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關於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關於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範文一: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六(2)班有學生43人,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透過“體驗”、“嘗試”、“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透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展。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從小學創造、從田野到車間、走近資訊時代、人類文明的足跡、我們去環球旅行。各單元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目標

  1、“從小學創造”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感受創造給我們帶來的益處,初步認識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理解什麼是創造,明白生活中創造無處不在,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樂於動手的好習慣,在生活中不斷提高創造力。

  2、“從田野到車間”這個單元教育學生了解工業、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與智慧;尊重工人和農民並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認識日用農產品及生活用品,探究這些用品的生產過程,知道農業、工業與生活的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工業、農業,感受工農業給人們帶來的便捷、快樂、幸福。

  3、“走進資訊時代”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感受現代通訊和現代傳媒與現代生活的密切關係,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現代通訊知識、技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嚮往。瞭解通訊方式的變遷,感受現代通訊的飛速發展,體驗科學發展給人類帶來的益處。瞭解通訊方式的變遷,感受現代通訊的飛速發展,體驗科學發展給人類帶來的益處。

  4、“人類文明的足跡”這個單元教育學生,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築、科技發明、文學藝術作品等在人類歷史上具有重要價值。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5、“我們去環球旅行”這個單元教育學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佈,感受地球之大。瞭解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瞭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對世界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用積極得心態去面對創造中可能遇到的失敗,並嘗試在失敗中汲取教訓透過創造活動,讓學生體驗創造帶來的快樂。

  2、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服務工農業將更造福人類的道理。

  3、瞭解並遵守網路使用道德規範,努力增強對各種資訊的辨別能力。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資訊,充分享受資訊帶來的方便和樂趣。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自我調控能力、節制能力。

  4、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築、科技發明、文學藝術作品等在人類歷史上具有重要價值。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5、透過探究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滿足學生求知的願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絡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另外,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絡,與社會生活的聯絡。要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品德與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為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可以注重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六、課時安排

  (略)

  【範文二: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1、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課程目標。

  2、教材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有機融合各相關學科領域的內容,積極探索綜合課教材編寫的體系、途徑和方法。教材內容的選材和呈現方式有助於啟發教師的思維,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進而幫助教師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3、教材編寫的內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此外,教材編寫還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城鄉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體現出範例式教材的特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六(5)班有學生59人,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透過“體驗”、“嘗試”、“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透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展。

  三、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年齡、學習興趣、實際接受能力以及所處的地域特點,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入手,以他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整合學習內容,力求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

  2、教材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

  依據邏輯關係,經過有機的整合,豐富和擴大了教學內容,突出了綜合學習的特點。此外,教材還特別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將目前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為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習活動的聯絡。

  3、圍繞一箇中心主題構建學習單元

  主題設計貫徹面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原則,儘量選擇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現實題材,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為學生所關注的問題。

  4、新穎獨特的呈現方式

  本套教材的編排方式新穎,透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在潛移默化間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於兒童親近和理解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採用此種呈現方式,既能夠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三、具體措施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絡,與社會生活的聯絡。要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品德與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為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可以注重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四、教學內容安排表

  (略)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