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範文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

  等式的性質,是在學生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並在小學已經學過了一些等式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發學習興趣

  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或減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驗證,培養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把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然後思考討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引導學生髮現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然後再讓學生把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結果怎麼樣?透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等式的性質發現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三、發散思維,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去說。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於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說一說,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透過“擺寫想說”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2

  《等式的性質》一課教材設計了四個觀察小實驗活動,分別探索等式兩邊同時加、減和同時乘、除的規律。在用算式表示實驗結果的同時,使學生知道“等式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為0),等式仍然成立”這一規律。

  由於等式的性質是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所以我在教學時給予特別重視,活動一、用天平直觀圖演示的操作,給學生提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交流自己發現的空間,切實理解等式的性質。活動二、用課件進行演示,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總結等式的性質。基礎訓練中,分別安排了在天平上填運算子號和數字,在課堂練習中填數的模擬解方程練習。練習時,讓學生看懂題目的要求,特別是第1題中的訓練題說一說是怎樣想的,也就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做的,打實基礎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做準備。

  本課講完之後,感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我認為運用圖片加演示進行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提出精煉的思考問題和適當的點拔會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緊湊的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更加順暢。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發言機會,暴露他們的思維,把思維留給學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注重了學生上課語言表述的規範與準確,書寫的工整。

  總之,數學教學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習題訓練時間,給學生消化和熟悉鞏固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時時提醒自己精講多練,儘量多給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3

  本課堂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今後學習解多步方程的基礎。在以前的教材裡,學生是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方程,這樣的思路只適宜解比較簡單的方程,而且和中學教材不一致。<數學課堂程標準>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和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出發,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能“等式的性質,會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關於等式的性質的內容有兩段,本課堂先學習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1、在直觀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歸納”的方式教學等式的性質。用天平呈現的直觀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兩邊發生的變化及結果,有利於學生的直觀感受。又在學生觀察、分析等式變化的基礎上及時抽象、歸納出等式的性質,使學生進一步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初步發展了抽象歸納能力。

  2、循序漸進地教學等式的性質。在引導學生髮現等式的性質的過程中,逐步推進:先從不是方程的等式過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個數過渡到減同一個數。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交流的能力與合作意識。

  4、有層次地安排了學生的學習活動。需誒小新知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同桌交流,再小組合作;在練習中,先是同桌互相檢驗,最後是獨自檢驗。

  5、重視了教師的示範作用。對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和檢驗方法,教師首先做出準確的示範,讓學生一開始就掌握正確的書寫格式,同時培養了學生認真書寫和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節有關於中小學銜接的數學課:等式的性質,在教學中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透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兩部。

  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質,採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由老師演示天平實驗,分別在天平兩側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並把實驗轉化為數學問題並列出數學式子,再讓學生所列的式子。提出問題:透過天平實驗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麼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的性質一和性質二,然後再把等式的性質抽象為數學的符號語言並表示出來。最後透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麼?

  第二部分是對等式性質的運用。透過兩個例題和兩個練習,揭示等式性質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後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回顧本節課,覺得在對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導致延遲了大概5分鐘下課。作為教師所演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在探索等式性質中用天平演示實驗之後留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並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後在訓練的時候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也略顯不足。

  2、教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老師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在課堂上對突發的事件處理不夠果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反饋。如在練習2中要求學生同時根據等式的兩個性質編一個新的等式時,學生的解答出現了多種結果,老師的點評和引導所花的時間過多(約5分鐘),打亂了下一步的安排。

  4、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5、對於性質的運用,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缺少學生板演的環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6、縮減了小組合作學習研討的時間,沒能體現小組合作的優勢。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