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五篇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五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五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五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3頁例4,做一做,練習三1、2、題。

  教材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之上的。為此,教材中把對除法的初步認識設計在平均分的後面。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而我所說課的除法是在此基礎上的昇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教材中特別注重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創設一個生動的情景,有利於學生很快地進入課堂。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來編寫內容,先比較抽象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再到具體地寫除號、除法算式以及讀除法算式等等。

  學情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為此,教學時要藉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瞭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例項,透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於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在明白“平均分”含義和會平均分的基礎上,認識除法,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教學重點:

  認識除法,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方法:

  遊戲參與法,動手操作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盤子。

  再出示題目: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每盤可以放幾個?

  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是什麼意思?(強調每盤要放同樣多)

  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後彙報分的結果。

  小結: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裡,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

  教師:像這樣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或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屬於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上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那今天我們學習除法,除法的符號是“÷”。

  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出示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每盤放幾個?”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

  ①要分的竹筍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後面。

  ③每份是幾?(是3)把3寫在等號的後面。

  教師一邊說一邊板書:12÷4=3

  ④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剛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⑤教師: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並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說一說。

  3、出示:15÷3=5

  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5除以3等於5)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這一節課學了什麼?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3頁的做一做。

  透過讓學生平均分、寫算式,再次體會除法的意義和鞏固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2、完成教科書第15頁練習三的第1、2題。

  練習時,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同時,注意採用“開火車”“接力賽”“抽卡遊戲”不同形式組織練習,讓學生在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掌握知識。

  四、全課總結

  五、佈置作業:

  課本15頁的第3題,先擺一擺。

  板書設計:

  除法

  12÷4=3

  ↓

  除號

  讀作:12除以4等於3。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五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讓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②、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①、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②、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德育目標教育學生要禮貌待人。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課件、紙條、磁鐵

  學具:數字卡片、小棒

  四、教學過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分東西,透過分東西學習新本領,好嗎?

  動手實踐一:

  ⑴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學生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⑶學生彙報

  提問:誰願意說說他是怎樣分的?(學生說,教師板書,在學生說的時候注意鼓勵有創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師指著上面四種分法提問:這四種方法中有一種比較特別,你們發現了沒有?

  ⑸請學生說,並說說為什麼不一樣?

  ⑹教師歸納指出:最後一種分法中每份的數字卡片數同樣多,都是4張。(教師板書:同樣多)

  2、引入

  動手實踐二:

  ①、教師明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檢查、指導;

  ③、請一名學生上黑板把8個磁鐵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樣多;

  ④、學生分完,教師提問: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是幾個?教師指著學生分的磁鐵說: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方法叫平均分。(教師在磁鐵下貼出紙條,學生齊讀一次)

  2、探索新知

  1、學習例2

  (1)、創設情境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創設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隻小動物來到老馬家作客(課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隻小動物),老馬非常熱情的招待他們,拿出6個又大又紅的桃子(課件出示6個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見了都饞得直流口水,老馬心裡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這三個小鬼一定會吵翻天,所以老馬想請我們206班的小朋友幫幫忙,把桃子分好,不過在動手之前有兩個問題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個桃子分成幾份?(當學生說3份時,教師出示3只盤子)②、該怎樣分?

  (2)、動手實踐三: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數字卡片代替桃子動手分。

  (3)、觀看動畫演示分桃子的過程

  教師:在同學們分的時候,老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馬是怎樣分的。(課件演示第一次分的過程)提問:每盤放了幾個?分完了嗎?繼續分。(課件演示第二次分的過程)提問:老馬分了幾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盤放幾個?還剩幾個?第二次每盤又放幾個?

  (4)、動手實踐四:

  現在請同學們學老馬的樣子分一次?

  (5)、學生上臺演示分的過程

  教師:誰願意上臺分給大家看?(用磁鐵演示)

  (6)、教師歸納小結:把6個桃子放在3個盤子裡,每盤放的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做。

  2、學習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①、除號

  表示除法的運算子號叫除號(板書:÷),先寫橫,橫要寫平,然後上下各一點,兩個圓點對齊。

  ②、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把要分的東西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3寫在除號的後面,除號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個,2寫在等號的後面。(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整道算式讀作“6除以3等於2”(板書,全班齊讀一遍),學生讀“8÷4=2”進行鞏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書,學生齊讀),學生說“8÷4=2”的意義。

  3、形成練習

  (1)、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一小題

  ①、讀題,理解題意

  請一名學生說說題目要求我們做什麼?

  ②、動手實踐五:

  學生根據題意進行操作並填出算式。

  ③、觀看動畫

  學生觀看動畫演示分小棒的過程。提問:總共分幾此?第一次每堆放幾根?

  ④、指導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幾根該用12除以幾?等於幾?

  為什麼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麼意思?除號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

  (2)、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二小題

  ①、學生獨立做

  ②、集體訂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幾根該如何列式?12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

  ③、比較一、二兩題

  為什麼第一小題是除以3,而第二小題除以4?

  (3)、做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4、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透過分東西學習了什麼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課堂作業

  做練習十二的第一題

  6、板書設計(略)

  五、教學設計說明

  1、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透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透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①、讓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

  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②、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③、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④、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⑤、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透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教學設計

  ①、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⑴、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

  ⑵、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

  ⑶、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⑷、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

  ②、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⑴、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透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透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後,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⑶、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著平均分,並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後,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後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五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3頁例1,練習五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

  2、經歷探索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瞭解用乘法口訣想商的思路。

  教具、學具準備:

  例1情境圖的放大圖,按練習三的第3題製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個學生準備12個○卡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

  1、說出得數,並說出用哪句口訣。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說一說( )裡的數是用哪句乘法口訣想出來的。

  3、把12個○卡片平均分一分,並寫出除法算式。

  請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寫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課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現例1放大圖,講述猴媽媽給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個問題:12個桃,每隻小猴分3個,可以分給幾隻小猴?

  請學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討計算方法。

  (1)引導:我們會用動手分一分的'方法解決“可以分給幾隻小猴”的問題。如果不動手操作學具,怎樣算出結果呢?請各小組探討計算方法。

  (2)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探討出的計算方法。

  (3)根據學生探討的情況,給予積極評價。並且,突出強調:可以用乘法口訣想商。

  3、嘗試用乘法口訣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個問題,並讓學生列出算式。

  (2)請學生用乘法口訣想:商幾?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想商的過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訣。

  (4)交流想商的過程。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幾相乘得12,因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練習

  1、練習五的第1題。

  依據畫面請學生解決“每個小朋友幾個氣球”的問題。讓學生說一說題意,再計算。

  2、練習五的第2題。

  (1)讓學生根據畫面資訊,完成填空。

  (2)讓學生獨立填寫除法算式。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並說出,用哪句口訣想商。

  3、練習五的第3題。

  按題意組織送信遊戲,說明要求:認真計算,商是幾,就投進幾號信箱。

  請每個學生當選郵遞員,並把“信”交給學生,讓學生完成送信任務。

  完成後,看一看每個信箱中的信,檢查是否都送對啦。

  最後,特別請學生觀察哪幾封信送進了1號信箱。並想一想,這些除法算式有什麼特點。促使學生髮現:被除數和除數相同,商是1。

  四、總結

  1、請學生談收穫。

  2、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共同探討了除法的計算方法。我們發現,可以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計算時,看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就用那句口訣求商。我們在送信遊戲中還發現,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這節課小朋友學會了不少新知識。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除法計算,我相信小朋友會有更多的收穫。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五篇4

  教材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景,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於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教學是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擺一擺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1、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總數分成同樣多的份數或每份同樣多。在總數中分走同樣多的幾部份,也就是幾個減數相同,這樣用除法計算比較簡便。

  2、在實際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義。透過擺學具我們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求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也用除法計算。

  3、透過看一幅圖,列兩個乘法算式和兩個除法算式的練習,溝通乘除法之間的聯絡。

  4、知道了除法的含義,記住了2~6的乘法口訣,那麼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就比較容易了。求商時,根據乘法和除法的關係,先想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訣。

  5、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與除法含義是緊密相聯的,除法的含義有兩種,一是把總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因此,除法應用題就有兩種數量關係。這兩種應用題的相同點都是除法含義,用除法計算,都已知要分的總數。不同點是其中的一個條件不同,問題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單位名稱也不同。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難點、關鍵:透過動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義。用除法計算應用題。能正確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五篇5

  教學目標:

  1、體驗資料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資料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透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學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透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並說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麼樣?你有什麼意見?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資料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裡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資料的方法。

  (2)出示統計表。

  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

  (3)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範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裡,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釋出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說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1)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說明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2)師:喜歡說明顏色的人數最多,那麼這個班訂做校服,選擇該種顏色,那全校選這種顏色做校服合適嗎?為什麼?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裡春遊。

  (1)要完成這張表格,你準備怎麼辦?

  地點

  植物園

  動物園

  遊樂園

  森林公園

  河濱公園

  人數

  (要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報名,彙報填寫等)並說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資料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採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強調資料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 )人。

  你最喜歡去( ),喜歡去這裡的同學有( )人。

  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 )人。

  我喜歡( )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 )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紅黃藍白

  顏色

  紅色

  黃色

  藍色

  白色

  人數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