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並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和會計算簡單的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編排從設疑引趣出發,使學生髮現小數點的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並透過新奇有趣、層層提高的練習形式讓學生掌握並靈活運用知識,為以後學習小數的乘除法作好鋪墊。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發現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能運用這一規律計算相關的小數乘除法。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探索、概括出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紐扣、紅黃藍綠色卡、練習題

  【說教法學法】

  本課以成功教學法為主,遵循導學自學、示學量學、施教施學、互教互學、用教用學、再教再學、查教查學七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充分讓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的氛圍中樂學好學。同時,我還注重在教學中滲透“遊戲學習”的理念,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快樂無比的遊戲,一場富有挑戰性的競爭,一回激盪人心的比賽。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說教學流程】

  由於本課的內容與前幾課的學習關聯不大,而且知識點較多,所以我在課前的預備時間裡給學生做了學習鋪墊的遊戲。

  課前遊戲: 1.左右訓練:向左點點頭、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搶答:(整數的大小變化規律)

  (例)從285到28500的大小變化(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從16000到16的大小變化(縮小到原來的1/1000倍)……

  教學過程:

  (一)導學自學

  新課伊始,我就讓全班學生來讀一個奇怪的數,隨著課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學生也跟著報出不一樣的數,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怎麼數字沒變,大家卻報出不同的數?原來是調皮的小數點在搗亂。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起來了,內心產生要知道小數點移動會引起小數怎樣的大小變化的強烈願望,此時便可以馬上進入新課教學。

  (二)示學量學

  成功教學法強調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我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給學生布置了預習《小數點搬家》的任務,同時完成自學表。而書上的情境圖一直惹來許多爭議:快餐的價格從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廳從沒有顧客到客人如潮,跟現實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這情境作為新課的引入,而是讓學生在預習時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談感受。

  (三)施教施學

  我故意以考學生的自學情況為由,讓學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價格的心情中主動探索小數點移動所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之所以選擇巧克力和蛋糕為情境,是因為一來這些是學生平常最愛吃的零食,他們會比較清楚價格,二來這兩種食物隨著份量的大小和質量的高低而有較大的價格差異,這就正合我心意,讓學生猜出兩種價格,從而順勢探尋小數點移動兩次的規律。

  教學時,我跟學生說:剛才一個不留神,調皮的小數點又跑到商場裡搗蛋去了。看這裡,一顆巧克力糖果的價格是50.00元,大家覺得價格合理學生會說:小數點應該向左移一位,使價格變成5.00元。

  也有的學生會說:小數點向左移兩位,價格變成0.50元會有更多人買。

  就這樣,逐步引導學生探尋出小數點向左移的規律。

  同時我也板書出:從50.00到5.00,小數點向左移了一位,這個數也縮小到原來的1/10,列式為50÷10=5。

  當講小數點向左移兩位時,還特別要學生解釋一下,這個數縮小到原來的1/100是怎麼知道的,再來板書小結,然後乘興追擊,讓學生得出小數點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變化規律。

  最後,用蛋糕的標價0.80元來讓學生同桌交流,自己歸納出小數點向右移的規律。總結後讓全班齊讀規律來加深記憶。

  (四)互教互學

  剛蒸出來的饅頭如果不給它用小火保溫,饅頭就容易變硬而缺乏口感。同樣,剛發現的規律如果不反覆操作運用,它就會很快從學生的記憶中淡化褪去。而認知規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動手做動腦想。所以我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手來,根據題目要求來移紐扣求得數。

  我會跟學生說:小數點看同學們學習認真,一高興,變成一顆紐扣來到我們身邊,要跟我們做遊戲,大家想玩嗎?

  然後要求同桌輕輕倒出信封裡的數字卡和紐扣,並強調遊戲規則:同桌兩人輪流玩,一個人移小數點的時候另一個要認真檢查。在這裡,體現了同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兩人中成績較好的一方在操作時起示範作用,當輪到另一方移時,就算遇到困難也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指正。

  練習的處理我也是作了細心安排的,如:

  (1)把618縮小到原來的1/10,生移小數點得61.8。(強調整數的小數點在個位的右下角)

  (2)再把61.8縮小到這個數的1/100,生移小數點得0.618。(小數前面數位不夠要補0)

  (3)接著把0.618擴大到這個數的10倍,生移小數點得6.18。(小數點向右移,最前面多餘的0要去掉)

  (4)最後把6.18擴大到這個數的1000倍,生移小數點得6180。(小數點向右移,後面數位不夠要補0)

  同時,為了讓學生把規律和算式聯絡上,以便往後的靈活應用,我還讓學生根據給出來的式子擺得數。

  6180÷100=61.8 61.8÷1000=0.0618 0.0618×10000=618

  (五)用教用學

  透過合作學習後,優生把規律理解得更好了,學困生也漸漸有了頭緒。此時我準備了選擇題讓學生獨立做,題型主要是反覆鞏固規律,最後的兩題還有一定程度的拔高。而怎樣使學生的學習情況能最快地反饋給我呢?我想到了一種全新的反饋手段:答題時讓學生舉色卡。

  於是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套四種顏色的答題卡,先讓學生默讀理解題意,然後聽指令迅速舉出自己所選的答案。顏色是眼睛最易分辨的,這樣我就能一眼看到誰對誰錯了。而馬上得到反饋的最大好處就是我能立刻抓住這些出錯的學生,讓他們自己找出錯誤的原因,從而逐漸提高學習效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確定位置》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前後、上下、左右,也學習了簡單的路線知識。這些知識為進一步認識物體在空間的具體位置打下了基礎。而本課的學習則是第一學段內容的發展,它對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周圍生活的環境,都有較大的作用。教材從學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著手,透過說一說淘氣的座位,引出第幾組與第幾個的話題。接著,再從第幾組與第幾個引出抽象的數對錶示方法,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有助於學生理解“數對”在確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練一練的內容都是在方格紙上用數對錶示某一點的位置。在練習時可以分兩步走。第一,分別說一說水平方向點的位置與垂直方向的位置。第二,當學生分別能清楚地表示單一位置時,接著討論在單一位置上的兩個點。這樣的內容安排,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基於以上的認識,遵循“數學教學要著力於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過程與方法:透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並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不能再單純的依賴模仿和接受性學習,而應該更多地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主動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我注重在課堂上多給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多動、多說、多練,同時藉助有動畫和聲音效果的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準備了,方格紙和座位卡。

  2、說學法

  學生的學習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實踐探索。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貼近,這部分內容的掌握與鞏固也是在學生的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性、應用性很強,因此要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2、合作交流。本課雖以實踐活動為主展開學習活動,也應為學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夠的空間,先讓學生親自實踐,再組織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與交流,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三、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製造衝突,激趣匯入

  通常學生的學習起點由三個:邏輯起點、現實起點與思想方法起點。這節課我是針對學生的現實起點來引入新課,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有“第幾組第幾個”這一生活經驗,這一經驗與“數對”密切相關,其本質是一樣的。因此,上課開始我首先讓學生向老師介紹自己的座位,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透過嘗試、概括,讓學生感受用“數對”表示位置比用“第幾組第幾個”更為簡潔方便。讓學生感受學習確定座位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告訴學生像這樣用第幾組第幾個的形式,確定一個人的位置,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課題。(板書:確定位置),從而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探索學習,建立模型

  看方格圖上的點用“數對”的方法確定位置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避免學生單一藉助實際的教室座位來理解“數對”,帶來認知上的侷限性和學習上的疲勞感。我透過,將實際的教室座位改為半抽象的座位表取代教材中的情境圖,教學素材頓時鮮活起來,為學生建構“在方格紙上確定物體的位置”這一新知鋪架一個階梯。隨後又將教室平面圖半抽象的座位表抽象成“點”。然後讓再出示橫豎“線”,最後形成了方格圖。這樣做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新課標》強調:數學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確定位置”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時,不能單純地作為知識點進行教學,也不能漫無目的的讓學去胡亂猜測,而是設計為一個個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感受、去經歷、去體驗。

  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在方格紙的交叉點上畫出自己的位置。這一步我向學生提出了四個要求:第一,拿出方格紙表示自己的座位;第二,展示反饋,同桌互相檢查;第三,閉著眼睛想。根據方格紙想自己在班上的什麼位置;第四,在方格紙上找出一位好朋友的位置。這樣一來,一是讓學生建立起數對的表象,體驗數學化的過程;二是為學生創造用數對確定位置奠定認知基礎;三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其次是讓學生認識“數對”,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此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學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時機,為了有效解決這一重點內容。我分為六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小組討論,創造出更為簡潔的表示方式。要求四人一組,以“第二組第四個”為例進行研究;第二步,學生上臺展示,並說明所創造的意義。學生有了第幾組第幾個以及用方格圖來表示位置,估計學生會“再創造”出一些簡潔的表示方式,比如第2組第4個:2/4;2︱4;2,4;z 2g4;2z4g,等等。這樣教學從學生的現實出發,引導學生再創造出數對,有利於培養學生好學、樂學的興趣;第三步,引導觀察概括,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概括出什麼是“數對”;第四步,介紹讀法;第五步,觀察對比(5,2)和(2,5)這兩個數對的區別;第六步,請同學們用數對錶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檢查,並用開火車的方式說一說。

  在初步理解了數對之後讓學生完成課本64頁的內容,透過讓學生根據自己班級的具體情境,運用到例題上,讓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進一步使概念內化與形成。

  第三個環節:運用模型,解決問題

  透過多種形式練習,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實際生活中,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提高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設計了一個闖關遊戲,主要用來解決課本中的習題。

  第一關:找位置 (投影出示學校附近的地圖)

  1、下圖是學校附近的地圖,說一說學校在地圖上的什麼位置?

  2 、圖上還有哪些建築物?在什麼位置?與同桌進行交流。

  3、指名兩個學生,一個報地點,另一個報相應的數對,報完後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第二關:找路線(拿出課前剪好的附頁1)

  1、教師說出各個景點的數對,學生邊聽邊擺;

  2、擺好後指名用數對彙報各個景點的位置;

  3、投影書上的路線圖,請學生自己核對;

  4、現在小敏的位置是(5,3),她要到溜冰場去,請畫出路線圖;(1)學生獨立解決問題;(2)出示學生的各種不同的畫法,找出合理的路線:最短的路程並且應該沿著圖中的路線走。

  第三關:找位置看電影。

  1、 老師將贈送每個同學一張電影票,要求先聽要求再行動:(1)票裝在四人小組信封裡,每人拿一張後,先在座位上想一想你的新位子在哪?(2)等音樂聲響起,就帶上你的學習用具,對號入座。如果有人坐錯了你的位置,請你幫助他。2、拿票—思考—找座位。結果出現了問題:拿到(2,*)、(*,3)的兩位同學一時找不到位子,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做是為了是讓學生意識到(2,)只能表示第2組所有的人,不是表示一個人的;( ,3)是表示每一組的第3個同學,也就是第三行的所有同學,數對是用兩個數來確定位置的,只有1個數是無法確定位置的,進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嚴謹態度,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四個環節:聯絡生活,拓展延伸。

  把數對的知識由教室拓展到課外。數對的的知識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但小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較少。所以我透過介紹經緯線,體育館座位號、地球經緯度……拓展了數對的應用領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的同時挖掘數學價值,體現數對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滲透讓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既把握了良好的數學教學契機,又實現了課程迴歸生活的思想。

  第五個環節:自我評價,總結學法。

  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收穫和感受。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本節課使用的觀察、討論、動手操作等學習方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的瞭解更多的有關知識,獲得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反觀這一節課,我改變以書教書的方式,用現實的班級座位,活生生的情境代替課本的內容,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另外我注意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建構模型,創造出“數對”的表示方式,讓學生親歷數學化這一過程。我的教學安排合理有序,有層次性,教學內容我安排了兩個由近及遠。一個是:自己的班級—淘氣的班級—城區圖;另一個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具體的感知(弄清班級的第幾組第幾個)—用方格表示—創造出數對,並讓學生閉著眼睛想座位的座標圖,豐富了學生對現實空間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口、腦、手多感官參與,積極探索,體現了人人學數學、用數學、人人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確定位置(一)》,現在我從四個方面進行這節課的說課。

  一、說教材和學情

  1、教材簡析

  《確定位置》(一)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並掌握了位置與順序、方向與路線等有關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先從情境入手,感悟確定位置的數學表示方法。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現實情境中感悟新知並靈活運用,為今後學習空間位置的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在第一學段學習過位置與順序,方向與路線,但這節內容是數形結合,很多知識是認為規定的,因此我認為學生在接受數對的知識時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立與依據

  《課程標準》為這部分內容設定的目標是“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具體情境中的位置”。根據這一目標,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本節課內容和學情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①、能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②、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具體情境中的位置 。

  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得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正確地用數對錶示方格圖上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理解數對的意義及表示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新課程的要求,課堂教學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基本觀念。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將採取“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引導點撥”的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學習,在交流合作中完善和提升知識。老師在巡視過程中關注差異,適時點撥。透過學生自主學習,達到自省自悟的目的。透過小組討論交流,汲取集體智慧,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主課堂,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多媒體教學,加以引導,輔以直觀演示,讓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塗位置,給予學生直觀經驗,加深印象。老師的多元評價方式,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三、說教學設計

  本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思想,我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情境圖的基礎上,還創造性地安排了其他活動,以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生動有趣的情境十分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匯入時我預設了這樣的情境:首先與學生談話,用第幾組第幾個確定位置,這樣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又簡潔明瞭的匯入課題,為後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2、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存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預設了一下教學活動。

  1、①、自學課本P80,完成“說一說 ”(1)、(2)

  ②、試著總結數對的表示方法、讀法和應注意的地方

  為了“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我準備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接著小組交流討論總結,再由小組長綜合小組觀點作代表發言。如果有需要補充的地方,老師稍加引導與點撥。這樣,每個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從而順利的解決了教學難點。

  2、在方格紙上找出相應學生的位置。

  這一環節是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抽象思維能力,學會數學的思維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由班級學生的座位,抽象出方格圖,讓學生在方格圖上找出相應學生的位置。學生可以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並找準位置寫好數對。在學生熟知的環境中透過自省自悟解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3、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重視靈活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學以致用”是新課標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針對這一原則,我安排了適量的梯度練習題:

  教材81頁練一練的第一題,進一步鞏固數對需要用2個數表示 ;接著根據數對連線,發現連出的是什麼圖形,既鞏固了數對知識,又增強了趣味性。最後出示電影院的座位,讓學生判斷誰和誰坐得近,重在引導學生觀察同行和同列的位置有什麼特點。用生活例項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動機,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4、總結全課

  用提問的方式問學生這節課的收穫,引起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再現,更有利於學生從習得階段進入保持階段,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接著讓學生思考數對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不僅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5、作業佈置

  教材81頁練一練第二題和教材82頁遊戲。這一步是必須的一個環節,因為這一階段學生正是記憶從保持階段進入回憶階段,學生根據老師在課堂中所提供的線索進行知識的提取。教材82頁遊戲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以致用的信心。

  四、說板書設計

  根據板書設計的直觀性、條理性、簡潔性、多樣性和啟發性的原則,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小學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小學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絡(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透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學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絡生活實際,透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說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 1、組織教學,複習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本質特徵是(揭示:兩組對邊平行)

  2、引出畫面(找出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四邊形):請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圖形,並分為兩類,說明分類依據。(同中求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3、揭示課題:梯形

  4、生活感悟:聯絡實際,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有一個面類似於梯形的物體?( PHOTOSTORY演示)

  引導觀察比較,激發探索動機,培養髮現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並透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直逼梯形的本質屬性: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徵認知的基礎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絡生活實際,引發思維共振,培養髮現能力

  二、操作體驗,瞭解特徵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個梯形來嗎?(學生用紙折、畫、釘子板圍等,給學生時間,然後彙報,展示結果。)

  2、說特徵:剛才你們在做梯形的時候發現梯形有什麼本質特徵嗎?(指名3—4人回答,小結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3、比較異同: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先小組說,再指名2—3名學生回答)。

  4、說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稱。(引導自學課本第47頁,教學梯形各部分名稱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畫一畫,量一量:畫出一個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稱並作高。 本環節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高,認識等腰梯形。

  高的意義指的是兩底間的距離;並明瞭兩底間的垂線段(高)有無數條。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符合直觀性原則,又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動一:利用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任選其一,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破壞一組平行線)

  板書:直角梯形

  活動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創造一組平行線)

  活動三:利用一條類似於長方形紙條,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討論交流、歸納小結:等腰梯形)

  說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兩種特殊形式。 引導主體參與,預設活動程序,強化發現能力

  本環節,以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透過比較,轉換,進一步加深了對梯形本質屬性的理解,同時又認識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獨特屬性。主要優點有:

  1、透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要求。

  2、由共性到異性,由表象感知到創造新知,體現階段漸進性原則,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3、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開放性動態學習程序,沒有刻意區分梯形與各種圖形的特徵差異,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四、遊戲活動,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圖,設疑:圖中你能找出幾個梯形?這個梯子最多能達到多高的高度?(見課件)

  2、拼一拼:

  ①利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種你熟悉的圖形。

  ②利用多種梯形圖片,擺出一種最喜歡的圖案。

  創設問題情境,深化思維層次,構建知識體系

  1、透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教會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新知、拓展思維、加深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

  3、在拼擺中滲透轉化思想,為梯形的面積推導作鋪墊,構建新知學習的立體框架。

  五、交流評價,總結昇華 1、小結全課:

  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

  2、集體評價:

  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品質,昇華發現能力

  ①透過人性化語言,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②引入互動評價方法,交流活動感受,形成自我反饋機制。

  六、課堂評價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 說指導思想

  小學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說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麵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絡。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絡。

  3、教學目標:

  (1) 透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例項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透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說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小學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透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透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說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匯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麵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衛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透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檯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三角形的特性”一課屬於圖形概念課,人教版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會做三角形的高。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的矛盾,使得圖形概念教學在教學中成為一大難點。尤其是在實踐“模式”的初級階段,如何引導學生在自學中感悟?如何體現“模式”的精髓——只要學生能自己明白的絕對不教,要導在所需之處,導在關鍵之處?如何靈活地而不是刻板地運用“模式”?如何讓“模式”自然地流露於新知的教學中?

  (一)設計中,我力求在以下環節突破“模式”的侷限:

  1、引入環節,適當的加入情境。

  在以往的“模式”運用中,我們習慣於開門見山,直奔課題。但對於學生來說,對知識的渴求或是挑戰性的開課,更能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因此,在課始讓學生猜一猜我所比劃的平面圖形(三角形),並嘗試自己畫出三角形,在猜測中、在挑戰中、在簡捷的情境中,學生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2、自學指導,儘量多一些活動。

  “自學指導”是橋樑,它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自學指導”是柺杖,它引導著學生不斷地發現與探索;“自學指導”更是教學的靈魂,它展現著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結合本學段學生年齡的特點和所學知識,我採用“活動”與“結論”同在的方式設計了兩次自學,力求讓學生在“動”中學,邊操作邊學習,邊嘗試邊感悟,逐步形成對概念的初淺理解。並利用之後的“填一填”,將形象的活動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這樣既是對本課重難點的凸現,同時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策略,提升了自學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學的能力。

  3、目標的出示,隨內容依次呈現。

  在“模式”的應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直接出示目標雖然可以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學生把小黑板上那一長串的甚至是分好幾段的文字讀完之後,真正存在於學生心中的目標到底有多少?即使是教師一再精減文字,但對於一些目標較多的課來說,這樣做仍然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改變一下目標的呈現方式,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逐步展現出來,這時,學生對目標更為清晰,對是否達成了目標也更心中有數。

  因此,我的目標出示是放在課中的,在學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及特性之後,做為一個階段的小結才出示的,與此同時,提出了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三角形的底和高。(儼然一個“承上啟下”,不知這樣做是否符合“模式”,還請提出寶貴意見。)

  (二)設計中,力求體現的教學理念:

  1、整合重組教材,使教學更加趨於自然流暢。

  本課的教材編排順序是: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底和高——特性”,在設計時,我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形成概念”,同時引出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透過生活,在實驗中理解三角形穩定的特性;最後在自學指導中“自主探索,嘗試畫高”,體驗“垂直”和“對應”。

  2、以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做”中學。

  本課中設計最多的就是學生的活動,如自學指導中的“畫一畫”、“標一標”、“試一試”、“填一填”,理解特性時的“拉一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讓學生儘可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動中思考、發現,在動中感悟、體驗,在動中理解、概括。經歷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3、層層深入、步步逼進,提煉概括新知。

  在“三角形的定義”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然後對透過一組(四個)反例的辨析,對三角形有了更進一步認識,並在此基礎上概括“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理解關鍵詞“圍成”、“三條線段”,這樣教學,讓學生從圖形語言逐步地過渡到數學語言,在糾錯中提煉,在例項中解析,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昇華。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嘗試畫高,由於書中只給出了最基本的銳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而且是最簡單的一條高,對於優生來說,他們知道的遠不止這些,因此,我在自學指導中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嘗試畫出不同的高。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彙報交流高的畫法中,我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畫的不同的高,在不同中尋找相同點,在不同中感受“對應”,在錯誤中辨析明理,逐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含義。這樣教學,使得學生對概念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總之,我們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時候,“模式”是一種理念的影子,我們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讀到裡面所蘊涵的理念,用它指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教學更為有效!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邊關係》,《三角形的分類》之後進行的,在此之後則是《圖形的拼組》,它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及解決其他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學習,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教學現狀的思考,我從知識與技能,教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透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組活動的方法,探索發現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並能應用這一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透過把三角形的內角和轉化為平角進行探究實驗,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透過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類,熟悉了鈍角,銳角,平角這些角的知識.對於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並不陌生,也有提前預習的習慣,學生幾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要了解的是"內角"的概念,如何驗證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因此本節課我提出的教學的重點是: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透過教師的精心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索,透過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畫一畫,選擇不同的一種或者幾種方法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因為《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四年級學生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比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能力,他們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本節課,我將重點引導學生從"猜測――驗證"展開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這種重要的數學思維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我以引入,猜測,證實,深化和應用五個活動環節為主線,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學習進行數學的思考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引入

  呈現情境:出示多個已學的平面圖形,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內角".( 把圖形中相鄰兩邊的夾角稱為內角) 長方形有幾個內角 (四個)它的內角有什麼特點 (都是直角)這四個內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幾個內角呢 從而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整體感知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這樣的教學, 將三角形內角和置於平面圖形內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內角和的數學知識背景, 滲透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識的"橫空出現".

  猜測

  提出問題:長方形內角和是360°,那麼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三)驗證

  (1)量:請學生每人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三角形,接著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後把這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這一特點,啟發學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撕下來拼在一起,成為一個平角 請學生同桌合作,從學具中選出一個三角形,撕下來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向內折,把這三個內角拼組成一個平角,一個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畫:根據長方形的內角和來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一個長方形有4個直角,每個直角90°,那麼長方形的內角和就是360°,每個長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從長方形的內角和聯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構建新的數學知識, 這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新的知識, 而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內角和規律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將三角形內角和與平角,長方形四個內角的和等知識聯絡起來, 並使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線點和新知識的生長點上把握好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絡.在整個探索過程中, 學生積極思考並大膽發言, 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發揮.

  深化

  質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們的內角和會是一樣嗎

  觀察指著黑板上兩個大小不同但三個角對應相等的三角形並說明原因,三角形變大了, 但角的大小沒有變.)

  結論: 角的兩條邊長了, 但角的大小不變.因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實驗: 教師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後用活動角與小棒組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手拿活動角的頂點處, 往下壓, 形成一個新的三角形, 活動角在變大, 而另外兩個角在變小.這樣多次變化, 活動角越來越大, 而另外兩個角越來越小.最後, 當活動角的兩條邊與小棒重合時.

  結論:活動角就是一個平角180°, 另外兩個角都是0°.

  【設計意圖】小學生由於年齡小, 容易受圖形或物體的外在形式的影響.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與角的有關知識聯絡起來,透過讓學生觀察利用"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的舊知識來理解說明.

  對於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個角之間的聯絡和變化, 感悟三角形內角和不變的原因.

  (五)應用

  1.基礎練習:書本練習十四的習題9,求出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2.變式練習:一個三角形可能有兩個直角嗎 一個三角形可能有兩個鈍角嗎 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明嗎

  3.(1)將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 這個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

  (2) 將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 這兩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戰: 你能求出下面圖形的內角和嗎 書本練習十四的習題

  【設計意圖】習題是溝通知識聯絡的有效手段.在本節課的四個層次的練習中, 能充分注意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 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縱橫聯絡,逐步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知, 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從而發展思維, 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題將三角形內角和知識與三角形特徵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內角和知識和直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圖形特徵求三角形內角的度數.

  第二題將三角形內角和知識與三角形的分類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去解釋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徵, 較好地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絡.

  第三題透過兩個三角形的分與合的過程,使學生感受此過程中三角內角的 變化情況, 進一步理解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

  第四題是對三角形內角和知識的進一步拓展, 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中, 學生能把這些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 將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聯絡起來,並逐步發現多邊形內角和的規律, 以此促進學生對多邊形內角和知識的整體構建.

  說課板書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

  引入:

  猜測:

  驗證: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四年級數學“三位數乘兩位數”說課稿

  一、教學內容

  1.口算乘法。

  2.筆算乘法。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一位數乘兩位數(積在100以內)或幾百幾十的數的口算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類推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養成估算的習慣。

  三、編排特點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教學計算。

  本單元選取不同交通工具的運動為素材,引導學生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為後面理解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提供豐富的資源。

  2.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個因數的位數由兩位變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將舊知遷移到新知。讓學生在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整數乘法的算理,達到自主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並用它解決簡單問題的目的。

  3.加強估算,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往往只需要估算就行了,不一定都要精確計算。所以教材專門安排了一個例題來學習估算,讓學生理解估算的合理性,也就是理解什麼時候應將因數估大一些,什麼時候應將因數估小一些,形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辨證觀點。

  四、具體編排

  1.主題圖。

  提供了六種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為後面的例題提供素材。在這兒第一次出現“千米/時”的表示法。

  2.口算乘法。

  例1: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100以內)――整百整十數乘一位數。

  (1)16×3可以用口演算法,也可以想豎式。

  (2)以16×3為基礎來學習它的變形160×3,讓學生自主探索。透過對比16和160的關係,總結幾百幾十乘1位數的口算方法。

  2.筆算乘法

  (1)例1。

  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教材這裡給出了估算、筆算、計算器計算三種演算法,其中筆算的算理讓學生自己自主探索,教材在這裡只呈現了豎式結果。

  (2)例2。

  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整十數。計算時,要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演算法,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不能口算在筆算。

  (3)例3。

  首先用直觀描述的方法教學“速度”的概念。這裡注意突出速度的內涵是單位時間內走過的路程,如每分鐘、每小時等。接下來教學用複合單位表示速度,讓學生來體會這種符號表示的簡明、快捷的特點,並學會速度單位的寫法。例3透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探索速度、時間與所行的路程之間的關係,構建數學模型:速度×時間=路程。再用它來解決實際問題。

  (4)例4。

  教材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並嘗試用數學語言來描述,這裡還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地理解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同時滲透函式思想。

  (5)例5。

  教學兩位數乘三位數的估算。估算也是解決問題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沒有固定的法則,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適當的策略。教材在解決買票要準備多少錢的問題時,提供了兩種估算方法。教學時,引導學生思考哪一種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說要選取怎樣的估算策略,這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一點。讓學生結合實際來理解,在什麼情況下應該估大,什麼情況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五、教學建議

  1.充分利用舊知,讓學生遷移類推,自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

  2.允許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不同計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