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踏雪尋梅》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音樂《踏雪尋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踏雪尋梅》教學反思1
《踏雪尋梅》是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黃自先生創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首學堂樂歌,它短小精煉、意境高雅,運用了強弱對比、連音與斷音對比、附點與非附點的對比等多種表現手法,充滿情趣,朗朗上口,洋溢著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歡快情緒。現在反思如下:
一、值得肯定的教學環節:
1、教學匯入簡單明瞭。這首歌曲的教學重點是用富有表現力的聲音唱出歌曲意境。而要讓學生體會這一情緒比較難,所以我在備課時就簡單地以一段優美的音樂直接匯入教學,接著讓學生欣賞了一組雪景、梅花的圖片,言簡意賅,簡潔明瞭地就進入了歌曲教學。歌詞本身就是一首詩,所以我就以讀詩的形式來介紹歌詞,透過動畫圖片向學生簡單地介紹了歌詞的內容,讓學生了解了歌曲的創作年代以及作者的意圖,為學習歌曲做好了鋪墊。
2、教學重難點有效處理。我們在教學中碰到難點時,不能採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解決,而應該靈活機動,尋求最佳解決方案。歌譜有兩個前半拍休止的難點,在這教學環節中,我採用了節奏放大的教學方法,把8分音符作為單位拍,每小節分成4個拍點,用節奏點輔助教學,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在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事實證明,效果良好。接著在處理歌曲的時候,我找到了“力度與速度”這個切入點,這首歌如果改變力度與速度的話,效果會產生很大的變化,透過教學,學生更深入地領會了歌曲的意境,唱好了這首歌。
3、教學拓展比例合理。作為唱歌教學,必須有所拓展,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八年級的學生處於變聲期,長時間用嗓極易疲勞,二是本節課學習的歌曲難度不大,透過拓展開拓學生音樂視野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一節唱歌課中應有30-40%時間用於休息。我在課前請學生欣賞圖片,課堂後半部分安排學生欣賞一些主題為“雪”的歌曲,使學生用嗓得到了控制,又在不知不覺中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效果良好。
二、有待提高之處:
1、教學時間的分配有待提高。因為《踏雪尋梅》這首歌曲耳熟能詳、篇幅短小,學習起來非常容易,我在唱歌教學的時間可適當減少,更精練些,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於樂譜或二聲部的教學上,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合唱的樂趣,也可以在教學實踐環節的時間適當延長,讓學生的實踐活動再充分一些。
2、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參與有待提高。還是對學生的能力有所擔心,缺乏對學生的信任,所以在課堂設計上,主動性沒能完全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是教師在一味地灌輸,教師講的比學生多,教師動的也比學生多,沒有挖掘學生的潛質,應該努力引導學生去探索去實踐,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音樂《踏雪尋梅》教學反思2
《踏雪尋梅》是一首意境高雅,旋律朗朗上口的歌曲,這首歌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用輕快而優美的聲音演唱,從而體會歌曲所表現的一種高雅的意境和淳樸的生活情趣。而要讓學生體會這一情緒比較難,因此,在新授之前我做了一些鋪墊工作,比如我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用多媒體輔助手段讓學生欣賞冬天的雪景以及梅與雪朝相輝映的美麗場景喚起學生對冬天的喜愛。在新授過程中,我用極富感染力的歌聲進行對比範唱,讓學生用自己的音樂鑑賞能力分辨歌曲所選用的'適合聲音,有些地方我還會用語言及播放圖片讓學生去體會樂句所表達的音樂情感.
這節課主要是一堂歌唱教學課,在歌曲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點對歌曲進行處理:
1、歌詞的理解
歌詞很優美,本身就是一首詩,所以我就以讀詩的形式來介紹歌詞,再讓學生找出詞中的景物,然後出示課件件,用畫面向學生展示了歌詞的內容,讓學生形象直接地體會了解了歌曲的意境,為後面學歌做好了鋪墊。
2、斷音的練習
歌曲中的斷音記號,要唱的短促、跳躍、有彈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說出鈴鐺聲要清脆,有彈性,再出示斷音記號的解釋,練習用短促、跳躍、有彈性的聲音歌唱。再請學生比較怎樣演唱能表現驢兒的鈴鐺聲,透過唱法的比較,學生輕而易舉就掌握了。
3、難點的處理
歌譜中有兩個前半拍休止的難點。在這教學環節中,我採用了讓學生髮揮想象,進入情境,教師輔助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第一處休止符時,想象自己騎到驢背上,要調整好呼吸,一下跳上去再坐下來,果斷的唱出“驢”字;在最後一句休止符時,引導學生:現在有一朵正散發出陣陣清香的梅花放在你的前面,你情不自禁地聞一聞,聞花時快速地吸一口氣,深深地聞了花的香味,然後感嘆地唱出“好”字。事實證明,效果良好。我們在教學中碰到難點時,不能採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解決,而應該靈活機動,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4、力度的變化
在處理歌曲的時候,我找到了“力度”這個切入點,歌曲中的力度標記,會讓歌曲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透過教學,學生更深入地領會了歌曲的意境,更好地唱好了這首歌。
本課透過聽、學唱、演唱、課堂實踐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感悟音樂、理解音樂、表達音樂,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我歸納有三點:一是在語言上還考慮得不夠周詳,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拉遠了,有待加強;二是由於課堂上出現的一些臨時問題花去了一些時間,作為藝術課教學,必須有所拓展,預先準備了一首《紅梅贊》給學生欣賞,可惜沒掌握好時間,沒來得及進行這一環節;三是在教授頓音記號和力度變化的演唱時,方法有些呆板、無趣。
我會繼續學習,更留意出現的問題,避免在今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力求把音樂課上得更活更好。
音樂《踏雪尋梅》教學反思3
音樂教學應充分體現育人的功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熱愛生活和具有鮮活個體的搖籃。反思《踏雪尋梅》的教學,我認為本課的成功之處在於透過學唱《踏雪尋梅》,整個教學過程將學生從傳統的“唱會就行”的概念中轉化過來,給學生以最大的表現情緒,從而能夠完成演繹一首歌曲,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1、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激情。這堂課與冬季有關,透過學生口中的描述,冬季寒冷,百花凋零,但有一種花卻是傲雪怒放的,它就是梅花!再透過利用學生學過的古詩王安石的《梅花》進行過渡,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之所以要注意課堂環境這個因素,是因為優美和諧的課堂氣氛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審美活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創設情境對情感發展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先透過學生學過的王安石的古詩《梅花》引入課題《踏雪尋梅》,之後,運用了一句過渡語:“踏著皚皚白雪,聞著幽幽花香,真是別有一番情趣。聽,遠處傳來了一陣鈴鐺聲,一個小朋友正騎著小毛驢向我們走來,讓我們跟著他一起去踏雪尋梅吧!”創設出一個美麗的情境,引領學生隨著《踏雪尋梅》的音樂欣賞雪景,並對本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3、層層遞進,加深樂曲的情感體驗。本節課我透過“教唱-學唱-休止符的認識-會唱-表情記號的認識-演唱”讓學生明白會唱一首歌曲並不算真正的會,當你加上表情記號,加上強弱,加上情感再唱時,這才叫演唱!
4、拓展實踐,發揮想像力。在本課的最後,我請學生自由發揮想像,如果你想給這首《踏雪尋梅》加入打擊樂器伴奏的話,你會選擇什麼樂器?為什麼?你想表現什麼?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而且學生回答得都非常好,透過用打擊樂器伴奏,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歌曲的意境以及怡然自得的情緒內涵。
這節課我透過聽、學唱、演唱、課堂實踐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感悟音樂、理解音樂、表達音樂。較好地完成了原設計的三個教學目標,達到了預期教學的目的。不足之處是時間不夠,個別同學沒有充分的表現自己的音樂才能。在今後的各種音樂活動中,還要多給學生創設機會,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音樂教育,使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