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春》教學反思 春 的教學反思

《春》教學反思 春 的教學反思

《春》教學反思 春 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教學反思 春 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教學反思 春 的教學反思1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作者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天,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為何美。同時利用多媒體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利用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有發現如下幾個方面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體課件的使用。

  2、春天各種美景的展示。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品讀。

  3、學生相互評價。

  但也發現了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

  1、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

  2、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農村七年級學生以前接觸多媒體比較少,因此學生的興趣有點過多的被課件吸引了。以後多用一些應該會好些。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個問題: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學生激情高起來的時候沒有能很好的調控好,使個別環節用的時間過長。使後面的.教學完成的不是那麼到位。

《春》教學反思 春 的教學反思2

  《春》這篇文章我上了三次,每次上法不盡相同,每次的感受和學生的反映也不相同。

  第一次上的時候我才是一個剛踏上講臺的新手。因是第一次教學生寫景的散文,那時著力於細,主要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培養學生(7139教育網)想象的能力。

  第二次教《春》時,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讓學生製作朗讀錄音帶,而在內客只作了粗線條的分析,學生讀得比較流暢,可是在寫作上反映的效果卻不及前次。

  這一次吸取了第一次教得細碎的教訓,又吸收了第二次朗讀教學好的地方,結合上學期對學生預習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採取了先讀——梳理文章思路——教師提供學習建議——學生學習討論——學生交流自學成果的方式來上課,其中我認為“提供學習建議”和學生的交流分析部分是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根據學習建議,學生按照組別自行選擇一段內容進行自學,感覺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都得到了鍛鍊,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春》雖然都是描寫草花風雨等自然景物,朱自清所採用的手法卻不雷同,既能抓住各種景物的特徵描寫景物,寫作手法與詞語的使用卻又顯得靈活多樣,而這些又是學生所要掌握的,因而我選取了各取重點的方法讓學生來學習。課件是這樣呈現的:

  建議你這樣來學習本文:

  1、建議你從作者用詞的角度來學習春草圖(找一找哪些字詞用得好?品一品這些字詞,並能從下文中找出類似用法的兩處例子)

  2、建議你從多個角度來學習作者描繪春花似錦的寫作方法(多角度:高低結合、虛實結合、色味結合、明暗結合,找出具體的句子)

  3、建議你從人的感覺的角度來學習春風圖(嗅覺?還有哪些感覺?)

  4、建議你學習抓住景物特徵來描寫景物的寫法(至少概括出春雨的三個特點)

  5、學習頌春部分時,先各用一個字來概括三個比喻句歌頌了春天怎樣的特點,再仿照課文中“春天像……”的句式造一個比喻句。

  因為有了這些提示性和可行性的建議,學生自學的效果較好,在交流的過程中還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比如講到“鑽“字時就有學生自己提出來說用“長”字型現不出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和生機勃勃的生命力;還有學生提出來說“春風圖”“春花圖”等只是相對來說,因為朱自清在寫花時還不露聲色的寫了風,寫春雨時就不露痕跡的寫了風,還有草啊樹葉啊,由此可見學生對課文思考還是比較深入的。

  作業之一是讓學生摘抄描寫春的詩句,因為課堂上學生只能背出一首寫春的詩歌——《春曉》,知識積累太貧乏了。第二個作業讓學生仿照一個小節來描寫夏天的雨,今天批改出來了,學生寫得挺好,抓住了夏雨的特點,我很欣慰。

  當然,今天大家給我評了課,覺得把朗讀穿插在分析中可能會更好,也有道理。

  一堂課要上得完美,難啊!

《春》教學反思 春 的教學反思3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揣摩、口味語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時,學習和借鑑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一.為了突破重難點,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如下:

  1、引導學生欣賞“春草圖”。

  2、要求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根據賞析“春草圖”的方法,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

  二.存在的問題:

  ①提出問題後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動腦筋思考,影響課堂的學習效果。

  ②對學生的點評不到位,偏於形式化,如“很好”、“不錯”。

  ③關注的學生群體集中在優等生上,對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對忽視,不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有所得。

  ④在學生自主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的時候,缺乏強有力的歸納與總結,思緒有些混亂,使得板書也不是很清晰明瞭。

  ⑤在以情帶讀,品味語言這一環節中,時間安排過於倉促。

  三.解決的辦法:

  ①旨在有條不紊地把握一堂課,合理地安排時間,使得在教師的穿針引線之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②教師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教材。

  ③教師不斷提高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有針對性地作出合理的評價、有利的引導。

  ④關注班級存在差異的各個群體,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⑤語文,重在語言的品讀,而誦讀是關鍵,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春》教學反思 春 的教學反思4

  講授《春》,感觸很深。我先透過堂激趣,讓學生說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的語言美——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的結構以後說: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了,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並說出你為什麼喜歡?有的說當天空下著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麼浪漫,有的說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麼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說他偷偷地從土地裡鑽出,多麼形象,多麼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於是教室裡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彷彿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導學生欣賞了最喜歡的段後,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開了對話,使學生在心靈互換中有了寫作的衝動,此時老師叫學生起和他們開始對話。

  泉水叮咚叮咚說:吧,你看這多美啊,有鮮花為我做伴,我們一路歡聲笑語……青蛙咕咕著說:快參加我們的電聲管絃樂隊,《春之歌》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

  鮮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語,教室可熱鬧了,學生在聯想及再造情緒的過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辨析作品表現的美與醜、善與惡,做到具體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闡述之,深奧者能淺顯之,含蓄者能說明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意識。

《春》教學反思 春 的教學反思5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寫景的典範之作。我原來在上這一課時,總是跳不出“教師分析,學生接受”的圈子。透過學習新課程,我決心跳出這圈子,從轉變學習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條好的路子。經過實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習,我要求同學們讀熟課文。一上課,我試著讓同學們集體背誦,本意是提高他們的興趣與信心,估計學生最多能背誦兩三段。沒有想到,學生們居然把課文全部背誦下來了。這樣以來,我與同學們一起很快把課文的整體思路梳理了一遍,學生的腦海裡有了五幅清晰的圖畫。然後分工協作:每個組負責一幅畫面,品讀、理解,之後在全班推薦。同學們熱情高漲,不一會就完成了。於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品讀。

  在品讀“春草圖”時,同學們能準確地分析“鑽”“偷偷”等詞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示力的句子。

  更讓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學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綠綠的”,人們就不應該在上面“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謎藏”。他說:“我們應該關愛生命,維護環境,課文中的那種踐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讓我覺得不太妥當。”同學們聽了,一致認為他考慮問題比較周全,也很多篇他敢於對課文提出異議的勇氣。看到如此活躍的課堂氣氛,我很欣慰,於是聯絡寫作時代背景,針對這一個問題給了學生恰當的解釋,同時肯定了這位同學思維的嚴謹。

  “春花圖”裡的幾個優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了。“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這句裡的比喻與排比手法讓學生很感興趣。“鬧”、“散”字的妙用也沒有逃出同學們的眼光。

  在品讀“春風圖”時,一位同學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這一句沒有提到風,怎麼放在了“春風圖”裡呢?經過考慮,一位同學解答了他的問題:“風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我們不可能直接來描寫風,只能透過其他的事物來寫春風,這一句寫的是聲音,是風把聲音穿到我們耳朵裡的呀!”這樣的解答同樣贏得了同學的讚賞。

  在小組互相學習推薦中,時間很快過去了,同學們意猶未盡。我想:下一節課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地方。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探究,研究問題。這節課我能充沛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鼓勵學生主動考慮、提問、作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髮明思維能力。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