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關於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您們好!

  《小抄寫員》是一篇傳統課文,下面我就從五個方面對這篇的教學進行說課。

  首先,我來說一說教材與學情。

  《小抄寫員》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衝突”中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叫做敘利奧的孩子,雖然才12歲,卻相當的懂事。為了幫助父親維持家中的生活,減輕父親的重荷,默默幫助父親工作,雖被誤解仍堅持這樣做的故事,讚揚了他小小年紀懂得關心體貼父母、勇於承擔家庭責任的美德。

  這篇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結構嚴謹。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感染力,情節相當感人。另外,《小抄寫員》一課在表達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透過人物的心理活動展現人物的思想品質,這既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本文故事性強,文中的主人公是個與學生年齡相仿的孩子,文中寫的又是發生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相關的事,學生比較熟悉,生活中學生幾乎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因此學生在理解上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這樣的教材特點與現實學情的指導下,那麼第二方面,我來說一說教學目標。

  這篇篇幅較長,詞彙也不少。另外,選編這篇,無論從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還是從語文學習上看都很有現實意義。所以我認為,教學本文應該達到三個目標:一是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和理解重點詞語;二是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愛父母、愛家庭的教育;三是領悟心理描寫對錶現人物思想品格的作用。 其中,六年級的學生對第一個教學目標具備一定的自己解決能力教師只做引導,而第二和第三個目標,才是本文教學應該把握住的重難點。

  在以上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第三,我來說一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標準》中倡導“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所以,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始終以這一理念為指導貫穿教學始終。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將文字融入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生則透過對一系列精彩細緻的心理描寫的品讀來設身處地的體會敘利奧所受的委屈,並借用引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產生感情的昇華,從而被敘利奧對父親、對家人深深的愛所打動。

  第四方面,我就來重點說一說教學過程。

  本課時的教學,我設計了三個板塊,簡而言之就是六個字:回憶、體會、總結。

  第一板塊用回憶來匯入新課。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幾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透過板書(見板書一)展示課文主要內容,讓學生概括出敘利奧是個懂事、體諒父母、愛家人的好孩子。

  第二板塊是體會人物思想感情,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首先,我讓學生默讀課文6—24自然段,畫出你體會最深的語句,並在旁邊寫下你的體會。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理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也能從這一教學環節中展現。同時,這一環節的設計也是對六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學習能力的一個檢驗。在學生彙報自己體會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注意引導學生以敘利奧的心理活動的語句為主線解讀體會,同時追問出父親的態度變化作為副線,環環相扣,深入理解。

  接著,重點研讀第23自然段,並指導朗讀。這是精讀的一個點,本堂課算不算成功,也就要看這個閃光點有沒有閃亮起來。利用小黑板展示這一整段的心理描寫,這一段心理獨白表現的是兒子對父親的愛,展現了兒子被誤解後痛苦的心情。在本段的研讀中,透過引導學生對 “刀割”“竟”“只要”等重點詞語的理解,去體會不能失去爸爸的愛。透過對“啊,爸爸!沒有您的愛,我是活不下去的。”等重點語句的品讀去理解失去爸爸愛的痛苦與煎熬,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之後,進行了幾個回合的引讀,讓學生將體會出的情感在朗讀中加深,讓感情在自己的讀書聲中昇華,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感動自己和他人。

  最後,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暢所欲言,如果受誤解的是你,你會怎樣,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這一部分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環節。這既一個說話練習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去思考自己應該如何處理家庭中與父母的衝突;同時,作為本課最後一個重要環節,也可以檢驗本課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收穫。

  第三板塊,對本文進行一個簡單總結,修改板書(見板書二),提煉“愛”的主題。讓學生學會在家庭中承擔一份責任,學會愛自己的父母。

  最後,我說一說教學反思。

  本文的教學設計基本能夠達成預設教學目標,但有一個地方值得探討,第二個環節一開始讓學生默讀課文6-24自然段,畫出體會最深的語句。本文的細節描寫遍佈全文,不應該給學生劃定閱讀範圍,束縛學生思考的空間。另外,本文的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機制有一定的考察性,許多地方需要教師靈活處理,如何評價學生在預設之外的答案,如何將學生瑣碎的體會串聯起來,引向本文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機制,這是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最應該努力探索,尋求進步的方向。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說明:

  課文《爺爺的蘆笛》是蘇教版第十一冊中的一篇閱讀課文。這是一篇行文優美,又不乏哲理的短篇小說。主要寫了一個叫強強的小男孩到爺爺的小閘屋度過了一個狂風大浪之夜,逐漸成長起來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道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描寫了強強對爺爺小閘屋的想象,那裡景色怡人,令強強深深地嚮往與眷戀;第二段(2-6)寫我來到爺爺的小閘屋,並拉著爺爺做了一支蘆笛;第三段(7-10)描寫潮汛來時,漆黑的夜晚狂風大作,海水狂怒,肆意襲捲。爺爺的小閘屋在波風浪谷中顛簸,隨時將被巨浪淹沒的險境以及在爺爺的小屋獨處的強強的焦急與恐懼。第四段(11-13)描寫了強強在大浪的餘波聲中,再次聽到爺爺悠揚的笛聲,想起了爺爺平時愛說的一句話,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從而覺得自己變得勇敢起來。

  二、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2、學會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瞭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襯托作用,聯絡課文內容,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等句子的意思。

  4、憑藉課文語言材料,明白經風雨、見世面,接受實際鍛鍊,對自己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重點:

  課文重點是第三、四兩段,描寫自然環境和強強心理活動的語言很精彩,要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體會,並熟練背誦,增加語言積累。

  四、教學難點:

  聯絡課文和學生生活實際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這句話既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教學流程:

  如何讓這群六年級的學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且比較到位的理解文章的深遠意蘊與獨特構思呢?我準備這樣來教:

  第一課時中我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理清課文思路,初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透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來理解課文,突破難點。

  第一段透過引讀將學生帶入意境,從碧藍碧藍、翱翔、閃閃爍爍等詞語體會強強想象中小閘屋的美麗和強強對小閘屋的嚮往。從三折兩卷體會爺爺做蘆笛的本領高。

  第二段透過同桌互讀(強強和爺爺的兩段對話)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第三段在狂風暴雨的音樂伴奏下師範讀,使學生感受到環境的改變。這時問:強強真的如他所說不怕嗎?(不是,他十分害怕)他為什麼害怕?(大海狂怒)自讀課文,劃出你認為描寫大海狂怒和強強害怕的精彩句子,寫上批註。學生交流時,師注意朗讀指導,做到熟讀成誦。強強如此害怕是因為他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夜晚。在他害怕時聽到一種奇特的聲響。怎麼是奇特的呢?請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想象一下,爺爺想透過笛聲對強強說些什麼?學生展開想象。

  第四段透過以上的讀、說,學生已經水道渠成,可以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

  最後,請學生拿出摘錄本,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課文簡說:

  《蒙娜麗莎之約》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細緻地展現了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排隊等候欣賞《蒙娜麗莎》的心情和此畫來紐約展出的原因;接著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傳神的語言介紹了《蒙娜麗莎》畫像,具體介紹了畫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別詳細描寫了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優雅的坐姿、交疊的雙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後用精煉而飽含激情的語言告訴大家,蒙娜麗莎給人帶來了心靈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筆洗練,文字淺顯流暢,可謂是介紹藝術品的傳神之作。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照畫面,瞭解課文中具體描寫畫像的部分,學習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寫作方法。

  2、感受世界名畫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

  三、教學重點

  對照插圖,把具體描寫《蒙娜麗莎》畫像的部分找出來,欣賞蒙娜麗莎神秘莫測的美麗神韻和那如夢似幻的嫵媚微笑,引導學生從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雙手和背景等具體的描寫中體會世界名畫的魅力。

  四、教學設計意圖:

  1、談話、賞畫匯入。教學開始向學生介紹《蒙娜麗莎》,透過觀賞圖畫,談感受,使學生對《蒙娜麗莎》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2、讀課文,感受名畫。本課是略讀課文,所以體現高年級略讀課文的特點。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蒙娜麗莎的永恆美。我採用以下教學思路:

  ⑴ 初讀課文,粗知大意:

  先讓學生速讀課文,藉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大致理解有關詞語,並瞭解課文內容,理清敘述順序。學生提供交流時間,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設計意圖:透過讀書交流,感知文章脈絡,為下文學習做鋪墊。)

  ⑵ 再讀課文,感受名畫魅力:

  第二遍佈置學生讀課文,讓學生找到具體描寫畫像的部分。透過圖文對照讓學生充分感受蒙娜麗莎微笑的神秘,體會她的舒暢溫柔、哀傷、親切和矜持。引導學生重點交流從哪些具體描寫中看出了這幅世界名畫的魅力,作者看到這幅畫想到了什麼。學習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是怎樣把蒙娜麗莎描寫生動的。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從扶到放的過程,即重點講解第六自然段,然後讓學生自己學5、7兩段。學完畫像這部分後,鼓勵學生當小小解說員。

  (設計意圖:這部分教學是這課的重點,教學設計突出了重點,即:欣賞蒙娜麗莎神秘莫測的美麗神韻和那如夢如幻的嫵媚微笑,引導學生從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雙手和背景等具體的描寫中體會世界名畫的魅力。引導學生交流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什麼。)

  3、回扣前文,加深感悟。在學完了5-7自然段後,我們再回顧全文,讓學生不僅能從具體的描述中感悟蒙娜麗莎的魅力,還讓學生體會到從排隊等候中也能感受到這幅名畫的魅力。

  4、課尾引入達·芬奇的另一幅名畫《最後的晚餐》,和製作一個卡片,藉此培養學生對繪畫藝術的興趣和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五、不足之處:

  一節課上下來覺得還有好多地方做得不到位,對於名畫,學生很難從專業的角度去審視,所以應採用不同形式的朗讀。本課的語言生動,文字流暢,而我在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好!您是否還記得《狼來了》的故事呢?作為對說謊者的懲罰,孩子的羊最後入了狼口。那,您可曾讀過《天使的吻痕》這個故事嗎?那個臉上有一塊巨大而醜陋的胎記的年輕人沒有因外表的缺陷而產生心理障礙,相反,他的幽默、他的積極向上的性格、他不凡的演講才能,使和他打過交道的每一個人,都會不由自主的喜歡上他。這樣的結果,與他父親那句美麗的謊言有關。當孩子問父親為什麼我的臉上有這樣一個標記時,父親是這樣對兒子說的:兒子,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禱告,請他賜給我與眾不同的孩子,於是上帝給了你特殊的才能,還讓天使給你一個吻。你臉上的標記是天使吻過的痕跡......老師們,我們從這兩個故事中感受到了什麼呢?

  其實,剛才這個片斷就是我在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一課時的匯入設計。《別餓壞了那匹馬》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的作者許申高是一位仍居鄉下的失地農民,一位自由撰稿人。他用農民特有的質樸、作家特有的細膩為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滿是真情與溫情的故事——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的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得以繼續看書。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尤為令人動容。全文主線清楚,圍繞“別餓壞了那匹馬”這個善意的謊言被揭穿的過程,展現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靈。文章雖是略讀課文,但文中那些充滿人性光輝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的細節刻畫、層層推進的敘事手法、樸實且深刻的思想內涵,無一不能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典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要讓孩子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並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誠然,本文是個好“例子”。

  二、以學定教說目標

  六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對課文內容的感知比較容易到位,而且大部分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很有見地。但是,也正是在這樣的階段,他們開始浮躁。不願多親近課本,不願輕易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得想方設法讓他們走到課文中去又走出課文中來,讓他們有所感並有所言。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透過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瞥見、尷尬、囁嚅、枯蔫

  2、透過抓關鍵詞、關鍵句對文章進行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悟。

  3、進一步領會課文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等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4、感受和學習殘疾青年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

  而“進一步領會課文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等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和“感受和學習殘疾青年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又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的共同所在。

  三、整合資源說流程

  身為發展與創新課題組的一員,我也一直在思索這樣的問題:如何更好地藉助課堂教學環節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創新能力、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良好習慣與個性品質等綜合素養都得到健康的發展?我在我的教學中繼續著大膽的嘗試,在處理略讀課文的教學時,在引導學生進行充分“自問——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抓住關鍵句子引導學生去感知、感悟、感動。並將這種感知、感悟與感動帶向生活!那麼現在,請隨我走進我的教學流程

  (一)匯入置疑

  故事匯入的過程已經告訴各位了,在孩子們自由說出自己的感受後,我將拎出“說謊”這一中心詞,以“今天所學的課文也與說謊有關!這又將是一個怎樣的謊言呢?”切入課題——別餓壞了那匹馬。繼而,讓孩子們圍繞“說謊”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老師相機羅列關鍵問題,如下:

  a誰對誰說謊?

  b為什麼說謊?

  C說的什麼謊?

  同時,及時對善問的學生給予肯定。

  這一導課,用兩個故事引出謊言的兩種極端情形,故意給學生造成認知衝突,建立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認知背景,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也為本單元的語言交際活動儲備了材料。而讓學生圍繞“說謊“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預測課文內容,產生明確的閱讀期待,提高閱讀效果。

  (二)初讀釋疑

  這一環節,我安排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課文識生詞

  第二步:默讀課文答問題

  第三步:綜合答案說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體驗和感悟,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但是並不意味著不要“工具性”,並不意味著不要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

  恰恰應該在長課文的教學中予以關注。我教孩子們透過“提問—答問—綜合”對文章主要內容進行概括這一做法,則給了學生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

  (三)揭秘感悟

  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仔細讀課文,看看誰能在騙局揭穿之前就已經發現這是一場騙局,劃出相應的句子。答案不難發現,請看:

  他先是一愣,繼之眼睛一亮……

  他盯著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別別別……”他急了,“碧雲!碧雲!”他用雙手拼命搖著輪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雲來提!”

  這三處描寫,蘊含了作者創作的大智慧。其一,它為後面騙局被揭穿的情節埋下了伏筆。其二,它們融匯了本課對主人公進行刻畫的三種方法,是挖掘人物形象的突破口、是體會寫作手法的好例子。為此,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判斷這幾個句子所使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並回到課文中去歸納出表現人物神態、動作及語言的詞句,再選擇其中幾個詞,如掙扎、瘦削等進行說話練習!並藉機告訴學生:多角度地對人物進行刻畫,人物的形象才能更加豐滿。

  第二步,趁熱打鐵,讓學生根據人物的這些神、言、行,揣測人物的內心所想,完成小練筆,彼時彼刻,他都在想些什麼呢?

  他先是一愣,繼之眼睛一亮……。他可能在想。

  他盯著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他也許在想。

  “別別別……”他急了,“碧雲!碧雲!”他用雙手拼命搖著輪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雲來提!”他或許在想。

  在反饋的過程中,我將引導學生去發現:在對第三人稱人物進行刻畫時,因為很難細膩的表現出人物的心理變化,通常不直接描寫人物的心理,而是透過外在的表現,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來寫。在寫作中,也要注意這樣的規則。

  第三步,待反饋後,再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謊言的背後是什麼?”進行說話練習,繼而評價文中的人物,說出自己從文中獲得的啟示!

  在此,不妨把我班孩子的一些啟示拿出來與各位交流一下:

  幫助別人時,請別忘了維護別人的自尊!

  給予,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著意的謊言可以很美麗!

  放棄自己的一點利益,去成全一個美好的願望!

  還有孩子說道:謊言總有被揭穿的時候——這可是與文章主調不符的答案,不過,孩子已經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了,你,怎麼忍心否決呢?!

  這一揭秘感悟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方面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本身,從主人公的外部表現去發現謊言之“謊”,另一方面啟發學生透過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內心活動,去挖掘謊言之“美”。在整個過程中,我充分地尊重學生的認知體驗,適時地滲透類似課文的寫法指導,讓學生既受到了心靈的滋養,又提高了寫作能力。

  (四)愛心接力

  在我們引導學生去分析課文、積累詞句、感悟真情時,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引導語文,走向生活的大課堂,並服務於這大課堂中的生活!

  此刻,請隨我將目光,移向我班這個,這學期以來一直空著的座位。座位上本該有一個聰明漂亮的十一歲女孩。可如今,可怕的腦膜炎吞噬了她的健康,並連她的光明也一併奪去,死神,正急不可耐地等待著她!那麼一天,她在電話裡告訴我,她好想老師,好想同學們,好想回到學校,可……此刻,我惟有請我正幸福地坐在教室裡的孩子們,通過錄音,給予這個與死神進行著最後的抗爭的女孩兒最真摯的鼓勵與關愛!

  是的,當我們用真心去關愛他人的時候,當我們為了他人的幸福與希望適度地扯一些小謊的時候,謊言即變為了理解、尊重、寬容、鼓勵,具有了神奇的力量!願這種力量能讓我們可憐的孩子真的好起來,也願這種力量能鼓舞著每一個孩子,繼續葆有這樣的善良與博愛!還願我們的語文課堂,除了理性的分析與引導外,還能更多一些感性的感染與薰陶!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題目是《燈光》。我說課的內容可分為這樣五個環節:說教材→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材

  《燈光》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一組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大多以革命故事為題材,學習這些文章,可使學生受到革命傳統教育和美好情感的薰陶。《燈光》是一篇回憶性文章。主體部分透過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精神,說明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課文內容通俗易懂,飽含深情,是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教育的優秀教材。

  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做得到有的放矢,收到理想的效果。接下來我說一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現在的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著來自父母親人和祖國大家庭等各個方面的關愛,戰爭、犧牲,這些對他們來說已顯得比較陌生。基於學生的這種情況,依據教材特點,我為本課擬定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是: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3、理解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為此作出的貢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回報祖國

  (這一點也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能正確的運用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法,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接下來我說一下教法及學法:

  三、說教法及學法

  1、教法

  依據本課目標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我採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進行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點撥方法,使學生能圍繞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合作,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

  2、學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依據教材特點及本班的學情,我引導學生採用“朗讀法”、“情感體驗法”、“討論法”、“批註法”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而合理的安排教學過程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接下來我說一下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這樣六個板塊:

  匯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深入探究→拓展訓練,瞻仰英雄→結束語→作業設計

  我認為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本課學習的內容。

  (一)匯入新課

  本課我是這樣匯入的:

  先出示課件,展示這樣幾個關於燈光的圖片讓學生欣賞,之後與學生談話:這幾個圖片美嗎?你認為燈光在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學生討論後總結:是啊,燈光不僅可以為我們驅走黑暗,帶來光明,它還點綴著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為我們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燈光的故事,那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當代作家王願堅的《燈光》。

  魏書生老師曾說:“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人們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本課的導語直觀、形象,吸引力強,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的興趣正濃時,我馬上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第二板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板塊中,我讓學生帶著兩個任務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劃出讀不準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查閱工具書,並檢查學生對下面幾個詞語的理解:

  胸牆

  憧憬

  千鈞一髮

  【設題目的】

  這個任務,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落實字音、詞意的教學。

  2、想一想,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設題目的】

  這個問題,可鍛練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便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這也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要求。

  (三)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這個板塊中,我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引導學生解決這樣幾個問題:

  1.快速默讀課文,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是寫現

  在的事,哪些是回憶往事?並說說是什麼引發了作者對往事的回憶?

  【設題目的】

  這個問題,可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並聯系全文內容,理解“多好啊”一句在文中的意義和作用。

  2.戰鬥開始之前郝副營長在幹什麼?劃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當學生完成這個任務以後,我又引導學生品讀“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和“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裡”兩句話,想象下一刻郝副營長在想些什麼?

  【設題目的】

  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透過解讀文字,深入人物內心,想過想象,體會郝副營長對光明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讓學生明白,正是因為如此,郝副營長才會為了革命的勝利,而毫不猶豫地現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並相機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章9、10兩個自然段,體會革命先烈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敬仰先烈的情感。

  3.“這位年輕的戰士,不顧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這句話仔細閱讀,想一想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讀過之後你有何感想?

  【設題目的】

  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設計本題旨在引導學生透過理解句子的意思,明白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郝副營長及無數個像他那樣的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報答。

  4.假如你是郝副營長所帶領的突擊隊中的一員,在他要燒書為部隊指路時,你會對他說什麼?請聯絡全文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與郝副營長的對話。

  【設題目的】

  本題首先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融入文字,可以面對面地與先烈交流,加深學生對烈士形象的認識,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可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四)拓展訓練、瞻仰英雄

  在這個板塊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像郝副營長這樣的革命烈士,你還知道多少,請選出自己最熟悉的一個為大家講一講關於他的故事。

  【設題目的】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題透過學生講故事的形式,以點帶面,可使烈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鮮明,從而再次激發學生敬仰先烈的情感。

  (五)結束語:

  本課的結束語是這樣的:

  同學們,今天,我們坐在這明亮的教室裡學習,光線暗了,又有那電燈為我們送來光明,這樣的生活,不正是郝副營長以及無數個像他一樣的烈士所憧憬的嗎?學完本文,我真想對他們說:“你們看,你們的鮮血沒有白流,請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會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好好工作,我們定會讓祖國因我們的存在而更加強大!

  我相信,這感情四溢的結束語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愛烈士、愛祖國的強烈情感,我更相信,此時此刻,學生一定有話想說,且不吐不快,於是,我相機佈置了這樣一個作業:

  (六)作業設計

  同學們學習了本文,老師相信,你一定收穫不小,也一定會有許多話要對我們的革命烈士說,那就請大家以筆代口,把它寫出來吧!

  請以“郝副營長,我想對您說”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學生完成這個作業,本課的各種教學任務,也就真正徹底地得以實現了。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我是這樣設計的:

  本課的板書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用對聯的形式讚揚了烈士高貴的革命精神,直觀、形象,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

  【自我評價】

  以上就是我對《燈光》這篇課文的教學預設,在教學過程中,以朗讀為主,讓學生在閱讀中自品自悟,然後小組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當然,其中也存在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能夠提出寶貴意見。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編排意圖及學情分析

  《回家》是西師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本單元安排的四篇課文,旨在讓學生領略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懷,感受到美好的感情。

  《回家》是一篇略讀課文,它記述了一個叫海子的人,少年時代無論怎樣也要回家,但中年當上警察後卻因公務繁忙很少回家,最後在處理一起案件時光榮犧牲的事。文章採用了蒙太奇式的手法,以樸實的筆風將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如同放電影般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使得主人公海子愛崗敬業、愛國愛家、“為大家而舍小家”的高尚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感悟文字的能力,在閱讀此類敘事性作品時能把握住事件的梗概,但對於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有一定難度。他們剛進入青春期,情感豐富,對於作品中的人物命運感同身受。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從新課標的三個維度出發,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從海子回家到不回家以及犧牲的過程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字裡行間所飽含的人物的情感,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 透過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從小樹立正確人生觀和高尚的理想。

  4、 關注語言文字,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海子回家和不回家的原因,體會其中蘊涵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海子犧牲後海子爹孃說的那兩句含義深刻的話。

  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要抵達心靈,其主要途徑是憑藉語言文字,感悟文字的意義,並在感悟中生成情感。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自讀感悟——圈點勾畫——彙報交流——情感朗讀——拓展延伸的思路進行教學。透過讓學生自主探究、圈劃詞句、批註體會、賞析品讀的方法來落實重點。體會海子愛家以及海子爹孃內心複雜的感情,感悟海子愛家更愛國的高尚品質。

  教學過程及方法

  我以“找準切口,品讀詞句,凸顯真情”為指導思想,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五大板塊:

  一、激情匯入,渲染氛圍

  1、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讓學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家庭的溫暖和濃濃的親情。

  2、情感渲染:家是什麼?家是人生的驛站,家是生活的樂園,家是避風的港灣,家就是離你心靈最近的地方,是你心頭縈繞的那分永遠的牽掛。

  (意圖:葉聖陶先生說:“入境始於情”。只有激起學生親近文字的慾望,才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把不容易讀準、不理解的詞語作上記號。

  2、引導學生運用結合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和查詢工具書的方法理解詞語意思。

  3、全班交流自學情況,重點糾正“拎”、“凜”、“親戚”、“嗚咽”的讀音和“風雨無阻”、“天寒地凍”的意思。

  (意圖:《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掃清字詞障礙是學習文字的基礎。這樣做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思考:這篇課文圍繞回家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意圖:葉老說:“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我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的脈絡,既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為後面的深入研讀作鋪墊。)

  三、自主學文,感悟品質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把課文分成“少年時代的海子回家難”和“中年時代的海子回家更難”這兩個部分進行教學。

  (一) 理解少年時代的海子回家難,體會他對家的熱愛

  1、學生自主讀文,勾畫出直接描述海子回家難的句子,然後引導學生抓住以下三個重點句透過討論、交流和反覆練習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少年時代的海子對家的熱愛,不論多難都要回家。

  ⑴ 海子氣喘吁吁地說:“爹,娘,你們別不高興,我沒坐車,我是跑著回來的。”

  ⑵ 那一次,海子回家時,天寒地凍。娘老遠就看見海子赤著雙腳,一雙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氣跑回來了。

  ⑶ 海子看著爹孃,怯怯地說:“我沒有穿鞋,我是光著腳跑回來的。”

  2、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爹孃語言、神態、動作的句子,圈出重點詞語,並批註自己的體會。

  3、交流彙報,感受爹孃內心的無奈、愧疚和對兒子的心疼。

  (意圖:高段的閱讀教學除了書聲琅琅之外,還應有潛心會文、靜心閱讀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探究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相機進行語基訓練:

  (1)結合本單元的《積累與運用》的練習,理解省略號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把它作為一個亮點。

  (2)設計選用關聯詞:“無論……都……”、“即使……也……”來描述少年時的海子回家的難和對家的渴求,對家的熱愛,讓濃濃的親情來打動學生的心。

  (意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學生對課文已經有了深入感悟的基礎上來進行語基訓練,不但可以受到情感上的薰陶,而且培養了語文實踐能力。)

  (二) 理解中年時代的海子回家更難,感悟他愛崗敬業,為大家舍小家的品質。

  1、出示學法“自讀感悟——圈點勾畫——彙報交流——情感朗讀”,讓學生根據這一方法自主學習18——26自然段,找出海子回家很少的原因。

  2、探究交流,引導學生抓住以下兩個重點句,採用個別讀、齊讀的方式,感悟海子對家有很深的眷戀。

  ⑴ “倒是海子的媳婦常常領著女兒,拎一堆花花綠綠的營養品回來,說是海子讓帶回來的。”

  ⑵海子犧牲時的臨終遺言“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個月沒回……”

  (意圖:閱讀教學應重視讓學生與文字對話,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3、學生交流自己身邊或者瞭解到的警察的事蹟,體會他愛崗敬業、愛國愛家、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品質。

  四、突破難點,情感昇華

  1、以“海子是那麼眷念他的家,他最終回家了嗎?”這個問題為切入點,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理解娘所說的話的含義,即:海子雖然犧牲了,但他崇高的品質卻永遠留在了親人和祖國、人民的心中。從而突破難點。

  2、創設多種情境,反覆引導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句話——“海子回家了,再也不走了……”。

  (意圖:《新課標》在5——6年級階段性目標中提到,要求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從中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在反覆的引讀中,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激發起他們對海子的敬佩之情,在培養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崇高的理想這一目標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課堂在高潮中結束)

  五、關注表達,學習寫法

  1、關注作者在文章中採用的對比寫法表達人物的高尚品質。

  2、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和文中的標點符號,表達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

  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是課文的精髓。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板書,幫助學生理清教學內容的思路,將教學內容結構化,清晰地瞭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回家難

  少年時代 中年時代

  (愛家) (更愛國)

  總結設計

  回顧整篇文章的設計理念,我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略讀課文的特點,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注重了語文知識的訓練,又注重了情感的薰陶。這樣做,不正是把握語文課程標準,堅持“三維一體”的觀點嗎?

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帶著滿懷的好心情,我和五(1)班的同學們一起去山中訪友。短短的四十分鐘眨眼而過,我不知道有沒有給各位評委老師帶來好心情。那麼下面就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反思一下有沒有達到簡單、有效。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定位和內容選擇上,這篇課文是小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都是描寫景物的,但和之前學過描寫景物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截然不同。色彩斑斕的大自然,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悅。這些作品不但描繪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蘊涵著作者真摯而濃烈的情感。學習這些文章,使學生從中既能得到語文的滋養,又能得到美的陶冶,從而激發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為了讓同學們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體會到這種情感。我選擇了最能表達情感的三、四、五自然段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這樣處理,為後面的教學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第二我想說說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力求做到簡化。因為是高年級的同學,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理解和感悟語言的能力。況且這篇文章句句含情,很適合同學們朗讀。所以在教學方法上,以讀為主,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讀中理解課文的內容;在讀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在讀中領悟表達上的特點;在讀中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人文薰陶。我的主導主要放在引導同學們學習語言文字上。在教學環節上,從課文的匯入到默讀,以及到品味課文內容,再到最後的回顧拓展,力求簡單有效。例如第四自然段的讀中想象、質疑導讀,第五自然段的配樂朗讀,我想都落到實處,紮紮實實訓練了同學們的語言文字能力。

  第三談談我的教學過程。整堂課我以為什麼用山中訪友作為題目展開教學。我想這一堂課留在同學們心中的不僅僅是解決了一個問題,而是使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文章濃濃的深情,領悟到文章中獨特的表達方式,這也是我想達到的效果。當然教學無止境,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六年級《山中訪友》說課稿

  學習目標:

  (重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2、整體感知課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難點)3、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滿詩意的畫面。

  教學過程

  一.通讀全文溫習內容。學生帶著幾個小問題去讀。(快速默讀)

  1、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用筆做上記號)

  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

  2、內容寫的是自然景物,為何題為山中訪友?這樣行文有什麼好處?你感受到什麼?

  課文以山中訪友為題是因為作者十分熱愛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能體現出作者與這些自然界朋友的深厚情感。

  二.討論問題2(題略,見前面)

  1.設下懸念,使人產生追問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誰,是什麼樣朋友。

  2.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這是課後第一題中第2小題: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的答案)

  3.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質疑問難。鼓勵學生提問,啟發學生回答。

  1.作者都是怎樣稱呼這些朋友的?從這些稱呼中可看出,文章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古橋老朋友樹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螞蟻小弟弟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