可能奪得今天的最佳合作獎?那這一組一定會是今天的冠軍嗎?對!在比賽還沒有結束前,我們每個小組都有可能獲勝,大家可要繼續努力啊 ! 2.裝球遊戲。
談話:前面我們玩了摸球遊戲,接下來我們要來裝球,根據老師出示的要求,請先在小組內討論,應該放什麼球,不應該放什麼球。討論好了請組長把小籃裡的球裝在透明袋裡,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裝球活動,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個球,一定是綠球。該怎麼放呢?(學生討論,放球,師巡視)
說說你是怎麼放的?放3個5個都可以嗎?
師表揚,說的好,只要全部是綠球,那摸到的一定是綠球。
(2)任意摸一個球,不可能是綠球。該怎麼放呢?(學生討論,放球,師巡視)
誰願意來說一說?這麼多放法都對嗎?只要怎樣?(不放綠球)
交流:任意摸一個,不可能是綠球,應該怎樣裝?裝球時是怎樣想的?
小結:任意摸一個,不可能是紅球。有很多種裝法,可以裝一種、兩種、三種甚至更多種顏色的球,但是不能裝綠色的球。
(3)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是綠球。
(每次裝球后,請組長把透明袋舉起,展示本組裝球情況,並說說為什麼這樣裝球,老師相機引導、鼓勵)
3。轉盤搖獎活動
1、猜測:(師出示紅黃藍三色轉盤)觀察轉盤,有幾種顏色?想一想,轉盤停止轉動後,指標會指在哪裡?能肯定嗎?那應該怎麼說?(轉盤停止轉動後,指標可能會指著紅色,可能會指著黃色,還可能會指著藍色。)
2、體驗:是不是真的會出現這些情況呢?剛才裝球最快的那一小組的小朋友上來,請你們輪流拔動轉盤試試看,
4.聯絡生活。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我們透過玩一玩、猜一猜、說一說,學會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表述遊戲中的各種情況,那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有些事情是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也有些事情可能會發生。下面請小朋友們舉例說說!
小結:我們來看看今天的冠軍是哪一組?那下次他們也一定是冠軍嗎?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四、總結談話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問題,你學得開心嗎?學到了哪些新知識?
2、回家後把學到的新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再調查一下,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能發生,哪些事情不可能發生或一定會發生,一星期後舉行一個交流會,比比誰講得多講得好!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材P24—25頁)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創設了“青蛙吃害蟲”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加減法的意義。然後,用計數器幫助學生建立加減的直觀表象。最後鼓勵學生列出抽象的算式,這使學生經歷了從“具體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過程,有助於對加減法的理解。
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關注內容的人文價值,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3、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4、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5、運用激勵性的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積極的主動的學習。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百以內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的第三課時,由於有整十數加減法以及兩位數加、減一位數這兩節課做鋪墊,再加上學生對這一型別的加減法已經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和計算方法,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太困難,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也就是相同數位相加減。基於此,在教學中應將加減運算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在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同時,更側重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也就是讓學生在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學會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的計算方法,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的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3、對學生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教學準備:計數器、小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學前準備
(1) 填一填
75裡面有( )個十和( )個一
50裡面有( )個十,30裡面有( )個十,合起來是( )個十
【複習數的組成,為學生鋪墊了相同數位相加的算理】
(2)小競賽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猜謎語,揭示課題
小小遊泳家,說話呱呱呱,常在田裡住,捉蟲保莊稼。(打一動物----青蛙)
青蛙現在在什麼地方?它們在田裡做什麼呢?(吃害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青蛙吃害蟲”(出示課題)
青蛙可以把莊稼裡的害蟲吃掉,農民就不用把農藥噴撒在莊稼上,這對我們的環境就可以起到淨化的作用,我們就能吃上綠色食品。青蛙對我們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們呢?(不能捉它,要保護它)
【低年級的數學課,要加入小孩子喜歡的元素,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老師用猜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對學生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過度:
有一隻小青蛙知道同學保護它們的決心後,給我們班發來了一封邀請信,邀請我們去參加青蛙王國舉行的捉蟲比賽。你們去不去呀?
【邀請信的形式,可以更進一步地促進學生和動物小青蛙之間的友好關係,並把學生帶進一個輕鬆的童話世界,有效組織學生有秩序地進行課堂教學。】
比賽的現場可真熱鬧呀!看,有兩隻青蛙正搶著吃害蟲呢!它們都說什麼話呢?
生1:小青蛙說:“我吃了30只害蟲”。
生2:大青蛙說:“我吃了56只害蟲”。
2、青蛙很細心,隨時收集身邊的數學資訊,我們能不能根據它們收集的數學資訊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呢?
生1:兩隻青蛙一共吃了多少隻害蟲?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了解直線、射線、線段、角的概念,並引導學生對這些概念進行辨析,使學生進一步明晰直線、射線、線段、角的聯絡與區別,建立知識的網路結構。
2.能力目標:學生透過活動能夠區分線段、射線與直線,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徵。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重點難點:
1.體會線段、涉嫌與直線的區別與聯絡,會用字母準確讀出線段、射線和直線,會數簡單圖形的線段。
2.理解三種線的特徵,掌握三種線的讀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手電筒,直尺,毛線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出示一根毛線
師:同學們,這是什麼?如果說我把這根彎曲的線拉直,你可以看成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
生:線段
師:哎,線段,好了,老師把整個它記下來。線段是我們以前碰到過的,對吧?那誰來說說看線段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說出線段有兩個端點、線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無限延伸)
師:誰來畫一條線段。抽生黑板上畫線段其他同學認真觀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樣畫的。
一生學生畫線段,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師:誰看清楚他是怎樣畫的線段?
生1:他是先畫的一條線,再畫的兩個端點。
生2:他是先畫了一個端點,然後畫的一條線,最後在另一個地方畫的端點。
師:哎,他是先畫了一個端點,然後畫的一條線,最後在這個地方畫另一個端點。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先畫兩個端點,然後畫線連線兩個端點。因為,我們一般讓點來確定我們需要畫線的位置,兩點確定一條線段。
師:哎,到現在我們就只知道這些有關線的知識了吧。那現在請大家看大螢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線的教學
課件出示
師:這是兩條直直的線,給它們表上號,上面是1號,下面是2號,哎,仔細看這兩條線,幾號線是線段?為什麼你叫1號線為線段?
生:因為1號線有兩個端點, 有一條直的線,不能無限延伸。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1頁,練習十四的第36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學會編制複式統計表的方法和步驟,加深對統計表意義的認識。
教具準備: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如何填寫含有百分數的複式統計表,現在我們來複習下。
先讓學生說一說填寫複式統計表的方法和步驟,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邊總結邊板書。
①先根據資料內容確定統計表需要分為幾項,畫好表頭,確定橫行、豎行的格數。
②填寫表頭中各項的名稱,有單位的註明單位名稱。
③寫出統計表的名稱和製表日期。
④把資料一一填入表內,計算出並填好總計、合計、百分數等:
⑤核對表中所有資料。
二、做練習十四的第3題
教師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題目,讓學生認真讀題後,教師提問。
教師:根據我們剛才複習的統計表的填寫方法,同學們能不能自己編制這個統計表?
先想一想這個統計表的表頭需要分為幾項?是哪幾項?(分為四項:班級、人數、達標人數、達標人數佔全年級人數的百分數。)
橫行、豎行各分幾格?(橫行分四格,豎行分五格。)
教師讓學生自己試著畫表格,同時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畫表格。然後讓學生獨立填好表頭、寫上統計表的名稱和製表日期。
教師:比較一下自己畫的表格與教師畫的表格是不是一樣。(如有不一樣的,說一說自己的想法.並指導畫的不對的同學改正過來。)
教師讓學生獨立將資料填在自己畫的表格中,接著讓學生自己計算百分數、合計 數,把統計表填寫完整。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個別輔導。
先集體訂正表中所填寫的資料,然後教師根據所編制的統計表(如下)提問。
中華小學四一六年級學生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
情況統計表 年月制
教師: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獲得什麼情況?
讓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獲得的情況,然後教師總結。
教師: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獲得關於中華小學四一六年級學生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情況:我們不僅可以知道這個學校四至六年級各年級學生的總人數、達標學生的人數,還可以知道達標學生人數佔本年級學生總人數的百分數,這樣我們就可以比較哪個年級達標學生的人數佔本年級學生總人數的比率大。從表中我們看到:四年級達標學生的人數佔本年級學生總人數的比率最小,只有70%,六年級達標學生的人數佔本年級學生總人數的比率最大,達到94%。
三、做練習十四的第5題。
教師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題目,請一位學生讀題後讓學生試著獨立編制統計表。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做完以後集體訂正,請幾位學生說一說,從這張統計表中可以獲得什麼情況。
四、做練習十四的第4題。
讓學生翻開書自己讀題,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做完以後集體訂正。
五、教師提示練習十四的第6*題。
教師請學生翻開教科書,先自己讀題思考。然後,教師透過提問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
各班植樹棵數佔總數的百分數中的總數是指什麼數?(三個班植樹的合計數)
各班植樹棵數佔總數的百分數是什麼意思?(是各班植樹棵數佔三個班植樹總數的百分之幾)
那麼填寫這張統計表時,先要算什麼,填什麼?(先要算出三個班植樹的合計數,然後用各班植樹的棵數分別除以三個班植樹的合計數,求出各班植樹棵數佔總數的百分數。)
在計算百分數這一欄的資料時,與人數有沒有關係?(沒有。)
怎樣計算平均每人植樹棵數這一欄的資料?(用各班植樹的棵數分別除以各班的人數,用合計植樹的棵數除以合計的人數。)
六、作業
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的第6*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答:
教學內容:西師版xx年級上(下)冊xx頁
執教者:xxx
教學課時:第X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瞭解xxxxxxxxxx,掌握xxxxxxxxxx。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透過xxxxx方法,體驗xxxxxxxxxx。情感態度:透過感受xxxxxxxx,培養xxxxxxxx的情感。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找出重要的知識點)
2、難點:(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本節課哪些知識學生比較難掌握)
3、關鍵:(結合實際,找出從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等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實物、多媒體、一些數學圖形
2、學具準備:實物、數學圖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複習引入或談話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們前面已經學習了xxx內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說後引入新課)
2、老師昨天遇到一個難題,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麼解決,今天我想叫大家幫老師一個忙,你們願意嗎?(願意)生說後老師引入新課。
3、出示主題情景圖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題。
(1)、指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小組交流。
(3)、反饋資訊:
生1:我覺得xxxxxxxxxxxxxxxxxx。
生2:我認為xxxxxxxxxxxxxxxxxx。
生3:我是這樣想的xxxxxxxxxxxxxxx。
……
(4)、師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同學們表現的太好了。剛才我們透過xx方法,瞭解到xxxxxxxxxxxx,那老師覺得xxxx樣更好一些。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認真想認真做就一定會有收穫的。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一道練習題。
(1)、學生讀題,瞭解題目意思。
(2)、指明學生答(學生舉手回答)。
(3)、師生共同討論。
(4)、完成練習題。
2、出示第二道練習題。
(1)、學生齊讀題目。
(2)、學生獨立完成。
(3)、個別展示。
(4)、集體訂正。
四、拓展練習。
(1)、出示題目。
(2)、學生讀題思考。
(3)、小組討論交流。
(4)、小組選代表展示。
(5)、集體訂正。
四、小結:讓學生談收穫,學習了本課有什麼樣的想法,覺得本堂課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一同分享,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佈置作業:(第xx頁第xxxx題).
六、板書設計
xxxx(課題)
xxxx(內容簡析)
教學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沒有達到的話,其中的原因是什麼,能提供改進的方案嗎,有哪些突發的靈感,課堂上有沒有印象最深的討論以及學生獨特的想法,哪些地方與設計的教學過程不一樣,學生提出了哪些想到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自我評習:這個萬能教學模板實用性較強,能夠有效地避免教學中存在的隨意課、盲目課和單純的傳授課等不規範、教法陳舊的教學形式,逐漸形成符合教學規律,利於學生成長的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對於初登講臺、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是一種全面把握教材,宏觀感受教學全過程,快速規範教學行為的好方法,便於教師逐漸提高研究層面,取得更大收益。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的成敗,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師的全部勞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習成為學生髮自內心的需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樂園是我們每位教師應努力的方向。還有對學生的評價,包羅永珍,既有對學習方法的評價,又有對學習情感的評價,也有對自己的鞭策鼓勵。這樣的評價,教師只需適當點撥、啟發,便能讓學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時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從而把主動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這節課我在設計上注重這兩點,來設計和展開教學。
教學要求 在知道兩數特殊關係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求出兩種特殊情況的最大公約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思考並回答:①什麼是公約數,什麼是最大公約數?②什麼是互質數?質數與互質數有什麼區別?(回答後做練習十四的第5題)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約數?
3、說說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數有什麼關係?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求這兩種特殊情況的最大公約數(板書課題)
三、探索研究
1.教學例3
(1)求出下列幾組數的最大公約數: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觀察結果:透過求這幾組數的最大公約數,你發現了什麼?
(3)歸納方法:先讓學生講,再指導學生看教材第69頁的結論。
(4)嘗試練習。
做教材第69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做後由學生講評,集體訂正。
四、課堂實踐
1.做練習十四的第7題,學生獨立觀察看哪幾組數是第一種特殊情況,哪幾組數是第二種特殊情況,再解答出來。
2.做練習十四的第6題,先讓學生獨立作出判斷後再讓學生講明判斷的理由。
3.做練習十四的第9題,學生口答集體訂正。
五、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方法。
六、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四的第8、10、11題。
2、有興趣、有餘力的同學可做練習十四的第13*題和思考題。
課後反思:有的`數學問題比較複雜,光靠個人的學習,在短時間內達不到好的效果時,教學時,我讓學生前後桌組成四人小組,小組中搭配上、中、下三類學生,由一位優等生任組長,組織組內同學討論如下問題:(1)、一個數的約數與這個數的質因數有什麼聯絡?
(2)、兩個數的公約數與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有什麼聯絡?
(3)、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我們知道“最大公約數”一課最難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嘗試過多種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但無論是老師講解還是學生看書,給學生的感覺大多是:太難懂了,算了吧!這時,何不讓學生討論討論,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說說?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樣,不僅保證了全班同學的全員參與,使每位同學都有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而且透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啟發、討論、總結,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想法在逐步完善著,學生個人對最大公約數算理的理解都會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學生的歸納、推理、判斷等能力也在這裡得到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在不斷增強;當自己的意見被採納時,學生也在盡情地享受著交流成功的樂趣。如果學生能把學習當成一件“美差”去做,這不正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頁例2、及課堂活動,練習十八第1~4題。
【教學目標】
1.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資料,學習統計方法。
2.讓學生經歷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3.能正確地填寫統計表,滲透統計思想及方法,培養學生動腦的習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教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為了慶祝這個節日的到來,我們二年級(1)班要在這一天舉行聯歡會,大家準備什麼節目來慶祝呢?
學生答:唱歌、跳舞……
教師:參加哪個節目的人數最多?
學生可能說,參加唱歌的人數最多,也可能說參加跳舞的人數最多……
教師:誰說得對呢?(學生無法回答)怎樣才能比較準確地知道我們班上參加哪個節目的同學人數最多?參加哪個節目的同學人數最少呢?
引導學生說出統計,從而板書課題:統計。
二、自主探索,經歷統計過程
1.學生經歷資料收集整理的過程
教師: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哪些節目?
(學生說,教師板書:唱歌、跳舞、講故事、彈琴)
教師:用什麼辦法統計參加每個節目的人數呢?
學生1:用畫“?”的方法。
學生2:用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3:我們班的人數比較多,用畫“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學生一一報自己參加的節目,4名同學在黑板上分別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
2.填表、分析
教師:現在(指黑板)對班上同學參加節目的人數了解清楚了嗎?
學生可能會說不太清楚,因為從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還應算出參加每個節目的同學具體有多少人。接下來讓學生算一算,並填在書上的表格裡。學生自主填表,然後交流。
教師:從統計表中你瞭解到哪些資訊,還想到了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1:我們班上參加唱歌的人數最多,彈琴的人數最少。
學生2:參加跳舞的同學比參加唱歌的同學少幾人?
教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解決。
教師:對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資料,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1:畫“正”字能較清楚地收集、整理資料。
學生2:我覺得資料較多時更簡便些。
教師:對,在統計過程中,畫“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後會經常用到。
三、嘗試運用,深化對統計的理解
教師:剛才我們統計了班上參加慶祝六一兒童節節目的人數,大家表現得真棒!現在,森林裡的兔媽媽想了解它的孩子們誰採集的蘑菇的朵數最多,同學們能幫兔媽媽解決這個問題嗎?(多媒體出示例3的資訊)
教師:要知道它們1天分別採了多少應怎麼辦?
學生:把上午採的和下午採的蘑菇數加起來。
教師:好!你們根據圖上的資訊,算出3只小兔1天各採了多少朵蘑菇。
學生獨立計算並填寫統計表。學生填完後交流,重點說一說是怎樣算的,著重強調統計表中的“合計”是什麼意思。
四、獨立運用,發展統計能力
組織學生完成122頁課堂活動。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1~4題,做後交流。
五、反思小結,自我評價
教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新的收穫?還有什麼想法?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能讓學生體驗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是有規律的。
2.讓學生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從而激發他們探索的慾望。
3.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演繹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規律,並能抽象和概括規律。
【教具、學具準備】
情景圖和例2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激趣引入
教師:老師想說的第1個數是7,第2個數是14,第3個數是21。(板書:7,14,21)你們知道我想說的第4個數是多少?
學生:28。
教師:我想說的第5個數是多少?
學生:35。
教師:你們是怎樣猜到老師的想法的?
學生:老師,你報的數有規律,分別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後面的數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師:看來,只要找到規律,就能夠很快地解決問題,今天這節課就請同學們開動腦筋,一起來發現規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規律的重要性,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二、引導探索,發現規律
1.教學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圖,請學生觀察。
教師:你從圖中獲取了哪些資訊?
學生:兩個小朋友在討論裝籃球的問題,小男孩說每8個籃球裝一筐,小女孩問男孩16個,24個,32個,40個籃球分別裝幾筐。
教師:要解決小女孩提出的問題,你們準備怎麼辦?
學生1:列除法算式計算。
學生2:把條件和問題列成一張表會更清楚一些。
(2)填表發現規律。
①教師:老師完全同意你們的想法。書上也給我們列出了表格,我們先來完成書上第76頁的表格吧。
②學生獨立完成表格後教師提問:觀察這個表,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1:表中第2行的數不變。
學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數分別一個比一個大。
③教師:從你們剛才的發現中,你猜測到了什麼?
學生: 這3行數的變化肯定有規律。
④教師:同學們的猜測對不對呢?下面我們以第1列3個數量為標準, 你又會有什麼發現?
⑤學生以第1列為標準,舉例進行比較。
教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看來,當每筐裝的個數不變時,籃球的總個數和
裝的筐數這兩個量的變化確實有一定的規律。下面,我們根據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麼新發現?
(3)列式總結規律。
①教師:誰來列出筐數的除法算式?
板書: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師:請同學們分小組觀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們又能發現什麼?
②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③小組彙報自己的發現。
④引導概括規律:在除法裡,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幾倍,商就擴大幾倍。
象的認識過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規律的必要性。]
2.教學例2
教師:同學們透過觀察表格,觀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裡,除數不變,被
除數與商之間的變化規律,真能幹!下面看看你能找到這些數的排列規律嗎?
(1)出示例2,學生按箭頭指示的方向觀察。
(2)教師:這些數是怎樣排列的?把你的觀察結果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
(3)小組交流、討論。
教師:第1個數720,7202=360,360即為第2個數。
第2個數360,3603=120,120即為第3個數。
第3個數120,1204=30,30即為第4個數。
除數依次增加1。
三、綜合訓練,深化提高
1.課堂活動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評講。
①說說排列的規律。
②回答:後面兩個數是怎樣填的?
2.課堂活動第2題
(1)獨立找規律畫圖。
(2)說明方塊的排列規律,展示畫的圖。
3.練習十四
(1)理解題意。
(2)學生獨立寫出算式、得數。
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
四、總結
今天這節課透過仔細觀察、積極動腦,發現了規律,還運用了規律,同學們真棒!希望同學
們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觀察事物,發現規律,做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