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尊敬各位專家、評委、線上的同仁,大家好,我是黑河市第五小學科學教師吳傑.我說課的內容選自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時《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一課做一個簡略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

  1、《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後,在會用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知道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有關係的基礎上,從物體所浸液體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內容:一:觀察馬鈴薯的沉浮並推測原因。二、觀察比較兩個水槽裡的液體的不同,驗證馬鈴薯在鹽水中能浮起來。三、比較同體積的鹽水和清水的重量,觀察不同物體在不同的液體中沉浮的現象,加深學生對物體沉浮原因的理解。

  2、本課透過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這對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幫助,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設計理念:

  1、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核心.教學流程的設計,要圍繞學生探究為核心,使學生在實驗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

  2、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實驗觀察時間、有充分的思考提問時間,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時間,讓學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不斷解決問題,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

  三、學生分析:

  我們黑河市第五小學是一所市內的視窗學校,大多數的學生是城市的孩子,見識比較廣,知識豐富,對科學學習有積極的熱情。他們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經歷了三年級上冊一系列有系統的觀察活動,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形成小組合作學習氛圍,敢於提出問題,樂於合作交流。透過一次次的親歷活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又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於物體的沉浮有了一定的基礎,本課中實驗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比較簡單,但在“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的實驗裡,學生對“體積”概念的不清楚及同時使用量筒和天平兩種精密儀器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把握的,由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較液體的輕重過程,尋找馬鈴薯在鹽水中上浮的原因對學生來說是有點難度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在實驗探究中感知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馬鈴薯的沉浮實驗中,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小組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會合作的愉快。進一步培養探究科學的興趣,主動在課外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學習目標:

  1、我在實驗探究中感知物體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2、我要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因素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教學難點:用科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物體沉與浮的因素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學習方法:觀察、發現、比較、推測、驗證等方法。

  五、說教法與策略——目標導學法:

  目標導學法包括五個部分:

  一是課前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

  二是課上教師出示學習目標。

  三是教學流程,實施學習目標。

  四是當堂檢測學習目標。

  五是拓展延伸,應用學習目標。

  本課的教學流程採用目標導學法教學。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結合教材實際內容,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採用了直觀、引導、網路輔助教學和突出以學生實驗探究為主教學策略。

  對於本課第三部分教學內容我做了一些處理。學生學習了第二部分自制一杯鹽水使沉在水底的馬鈴薯浮起來後,鹽水為什麼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呢?很少學生知道要比較兩杯液體的輕重,即使老師將這個實驗端出來,要進行同體積的比較,首先要用量筒量取體積相同的鹽水和清水,再用天平比較輕重,看似簡單的一個實驗,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太大,特別是對兩種精密儀器的使用,學生還難以把握,要做好這實驗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因而我把“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這一教學內容由師生合作完成。把不同物體放在不同液體的沉浮情況讓學生自己課內閱讀探究,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輔助答疑。

  六、教學流程:

  本節課根據學生認知特點,使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運用我校推行的“目標導學法”進行有效教學。

  一)、質疑匯入,出示學習目標

  質疑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一起讀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實驗探究,實施學習目標

  實驗探究是教學流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實施學習目標的過程,這一環節突出學法的指導,透過觀察、發現、體驗、推測、驗證實現學習目標。

  1、探究馬鈴薯沉與浮的原因

  我認為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在匯入中學生就帶著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要尋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於是,我就演示實驗:把一大一小的馬鈴薯當作是薯爸薯仔放入兩個不同的水槽(1號槽和2號槽裡),讓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小的沉、大的浮,從這現象讓學生從前面的猜想小的浮,大的沉等和自己看到的現象相反,這就激發他們要尋找原因的慾望。接著我對學生說:“你們也來試一試,可以採用不同方法放馬鈴薯,結果會怎樣,從實驗中你們能發現些什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漲,開始分組實驗。有的小組學生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同一個水槽中時發現1號水槽裡馬鈴薯全沉,2號水槽裡馬鈴薯全浮的現象,這時學生馬上提出:為什麼馬鈴薯在水中有時沉有時浮呢?這個環節我為學生創設產生問題的情景,使學生了解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同一個水槽中,馬鈴薯的浮和沉與馬鈴薯本身的大小、輕重都沒有直接關係,而讓學生們從馬鈴薯的沉浮現象中產生了新的關於物體的沉浮和什麼有關的問題。對於學生們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發現問題的過程,同時又讓他們再一次經歷了透過控制變數來分析原因的活動過程,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透過實驗、觀察、發現的方法,成功的完成了第一個學習目標:知道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2、觀察比較的液體

  學生觀察和實驗後想探究出原因的願望更強烈了。這時,我讓他們推測:為什麼馬鈴薯在1號水槽中全都下沉,在2號水槽中全都上浮,你認為這種現象與什麼有關?學生可能會用排除法推測:與水有關。我又提出,你能想什麼辦法證實這兩個水槽中的液體是不一樣的?學生小組討論、彙報,我就要幫助學生分析他們提出的想法,在本課的實用性,與學生達成共識。實驗活動前,(課件)溫馨提示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這對學生成功實驗是很重要的。透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確任何探究活動必須要有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從而逐漸形成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的習慣,並且還要學會尊重組中的每一個人,做到最終方案的產生是在小組中取得一致意見。

  學生討論交流後,分組實驗:比較兩個水槽的水有什麼不同。透過實驗,從其中的一塊鐵片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多學生會猜出這是鹽,能讓馬鈴薯上浮的是鹽水.。(實驗結果不確定一定就是鹽)。於是,學生很自然想透過進一步實驗來驗證猜想,從而增強他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接著我用小組比賽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調製鹽水,也可以使用小組水槽,做在水裡加鹽把馬鈴薯浮起的實驗。讓他們彙報實驗結果及交流對實驗現象的看法(學生分組實驗:用一杯水、鹽、藥勺、筷子,作為實驗材料,往水中加鹽,使馬鈴薯浮起來。)我在巡視小組實驗活動時,可能發現很多組並不是第一次把馬鈴薯放進鹽水裡就能把馬鈴薯浮起來,他們經歷多次的放馬鈴薯,再拿出,再加鹽,再放馬鈴薯這樣反覆的過程。有的組動作較慢的還不能把馬鈴薯浮起來,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髮現馬鈴薯在水中的沉和浮與水中的鹽溶解了多少有關係。實驗證明了是鹽溶解使馬鈴薯在水中浮了起來,我又給學生講死海故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展示圖片)以理論為依據進行說明馬鈴薯在水中浮了起來的事實。

  3、推測與驗證

  在“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的實驗裡,要比較物體的輕重需要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測量它們的體積,就需要測量體積的工具——量筒,但是兩杯體積相同的鹽水、清水,它們的重量差異很小,憑手掂的感覺是不能準確地比較出來的,這就需要天平。使用量筒和天平兩種精密儀器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把握的,由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較液體的輕重過程,教師一邊指導學生操作,一邊講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實驗結果證明鹽水比清水重。(板書:輕重)

  我們知道了物體的沉浮與所浸液體有關係,物體在其他液體中的沉浮會怎樣呢?學生自己閱讀課文54頁,彙報交流,教師輔助答疑,完成此項內容。

  透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經歷一個“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實現了第二個學習目標。體現教學目標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

  三)、提出問題,檢測學習目標

  目標檢測是目標導學法中驗證學習效果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測這節課學生是否達到應完成的學習目標,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這節課我是透過填空、提出問題的方式,檢測學習目標。經過目標檢測,瞭解學生對本課知識掌握程度。

  四)、拓展延伸,應用學習目標: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探究中發展,創新中提高”教學特色,運用目標導學法不斷的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實驗活動中不斷的獲取知識,並體會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道理。使學生從課堂到課堂以外都帶著問題,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在拓展延伸中,應用學習目標,即動手實踐,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增強學生對科學的自主探究精神。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文字精練,重難點突出,學生明瞭。知識體現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加深了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