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8篇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此時此刻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制定計劃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
一、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總目標:
透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分析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資料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建立科學概念,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
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我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記筆記,並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四、教學方法設計
1、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小學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路、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並用於探究活動;
7、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為,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六、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課題組計劃。
2、制定個人教學計劃。
四月份
收集相關資料和經驗,互相聽課,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五月份
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六月份
1、歸納收集資料,檢驗實驗效果。
2、做好期末複習工作。
3、撰寫學期工作總結。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經過學前教育的科學學習,基本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秘密,初步瞭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徵。
2、探究聲音產生的秘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徵和用途想聯絡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溫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3
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四個教學班,共有學生145人,他們的有效注意只有8—10分鐘,很多學生還不懂課堂的規矩,不懂提問的方法、回答問題的方法,通常對感興趣的問題說起來就剎不住車;學生在幼兒園裡、家庭裡都有經驗多少接觸過……教師要耐心組織課堂教學,隨時表揚好的提問、傾聽、回答等習慣。還要注意透過問話交流方式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活動探究答案。
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實驗、玩玩具等活動,引導從生活與經驗中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行學習。
2、透過用眼看身邊事物的顏色與形狀、用耳辨別各種聲音、用皮膚感知物體的冷熱與乾溼、用鼻聞物體氣味、用舌嘗物體味道等活動,來感受物體外部特徵及現象,初步學會運用感官去認識周圍事物。並綜合運用觀察、比較與分類法進行探究活動,學會用簡單語言初步描述所觀察物體或現象的資訊進而得出結論的意識。
3、透過認識和使用放大鏡、削筆刀等工具,初步認識使用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學會運用簡單工具的功能和方法,結合身邊材料和簡單工具,動手完成簡單的任務。
4、科學探究不但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課內充分參與活動,經歷探究的全過程;課外運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參與家庭實驗探究,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好奇心。
教材分析
本套教科書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學生生活經驗的擴充套件為主線,以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培養為富先進行整體建構;將“探究技能”、“方法指導”、“安全提示”等多種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過程之中,提高探究水平;透過“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拓展活動”等模組化設定,形成完整的探究鏈條;設定單元評價,以融合化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個方面目標為依據,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促進學生髮展。
教學內容
1、本冊書共有5個單元,共計16課。《我們一起學科學》、《我們怎麼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第一單元是緒論單元起著把學生領進門的作用。第二單元是方法單元,讓學生掌握初步的觀察方法來認識事物。第三單元引導學生用感官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第四單元藉助水讓學生髮現和多有趣的現象;第五單元初步瞭解實用工具可以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
主要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1、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並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及過程的培養。
2、繼續遵循在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想中學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3、配合科學教研組舉辦的創“海洋知識多少”吉尼斯紀錄活動,將繼續堅持課前五分鐘的科學小知識問答,小知識大學問,培養學生讀科學、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4、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4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環境、老師、同學、課堂、學習、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難!
一年級上冊科學在小學六年科學學習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說他們在幼兒階段主要是透過“玩”來認識和了解科學的話,從現在起,他們進入的將是一門“課程”。課程的含義是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系統的設計,但絕不是說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興趣”,不再有孩子們的“個人看法”和“探索空間”。恰恰相反,好的科學課應該是屬於“兒童的科學”。
二、教材解讀
“什麼是科學”“怎樣做科學”諸如此類的問題,無法也不應該教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透過與之交融的探究活動逐漸體驗和理解。因此,一年級上冊科學的主要功能是為六年的科學學習打基礎。
1.內容分析
一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內容由“植物”和“比較與測量”兩個單元組成。其中“植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比較與測量”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閱讀”內容。
(1)“植物”單元:這是小學一年級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它將引領學生走進小學科學學習的大門,掀開科學學習的第一頁,對學生今後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選擇植物作為科學學習的起點,是因為植物是孩子們的親密夥伴,他們對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讓孩子把植物作為一個生命體來思考,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是生命科學概念體系構建和技能目標達成的基礎和需要。秋天是果實成熟的季節,豐收的季節,生命也在這個季節裡展現出豐碩的一面。讓學生關注植物、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是這個單元的重要導向。
(2)“比較與測量”單元:比較和測量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技能。當科學家觀察和實驗時,他們離不開比較和測量。透過使用數字和標準的測量單位,他們可以確定和描述物體諸如長度、體積、重量和溫度等屬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學生們自然地進行著比較,也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測量。事實上,比較和測量是學生們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他們將觀察事物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重演標準尺的產生過程,體會比較和測量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塊分析
一年級的科學書每課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討和拓展四個板塊組成。在實際教學中,這四個板塊並不是截然分開、機械使用的,四個板塊呈現的是一個有結構的,既符合科學家的工作特點,又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具體說明如下:
(1)聚焦板塊:一般以陳述句的形式描述問題情境,以疑問句的形式提出1-2個學生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以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語句與前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聯絡,體現課程的連貫性。
(2)探索板塊:包括前概念測查、預測、探究計劃的制訂、收集資訊、組織和呈現證據以及形成初步解釋。這一板塊通常以陳述句的形式出現,列出可供選擇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有關的第二手資料和資料呈現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討板塊:呈現的是學生在交流、討論、論證時所應圍繞的關鍵問題。一般以疑問句的形式指導學生抓住主題學習的核心,陳述自己的觀點,運用證據支撐自己的解釋,在個人論證的基礎上,展開集體論證以達成共識。
(4)拓展板塊: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活動建議,以便他們在課外開展進一步的探究,使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與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進行聯絡。
三、教學目標
1.“植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莖、葉。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需要水分、陽光,每個植物個體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
④植物會生長和死亡。
⑤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種植一棵植物,並使其存活一段時間。 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3)科學態度目標
①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對植物產生研究興趣。
②對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植物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體會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人類需要從自然界獲取植物資源,懂得珍愛植物,認識到保護身邊的植物很重要。
2.“比較與測量”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觀察中有比較,比較需要公平,測量使比較的結果更準確。
②共同的起始線是公平比較的需要。
③確定起點和終點、測量單位首尾相連是測量的要素。
④非標準單位的測量工具導致測量結果的多樣性。
⑤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有助於資訊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來測量物體,長的工具更方便測量長的物體。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統一測量標準的產物。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根據高度或長度給物體排序。
③能以討論、畫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④嘗試以圖表的形式組織資訊。
⑤學習預測事物的相對高度和尺寸。
⑥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工具進行長度的測量。
⑦初步運用十進位制計量測量結果。
⑧初步運用尺子進行測量。
(3)科學態度目標
①發展對測量的認同感。
②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③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資訊的重要性。
④樂於在情境中學習,能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和探究興趣。
⑤樂於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⑥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測量資料。
⑦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分析、反思測量過程的意識。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能意識到觀察、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②體會到統一測量工具和單位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③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拓展和增強了人的能力。
四、單元詞彙和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
(1)單元詞彙
①根:高等植物的營養器官,能夠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裡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有的根還能貯藏養料。
②莖:植物體的一部分,由胚芽發展而成,下部和根連線,上部一般都生有葉、花和果實。莖能輸送水、無機鹽和養料到植物體的各部分去,並有貯存養料和支援枝、葉、花、果實等生長的作用。
③葉: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通常由葉片和葉柄組成,通稱葉子。
(2)材料清單
塑膠花,植物,種子,花盆,泥土,小鏟子,小蔥,大蒜,胡蘿蔔,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子,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冬青葉,牽牛葉,梧桐葉,松樹葉,月季葉,或者校園中其他具有明顯特徵的植物的葉,有關“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圖片等。
2.第二單元
(1)單元詞彙
①觀察: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它是以視覺為主,與其他感覺融為一體的綜合感知。
②比較:對比同類事物的異同。
③猜想:比預測更隨意,通常憑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
④預測:綜合以前的經驗及當下的觀察做出判斷。
⑤測量:按照某種標準使用工具來觀察,並且使用資料對事物做出量化描述。
⑥距離:兩物體在空間上相隔或間隔的長度。
⑦拃:張開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
(2)材料清單
列印紙帶、記號筆、紙質彈跳蛙、小立方體、橡皮、回形針、小棒、有圖表的紙等。
五、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5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型別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六、教學設計進度表(略)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小學科學課程是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一年級現有一個教學班,共有學生25人,由於剛入學,對《科學》這門課程充滿著好奇。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大學生知識範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絡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我們一起學科學》、《我們怎麼知道》、《玩中學》、《水》、《工具是個好幫手》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大自然的特殊現象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絡,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教材以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教學目標
1、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2、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3、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4、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物件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外部的變化,強化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透過學生的看、聽、摸、聞、嘗等方式讓學生感知自然;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驗科學世界帶來的奇妙,培養學生的探知能力。初步瞭解水的特性,感知水的性質。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絡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為學生初學教材,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認知方面上形成好的教學思路,積極引導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結合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多采用遊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透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 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6
一、教材分析:
《科學》一年級上冊由《我們都是科學家》、《我眼裡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們是什麼做的》、和《提出問題》五個單元組成。
本冊教材以觀察活動為基本結構和呈現方式,重視構建良好的活動結構,而且貼近兒童生活,適應學習主體的發展需求。
在科學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覆蓋了三大領域:《我眼裡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地球與宇宙、《它們是什麼做的》——物質世界。
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倒一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於科學探究始於提出問題、細緻觀察的特點,教材將著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提問能力、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物件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
教材在活動設計中,力圖從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學習、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等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並能選擇自己探究的問題。
2、能以親身經歷來理解科學,並與科學家的經歷做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進一步明確科學是什麼,體會做科學的滿足感。
3、透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使學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類,知道生物有能夠繁殖、長大、呼吸、吃東西、運動等幾個基本特徵。
4、過對植物的觀察、分類,引導學生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瞭解植物的多樣性,知道植物作為有生命物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徵;透過對兩個不同類動物的觀察以及對它們之間的比較,認識動物的一般特徵。
5、透過對人的觀察,與植物、動物進行比較,找出不同和相同之處,從而進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徵,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大概念的認識。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動植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6、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 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並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7、能從多角度認識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義;能夠用多種方法證明物體中含有水。
8、能夠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簡單的器材,透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並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透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發現和提出關於水的相關問題,並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元號等)將用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
9、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透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10、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一些常見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人造之分。
11、透過對身邊常見的紙的觀察研究,能不斷髮現和提出關於紙的相關研究問題。經歷對一張紙的外部特徵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能用對比試驗的方法觀察比較紙的效能,初步感知物體的效能與用途之間的相互關係。瞭解古代的造紙技術和現代的造紙工藝,透過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節約紙張。
1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的工具,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材料,並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知道它們的區別、特點和用途。
13、瞭解常見金屬的,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金屬進行分類。
14、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對塑膠進行研究,知道塑膠有很多優點,但也有缺點。
15、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樂於試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正確使用材料,注意安全與健康,養成節約材料的好習慣。
16、能針對某一特定的觀察、設計情景,提出問題;知道問題可以有多種來源,愛提問題是一種好品質。能嘗試把不能透過觀察、調查、實驗找到答案的問題轉變成可能;並能根據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標準提升自己能夠探究的問題。
三、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應用新課程理念,用好《大綱》、《教材》、《教師用書》三本書;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科學教材是以學生生活經驗圈的不斷擴大逐步展開教學內容的。按照“家庭—學校—家鄉與祖國—地球和宇宙”的脈絡,隨著學生成長過程中生活經驗圈及視野的不斷擴大,逐步擴充套件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體現多學科知識的整合。突出了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注重探究學習活動安排,儘可能讓學生投入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從而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獲取一定的科學知識。注意了體現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以利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科學素養的逐步形成。教材實用性、可操作性強。每個階段設計了相對獨立的研究內容,如種鳳仙花單元,分別設計了播種(認識植物的種子)、觀察莖葉的生長(認識植物莖葉的特點)、研究鳳仙花的花(認識植物花的構造)、對“結果”的觀察研究(認識植物果實的特點及存放種子的方法)、對鳳仙花一生的生長情況進行整理(瞭解生物的生命週期),而且,每一課有較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研究活動,便於教師操作。同時,這些內容又是相關聯的,它們是根據植物自然生長過程有機編排的,在教學實踐中,有利於教師針對植物生長階段的最佳時機,調整實施教學過程。
三、學生學情分析:
本班有學生 76人,透過半年來的科學課的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學習科學的興趣,喜歡動植物,能參與課堂學習,動手實踐操作,但觀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目的的觀察,不會從動手操作中總結經驗,學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強,喜歡單獨行動。本學期在學生在以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並透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1、 能指認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個器官的作用。
2、 能透過觀察、比較、分類、測量、解剖等方法認識植物的各個器官。
3、 瞭解周圍更多的常見植物的名稱,能對常見的植物進行分類,說出它們的典型特徵。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4、 透過栽培鳳仙花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生命週期)。
5、 學習簡單的栽培技術。
6、 學習用圖畫、資料、語言描述等方法記錄觀察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分析。
7、 學會用種子製作標本
8、 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習慣。
9、 意識到不同的問題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0、 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採集並尊重證據。
11、 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12、 能透過對鳳仙花和其他植物的研究,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13、瞭解當地瀕危植物的種類及保護它們的重要性。
14、 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第二單元
1、 透過餵養蠶,瞭解蠶的生活習性、生長過程。
2、 透過書本、上網、請教他人等方式,收集與蠶相關的資料,並學會做資料卡片。
3、 透過指導學生養蠶,使學生能瞭解蠶的一生的形態變化。
4、 能觀察並描述蠶各階段不同形態的主要特點,並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培養學生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蠶的生長過程。
5、 透過對蠶的生活習性與生活環境關係的瞭解、研究,體會到事物是不斷變化的,自然事物各種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絡和影響的。
6、 透過指導學生觀察蠶,培養學生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事物的能力、興趣和習慣。
7、 透過學生親自養育蠶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飼養小動物的一些技能。
8、 透過餵養蠶和做蠶盒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9、 培養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好品質。
10、 透過解決養蠶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主動與人合作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11、 透過養蠶這一過程,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12、 意識到養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勞動帶來的成功感,培養勤動手、愛勞動的好品質。13、 為學生創造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第三單元
1、 認識幾種常見布料,如:亞麻、棉布、絲綢、毛皮、化纖和毛料等。
2、 知道這些布料的主要特點、用途及原料來源。
3、 知道各種不同布料的吸水性、保暖性不一樣。
4、 知道蒸發一般發生在液體的表面,且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
5、 知道影響水蒸發速度的因素(溫度、接觸面積、有無風)。
6、 知道保溫的基本方法。
7、 能列舉生產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水分蒸發以及保溫和散熱的例子。
8、 能正確使用溫度計和酒精燈。
9、 能運用多種方法認識同一事物的特點,並對事物特點做細緻觀察。
10、 能借助工具進行觀察,準確記錄觀察資料,透過資料分析認識事物特性。
11、 能有條理地經歷“問題——推測——計劃——實驗——分析”的科學探究過程。
12、 能透過實驗收集的事實對現象做出合理的分析。
13、 激發學生對生活物品——衣服的探究興趣,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14、 在探究活動中注意採集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
15、 瞭解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不斷髮明新的材料,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能使生活更美好。
第四單元
1、 能判斷物品是由不同材料組成的,如木頭、金屬、塑膠、紙等。
2、 能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識到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在不斷髮明新的材料。增強對新事物的敏感性,激發創造意識。
3、 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根據這些性質對材料進行分類。將材料的特性與它的用途相聯絡。
4、 能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岩石進行分類。
5、 意識到物質的利用會給人類和環境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人類對環境負有責任。
6、 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徵。
7、 能用簡單的工具(放大鏡、顯微鏡等)對物體進行較細緻的觀察,並能用圖和文字表達。
8、 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
9、 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10、 願意合作與交流。
11、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12、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第五單元
1、 知道電流流經的道路叫做電路。電流必需在一個閉合迴路中流動。
2、 瞭解解決電路中出現的故障可採用排除法。
3、 瞭解開關的結構和作用,認識開關的重要性。
4、 知道容易導電的物體是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是絕緣體。
5、 瞭解安全用電知識。
6、 知道電能產生磁,瞭解電磁鐵的應用。
7、 知道電能是一種常見的能源,以及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8、 能組建基本電路。
9、 能透過觀察、比較、分類、測量等方法認識有關基本電路的問題。
10、 能透過對有關電路問題的探究,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11、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12、 能在有故障的電路檢修中使用“排除法”。
13、 能與同學合作製作一個電熱切割器。
14、 意識到不同的問題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5、 在探究活動中注意採集並尊重證據。
16、 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17、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
18、 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五、教學措施
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鑽研教材,做好教學準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2、加強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學習,並應用於自己的教學,確保教學的有效、優效。
3、充分運用現有教育資源。挖掘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可利用的科學教育資源,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小實驗、小發明、小製作等活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學實踐能力。
4、做好觀察、操作、製作、記錄的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和堅持力。
5、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過程的指導,培養學生學會探究。
6、精心設計拓展活動,聯絡現代科技、生活,並加強學以致用的培養。
7、加強優生和學困生的聯絡,互相幫助。
8、將植物的生長變化和動物的生命週期兩個單元交叉進行教學,既可解決觀察週期長的問題,又可同進進行動植物生長的變化的觀察,瞭解其相通之處,完成對生物生命週期的初步認識。
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8
一、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的指示,適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引導少年兒童開展各類科技活動,培養少年兒童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素質,努力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植物、動物、環境、科幻、思維創新、發明的聯絡,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絡。包括九個單元:科學家的故事、植物、動物、資源與環保、氣象與科學、科學與幻想、科學與生活。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動植物、環境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新事物與生活的聯絡。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技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透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技課的興趣,使學生在探究、科學價值觀、科技知識二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措施:
(a)開展生動的科技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b)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透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絡,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c)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絡。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d)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四、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