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通用8篇)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三篇(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盂、孰、汝”3個字,會寫“盂、孰”2個字。

  2.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課文所表達的意思。

  4.指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

  5.體會兩小兒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質疑的品質,懂得認識自然,探索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地質疑。

  6.感悟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參考註釋讀懂每句活的意思。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

  1.生字新詞卡片。

  2.蒐集有關太陽離我們遠近的科學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我們有舉世聞名的古代“四大發明”,有著無數的善於觀察,勤于思索、勇於創造的古代科學家、發明家。我們的古人是有著無窮的聰明智慧的。你聽,有兩個古代的小孩兒,他們在為太陽爭論起來了。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初讀課文,指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教師幫助解決。

  3.再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三、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學生自學。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在文中記下來。

  ⑵透過看註釋、查字典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果還有不理解的就記下來。⑶小組內交流討論:講自己對詞和句子的理解,再連起來說一說課文的內容;對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討論解決。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學生彙報自學結果,老師對難理解的詞句或學生理解有誤的地方給以點撥指正。

  ⑵能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課文的內容。

  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還可以分角色讀;透過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3.教師點撥。

  ①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辯鬥:辯論,爭辯。其:他們(指兩小兒)。故:緣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②一兒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以:認為。去:距離。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一些,而中午時離人遠一些。”

  ③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句意: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中午時離人近。

  ④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盂:古代盛飲食的圓口器皿。為:是。乎:是文言助詞,表示疑問。

  句意:第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上的篷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盤子一樣小,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⑤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湯,熱水。句意: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暖和,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⑥孔子不能決也。

  決:裁決,判斷。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斷誰是正確或錯誤。

  ⑦兩小兒笑日:“孰為汝多知乎?”

  孰:誰。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兩個小孩兒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文章的主要內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兩個站孩兒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雙方各有根據,爭執一下,連孔子也無法裁決。

  2.文章層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孔子看見兩小兒在爭辯,向他們詢問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點敘述了兩小兒是怎樣爭辯的。第一層(第2、3自然段):寫兩小兒各自的觀點。

  第二層(第4、5自然段):寫兩小兒各自的理由和依據。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寫孔子和兩小兒的態度。

  3.再讀課文,體會辯鬥過程。

  (1)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兩小兒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並且都從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誰也不讓準,最後請孔子裁決,可博學的孔子卻也無法作出判斷。看來,這是一場勢力相當的辯鬥,讓我們用朗讀再現當時兩小兒辯日時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讀課文。

  (3)學生分組分角色再讀課文。

  ①師:兩小兒都找理由來證明自已的觀點是正確的。(生讀)

  ②師:兩小兒毫不相讓,據理力爭。(生讀)

  ③師:兩小兒越爭越激動,堅持己見。(生讀)

  (4)師:兩小兒你爭我辯,雙方相持不下,只好請博學的孔子來裁決,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孔子這麼有學問、有智慧的人卻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當孔子不能決也時,兩小兒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齊讀最後兩小兒說的話)。

  四、明理啟智,引導探究

  1.讀了這篇課文後,你明白了什麼?

  (1)學生暢所欲言。

  (2)教師歸納。故事體現了兩個小孩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以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2.引導探究:在兩千多年前,聖人孔子無法裁決的問題,到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你能否為兩小兒的說法做一個公平的裁決呢?讓他們心服口服。

  從科學角度來說,文中兩小兒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因為實際上,早晨與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具體理由略)

  六、課堂小結

  大自然充滿奧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現象都蘊含著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會帶給我們許多驚喜、許多收穫,你會感受到我們的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一直與科學為伴。

  七、作業設計

  l.比一比,再組詞。

  辯()盂

  ()孰()

  辨()孟

  ()熟()

  2.背誦課文內容。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詞字句的讀音和意思

  東遊、故、去、車蓋、盤孟、探湯、孰為汝多智乎

  2、瞭解相關文學常識知識。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並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標

  1、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2、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於思考,大膽質疑的求真美。

  【學法引導】

  1、這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註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後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指導學生複述故事,並結合印發練習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教師將有關材料印發給學生。

  3、掌握“東遊、故、去、車蓋、盤孟”等詞語的意思。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是朗讀短文,並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導學生在熟讀基礎上覆述故事情節,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

  解決辦法: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複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著探索精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1、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課後堂練習等列印資料。

  2、多媒體課件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複述的程度。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4、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孩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5、課後擴充套件:安排一節語文時間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

  【教學步驟】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讀課文,繼續深入探討,加深對文章蘊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實踐,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學習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大學問家──孔子,他博學多聞,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現在有這麼一個問題,連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都無法判斷解決,這是個什麼樣的問題呢?現在我就帶大家到《列子·湯問》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難倒的.

  多媒體出示課題──《兩小兒辯日》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⑴初讀題目能獲悉什麼資訊?

  ⑵兩個小孩在爭論關於太陽的什麼問題?

  2、大家課前初看課文,感覺遇到了什麼困難?你打算用什麼方法解決?

  困難:難讀,有些詞語難理解.

  解決方法:多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結合註釋讀明白;理解大意讀通順.(多媒體顯示“方法指導”)

  3、分別範讀,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讀順課文

  4、在理解的基礎上試著複述課文

  5、解析課文

  ⑴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其它??)(多媒體出示“問題”)

  ⑵文中多次出現“一兒曰,一兒曰”,請給兩小兒取名,理解爭論的內容,觀點是什麼?有什麼理由?(多媒體出示)

  初出日中

  小兒甲:近(大如車蓋)遠(小如盤盂)

  (以太陽大小判斷離人遠近)

  小兒乙:遠(滄滄涼涼)近(熱如探湯)

  (以感覺冷熱判斷離人遠近)

  結果:孔子不能決也。

  三、朗讀背誦,深入探討

  1、分角色朗讀:旁白、小兒甲、小兒乙

  2、探討:(多媒體出示問題)

  ⑴對於兩小兒辯日,孔子這麼大個學問家也不能決也,說明什麼?孔子不能判斷解決,那你們能判斷解決嗎?

  教師提示: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根據現在的科學知識判斷,早晨中午太陽是一樣的距離。(參考所發資料)

  ⑵讀了這個故事,你還得到哪些啟示?(從不同角度探討)

  從兩小兒辯鬥的角度: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並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從“孔子不能決”的角度:宇宙是無限的,知識無涯,學無止境,人不能盡知,應當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再次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四、創作實踐

  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麼呢?請大家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編寫《新兩小兒辯日》,並且嘗試表演。

  注:①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造性表演。

  ②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

  五、總結

  透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遊弋於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六、佈置作業,拓展遷移

  1、熟讀背誦課文,複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2、拓展遷移《莊子刺虎》(印發資料)

  板書設計:

  初出日中小兒甲:近(大如車蓋)遠(小如盤盂)(以太陽大小判斷離人遠近)小兒乙:遠(滄滄涼涼)近(熱如探湯)

  (以感覺冷熱判斷離人遠近)

  結果: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設計:

  一、遊戲激趣匯入

  猜一猜:——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請同學給大家補充介紹有關他的文學常識。孔子說過許多精闢的話,直到今天還給我們深深地啟迪,能背一兩句嗎?

  可這位以博學多聞而著稱的偉大哲人在往東方各國遊歷的路上卻被兩個小孩的爭執給難倒了。到底是什麼難題難倒了這位對中國歷史文化以深刻影響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兩小兒辯日》去看個究竟。。

  二、溫故知新

  1.(出示幻燈片2溫故知新)辨析“辯、辨、辮”並簡釋文題中的“辯”。

  2.“日”與“曰”區分,你能背誦有“日”的詩句嗎?。

  3.釋題:兩小兒辯日(出示幻燈片3常識簡介)

  4.質疑:從題目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

  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讀準字音,(出示幻燈片4詞語),檢查預習情況

  (二)有韻味地朗讀課文。助媒體畫面展示全文。反覆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出示要求:出示幻燈片5讀對、讀通、讀懂.。(出示幻燈片6課文)

  (三)小組合作,理解重點詞語。

  1.結合課下注釋,引導學生用查字典或聯絡舊知識的方法理解重點詞語。

  2.學生彙報自學情況

  3.(師出示幻燈片7、8重點詞語的註釋,)幫助學生理解句意,從而

  正確斷句

  (四)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

  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小組學習討論:兩小兒爭辯的觀點是什麼?朗讀,彙報)瞭解兩小兒各自不同看法是什麼?

  1、師:兩小兒對太陽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觀點是什麼?

  2、讓學生在文中找出。

  3、反饋“辯鬥”的觀點:(出示幻燈片9)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4、師: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根據下面的註釋理解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兩小兒各自的意見到底是什麼?

  5、生反饋:一小兒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近。

  6、師板書:日始近、日中遠、日始遠、日中近

  (二)瞭解兩個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麼?

  1、師:有理有據才能讓人信服,兩個孩子爭論的理由有各自是什麼呢?你們能找出這一段話嗎?

  2、生找句子反饋。(出示幻燈片10)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3、師:你們能根據下面的註釋說說這一段話的意思嗎?

  4、反饋意思: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麼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嗎?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裡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捱得近一些熱而離得遠涼些嗎?(注意反問的提示朗讀)師板書:近大遠小、遠涼近熱。

  5、為什麼會有不同看法?——觀察角度不同。一個是從視覺角度,一個是從感覺角度。看來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同結論,我們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6、你對這兩個孩子的辯論有什麼評價、看法呢?生應瞭解到兩個孩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敢於辯論的精神。(自以為有道理);

  (三)配樂誦讀

  讀出語氣,讀出韻味,誦讀提示:短文的精彩部分是簡潔生動的人物對話。前兩句說的是兩種相反的觀點,都用肯定的語氣讀;後兩句說的是根據,有為自己辯護兼駁斥對方的意思,都用反問的語氣讀。(出示幻燈片11、12)

  “我以”、“一兒以”、“此不為”之後,須作停頓。

  “大如車蓋”重讀,“則如盤盂”輕讀“滄滄涼涼”輕讀,“如探湯”重讀——使有對比色調。要讀出對比的感覺。

  (四)分角色朗讀(出示幻燈片13)

  五釋疑解惑

  (1)提出“辯日”孰是孰非的問題。(出示幻燈片14)

  (2)通力協作,解開“辯日”之謎。

  (3)運用媒體手段“印證”學生的解釋。(出示幻燈片15)師總結歸納:其實,太陽無論在早晨還是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

  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1、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師:孔子能解答這個問題嗎?

  2、生反饋:孔子不能回答,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孔子的知識又很多呢?

  3、你怎樣看待孔子的“不能決也”?(出示幻燈片16)

  4、生暢所欲言。

  師小結:依孔子當時的名望和學識。如果承認不能決定需要相當大勇氣的,何況是對著兩個小孩子。但孔子沒有妄加論斷。他選擇了實事求是,他的這種求實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也正如他自己所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個問題連公認的大學問家也有所不知,可見人們懂得的知識總是有限的,知識無窮盡,確實不可能無所不知,真是“學海無涯啊”!

  七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出示幻燈片17)兩小兒的辯鬥,讓我們明白: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同結論,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物,要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孔子的“不能決也”讓我們明白了: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更讓我們懂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誠實謙虛;

  八學而時習之(出示幻燈片18)

  1.熟練背誦《兩小兒辯日》;複述課文。

  2.寫一寫學完本課的收穫。

  3.《兩小兒辯日》新編。

  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一兒另一兒孔子

  日始近日初遠

  日中遠日中近不能決

  (近大遠小)(遠熱近涼)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的生字,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

  2.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複述故事。

  教學重點: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教學難點: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教具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導讀法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瞭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麼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幹不少“卑賤”的雜活。後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並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透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兩小兒辯日》。

  2.交流彙報。

  作業:熟讀課文

  小記:

  第二課時

  一、匯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註釋,自學課文,並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1)遊:在這裡指遊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遊,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麼爭論。)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麼?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麼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麼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朗讀、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課文所表達的意思。

  4.學會“盂、孰、汝”3個會認字和“盂、孰”2個會寫字。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讓學生參考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問題匯入

  學生思考並回答。

  引課激疑:

  一天當中,太陽什麼離地球最近,什麼時候離地球最遠?你的依據什麼?

  二、初讀課文

  1.同桌間互相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發音

  2.請同學正確讀出下列字詞的讀音

  鬥 盂 滄 為 孰 為 汝 知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盂、孰、汝三個字的寫法)

  3.自讀課文,流利朗讀。

  4.齊讀

  三、理解文意

  1.根據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字內容。

  2.四人小組間交流,嘗試解決疑難字詞句

  3.全班交流,解決疑難。

  4.翻譯重點字詞及全文

  辯鬥、其、故、以、日中、去、及、盂、則、為、滄滄涼涼、探湯、決、孰、汝、知、

  翻譯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四、誦讀訓練

  1.現在請同學們仔細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對話和敘述,說說你覺得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速去讀,為什麼?邊自讀,邊揣摩。

  總的說來,孩子的語氣以天真、自信、要強為主,語速根據語言內容有快慢之分。敘述部分語速適中,一體現孔子好奇,一體現思考之後無奈也不能決的情景。

  2.學生範讀。

  3.齊讀。

  4.讀背課文。

  五、作業佈置

  1.朗讀、背誦課文。

  2.完成同步練習冊相應的內容。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6

  一、上課內容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冊中的一篇文言課文。文章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既滲透了要主動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並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也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重點詞句,體會故事蘊含的哲理。

  四、教學環節

  1、以“辯”為眼,初識“辯日”2、讀通課文,掌握斷句3、理解內容,深解“辯鬥”4、多種角度,昇華“辯鬥”5、拓展延伸,熟練運用

  五、具體教學環節

  一、課前兩分鐘

  背誦《論語》中的名句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二、以“辯”為眼,初識“辯日”

  1、同學們,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兩個辛之間加上一個部首可以構成幾個不同的字?(用日曆牌換字)

  2、我們今天學的課文中有一個“辯”字,《兩小兒辯日》,結合預習課題中的辯你是怎樣理解的?

  這個課題是什麼意思?

  辯論的結果怎樣呢?誰又參與了這場辯論呢?現在就讓我們進入課文的學習。

  3、這是一篇文言文,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文言文?(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你是怎樣學習的?

  交流文言文學習方法。

  師:我們今天就可以用這種方法學習。誰能介紹一下《兩小兒辯日》的作者和出處?

  生介紹列子和《列子·湯問》。

  三、讀通課文,掌握斷句

  ㈠生自讀課文

  師:把書開啟,我們先來試著讀一讀課文,爭取讀得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地方就多讀幾遍。

  ㈡生練讀課文,指一生讀課文。

  ㈢師範讀:老師發現同學們在斷句方面存在困難,老師給大家範讀一下,認真聽,看看你的停頓是不是和老師一樣呢?師範讀,讓學生照著教師的樣子讀一讀。

  ㈣找一生讀,師評價

  ㈤學生再練,齊讀(課件出示全文斷句)

  四、理解課文,深明“辯日”

  ㈠師提出要求:課文你們讀得真好,現在看書,結合書下注釋和你自己查閱的資料,想想你都讀懂了哪些內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可以提出來和大家交流。

  ㈡生讀文思考,並小組交流

  ㈢交流共議

  1、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辯鬥:辯論,爭論。東遊:向東遊學。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師追問:關於這句話,你還了解什麼?預設生答:全文總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場人物有三個:孔子和兩個小孩。孔子的生平。師大螢幕適時出示孔子像,螢幕介紹: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後世尊稱為聖人。

  師再問:聽了同學老師對孔子的介紹,再讀讀這句話,你又讀出了什麼?(孔子虛心,不恥下問;兩小兒的辯論很精彩,連孔子都吸引了。)

  師引:這是一場__________的辯鬥。(激烈、精彩、引人入勝)

  指導朗讀:你想怎樣讀這句話?指兩生讀,評價,自讀。

  2、一兒曰:我已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以:認為。去:離。日中:中午。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到了中午時候遠。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中午的時候近。

  師再追問,引領學生理清兩個小兒的觀點。相機板書:

  日始出日中

  一兒近遠

  一兒遠近

  師:課文中有一個小孩的話沒有直接說,你能變成和第一個小孩一樣的句式嗎?點一生說,大螢幕出示: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師指導朗讀:結合你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你持一個觀點,另一個人非和你對著幹,你說東,他非說西,你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呀?(很著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觀點壓住對方,想找人評評理。)假設你們是兩個小兒,你能辯一辯嗎?練習一下。一生說一個孩子的觀點,再點生,點評,自練。再說另一個孩子觀點,練習說好。點兩組學生角色對話,點評,讓生注意語速快點,觀點咬字清晰些。再練習。

  師:這真是一場__________的辯鬥。(針鋒相對,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3、一兒曰:日出處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近者大而遠者小乎?

  一兒曰:日出處蒼蒼涼涼,及其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理解:及:到。盤盂:盛東西用的器皿。為:原因。探湯:把手伸進熱水裡。拓展“赴湯蹈火”,理解湯的意思。及其,教師追問怎麼知道意思的?(聯絡“及”的意思)課件出示“車蓋、盤盂”

  理清兩個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師完善板書:

  日始出日中

  一兒近遠

  大(如車蓋)小(盤盂)

  一兒遠(蒼蒼涼涼)近(如探湯)

  師:他們分別從什麼角度說的?(視覺和感覺)一個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一個認為初升時離人遠。同樣的事物太陽,兩個小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看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指導朗讀:他們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撐觀點,講起話來自然理直氣壯,胸有成竹。師引讀:一兒曰__________,指一生讀。師點評。師再引,一兒曰________,再指一生讀。師點評: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麼慢點讀,重讀。反問句應語氣強些。找兩生分角色讀,反覆讀幾遍,層層深入,語氣漸強。

  師:這真是一場________的辯鬥。

  4、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決:判斷。孰:誰。汝:你。知:知識。整句話的意思說,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多呀?

  師:孔子不能決也。這是這件事的結果。孔子不能決,你能決嗎?點生說。師課件出示圖解,中午和早上一樣遠。

  師:孔子被尊稱為聖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對兩個小兒關於太陽遠近的辯論,竟然不能決也。這簡直…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從“兩千多年前,人們的科學還不夠發達,對於宇宙的探索還不夠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就是淵博與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識。)

  師:孩子們,你們能從客觀的角度上公正的看問題,非常了不起。那麼你們說,兩個小孩的笑是嘲笑嗎?誰能讀出這種天真?點一生讀,點評,師範讀,齊讀。

  五、多種角度,昇華“辯鬥”

  兩小兒辯日,這一辯,辯出了什麼?

  1、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態度。

  3、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

  4、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5、兩小兒天真活潑。

  師:這一辯,真是令我們受益匪淺啊!讓我們有感情的再讀讀這篇課文。齊讀。

  六、拓展延伸,熟練運用

  1、出示《揠苗助長》原文,生藉助註釋理解主要內容。

  2、推薦閱讀《列子湯問》中的故事。如《掩耳盜鈴》《愚公移山》《鄭人買履》等。

  板書設計:兩小兒辯日

  日始出日中

  一兒近遠

  大(如車蓋)小(盤盂)孔子不能決也

  一兒遠(蒼蒼涼涼)近(如探湯)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兩小兒辯日》是《列子湯問》中的一則傳說故事。從故事來看,即使是孔子那樣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即使是兩個孩童,也有著可貴的認識自然,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但是,僅僅把文章理解為用兩個孩童襯出孔子不是全知全能的,用他們來笑這一點,似乎還有些淺顯。孔子的不決,也可看做是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他沒有草率的否定任何一個孩子的答案,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慾,這更能體現孔子作為大教育家的特殊教育思想。孩童的笑,說明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行為,恰是孩子天真的體現,更顯孔子的偉大之處。

  學情分析:

  在前幾篇文言訓練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能夠比較順利的解決文中字詞句的問題。個別存在困難的字詞句,透過合作,應該能夠比較順利解決。

  這篇文章大多數學生可能只會當作一個有趣的故事去讀,缺乏對內容的深刻理解,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提高閱讀文言文字的能力。認識兩小兒和孔子可貴的精神。對文中爭論的問題進行探究。

  過程與方法:合作、交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合作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文中受到啟示,敢於在學習、生活中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並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理解文字內容。

  難點:提高閱讀文言文字的能力,認識兩小兒和孔子可貴的精神。

  1課時

  三、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完成學案

  (一)匯入

  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已經不用我多說了,不管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多少個偉大都不為過。可就是這樣一個門人三千,學識淵博,被眾人所推崇的大學問家,也有答不上了的問題,而為難他的人卻是兩個小毛孩兒。那這兩個小毛孩兒究竟提出了什麼樣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兩小兒辯日》,一起去看看當時的情景。

  (二)文常,關於《列子》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發音

  2、請同學正確讀出下列字詞的讀音

  鬥盂滄為孰為汝知

  3、自讀課文,能流利朗讀

  4、齊讀

  (四)理解文意

  1、根據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字內容,糾正學案,提出疑問

  2、四人小組間交流,嘗試解決疑難字詞句

  3、全班交流,解決疑難,必要時,教師做補充

  4、請同學翻譯重點字詞及全文

  5、齊讀文章,教師評價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同學們讀得都非常流利,可是總覺得缺點什麼,你覺得缺什麼呢?(情感)

  (五)誦讀訓練

  1、現在請同學們仔細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對話和敘述,說說你覺得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速去讀,為什麼?邊自讀,邊揣摩。

  總的說來,孩子的語氣以天真、自信、要強為主,語速根據語言內容有快慢之分。敘述部分語速適中,一體現孔子好奇,一體現思考之後無奈也不能決的情景。

  2、學生範讀

  3、齊讀

  4、讀背課文

  (六)課文分析

  1、討論、交流下面幾個問題:

  1)兩小兒爭辯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太陽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2)兒分別是從什麼角度出發、根據怎樣的現象、得出怎樣的結論?

  一個從視覺角度出發,根據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的現象,得出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的結論;一個從觸覺角度出發,根據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的現象,得出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的結論。在當時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還很不夠的情況下兩小兒的爭辯是得不到統一結論的,但正是如此,才更能體現兩小兒身上的可貴之處,你發現了嗎?說說看!表現了兩小兒對自然現象進行探求、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可貴精神。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從多角度認識自然的樸素唯物主義精神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4)你能從“孔子不能決也”中讀出哪些背後資訊?客觀事物是複雜的,一個人即使知識廣博,也有許多不知道的東西。說明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孔子很明智,不輕易否定任何一個孩子的結論,見孔子作為一個大教育家的智慧了。

  (七)小結

  1)你認為兩人的看法是否正確?為什麼?

  2)列子中對待孔子的態度是什麼?多角度理解本文。

  附:板書

  兩小兒辯日

  問題——太陽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

  結論——日出近,正午遠——視覺

  日出遠,正午近——感覺

  實質——兩小兒:探求、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不知為不知”、保護孩子的求知慾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重點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教學難點

  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解讀課題、瞭解孔子。

  二、反覆誦讀,疏通文章。

  1.暢談感受,明確方向。

  (1)給出機會讓學生暢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感受,並及時歸納和小結,啟發學生思考解決疑難的方法。

  (2)根據各自己有的經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

  2.合作學習,疏通文章。

  (1)提示學生採用適當的方法,把課文讀懂、讀通順。

  (2)選取適當的學習方法,透過小組協作,疏通文章。

  3.檢查學習效果。

  (1)請學生參考註釋,用現代口語複述故事,並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2)複述故事。

  (3)出示一組選擇題,讓學生選定兩小兒辯鬥的焦點,即解開上課之初的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

  (4)透過“寫題板”的形式,快速表達各自的選擇結果。

  (5)在學生基本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淺談”對重點詞──“笑”的理解,並適時點撥。

  (6)藉助媒體畫面展示全文。反覆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三、品讀課文,感悟寓意。

  1.小組合作,弄清“辯鬥”的觀點及理由。

  (1)從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鬥”的內容,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2)透過小組協作,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並品讀課文。

  (1)在學生分別彙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並再次指導學生反覆品讀。

  (2)反覆品讀,品出對“笑”字的深入感悟。

  (點評: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分清觀點和理由,並感受兩小兒爭論的氛圍,激發學生邊讀邊想。在反覆誦讀之後,促使學生對兩小兒之“笑”有深入、獨特的感悟。並透過談論、誦讀等形式,展現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感悟”。)

  3.嘗試性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四、聯絡實際,理解題旨。

  1.解開“辯日”之謎。

  (1)提出“辯日”孰是孰非的問題。

  (2)通力協作,解開“辯日”之謎。

  (3)運用媒體手段“印證”學生的解釋。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1)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2)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從而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辯日”,師生漫談。

  1.回味“學習歷程”,書寫心得。

  (1)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歷程”,啟發學生寫出各自的收穫和體會。

  (2)透過“寫題板”的形式,簡明小結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2.漫談體會。進行高效的師生互動與交流,拓展各自“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六、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1.熟練背誦《兩小兒辯日》;

  2.試著翻譯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師。

  (2)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時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