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班數學教案模板九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班數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根據顏色、點數對應等特徵進行插花。
2、感受春天的美,體驗參與計算活動的樂趣。
3、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紅、黃、綠三種顏色的花幹及花瓶(上面標有數字或圓點),小花若干等。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春天到了,花兒也開了,可是我們娃娃家裡還沒有花呢,今天我們就來插花,打扮娃娃家,好不好?
二.粘花幹。
1.經驗的分享。
你們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什麼?(花,花幹)
花幹上藏著小秘密,找到了小秘密才能插花的。(幼兒觀察花幹)
花幹上藏著什麼小秘密啊?(數字寶寶,圓點寶寶)
有數字寶寶的花幹,怎麼插花啊?那有圓點寶寶的呢?
2.幼兒操作。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觀察、指導。(幼兒間可相互交流)
3.集體糾錯。
幼兒和教師一起檢視插好的花,找出錯誤的花加以糾正,並說明糾正的理由。
三.插花瓶。
1.討論插花瓶的規則。
我們把花插到花瓶裡吧!咦,這麼多花瓶,應該插到哪個花瓶呢?(引導幼兒從顏色、點數兩種特徵進行插花瓶。)
2.幼兒操作。幼兒操作,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3.集體糾錯。
我們一起看看我們插的花,好看不好看。
四.延伸活動:打扮娃娃家。
活動反思:
數學來源與現實,存在於現實,並且應用與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幼兒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小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在與正方形的比較中認識長方形。
2、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轉換關係。
活動準備
1、神奇口袋一個,內裝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2、每個幼兒一張方形紙,正方形的邊長與長方形的紙的寬度等長。
3、《幼兒活動材料》每人一本,彩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感知長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
請幼兒邊說兒歌邊摸口袋,告訴大家自己摸的圖形名稱。
2、讓幼兒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長得有點像,長方形就像伸長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較正方形和長方形
1、讓幼兒找出正方形的紙,用對摺的方法比較正方形的四條邊,四個角。
2、讓幼兒找出長方形的紙,讓幼兒用同樣的方法比較長方形的四條邊,四個角。使幼兒在操作中發現長方形的特徵。
三、導幼兒發現正方形和長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導幼兒總結出正方形和長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四個角一樣大。
2、運用摺紙的方法,請幼兒將正方形對摺出長方形(三角形除外),長方形變成正方形,進一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
四、連連看看
指導幼兒做畫冊上的練習,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去小熊家做客
[設計意圖]
抽象的數學知識,讓幼兒學起來乏味無趣,為了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在思維遊戲《珍珠變變變》活動中,我試圖設計了“去小熊家做客”這一主題,讓幼兒透過“給小熊串糖葫蘆”和“穿項鍊打扮自己”等遊戲,讓幼兒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會手口一致地點數物體數量,真正使幼兒感受到“玩中學、學中玩”的樂趣。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並說出總數,建立初步的數概念,培養幼兒對數數的興趣。
2、 透過手眼協調地進行穿珠,培養幼兒專心操作的習慣。
[活動準備]
1、 信封一個:幼兒每人一套材料(彩色珠子25顆,穿珠小棒1根,穿珠繩2根)
2、 場地佈置:小河、山洞。
3、 佈置小熊的家:小熊玩具一個、小熊頭飾一個、各種食物若干。
[活動過程]
1、 匯入活動。
(1) 教師出示小熊的來信並念給小朋友聽:“親愛的小朋友們,新年快到了,我家裡給你們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歡迎你們到我家來做客。小熊笨笨。”“我們去小熊家,給它帶點什麼禮物呢?”“哎,對了小熊最愛吃甜的食物,我們去給它買串糖葫蘆吧!”
(2) 教師帶幼兒過“小河”、鑽“山洞”,並引導幼兒點數“石頭”、“山洞”的數量。
2、 開活動。
(1) 串糖葫蘆。
教師帶幼兒來到一片空地上,教師發現許多“寶盒”(幼兒活動材料)。教師說:“我們看看能從寶盒裡發現什麼。”引導幼兒說出用小棒、彩色珠子自制“糖葫蘆”。
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珠子,逐一穿到小棒上,製成“糖葫蘆”。
幼兒製成“糖葫蘆”後,教師引導幼兒按一定的順序反覆進行手口一致地電數並說出總數。
(2) 穿項鍊。
(3) 教師說:“我們去小熊家做客,得打扮得漂亮些,怎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漂亮呢?”引導幼兒根據“寶盒”裡的繩子、珠子,想出給自己製作項鍊、手鍊、腰鏈等來打扮自己。
幼兒用穿珠繩將珠子穿成項鍊、手鍊、腰鏈等,穿完後手口一致地進行點數。
教師幫幼兒打結,幼兒戴上項鍊、手鍊、腰鏈等。
3、結束活動。
教師帶幼兒來到小熊家,把“糖葫蘆”送給小熊。
教師扮成小熊:“歡迎小朋友到我家來做客,謝謝你們送給我糖葫蘆,我也給你們
準備了許多好吃的。”引導幼兒找出與數量相對應的食物,並進行品嚐。
小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4以內數量,能做4以內等量集合。
2.體驗4以內等量關係,並學習用“幾個釦眼釘幾個紐扣”講述。
3.能自己檢查操作結果,不漏釘紐扣。
活動重點:
感知4以內數量,能做4以內等量集合
活動難點:
體驗4以內等量關係,並學習用“幾個釦眼釘幾個紐扣”講述。
活動準備:
1.多用插板、底卡9《釘紐扣》
2.插丁:單色10個。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
1.介紹情況出示底卡《釘紐扣1》、底卡10《紐扣2》:“媽媽給娃娃做了新衣服,看一看,漂亮嗎?衣服上的這些洞洞是什麼呀?哦,原來是釦眼,還沒釘好紐扣呢。”
2、演示規則教師指著底卡9上左邊的衣服:“看看這條裙子上一共幾個釦眼呀?(3個)3個釦眼需要釘幾個紐扣?(3個)我們現在就用這些插丁來當紐扣,從小筐裡拿出3個紐扣。好,大家跟我一起做(教師演示,幼兒徒手操作)先伸出一隻手,再用另一隻手拿插丁,放到這隻手上——1個、2個、3個。一共拿了幾個?紐扣準備好了嗎?現在我們就可以釘紐扣了。釘完還要說一說“幾個釦眼釘幾個紐扣。”
“今天這個活動的名字就叫釘紐扣。你們會做了嗎?大家一起說一說,先要幹什麼?再幹什麼?最後幹什麼?做完還要怎麼樣?
3.介紹鞏固組活動指著鞏固組活動材料:“今天馬戲團來的動物明星是小狗,請小朋友先把小狗請到臺上,從小紅旗開始給小狗排好隊,然後給小狗們一一對應發骨頭,說一說小狗和骨頭哪個多哪個少,最後還要想辦法讓小狗和骨頭變成一樣多。注意看,小筐裡的骨頭上都有什麼?對,上面都貼了一個紅點。做完收材料的時候,帶紅點的骨頭要收到小筐裡帶紅點的要收到哪裡?”
二、分組操作
1.教師請幼兒回到座位上,開始操作。
2.教師巡視幼兒操作,並進行相應提示。觀察幼兒的操作策略,分析幼兒的發展水平,進行個別指導。
3.提示常規
三、交流評價
1.交流 “今天誰玩了釘紐扣的遊戲?老師這邊還有兩件衣服沒有紐扣,誰上來幫幫忙?”
“我們一起看看他做的對不對。要先數什麼?再拿什麼?釘完要說什麼?”
2.評價 “今天有小朋友在給衣服釘紐扣的時候可仔細了,能一個一個數清楚上面的扣眼,再一次拿出相同數量的插丁,釘完後還能按要求說一說,仔細檢查有沒有多餘的扣眼或紐扣。”
3.整理 “現在請小朋友把材料整理好,然後送到老師這裡來。”
小班數學教案 篇4
課程目標:
1,認識測量工具,掌握測量的方法,粗略學會測量物件的長短。
2,學會測量結果與長短之間的關係,長物件用長工具測量則次數少,長物件用短工具測量則次數多。
3,小夥伴之間合作,測量比較難測量的工具。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課程準備:
1,測量工具準備,測量物件,尺子,繩子,盒子,記,記錄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數分好組。
課程開始:
1,老師引導小朋友們講出高矮,長短,胖瘦等等相對的東西,讓孩子們先從自我認識的概念入手。再引導到小朋友們有沒有興趣自己親自測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長的還是短的。
2,老師把工具分發給每一組小朋友,老師在臺上先事先給小朋友們示範一下,測量一根繩子的長度,讓小朋友們看到繩子到了什麼刻度,就是什麼長度。
3,孩子們開始用手中的工具測量物件,並把測量的結果告訴老師。
4,老師若是發現孩子的測量方法有錯,則需要及時更正並指導。
5,對於測量正確的小組的孩子,表現好的孩子,則給予大聲的誇獎。
6,測量錯誤的孩子,應該鼓勵再測一次,老師可以再次給予示範。若是一直無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則可以讓測量正確的小朋友幫助示範。
課程結束:
小朋友們是不是已經掌握了測量的方法,那麼以後會不會測量東西的長短呢?還有小朋友們的表現都特別棒,老師也希望小朋友回家後,可以用家裡的測量工具和爸爸媽媽一起做這個測量的遊戲,好不好?
課程總結:
透過測量課程,不僅讓小朋友們掌握了測量的工具,而且也學會了測量的方法,對於小朋友們培養數學興趣是有極大幫助的。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下來,發現幼兒之間在能力上還是有差異的,大部分幼兒能很好地進行比較,但在表達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兒不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在這點上還需要進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數學活動中引導他們大膽講出自己的想法,並幫助他們梳理總結。
在活動之前也看過一些關於“比長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動反思,所以在準備學具和提要求時更謹慎了。引出“一端對齊法”的概念,對幼兒能較快地理解還是有幫助的。相信對將來三個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有一定的幫助。
整個活動讓幼兒在魔術中開始、遊戲中結束,整體感覺孩子們能儘快地融入整個活動的氛圍,都還挺開心的。
小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透過遊戲能辨別、區分三角形、圓形、正方形,能將同樣的圖形放在一起。
2、培養幼兒到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圖形若干。
2、三角形、圓形、正方形胸卡。
3、一段音樂
【活動過程】
一、遊戲《找媽媽》(目的:複習對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認知)
1、認識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引導幼兒說出名稱。教師引導幼兒遊戲:“圖形媽媽來了,它們是誰?”
2、幫圖形媽媽找寶寶教師引導:“圖形媽媽的寶寶們出去玩了,媽媽找不到它們的寶寶了,怎麼辦?”(鼓勵幼兒找)要求:每人找一個圖形寶寶。
3、感知圖形特點教師引導:“你找到的.是誰?請你輕輕的把它送回媽媽那裡!”教師引導:“為什麼把它送回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媽媽這兒?”(鼓勵幼兒說出:它們一樣,都是三角、形(圓形、正方形)
二、遊戲《找朋友》
1、教師出示胸卡,請幼兒自選教師提問:“你是什麼寶寶?”(鼓勵幼兒說出:我是xx寶寶)
2、幼兒“找朋友”教師引導:“還有許多和你一樣的圖形寶寶在外面玩耍,請你快把它們找到。”
(要求:只找和一樣的圖形寶寶做朋友,看誰找的對又快。)
三、遊戲《好朋友來跳舞》(目的:透過遊戲為圖形分類)
1、教師引導:“找了這麼半天,現在讓我們來輕鬆一下跳隻舞吧!”(要求:聽到音樂響,找和你一樣的圖形寶寶跳舞,音樂停止結束。)
2、互換胸卡遊戲;自然結束。
小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食物的特徵,按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做上相應的標記。
2、感受分類和標記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
3、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並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4、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遊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活動準備:
繪本故事PPT;各種食物圖片、竹筐圖片、標記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人。
1、師:天氣漸漸冷了,大熊肯尼準備了大量的食物要放到儲藏室裡過冬。
2、請幼兒猜猜大熊會在儲藏室裡放些什麼食物。
二、觀察大熊的食物,感知食物的外部特徵。
1、師提問:大熊都準備了哪些食物?(引導幼兒說一說什麼樣子,什麼顏色…)
大熊準備的食物可真多啊!於是他準備把所有的食物都放進儲藏室裡,可是儲藏室堆不下了,大熊決定整理一下。
2、提問:要怎麼整理呢!誰來幫幫大熊把這麼多的食物分分類?,(有什麼不同)
三、幼兒操作1,按食物特徵進行分類,共同概括食物特徵。
1、讓我來把所有的東西都分類放吧!(幼兒操作:你要分成幾份就拿幾個竹筐)
2、師提問:你是怎麼分的?按什麼分類的?
3、你們真聰明,用了不同的方法把大熊的食物進行了分類,有按食物的大小分、有按食物的顏色分、有按食物的形狀分、還有按食物的種類分。
四、幼兒操作2,把分類好的食物做出標記。
1、師:如果給分類好的食物加上標記,那大熊找起食物來就更方便了。
你有什麼好辦法標上大熊看得懂的標記呢?
2、說說標記:按食物大小分的,可以用大小標記來表示;按食物顏色分的,可以用顏色標記來表示,如:香蕉、小魚乾黃黃的就用黃色標記來表示…
3、出示表格,師幼共同歸納總結。
五、延伸:觀看生活中的日常物品,瞭解分類和標記在生活中的作用。
師:運用了分類和標記的方法,用幾種好辦法都能把大熊的那麼多食物整理好並標上相應的標記。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一起來看看!分類有這麼大的用處,以後我們也把圖書、玩具理理好,讓班級看起來更整潔吧!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透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小班數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對於幼兒來說,規則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如果單純的教學是十分枯燥的。孩子沒了興趣,目標也很難達到。要讓課堂變有趣生動吸引孩子,教師在上數學活動時應從教具、語言、情景創設到引導的方向來吸引孩子。《三隻小豬》這個故事幼兒已經很熟悉了,對故事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也可以很好的把故事裡的對白很好的講述出來,我希望在這次活動中幼兒不僅僅是對豬的熟悉,也可以融入故事中,來扮演的角色從中知道做事不要圖省力這個生活道理,由此設計這次遊戲。
一、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三隻小豬》的表演遊戲,從中體驗表演帶來的快樂。
2、鼓勵幼兒能運用形象的語言、動作、表情大膽進行表演。
3、懂得遵守遊戲規則,與同伴友好地合作遊戲。
二、活動準備:
1、豬媽媽、豬老大、豬老二、豬小弟、豬爸爸、大大狼的頭飾若干各,和優秀獎章若干各。
2、物資材料準備;
一些足夠幼兒使用的小的泡沫,若干放小的泡沫地的小籃子若干個、廢舊的牛奶箱搭建成草房、木房、磚房等等。
豬媽媽豬、老大大、豬老二、豬小弟、豬爸爸、大大狼的服裝和道具。
3、環境準備;裝飾故事背景。
三、活動過程;
一、以看錶演的形式引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請個別幼兒表演《三隻小豬》,教師提出看錶演的要求:
師:小朋友知道我們一會要玩什麼遊戲嗎?你們喜歡玩表演遊戲嗎?
師:在遊戲之前,我先請小朋友來看精彩表演《三隻小豬》,在看的時候老師我啊有兩個要求:
1、小觀眾要認真看他們的表情、動作
2、認真的傾聽角色的對話和語氣,不打斷、不影響別人,要做文明的小觀眾,你們可以做到嗎?
二、以討論的方式,來回顧上次遊戲的故事內容。
師:剛才你看了表演你覺得怎麼樣?誰表演的好,好在哪裡。
師:大灰狼說話的語氣和豬媽媽說話的語氣一樣嗎?豬爸爸是什麼樣子的,他們說話語氣又是什麼樣的?小豬的表情是什麼樣的?什麼時候是害怕的表情,什麼時候是高興的表情。害怕時候是表情是什麼樣的?高興的表情是怎樣的?大灰狼的動作是怎麼樣?在做房子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動作和表情呢?
師小結:一會小朋友表演的時候也要注意動作、表情、都要做出來,還要注意說話語氣,這樣你也會表演的很精彩的,也就可以成為優秀的小演員呢?
三、提出遊戲要求及場地的安排:
(1)學會和同伴合作協商,遇到困難一起想辦法解決,表演完要交換道具。
師:小朋友表演一遍完了要記住交換道具,要學會和別人商量合作表演。知道了嗎?如果遇到困難先自己想辦法,或者是和同伴商量一起解決。
(2)鼓勵幼兒注意動作、表情、語氣的表現。
師:在表演時,我們要把我們最美的動作,最漂亮的表情,最好聽的語氣都好好的展現出來,這樣的話我們就是優秀的小演員了。所以我們要加油哦!
(3)教師介紹表演場地的安排。
師:小朋友仔細聽,今天我們分五組,先是小組表演,在是兩組或三組表演,在是表演最好的幾組上來表演給其他的幼兒,
師:好,現在請小朋友想想今天自己要表演什麼,自己想去哪一組,想演什麼的角色。想好的小朋友可以自由到那個地方去表演了。
四、情景表演、
一、幼兒遊戲,教師觀察指導。
1、重點引導幼兒用形象的語言、動作、表情進行表演。
2、觀察幼兒協商合作遊戲的情況、場地佈置的情況和收拾道具的情況。
4、師幼互評,分享交流表演體驗。
1、製作表演評比表格。從動作、表情、語言三方面進行評比。
師:先請第一組派一個代表來說,你覺得你們組上面三個哪個表演的是比較好?
二、提出遊戲中遇到的困難,並想辦法解決。
1、師:在遊戲中你遇到了什麼困難?你們是怎麼解決的?如果沒有解決,我們一起來想辦法一起來解決。
2、師; 小朋友在玩遊戲中一定有很多開心的事情,誰來和小夥伴們一起說一說,一起分享一下下。
3、現在我們來評比誰是優秀小演員和優秀小組,希望在下次的表演中可以繼續保持和進步哦“
活動延伸;
回家時和爸爸媽媽家裡的人一起參與《三隻小豬》,這個遊戲,從中感受溫馨快樂的表演
大班音樂活動
小班數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能區別“一”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2、口手一致地數5以內的數。
活動重點 會手口一致的數5以內的數。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幼兒用書《動物母子》。
活動過程
1、“寶寶找媽媽”遊戲:
(1)教師出示教學掛圖,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圖片中有許多動物寶寶,它們的媽媽時誰呢?請你們來給它們找一找。”
(2)幼兒移動動物卡片,為不同的動物寶寶找媽媽。
(3)師生共同檢查操作的正確性。
(4)引導幼兒感知:一個媽媽有許多寶寶,媽媽少寶寶多。
(5)幼兒操作《動物母子》一書上的內容,練習口手一致地數5以內的數。
2、“動物樓房”遊戲:
(1)教師介紹遊戲的方法、規則:—“請你們按樓房上的標記,將動物寶寶和媽媽都送回到自己的家中。”
(2)教師示範遊戲的方法,邊送動物寶寶回家邊口手一致地數數。
(3)幼兒按規則進行遊戲。
(4)師生共同檢查操作的正確性。
(5)引導幼兒感知:一座樓房許多動物。
小班數學教案 篇9
活動設計
小班下學期有個別幼兒已經能夠手口一致點數到5,並且瞭解數字5的含義在。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選擇了繪本《1,2,3到動物園》,幫助幼兒感知數量的多少,並引導幼兒按照數量從少到多排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結合日常生活,指導幼兒學習透過對應或數數的方式比較物體的多少”。因此我們根據小班下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了本次數學活動《1,2,3到動物園》。
活動目標
1、嘗試將動物按照數量(5以內)從少到多排列,並根據動物喜好和數量進行對應匹配。
2、積極參與活動和操作,萌發對小動物的喜愛。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事先對動物的習性有簡單瞭解。
物質準備:
(1)教師演示用白板課件;
(2)幼兒操作材料:操作卡:一面為五節火車廂,一面為動物表格;五種小動物圖片若干張;人手一份操作卡片。
活動過程
一、播放火車音效,匯入活動。
播放火車汽笛聲
師:聽,這是什麼聲音?嘟!嘟!咔擦咔擦,開往動物園的火車進站了。司機叔叔在和我們打招呼呢!
二、比較數量多少,動物上車。
1、觀察車廂。
師:這列火車可真長呀,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有幾節車廂。
2、數小動物。
師:小動物們都趕到火車站準備上車啦!瞧瞧,來了哪些小動物呢?
:喔,來了大象、獅子、長頸鹿、河馬、棕熊。一共有幾種小動物?
師:分別有幾隻呢?誰來數一數?
:一共來了一頭大想、兩隻河馬、三隻長頸鹿、四隻獅子、五隻大象。
3、聽音效,幫小動物們找車廂。
師:小動物不知道自己應該坐在哪節車廂,我們聽聽司機叔叔是怎麼說的?
師:司機叔叔說了什麼呢?怎麼幫助小動物找座位呢?喔,幫助小動物找車廂的時候呀,要按照小動物的數量從少到多找。什麼叫做“從少到多排”?喔,最少的排在第一個,那誰坐在第一節車廂呢?大象,因為只有一頭大象,數量最少。那坐在最後一節車廂的小動物數量最……?應該是誰做最後一節車廂?棕熊數量最多,有幾頭?
師:還有三節車廂空著呢,可別忘了也是要按照從少到多的方法排喔!
4、幼兒操作,嘗試動物與車廂匹配。
師:孩子們,請你們幫助小動物找車廂吧!
5、檢驗並糾錯。
師:火車馬上就要出發了,你們幫助小動物們找到自己車廂了嗎?誰願意到前面來試一試?
三、猜測動物喜好,動物餵食。
1、出發去動物園。
師:火車出發啦,咔擦咔擦,嘟嘟!火車到站啦!動物們高高興興的來到了動物園,小動物們非常感謝我們的幫忙,邀請大家去動物園玩呢!先來找找小動物們都在哪兒?(池塘邊有兩隻河馬,樹林邊有三隻長頸鹿……)
2、提出問題,幫助幼兒瞭解動物喜歡吃的食物。
師:啊呀,中午吃飯時間到了。小動物肚子咕嚕咕嚕叫呢,怎麼辦呢?你們願意給小動物喂好吃的嗎?
師:那你們知道這些小動物喜歡吃什麼嗎?喔,大象喜歡吃黃黃、彎彎的……?那長頸鹿最喜歡吃什麼呀?……
3、個別示範,幼兒操作。
師:那我們來喂小動物吃東西吧,誰來試試看?別忘了,要給小動物吃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喔。請你告訴大家,為什麼你要給河馬吃兩堆草?喔,因為有兩隻河馬,所以要給他們吃兩堆草,不多也不少。
師:原來,我們在喂小動物吃東西的時候要先想想他喜歡吃什麼,然後數一數有幾隻小動物,有幾隻小動物就送幾個食物。
師:小朋友們,把你們帶的好吃的也送給小動物們吧,記住有幾隻小動物就給幾個愛吃的食物,不多也不少。
4、檢驗並糾錯。
師:你們都給小動物餵了好吃的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給小動物都吃了幾個食物?
四、結束活動
師:今天呀我們幫助小動物搭了火車,還給小動物餵了好吃的東西,可真開心呀!火車要開車了,我們要回家了,跟小動物們說再見吧!再見!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開展下來,我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幼兒的前期經驗準備不充分。整個活動是圍繞五種小動物開展的,幼兒不僅要知道五種小動物的名稱和特徵,並且要了解五種小動物分別喜愛吃的食物。那麼,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活動前做好經驗的豐富,有了這些經驗基礎才能保證活動的正常開展。
二、學具的製作。出於節約的目的,操作卡並沒有進行塑封,小的操作材料上貼上雙面膠以後,幼兒不太會撕,而且很容易就把紙撕壞。有些幼兒的不敢撕、不會撕,就使得活動時間加長。另外,我們在設計操作材料時,在餵食的環節中每個食物設定了三種數量,其中一種是正確的數量,其他兩種為干擾項。這裡需要幼兒排除兩個干擾項選擇出正確數量進行匹配,對於小班下學期的幼兒來說有比較高的難度。可以將干擾項改成一個,既能對幼兒產生一定的干擾,但是在難度上又有了下降。
三、課件的製作。課件的背景圖顏色太為豔麗,與火車和動物的顏色融合在一起,不利於幼兒觀察。火車出場的音效不貼合現代化,顯得比較落後。另外,司機叔叔的錄音太快、太長,沒有突出操作中的要點和方法。導致播放一遍錄音後,只有個別幼兒聽出了“幫助小動物找車廂”、“多”、“少”等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