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通用9篇)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1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打破以往的教學結構,將摩擦力作為一個整體來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別研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學生更全面的從本質上掌握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有三大特點:

  1、採用“學習即研究”的理念展開教學,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來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並圍繞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問題。讓學習的過程轉變為研究的過程,從而實現物理學習的本質。

  2、採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透過就地取材的物品來進行小實驗,看似簡單易操作,但卻能帶給學生最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採用知識教育和科學方法教育融於一體,透過實踐找規律,讓學生透過觀察與類比、猜想與假設、實驗與歸納、控制變數法、描點作圖法等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內容是學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識背景下,進一步來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斷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的深入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並可應用二力平衡進行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階段對摩擦力有定性瞭解,但不夠深入高中階段加以細化;

  3.在初中學習電阻時用到過控制變數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P57-P61,本節內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高中物理中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大家在初中已接觸過摩擦力的學習,高中應從更深的一個層面來認識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問題很複雜,具體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有時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本節課,我力求使學生們可以正確認識靜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靜摩擦力;可以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舉說明靜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白最大靜摩擦力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演示及動手體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透過對靜摩擦力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在生活中認識“力”的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最大靜摩擦力進行的實驗探究及資料分析,使學生感受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好的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透過分析靜摩擦力的應用,進一步體現出物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四、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研究靜摩擦力大小的範圍。

  2、研究靜摩擦力的方向。

  (二)難點:如何對靜摩擦力進行方向的判斷。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相結合的實驗探究模式

  實驗和多媒體教學:

  (1)教師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氣球,玻璃球,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紅墨水,細線,木塊,礦泉水瓶,PPT課件。

  (2)學生用實驗器材2人一組:彈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1、趣味實驗演示

  向壓實的整杯米中插進一根筷子,用筷子將米杯提起,將氣球放進玻璃杯內,向氣球內充氣,用氣球將玻璃杯提起。

  發問設疑:將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麼呢?

  2、深入分析:

  對整杯米進行受力分析,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還有筷子對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學生提出疑問,這個作用力可能是什麼性質的力,進而給出在物理學中像這樣產生於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接觸且相互擠壓

  透過回顧課前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向學生髮問,為什麼乾癟的氣球不能夠提起杯子?

  對比分析,當氣球充滿氣時,氣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時氣球與杯子接觸且存在擠壓,當氣球內氣體放出時,氣球與杯子不接觸且不存在相互擠壓,氣球也不能提起杯子,進而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之一是兩物體接觸並存在擠壓。

  ②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仍然由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入手,當氣球與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對桌面靜止時,氣球和杯子之間不產生靜摩擦力。當氣球提起杯子時,氣球和杯子之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力,這是由於當氣球提起玻璃杯時,玻璃杯會“想”相對氣球向下運動,我們將其稱為玻璃杯有相對氣球向下的運動趨勢,進而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的又一個產生條件是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③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夾玻璃球競賽:

  競賽規則:誰能在十秒鐘之內,用筷子夾起的玻璃球多誰就獲勝。

  十秒鐘過去,我們會發現,一位同學夾起了幾個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學幾乎沒有夾起玻璃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追問,為什麼比賽結果會如此懸殊?

  教師解密,這是由於老師給“獲勝”的同學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層“橡膠外衣”,進而使筷子與玻璃球接觸的表面變得粗糙,才使得“獲勝”同學順利夾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第三個條件是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2、靜摩擦力概念

  透過得出了靜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可進一步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具體概念,即:兩個相互擠壓且相對靜止的物體,由於存在相對運動趨勢而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給出定義後,教師提出一個將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的小遊戲,讓學生親身體會靜摩擦力“巨大”力量,進而對靜摩擦力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3、靜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點

  引導學生透過定義直接得出,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接觸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彎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導學生分析靜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與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這一結論。

  ②對被氣球提起的杯子進行受力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逆向思考,分析靜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

  杯子與木塊相連,不斷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塊滑動,可直觀定性的觀察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自然提出猜想,靜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個限度,教師加以解釋說明,給出靜摩擦力大小情況: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即fmax,這個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其數值範圍fmax≥f≥0,且最大靜摩擦力大於滑動摩擦力。

  4、鞏固提高

  ①引導學生利用定義判斷靜止在曲面上的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加以總結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並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讓學生分析在超市電梯上的人的受力情況,和人走路及傳送帶上的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

  教師加以糾正和強調:受到靜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靜止的物體,靜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應用

  教師給出靜摩擦力在生活中應用的相關例項,並給與解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靜摩擦力的利與弊。領會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靜摩檫力

  一、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1、相互接觸、擠壓(彈力產生的條件)

  2、與接觸面有相對運動趨勢

  3、接觸面粗糙

  二、靜摩擦力的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靜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無論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來靜摩擦力的大小0<F<Fmax

  八、作業設計

  課後完成課後“問題與練習”中1、2、3題。

  九、問題研討

  (1)物理研究以實驗為基礎,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利用身邊的現象設計小實驗的方法來探索物理問題,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實驗讓學生探索物理問題?

  (2)利用學習小組分組實驗並討論,如何運用小組評價機制?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靜摩擦、滑動摩擦力,和它們的產生條作及其作用效果,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地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3.能運用滑動摩擦力公式來計算滑動摩擦力

  二、教學重點

  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3.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三、教學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四、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實驗探究、體會參與、練習鞏固

  五、教學儀器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糙木板

  六、教學過程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有何關係?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麼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後勻速運動,根據初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對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何關係?

  ⑤在木塊上增加砝碼,對最大靜摩擦力有沒有影響?

  實驗後小組討論,歸納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a.互相接觸且擠壓

  b.接觸面粗糙且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律

  滑動摩擦力

  引入:a、剛才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著的摩擦力)

  b、剛才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透過上述實驗得出:

  1、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A、靜摩擦力產生條件是粗糙,有彈力,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B、滑動摩擦

  力產生條件是粗糙,有彈力,有相對運動。

  2、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A、接觸面平行,並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B、與接觸面平

  行,並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1.靜摩擦力的大小

  透過演示實驗,用彈簧秤拉木塊,從零開始不斷增大彈簧秤的拉力,要求學生觀察拉力的變化(保持木塊的靜止)。引導學生用二力平衡

  知識可以得到:小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也是從零開始不斷增大。

  繼續實驗,要求學生觀察木塊的運動情況,可以得到:物體剛開始運動時所受到的靜摩擦力就是最大靜摩擦力。

  結論:0<F≤Fm,Fm為最大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要求學生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拿出尺子夾在書中合上課本,體會用手抽出尺子時的用力;然後在合上的課本用另外一隻手對課本施加一個壓力,再一次體會用手抽出尺子時的用力。

  實驗結論:透過其它因素不變情況下只改變壓力,得到摩擦力與壓力有關。

  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F=μFN,μ是比例常數,沒有單位,叫動摩擦因數,μ的大小跟兩接觸物體的材料及接觸面的情況

  3.滑動摩擦力公式的應用

  透過讓學生做一些相關練習,鞏固學生對滑動摩擦力公式的應用

  4.課堂小結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絡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透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絡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數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透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數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具

  對於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器材: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個木塊、一塊木板、一塊玻璃板、一條毛巾、兩個鉤碼。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的要求選擇實驗器材。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開門見山地問學生:“同學們知道摩擦嗎?”待學生回答後,我又繼續問:“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們能不能舉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後讓學生思考回答。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於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學生舉例後,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並將他們所舉的例子進行了簡單歸類,同時列舉了幾個他們熟悉的例子。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於“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於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透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於有同學問到為什麼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並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能在簡單的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最大靜摩擦力;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能力目標

  1、透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以及摩擦力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透過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別對比,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摩擦力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規律.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兩個互相接觸且有相對滑動或的物體,在它們的接觸面上會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摩擦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兩個物體相互接觸,當有相對滑動的趨勢,但又保持相對靜止狀態時,在它們接觸面上出現的阻礙相對滑動的作用力

  3、兩個物體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成正比.

  4、動摩擦因數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

  5、摩擦力的方向與接觸面相切,並且跟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6、靜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靜摩擦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課的內容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兩部分.重點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透過演示實驗得出關係.

  2、難點是在理解滑動摩擦力計算公式時,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時,學生往往直接將重力大小認為是壓力大小,而沒有分析具體情況.

  教法建議

  一、講解摩擦力有關概念的教法建議

  介紹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時,從基本的事實出發,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使學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於摩擦力的內容是本節的難點,所以在講解時不要求“一步到位”,關於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透過實驗、學生討論來理解.

  1、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和生產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讓學生思考討論,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靜止的物體一定受到靜摩擦力;

  (3)、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受到靜摩擦力;

  主要強調:摩擦力是接觸力,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即在運動中也可以充當動力,如傳送帶的例子.

  二、有關講解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教法建議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物體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跟物體間的正壓力有關;但和接觸面積大小無關.注意正壓力的解釋.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動摩擦因數 跟兩物體表面的關係,並不是表面越光滑,動摩擦因數越小.實際上,當兩物體表面很粗糙時,由於接觸面上交錯齒合,會使動摩擦因數很大;對於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潔的表面,由於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動摩擦因數更大,表面越光潔,動摩擦因數越大.但在力學中,常稱“物體表面是光滑的”這是忽略物體之間的摩擦力的一種提法,實際上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與上面敘述毫無關係.

  3、動摩擦因數( )是一個無單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響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

  4、靜摩擦力的大小,隨外力的增加而增加,並等於外力的大小.但靜摩擦力不能無限度的增大,而有一個最大值,當外力超過這個最大值時,物體就要開始滑動,這個最大限度的靜摩擦力叫做最大靜摩擦力,實驗證明,最大靜摩擦力由公式所決定,叫做靜摩擦因數, 為物體所受的正壓力.摩擦力的大小變化隨著外力的變化關係如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小於最大靜摩擦力,但一般情況下認為兩者相等.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生活體驗認識阻礙作用。

  (2)瞭解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體驗用彈簧測力計粗略的測量水平運動的物體所受的阻礙作用的過程,領會控制變數法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對物理的熱愛。

  【教學重點】

  探究阻礙作用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大小的關係。

  【教學難點】

  會用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設計“探究影響阻礙作用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課本、自主設計的PPT課件、多媒體計算機等。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鉤碼、毛巾、棉布、木板等。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1、提前把兩本書交疊在一起,找兩個學生到臺前來幫老師把重疊在一起的書分開。

  2、播放冰壺運動影片。

  3、提問為什麼兩本書不能分開呢?為什麼冰壺運動員的鞋底要用不同的材料呢?

  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其中的奧秘了。

  兩個學生到臺前來,手握書脊,向後用力拉書,學生會發現拉不開書,激發學生興趣。

  認真觀看影片

  學生會認為很容易就會把書分開,在看到書拉不開以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對冰壺運動有一定的瞭解,但是不知道運動員鞋底的材料不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體會阻礙作用

  1、請同學們伸出你的一隻手,按壓在桌面上,前後滑動,體會桌面對手的運動有什麼影響?

  2、同學們,現在加大手對桌面的壓力,再試一次,再次體會,有什麼感受?

  3、現在,請同學們用手壓著桌面向前,但是手相對於桌面靜止,再次體會桌面對手有什麼作用。

  4、同學們想一下,生活中哪些場景存在這樣類似的阻礙作用。

  5、我們發現這種阻礙作用,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請同學們想一下,兩個物體要滿足什麼條件才會有阻礙作用。

  桌面在阻礙著手的運動

  阻礙作用變大了

  桌面還是對手有一個阻礙作用

  洗碗、拖地、擦黑板、推桌子、洗臉、穿衣服、拔河、玩滑梯、搓澡

  (1)接觸並擠壓

  (2)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3)接觸面粗糙

  動手操作,體驗滑動時受到阻礙的情況,為認識阻礙作用奠定基礎。

  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符合循序漸進的規律,符合學生髮展的認知規律

  阻礙作用的影響因素

  一、阻礙作用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阻礙作用大小的影響因素進行猜想

  (1)可以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小實驗,比如橡皮、一次性手套、鉛筆、鉛筆袋等;

  (2)還可以根據生活經驗進行猜想。

  板書猜想

  二、實驗探究

  1、提供器材:

  A組:彈簧測力計、鉤碼、木塊、毛巾、棉布。

  B組:粗糙程度不同的滑塊、木板、彈簧測力計。

  我們猜想的因素有這麼多,在實驗的過程中採用什麼實驗研究方法?

  阻礙作用的大小用什麼測量呢?

  彈簧測力計能直接測出阻礙作用的大小嗎?

  2、組織學生討論:

  (1)如何測量阻礙作用的大小?

  (2)物塊要滿足怎樣的運動條件?

  (3)研究實驗方案並設計表格

  把猜想分到不同的組,左邊的組:探究阻礙作用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積的關係;右邊的組:探究阻礙作用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的關係。

  我們對物塊進行受力分析:重力和支援力是一對平衡力相互抵消,拉力和阻礙作用想要相等的話,物塊需要做勻速運動。

  3、宣佈開始實驗

  指導某組學生採用固定木塊的方法進行實驗,並拍攝影片,傳到大螢幕上。

  4、實驗結束,找學生說實驗結論

  板書:壓力越大,阻礙作用越大;接觸面越粗糙,阻礙作用越大。

  5、在剛剛的實驗過程中,我發現好多組的同學都遇到一個問題:不容易控制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做勻速運動,大家是不是都遇到這個問題了?怎麼解決呢?

  既然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不容易控制,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把彈簧測力計和木塊固定,拉動木板?

  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木塊靜止,合力為零,木塊受到的阻礙作用和拉力相等,即便木板沒有勻速運動,阻礙作用和拉力也相等。

  7、大家說這組的方案好不好?能夠想到這個方案很棒,為了減小實驗的誤差,我們還可以在這個方案的基礎上做哪些改進呢?

  8、同學們想一下,在剛剛的實驗過程中,彈簧測力計水平放置,有沒有向下的運動趨勢?為什麼?

  既然彈簧測力計水平放置有誤差,那我們要怎樣放置呢

  9、展示改進的測量阻礙作用大小的教具。找同學上來幫助老師完成實驗。

  學生提出猜想並說明依據

  猜想一: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猜想二: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猜想三:與接觸面積有關

  猜想四:與運動速度有關

  阻礙作用

  回答:控制變數法

  回答:彈簧測力計

  回答:不能

  根據二力平衡知識提出測量拉力的大小就可以求出阻礙作用,實驗過程中要求勻速拉動木塊。

  進行實驗操作,收集資料。分析實驗資料,得出結論。

  實驗報告

  不同接觸面積

  彈簧測力計示數/N

  不加鉤碼

  加一個鉤碼

  加三個鉤碼

  平放

  側放

  不同接觸面

  彈簧測力計示數/N

  速度快

  速度慢

  木塊

  砂紙毛面

  砂紙鉤面

  學生回答:

  阻礙作用的大小與壓力有關,壓力越大,阻礙作用越大;

  阻礙作用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阻礙作用越大。

  阻礙作用的大小與接觸面積和速度無關。

  回答,彈簧測力計有向下的運動趨勢,由於自身重力的影響。

  回答可以把彈簧測力計豎直放置。

  發散思維

  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來回巡視,注意指導學生正確實驗,解決實驗中的問題。

  鍛鍊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

  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改進實驗方案。

  師生互動,歸納總結實驗結論:

  接觸面粗糙程度越大,阻礙作用越大;壓力越大,阻礙作用越大。

  勻速拉動物塊有難度,學生們都會遇到這一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一步步突破這一問題,減小實驗誤差。

  探究阻礙作用的方向

  阻礙作用的方向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來一起探究一下。組織學生按要求體驗阻礙作用的方向

  (1)手按毛刷,讓它在靜止的木板上向右運動。

  (2)用手按住毛刷不動,讓木板向左運動。

  (3)用手按住毛刷不動,讓木板向右運動。

  教師巡視,用手機拍攝一組學生的資料,傳到螢幕上。

  透過剛剛的體驗,你們得出阻礙作用的方向是什麼?找拍攝組的那組學生回答

  板書:阻礙作用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學生可能會回答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小組合作按要求完成體驗,並填寫表格

  牙刷底部彎曲方向

  受力方向

  牙刷運動方向

  牙刷相對木板運動方向

  回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在第二組實驗中,毛刷沒有動,但是它相對於木板向右運動,毛刷受到的阻礙作用向左

  學生實驗過程利用手機投屏到大螢幕上。

  毛刷的形變十分明顯,透過實驗,能夠很直觀的看出毛刷的受力方向,從而分析出阻礙作用的方向,結合毛刷和木板的運動情況,分析得出阻礙作用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如何增大和減小阻礙作用

  1、是不是所有的阻礙作用都對我們有害呢?

  2、哪些阻礙作用對我們是有害的?

  3、能不能用剛剛探究出來的實驗結論想出增減阻礙作用的方法?

  4、提問學生如果汽車雪地裡打滑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5、播放影片片段:保安大叔用掃把解決汽車雪地裡打滑。

  6、生活中還有哪些增減阻礙作用的例項呢?

  7、播放影片增減阻礙作用的影片

  8、找學生總結增大和減小阻礙作用的方法。

  列舉有益阻礙作用的例項。

  擦黑板、腳踏車剎車、鞋底與地面的阻礙作用、橡皮擦與紙的阻礙作用、削鉛筆時筆與刀片的阻礙作用、擰瓶蓋手與瓶蓋的阻礙作用。

  列舉有害阻礙作用的例項。

  人拉物體時物體與地面的阻礙作用、機器零件之間的阻礙作用造成機器的損耗、粉筆與黑板的阻礙作用造成黑板的磨損、滑雪時滑雪板與雪面的阻礙作用。

  回答兩種增大阻礙作用的方法: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兩種減小阻礙作用的方法: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阻礙作用:

  (1)增大壓力

  (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阻礙作用:

  (1)減小壓力

  (2)減小接觸面粗糙程度

  (3)滾動代替滑動

  (4)接觸面分離

  從生活中的例項入手,讓學生們自己總結增大和減小阻礙作用的方法。

  課堂檢測

  1、大螢幕展示腳踏車各部分名稱,找出哪些部位存在阻礙作用,分出有益阻礙和有害阻礙,並回答是如何增大和減小阻礙作用的。

  2、組織學生討論,如果沒有阻礙作用會怎樣,播放影片。

  3、我們可不可以給這個阻礙作用起一個名字,同學們有沒有好的想法?

  我們就把這個阻礙作用稱為摩擦力。

  細分三種摩擦力

  我們剛開始上課時兩本書的書頁之間的阻礙作用是什麼摩擦?冰壺在運動的過程中受的摩擦是什麼摩擦?

  利用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輪胎和手把上刻有花紋,是透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阻礙作用;

  (2)腳踏板凹凸不平,是透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阻礙作用;

  (3)在鏈條部位加潤滑油,是透過使接觸面分離,來減小阻礙作用;

  (4)剎車時用力捏閘,是增大壓力來增大阻礙作用;

  (5)車軸處裝有滾珠,滾動代替滑動來減小阻礙作用;

  (6)車輪做成圓形是用滾動代替滑動來減小阻礙作用;

  書頁之間是靜摩擦力

  冰壺是滑動摩擦力

  當堂鞏固

  課堂總結

  1、阻礙作用的方向

  2、阻礙作用的產生條件

  3、阻礙作用的影響因素

  師生互動。學生總結,教師整理歸納。

  課後作業

  1、觀察家裡面哪些地方有阻礙作用,是有益阻礙作用還是有害阻礙作用。

  2、利用網路,學習邁克爾傑克遜的太空步,並思考以下問題。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產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3.知道摩擦的利與弊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養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透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培養一定的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法:透過直觀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運動,感覺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點;

  探究法:透過探究活動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準備 木板、投影儀、毛巾、棉布、木塊、砝碼、彈簧測力計、摩擦力演示儀等;

  課時安排 1 課時

  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播放影片:NBA籃球場上兩名球員相撞後在地板上長距離滑行的影片

  2.觀看圖片:老師在學校塑膠草坪打球及滑到後膝蓋受傷的照片

  3.提出問題:老師腿受傷是什麼惹的禍?——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一、摩擦力

  1.學生活動: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談談感受。

  2.對照上面的活動讓學生試探性歸納摩擦力的`定義,教師可提示性提問:

  (1)談某個力至少需要涉及幾個物理?

  (2)是否需要接觸?

  (3)摩擦力有什麼作用效果

  3.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實質:

  活動:透過展示用顯微鏡不同倍率放大後的手背的照片,說明摩擦力的實質是由於接觸面間的凹凸不平產生的

  備註:觀看影片,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

  設計小實驗,讓學生體驗摩擦力,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猜想:

  透過前面展示的老師在籃球場上膝蓋受傷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動體驗,結合生活例項讓學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與接觸面所受壓力

  (2)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與接觸面的面積

  (4)與物體運動的速度

  (5)………

  2.設計實驗

  (1)怎樣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活動:根據手中的器材(木塊、砝碼、棉布、長木板、彈簧秤),由學生自行設計一個測量摩擦力的方法。

  實驗方案: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木塊,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由彈簧秤的示數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設計實驗:

  思考:怎樣驗證接觸面所受壓力大小與摩擦力的關係?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摩擦力的關係?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面積與摩擦力的關係?

  想一想:要用到什麼科學方法?

  備註: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猜想

  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3、動手完成實驗

  主要設計表格參考:

  表一: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

  備註: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學生完成實驗資料記錄

  4、實驗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粗糙程度一定時,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備註: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資料,得出結論

  三、摩擦與我們

  問:你認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嗎?

  答:有利有弊

  問:怎樣減少有害摩擦;怎樣增大有益摩擦?

  說一說:汽車在冰面上打滑,我們可以怎麼辦?

  考一考:以下是駕照交通規則考試的一道試題:

  動腦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長方體木塊和鐵塊各一個,現想探究木塊和鐵塊的下表面誰更粗糙,請你只利用一個量程滿足實驗要求的彈簧測力計,,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試給出實驗的設計方案。

  備註:提出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學以致用。

  四、收穫了什麼?

  1、什麼是摩擦力

  2、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五、練習

  書本動手動腦學物理

  備註:教師進行小結,回顧本節課的內容。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3、知道在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

  4、能舉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生活例項瞭解摩擦現象的普遍存在,並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透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3、透過實驗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培養學生的資訊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聯絡實際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養成勇於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認識科學知識和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願意服務社會的意識。

  3、透過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善於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設計理念】

  對於摩擦現象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這一認知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和過程,瞭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實現學科核心向學生核心的轉移,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透過具體事例將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實現STS教育。

  【教學準備】

  摩擦力教學自制課件;彈簧測力計、木塊、鉤碼、毛巾、木板、砂紙、兒童腳踏車。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生活情境:請幾個同學到前面分別用纏了皮筋和沒纏皮筋的筷子夾彈子看誰夾的快。

  問題情境:利用課件出示問題汽車關閉發動機後為什麼還能前進?最後為什麼又會停下來?(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資訊去分析問題,提出解釋。引出摩擦現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興趣提出問題什麼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課件出示: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在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組織學生討論下列問題理解摩擦力概念

  1)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是什麼?

  2)摩擦力產生在什麼地方?

  3)摩擦力向什麼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麼?

  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後總結得出結論:(只有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時才會在接觸面上產生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總是阻礙相對運動的產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透過課件和課本插圖以及遊戲:讓一名同學分別拉一個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學比較拉力的大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並在黑板上展示)

  2)小組討論實驗方法(引導總結:控制變數法)設計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變因素變化因素摩擦力實驗結論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粗糙程度

  運動速度

  接觸面積的大小

  3)實驗探究、蒐集證據

  首先師生共同討論後由教師演示壓力大小對摩擦的影響,由學生觀察實驗資料填入表格全班討論寫出結論,然後由不同學生小組(每組4人)在講臺上給全班同學演示其他因素對摩擦的影響(其中一人專門作講解,一人記錄)小

  組討論後由一人將結論寫進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與論證交流、評估

  組織全班同學對黑板上的實驗資料和結論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對同學前面的猜想正確的用紅筆打√錯誤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

  1)問題的提出:通過冬天在結冰的路面上行走人為什麼容易摔倒?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問題和將粉筆橫放與豎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課本上觀察現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科學世界”。

  2)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方法。

  3)全班總結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鞏固和提高

  1)如下圖中汽車正在水平向右運動,當車上的箱子從車廂前部向中部滑動時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無)摩擦力,箱子和車廂____(有或無)若有則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下面那條措施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

  A、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

  B、腳踏車緊急剎車時用力捏閘

  C、汽車輪胎上有很多花紋

  D、北方下雪時,常在道路上灑些灰渣

  3)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槓之前總要在手上塗些鎂粉,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槓上做迴環動作時,握槓不能太緊,這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師生共同研究腳踏車(教師把兒童腳踏車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觀察腳踏車構造,自主提問,解釋加深知識理解)

  六、交流、評估與小結

  小組討論交流本節課的收穫與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分類。

  2)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業佈置

  1)工人在用油桶運油時總是將油桶放倒向前滾動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2)腳踏車氣不足的時候為什麼騎起來費力?

  3)寫一篇科學小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考慮到科學探究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基礎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師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師演示然後再由學生小組進行探究最後形成結論。然而透過教學過程發現學生的設計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計,只要引導得法,透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完全能夠完成實驗和探究過程。在後來給其他班上課時我沒有再演示而讓學生小組完成全部探究過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更加高漲。這我又聯想到在前面一章的複習中我嘗試讓學生依據課本上的章節提示問題和黑板上的補充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師引導複習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由於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太多而不敢過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從而制約了學生的進步與創新。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過程和方法:

  ⑴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

  ⑵能夠做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⑶能夠設計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實驗

  ⑷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力的研究結果

  2、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

  ⑵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

  ⑶知道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探究精神

  ⑵對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感興趣

  ⑶認識到摩擦力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也存在著負面影響,形成利用摩擦力為人們服務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準備:

  教學光碟一張、多媒體電腦一套、液晶投影裝置一套、PVC管材13套、銼刀13把、砂紙13張

  三、教學過程:

  1、錄影引入,激趣導思

  ⑴觀看兩遍錄影。

  ⑵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⑶發現摩擦現象。

  ⑷引導學生髮現摩擦現象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經過這一部分的引導,學生聯絡上了一些自己曾經切身體驗的生活細節,雖然還不是所要探究的內容,但是經過這個步驟學生已經漸漸進入探究情景,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明確意識今天所要探究的問題。學生的第一次觀察通常是不夠充分的,因此繼續引入第二次觀察,並且提示他們所要注意的內容,讓他們更加明確地帶著問題去觀察。)

  (從這一段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小學生的觀察過程中,形象思維成分較多,從觀察到聯絡實際,處處體現形象思維,尤其是對摩擦所產生聲音的描述更是維妙維俏,學生能說出這些聲音,其一是因為有平時生活的切身感受,其二說明他們對將要探究的問題充滿興趣的,這正是我們繼續進行教學的著力點。第二次觀察完成後,我們已經可以對學生明確我們今天所要探究的問題了。)

  2、引導學生明確所要研究的問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摩擦力”

  [板書:“摩擦力”]

  3、引導學生了解產生摩擦力的條件

  ⑴師:我們剛才討論了很多摩擦力的現象,我們能不能從中總結出,摩擦力的產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

  ⑶引導學生討論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①需要兩個物體。

  ②兩個物體要緊密接觸。

  ③兩個物體要有相對運動趨勢。

  (這一段教學說明對於四年級的小學生而言,要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是困難的,他們在這一個階段必須克服兩個困難:一是思維跨越的困難,二是語言表達的困難。所以,這個階段的教學急不得,一定要把握好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慢慢引導學生,幫助他們克服思維的困惑,手把手地教會他們將一個自然現象或是科學過程表述出來。而表述這一過程的載體就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這個需要他們進行探究的環節。我們可以發現,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基本達到了要求,這是當前科學教學的一個難點。難在什麼地方呢?一是得真正把握好知識和技能與過程和方法之間的聯絡,二是得真正把握好教學規律,不能急功近利。)

  4、實踐探究,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條件有關係

  ⑴將pvc管比作“成龍”。

  (滲透模擬實驗的探究方法,從錄影向實驗材料遷移。)

  ⑵想辦法讓管子從滑道上滑下來是不會滑得太快。

  ⑶引導學生討論。

  ⑷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實踐。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麼條件有關係。

  ⑸滲透對比實驗的科學探究方法:

  ①對比實驗所採用的材料是不是相同的?為什麼要採用相同的材料?

  ②兩個滑道的坡度是不是相同的?為什麼要採用相同的坡度?

  ③為什麼管子要同時放下來。怎麼放才可以做到“同時放”?

  ④你發現了什麼現象?

  ⑤什麼條件是不相同的(只有管子的粗糙程度不相同,其他條件都一樣),這種實驗我們稱為對比實驗,對比實驗是我們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⑥一次改變多個條件行不行?

  ⑦引導學生反思,應該採用什麼樣的實驗方法才可以——加深對比實驗的認識。

  (以上為教學的主要部分:一是借研究摩擦現象滲透對比實驗的實驗方法。以前我們教實驗方法多是直接告訴學生實驗的名稱,在學生實踐的過程總是手把手地教,生怕學生遺漏了什麼“重要環節”,學生實踐的過程還要反覆“告訴”學生這是“對比實驗”。

  我想,認識“對比實驗”不是一、兩節課可以完成的,應該把這個認識過程當成一個“系列的教學”,然後在每一節實踐課的每一個實踐過程加以認真引導,科學的教學過程不能“心求通而未知其意”,應是“心求通而欲達其意”。從以上教學過程可以發現,透過對教學環節的“細節量化”,學生能深刻了解“對比試驗”的實踐意義、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這樣教比直接“告訴”學生效果好多了。對於我們的教學物件而言,他們只不過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對比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在他們的學習階段至少還得接觸十年,那麼我們更該給他們設計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讓他們充分地理解這種實驗方法。

  有的教師說,學生已經懂得將pvc管磨粗可以增大摩擦力,那教師還有什麼可以教的?我認為其實不然,一是我們本來就不可能“教”會學生科學;二是學生懂得把管材磨粗不一定代表理解了摩擦力大小與物體粗糙程度之間的關係;三是對於這個教學環節,其重點在於如何運用教材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不在於知識本身。小學科學教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叫做:“行雖微而旨趣遠,出雖淺而寓意深。”我們正是要透過一些通俗淺顯、方便易得的東西,促使孩子去探究、去鑽研。從中滲透現代的、先進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寓有深意,這樣才能對未來的科學人才的成長施加良好的深遠影響。)

  5、聯絡生活事例,運用所學改進生活用品。

  ⑴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一些類似的現象呢?

  ⑵展示生活中的圖片。

  ⑶找一找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徵。

  ⑷為什麼這些物體的表面要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狀?

  ⑸引導學生多尋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

  ⑹玩陀螺。

  ⑺講一講玩陀螺的體會:陀螺的哪個部分要增大摩擦,哪個部分要減少摩擦?

  ⑻利用所學聯絡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改造。

  高中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9

  知識目標

  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能在簡單的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最大靜摩擦力;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能力目標

  1、透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以及摩擦力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透過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別對比,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摩擦力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規律.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兩個互相接觸且有相對滑動或的物體,在它們的接觸面上會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摩擦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兩個物體相互接觸,當有相對滑動的趨勢,但又保持相對靜止狀態時,在它們接觸面上出現的阻礙相對滑動的作用力

  3、兩個物體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成正比.

  4、動摩擦因數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

  5、摩擦力的方向與接觸面相切,並且跟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6、靜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靜摩擦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課的內容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兩部分.重點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透過演示實驗得出關係.

  2、難點是在理解滑動摩擦力計算公式時,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時,學生往往直接將重力大小認為是壓力大小,而沒有分析具體情況.

  教法建議

  一、講解摩擦力有關概念的教法建議

  介紹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時,從基本的事實出發,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使學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於摩擦力的內容是本節的難點,所以在講解時不要求“一步到位”,關於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透過實驗、學生討論來理解.

  1、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和生產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讓學生思考討論,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靜止的物體一定受到靜摩擦力;

  (3)、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受到靜摩擦力;

  主要強調:摩擦力是接觸力,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即在運動中也可以充當動力,如傳送帶的例子.

  二、有關講解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教法建議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物體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跟物體間的正壓力有關;但和接觸面積大小無關.注意正壓力的解釋.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