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音樂無錫景教學設計(精選3篇)

音樂無錫景教學設計

音樂無錫景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音樂無錫景教學設計(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音樂無錫景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受歌曲《無錫景》的風格特徵,瞭解歌曲的表現手法。

  2、能力目標:能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並嘗試用方言演唱片段,體驗江南民歌婉約的韻味。

  3、情感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從中享受民歌演唱的樂趣和江南小調細膩委婉的美感。

  教材分析:

  《無錫景》是一首江南民歌,清末就已經流行於江南一帶。其旋律曲折婉轉、清麗流暢、優美動聽,歌曲具有分節歌的特點。歌詞描述了無錫的歷史名勝和風土人情,呈現出一幅幅濃郁的江南水鄉畫卷。歌曲為五聲宮除錯,起、承、轉、合的結構,四樂句落音分別為“1 5 3 1 ”,旋律趨於下行。樂句、樂節的句逗處,常用“呀”、“末”等語氣襯字,再加上吳儂軟語的方言因素,詞曲結合緊密,聽起來親切柔和、耐人尋味。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能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

  2、難點:準確把握歌曲中所體現的江南音樂的風格特色,用吳方言演唱歌曲。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民歌是勞動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是勞動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描繪的一幅幅真實生動的歷史畫卷,是一定社會歷史,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一面鏡子。今天,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三首民歌,請你們將聽到的歌曲,和情緒、地域相連線,注意聽仔細了。

  先分別播放《牧歌》、《青春舞曲》、請學生辯一辯兩首曲子的情緒特點,第三首《無錫景》由教師範唱。

  過渡語:生活在江南水鄉的你們是不是對這樣的旋律感到特別的親切呢?又是怎樣的旋律,使歌曲這麼優美、抒情,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首江蘇民歌《無錫景》,去一探究竟。(出示課題)

  首先,讓我們靜靜的聆聽,感受旋律是以怎樣的形態呈現的?

  二、新課:

  1、初聽音樂

  提問:是以怎樣的形態呈現的?(生回答:波浪線)

  問:那這條波浪線的起伏怎樣的呢?一起用“Lu”哼唱旋律。

  (提示Lu的口型,歌唱的姿勢)

  2、師加入裝飾音演唱,讓學生髮現與剛才的演唱有什麼不同?

  生:發現波音和倚音

  3、裝飾音的點綴使我們的音樂顯得更細膩,所以接下來的一句請同學們找找哪裡更細膩、更柔情呢?

  4、第一、二句連起來,再次感受旋律帶給我們的委婉、細膩之美。

  5、師跟著接唱第三、四句,生學唱,注意節奏。

  6、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

  7、過渡語:起、承、轉、合的四個樂句,構成了《無錫景》的完整曲調,其中波浪線的委婉,波音、倚音的細膩,節奏的俏皮以及情緒的綿長,共同融合成了這首樂曲中委婉細膩的江南特色。

  請同學們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感受這些委婉細膩的特點,並思考旋律總共有哪些音組成呢?

  8、5個,1 2 3 5 6,正好是我國的民族五聲音階,分別對應宮、商、角、徵、羽。歌曲的結束音是“1”,所以這是首宮調式的歌曲。

  三、唱詞:

  過渡語:《無錫景》的旋律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江南韻味,一首好的、成功的歌曲,離不開詞曲的完美結合,那麼歌詞又是怎樣體現江南韻味的呢?請大家輕輕把書翻到42頁,讓我們側耳傾聽。

  1、提問:歌詞是怎樣體現江南韻味的呢?

  個別學生回答:出現了方言“唱撥拉”、“細細道道”、“靠拉篤”?

  出現了無錫方言,更突出了地方特色。

  還有句末的呀、末、那、這是襯詞,顯得更加親切,富有生活化。

  2、一起把第一段歌詞讀一讀,感受方言特點。(師生合作)

  3、學唱第一段歌詞,大家肯定注意到歌詞中的“情、各、景、聽”上面對應幾個音?4個音,像這種一字用多個音來演唱的,我們把它稱為“一字多音”。

  4、學唱第二、三段歌詞唱唱。

  5、同學們這麼善解人意,把短短四句的一首《無錫景》理解的這麼深刻。同時,我也相信你們一定也感受到了江南小調的委婉細膩,說說它表現了一種怎樣的情感?(讚美了無錫的景色,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那我們就帶著這種熱愛之情,再次完整演唱全曲。

  歌曲的結尾是不是讓我們覺得意猶未盡啊,老師也覺得意猶未盡,讓我們再次完整演唱歌曲,暢遊在無錫的青山綠水之間。

  6、你們表現的這麼棒,無錫的歌手也想一展歌喉,表達內心的讚美,我們來聽聽她的演唱。 欣賞方言版《無錫景》

  四、創編

  一曲《無錫景》唱出了無錫人對家鄉的熱愛,那同學們想不想用歌聲唱出我們自己的家鄉——常熟的美景呢?

  1、欣賞教師自己創編的《常熟景》。

  2、以“尚湖”為景一起來創編歌詞。

  3、跟伴奏演唱。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唱了《無錫景》這首江蘇民歌,老師還想再次考考你們。

  六、結束語

  江南音樂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山清水秀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秀麗柔美的江南音樂,讓我們暢遊在江南音樂中感受它帶給我們的無窮魅力!

  音樂無錫景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學習江南民歌《無錫景》,欣賞並瞭解與之有關的音樂,增強對江南民間音樂文化的認識和喜愛。

  2、過程與方法: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聆聽中體驗江南音樂的風格。並透過歌唱、交流、互動等音樂活動,進一步品味江南文化。

  3、知識和技能:初步瞭解小調及民族五聲調式,能用歌聲表現歌曲的基本風格和情感。

  教學重、難點:用歌聲唱出《無錫景》親切溫柔、細膩秀美的風格; 教學流程:

  一、激趣匯入

  1、複習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2、瞭解五聲調式;3、模唱五聲音階。

  二、學唱新歌《無錫景》

  1、聽聽《無錫景》

  A 關注歌詞內容,介紹了江蘇名城無錫的哪些特色?用了哪些語氣襯詞?

  B 關注旋律特點 ,歌曲的結構,樂句旋律的走向怎樣?

  師生討論:旋律———“音串” 曲折下行的模進。“小橋流水”形象的音樂化身。

  結構———四個樂句,起承轉合。一曲多段詞,分節歌形式。

  歌詞———多語氣襯詞“呀”“末” 。柔和的語調讓聽者倍感親切。 師總結:《無錫景》歌詞有很多版本,大體都是生動地介紹無錫城的歷史、風光、

  特產與城市發展新面貌的,旋律細膩秀美,富有江南特色。

  2、唱唱《無錫景》

  A、視唱歌譜。(擊拍學唱)

  難點解決:曲譜當中的裝飾音記號倚音、波音,以及切分節奏的唱法。

  B、普通話學唱

  難點解決: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的唱法。

  要求:歌唱狀態;用輕柔的聲音學唱,要有氣息的支援;女生用輕假聲,男生低八度,鼓勵男生用假聲唱。

  3、品味《無錫景》

  A欣賞吳方言演唱

  問:欣賞了方言演唱後,聽覺上有什麼不同感受?

  討論:蘇州方言的特點,並舉例:“我”“讓”

  B學習小調知識:定義,產生,江南小調的音樂特點。

  江南民歌曲折婉轉,清麗流暢。而軟、糯、甜、媚的吳方言的演唱更讓他具有溫柔、含蓄、纏綿的音樂特質。

  人們把這種小腔調,小結構的歌曲稱為“小曲”、“ 小調”,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是民歌一種典型的體裁。地域性強,常用方言演唱。

  C 模仿吳方言演唱(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至少會唱一段方言歌詞。

  D 分組反饋,即時評價。

  E教師彈奏琵琶為學生伴奏。

  三、 小調彈唱與蘇州彈詞

  1、影片《金陵十三釵》中的彈唱

  小調相對來說流傳面較廣,遍及城市和鄉鎮,其內容廣泛涉及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因為有職業藝人與半職業藝人的傳唱和加工,從而和曲藝、戲曲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2、小調與彈詞。高博文彈詞唱小調

  《無錫景》俗稱《侉侉調》, “侉侉調”促成了約在明初建文年間,中原一帶“絃索”(琵琶、三絃等伴奏的彈唱形式)的形成。因此,小調也經常江南的曲藝藝術——蘇州彈詞融合在一起。

  四、結語,在江蘇小調《楊柳青》歌聲中下課

  江南的民歌和音樂體現了錦繡江南的風貌,表現了人民豐富的情感。讓我們今後多去接近和了解民間歌曲,民間音樂,領略其中無窮的魅力!

  音樂無錫景教學設計3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雙流縣東昇一中的李華。我說課的題目是唱歌課《無錫景》,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七年級下冊,今天我將分別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四個環節進行說課。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江南,風光秀美,人文薈萃,這裡富饒美麗。江南的.音樂,也如江南的山水般的秀麗柔美。

  《無錫景》是引領學生感受我國江南音樂魅力的一首歌曲,歌詞描述了無錫的歷史名勝和風土人情,呈現出一幅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的風情畫卷,旋律細膩秀美,富有江南小調的特色。有多種變體,所唱題材內容也十分廣泛,曲調在我國流傳甚廣, 表現了江南音樂的獨特風格。歌曲為五聲調式:為“起、承、轉、合”的結構,四個樂句皆是趨於下行。歌詞中常用“呀”“末”等襯詞,聽起來親切柔和、優美、耐人尋味。極大的附和了“弘揚民族音樂”的新的教育理念。 本節課,我在教學設計和執教的過程中,充分體現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學習、發展,讓課堂動起來”的要求

  透過師生間、生與生間的交流,把生活音樂化、音樂生活化,激起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愛上江南音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能用親切、柔和的語調歌唱《無錫景》,唱出江南民歌旋律優美、嬌甜軟膩的特點。瞭解江南人文地理與江南音樂的關係。(知識與技能)

  2、從視覺、聽覺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學唱時採用欣賞法、跟唱法、加強體驗,以樂動情,引起學生熱愛江南音樂(過程與方法)

  3、透過對江南美景的體驗、透過學習江南民歌和民間音樂,增強學生對江南民間音樂文化的熱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說教學重點及難點

  在本課中,我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學唱歌曲《無錫景》,感受和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能用優美柔和的聲音演唱,在本課中可能會出現的教學難點是:①音樂的節奏和裝飾音;②準確把握歌住歌曲中出現的“呀”、“末”等襯詞,表現出江蘇民歌特有的風格特徵(我認為:要解決這個難點,一定要讓學生多聽,多感受,並且多做有氣息支撐的、連貫的、高位置的發聲練習)

  四、說教學方法

  綜合以上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突出難點,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欣賞法教學

  3,跟唱法教學

  4,討論教學綜合以上教學方法,下面開始說我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4個步驟來進行我的教學。

  1、匯入

  老師完整的演唱一遍《無錫景》,讓學生初步感受江南音樂的風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初步感受江南音樂的風韻,引起學生想要學唱本首歌曲的激情。

  2、學唱《無錫景》

  在新歌學唱的環節中,我又分了以下幾個步驟:

  1、初聽:

  以《無錫景》為背景,來播放課件:關於歌曲《無錫景》中所出現的景點的圖片,讓學生一邊感受音樂的情緒,一邊透過圖片讓學生了解無錫的自然風光,感受人無錫的文地理環境,進一步增加對無錫、對江南的熱愛

  2、復聽:

  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音樂,並提出問題:

  a 、歌曲的旋律的情緒是怎樣的呢?(是婉轉抒情的還是熱情爽朗的)

  b 、歌曲的拍號是?強弱規律是?它的劃拍形式是怎麼樣的呢?

  引導學生透過討論、思考來做簡單的音樂分析,得出答案 ,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練聲:

  ⑴、用本首歌曲中的55 621‖來作練聲曲,引導學生表情放鬆,我選擇這這段旋律來練習的目的是:1、難度適中2、在練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了本課的教學歌曲。在這段練聲曲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練聲。

  ⑵、看譜,“lu ”來唱整首歌曲。

  在第一次有了高位置的練習下,進一步練習,達到學唱《無錫景》的第一步——在實踐中,熟悉旋律的作用。並引導學生髮現難點(節奏和裝飾音)、解決難點。

  ⑶、在解決了本課學習難點①之後,老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lu ”,既保證了學生正確歌唱方法,並且讓學生正確的、完整的掌握了《無錫景》的旋律,為後面的學唱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

  ⑷、朗讀歌詞

  在學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之後,引導學生有節奏的朗讀歌詞,讓學生熟悉歌詞,保證學生在歌唱時,能規範的咬字歸音。

  ⑸、老師用鋼琴伴奏,引導學生在旋律中,加入歌詞,完整的學唱至唱會《無錫景》,完成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⑹、透過課堂活動“去掉歌曲中的襯詞演唱與原來的演唱”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發現襯詞在歌曲中的奇妙之處,理解民族音樂中的地方特色的不可忽視。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實踐,進一步瞭解江南音樂,慢慢的喜歡上江南音樂。

  ⑺、與學生一起進行一個簡單的音樂分析,找出出本首歌曲的調式特點,並引導學生帶著最好的情緒、優美柔和的演唱《無錫景》

  3、拓展“找民歌、唱民歌、品民歌”

  在教學的最後,我設定了“找民歌、唱民歌、品民歌”的課堂活動進行教學拓展。

  其中“找民歌、唱民歌”是讓學生在本課的學習基礎之上,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江南民歌,並唱兩句的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到江南音樂的學習中去,透過實踐來了解並掌握江南音樂 “細膩、委婉、柔和、富有情韻” 的風格特點,從而喜歡江南音樂。再透過“品民歌”來讓學生了解江南音樂與江南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徵之間的關係、愛上江南,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4、在歌聲《茉莉花》中結束本課

  在本課結束時,我做出評價性總結,組織學生齊唱他們最熟悉的江蘇民歌《茉莉花》,最後感受江南音樂的優美如同一幅幅煙雨濛濛的國畫,被遠遠傳唱。

  在歌聲中結束本課教學,達到“畫龍點睛”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