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遊記的教學設計模版

記承天寺遊記的教學設計模版

記承天寺遊記的教學設計模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反覆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瞭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能力目標:

  1、透過誦讀,培養語感。

  2、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

  2、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心境。

  教學方法:朗讀法 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由歌曲《水調歌頭》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啟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並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為後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2.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官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斷章取義。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他幾次都差點丟了性命。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三、欣賞影片,初步感知

  課文影片

  四、疏導字詞

  遂至 ( ) 亦未寢 ( )

  藻荇 ( )竹柏( )

  五、指導朗誦(配樂)

  記 承 天 寺 夜 遊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與蘇軾同遊了承天寺,現在我們透過小組合作來將原文翻譯成現代文,自然分組,選出中心發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字

  1.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為作者被貶謫,心情鬱悶孤獨;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2. 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這月色有什麼特點?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色:皎潔 空靈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兩層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九、拓展練習:

  1.收集有關寫月的著名詩句及篇章,並作好摘錄。

  2.試採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描繪月夜下你們認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書

  記承天寺夜遊

  景

  人

  情 鬱悶樂觀豁達 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