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著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於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於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裡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著學生找到了“花”、“塔松”、“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來要讓課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後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啟用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裡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透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著問了:“美在哪些字裡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透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透過讀為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透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3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透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裡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透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著……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比如雪峰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4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裡的夏天有著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裡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讚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才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為什麼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為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裡漏下點點的光”,說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像——像——像——”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說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說那麼多的句子。在這一段裡,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為什麼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絡前面“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自認為,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