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藉助於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透過把各種四邊形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從而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教材呈現的是四名學生小組活動時的場景,展示了三種不同的分法。最後還提出:“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說說你的理由。”“做一做”的第1題,是讓學生舉例說一說身邊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的;第2題是讓學生說出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菱形以及任意四邊形之間有什麼不同,進一步把握這些圖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點,特別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學生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小學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特徵、性質,對於小學生來講,都比較抽象的,也較難掌握。而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教學時,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教學目標:
1、能從各種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知道四邊形的特徵。
2、透過四邊形的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徵有所瞭解,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3、從形到物,加強學生空間想像的發散能力;從物到形,加強學生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的習慣。
教學流程:
一、開門見山,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徵
1、提問揭題,瞭解學生的起點。
2、辨析探究,發現四邊形的特徵。
(1)分類(是四邊形的一類,不是四邊形的一類)
(2)活動中利用圖形特徵突顯四邊形圖形的特徵:
小結:四邊形是平面圖形,是物體的一個面。(板書:平面圖形)
3、提問總結,鞏固四邊形的特徵
二、綜合應用,深入研究四邊形的特點
1、基礎練習:
(1)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2)找主題圖中的四邊形。
2、綜合練習:根據不同標準將四邊形進行分類。課件出示要求和圖形:
3、總結提升:
4、想象探究:
(1)從形到物,加強學生空間想象的發散能力
(2)從物到形,加強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的習慣
三、總結:今天有何收穫?
設計理念:
1.課堂設計以學生為本。
為了解學生起點,我曾做了課前調查,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於四邊形並不是一無所知,但也並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學生的認識存在差異。因此,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辨析探究活動中自我完善、修正對四邊形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透過研究四邊形的角、邊、各四邊形之間的聯絡等,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四邊形,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小學生學習數學不是讓其仔細地吸收課本上的或教師的現成結論,而應該是一個由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動的概念活動或思維活動的過程。在本節課中,我充分關注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注重交流,力圖讓學生在評價、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知,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課後反思:
1、整堂課比較滿意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是教學思路比較淺析。第二方面,在建立四邊形的概念時,探究比較成功,並以學生為主。
2、對於“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這個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所遺漏。學生對於“對邊、對角”這類語言的表達就會有所欠缺,當學習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時,學生表述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就會有困難,因此,課後需補上這一環節。
3、在細節上還要多關注。比如:當老師讓學生第2次分類時,學生完成練習紙上第2題,需首先在第一題是四邊形的圖形上標上序號,當時就出現了師與生標了不一樣的序號,導致在反饋時,溝通上產生矛盾。可以這樣改:事先在黑板了、練習紙上都標上統一的序號,第二次分類時,學生就不需要完成標上序號這一環節,在反饋時表達就不會遇上今天這樣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