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
《乘加、乘減》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 1-5 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做好複習鋪墊。
學數學就是用數學,每一個新的知識點的學習,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基於此,我認為在教學新知時,先做好複習鋪墊還是非常重要的。本課複習時,我結合前面初步認識了乘法的知識上,讓學生看圖乘法列式。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讓學生口算乘法算式,並說一說用哪個口訣來計算得數的。而這兩部分內容正是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用到的知識。
2、解決問題,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運算順序,要讓學生知道並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學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計算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而是讓學生求生物組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要求先把同樣多魚缸裡的金魚先求出來,即34,再加上不同條數魚缸裡的1條金魚是13條,得出乘加的運算順序,先算乘再算加。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3、課件演示,解決難點。
看例題圖列出乘減算式並計算,學生理解上是有較大難度的。教材沒有特別要求這裡要列乘減,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難點正在這裡,可以拓展開來,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於是透過課件演示情景來簡化這一難點,教學中,我告訴學生在這之前,第四個魚缸裡也有4條金魚,這時一共有幾條,學生很容易得出有4個4條,即 44,接著說:後來從第四個魚缸裡送走了3條金魚,(課件演示第四個魚缸裡少了3條)現在有多少條。這時學生很快就知道從44裡去掉3條,得出 44-3這個乘減算式了。
不足之處:
1、難點知識還應多強調、多鞏固。如學會了看圖列乘減算式後,應多練習一題加以鞏固。
2、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缺少童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最佳化數學課堂,最佳化自己的思想。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2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演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在教學中,學生透過觀察主題圖發現可以列式為3+3+3+2=11,33+2=11,也就是當若干份中有一份與其它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個,第4棵為什麼只有2個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3個,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個,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1=11。學生能夠想到比4個3少 1。也就是說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同時結合擺小棒幫助理解,邊擺邊說擺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後,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學生都明白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
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最後,我設計了富有開放性的、創造性的題目,發散留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的,也是我今後該努力的方向。還有在課堂上對差生的關注不夠,差生沒有充分參與,好學生又特別愛表現。。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3
本節課學生要會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乘加、乘減算式的含義,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能根據圖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聯絡具體情境理解運算順序,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難點是能在計算乘加乘減式題中發現規律,並能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演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下面我談幾點對本節課的反思:
本節課利用金魚一共有多少條來匯入,先出示3個魚缸,每個魚缸裡都有4條金魚,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條?”。這裡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尊重學生個性,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和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在接著出示一個魚缸,可是這個魚缸只有1條金魚,現在提出疑問現在該怎麼計算“一共有多少條金魚?”學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經驗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圖的理解,學生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乘減則是個難點,學生比較難想到,這時候需要引導,假設:最後一個魚缸也有4條金魚,就是4個4,可是其實魚缸裡並沒有4條金魚,所以要把多補的3條去掉。利用這樣的情境來理解乘減算式應該先算乘法,再算減法。這對學生思維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在這節課中處理的不夠妥當。有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其他題目中。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果園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氣清新,景色優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來了,主要的設計意圖就是學生結合主題圖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數學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與需改進之處:
1、學生動手計算偏少,大部分由學生口答。
2、在新授課講解從情境圖中引出乘減算式這一步驟時,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思考時間太少,這一難點沒有突破。對於例題中學生想到的可以補上3條金魚,其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上3條金魚,列出乘法算式,4×4,接著再去掉補上的3條金魚,這樣學生可能更好理解乘減的.這種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中,最後一盤只有2個桔子,也可以引導學生補上3個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補上去的3個桔子,最後列出乘減算式5×5-3=22。我想這樣是不是能更好的達到本節課“圖式結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練習環節中的摘蘋果遊戲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有待思考。例如:在練習中課設定貼紅星:每次貼3顆,1次,2次、3次,最後再貼一顆,然後讓學生列出算式。
4、乘減部分是本課難點,在這部分處理的太倉促。要是能進行乘加算式與乘減算式進行對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5、在果園情境圖中,在處理時要是分塊彙報更好,西瓜組,燕子組,梨子組,長頸鹿組。那麼這裡可設定超連結,譬如:學生提出西瓜有多少個?就可點選西瓜出示問題,學生列出算式後,再點擊出示算式。
6、教師說的偏多,應該將課堂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多讓學生說說依據情境圖來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
7、教師課堂語言有待提高,教師親和力不夠,課堂組織管理、教師板書設計有待加強。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4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為什麼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課一開始先複習乘法口訣和改寫算式,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充分運用主體圖,在學生觀察主題圖後,先讓學生提問題,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先自己解決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讓學生盡情地說出解決“還剩下幾個玉米?”的方法,學生透過分析、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這樣培養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從而找到最優的方法。
本節課練習題的設計比較有層次。先借助桃子圖讓學生從形象上去認識乘加乘減的方法計算,然後口算式題並說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讓學生充分牢記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迴歸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後,設計了富有開放性、創造性的題目,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選擇方法。在這個主動學習、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今後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注意評價策略這樣課堂才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