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題報告>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7篇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7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開題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1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教育研究》開題報告

  響水縣運河中學 孫光

  一、課題名稱及其界定

  課題名稱: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教育研究

  界定:“留守兒童” 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經商交由祖輩或親屬監護的未成年人,是近幾年我國研究者廣泛關注和研究的物件。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由於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以至於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也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一) 研究目的

  1.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課題的研究對我校留守兒童的成長特點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探索出適合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3.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而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舉措。

  (二)實踐意義: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高生活水平,重點關愛弱勢群體,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摸索出解決我校及周邊地區留守兒童問題的途徑、方法,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找準路子。

  2.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提供源泉。

  三、本課題研究的現狀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一)研究的現狀

  由於國外國情的差異,留守兒童比例較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並不十分突出,所以相關的課題研究基本沒有。

  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研究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但沒有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和探討。最近三年來,由於社會領域提出“關注弱勢群體”和教育領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等重要命題,於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成為科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問題。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縣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二)可能的創新之處:

  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動態成長檔案,透過對三年的成長軌跡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對留守兒童教育服務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透過課題研究,使教師教育理念得到昇華,學生得到較大發展,探索出農村中學留守兒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構建出課堂教學的模式。

  四、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一)理論依據:

  1.馬斯洛的“人的動機理論”把人的需要分五個等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後兩個需要是人的高階需要,是人發展的持久動力。

  2.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關於社會行動的主觀動機和客觀社會後果的分析中,創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負功能的概念。負功能使既定系統的適應或調整的可能性減少的結果,負功能有助於系統調整和適應的客觀結果。家庭環境和教育及家庭結構對於農村兒童社會化的進行也有正負功能。

  3.《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公辦學校為主,認真做好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切實落實收費‘一視同仁’的政策。要加強對以接受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及時解決進城務工農民託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後繼有人的重要保證。

  (二)實踐價值

  我校是一所鄉鎮的寄宿制農村中學,學校中留守兒童較多,所反映出來的學習、交往、甚至心理問題都比較多。首先,由於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加上學生自律能力較弱,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遲到、逃學、說謊打架等現象時有發生;其次,由於父母無暇顧及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留守兒童的情緒情感變化,留守兒童找不到傾訴的渠道,又缺乏正確的引導,因而許多兒童表現出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缺乏自信、焦慮自閉、悲觀消極……長期下來,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再次由於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大多數留守兒童出現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遇事容易焦慮緊張的現象。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學習、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進行此課題研究,探索留守兒童學習現狀及教育對策將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

  總之,透過本課題的研究,針對我校留守兒童的學習現狀,分析主要學習問題及成因,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並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開展以留守兒童學習教育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時,透過課題研究和實驗,培養一支骨幹教師隊伍。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和內容

  (一)主要研究目標:

  1.探索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的評價量標體系。

  2.提高教師教育學生的能力,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形成優良的校風和學風。

  3.找出解決“留守家庭”後顧之憂的對策,保障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人才培養不出現“斷代”而努力。

  4.開啟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研究一個新的突破口,構建切實可行的教育體系,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5.探尋和積累切合農村初中實際的、有特色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

  6.讓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構建盡一份力量。

  (二)主要內容:

  1.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現狀、形成原因、教育現狀的分析研究。

  2.農村初中留守守兒童教育與發展的途徑,可以從做人、做事、學習、交流、安全等多方面進行研究。

  3.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個案的研究: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培養他們自立能力、學習能力、社會實踐活動能力的教育。

  4.農村初中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研究:誠實守信行為習慣的培養研究;真誠待人行為習慣的培養研究;做事認真負責習慣的培養研究;正確交友行為習慣的培養研究;不善與人交際的行為習慣的矯正研究;良好的個人衛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研究;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的培養研究。

  5.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及排除的對策:人際關係的培養 ;健康心理的培養;自我認定意識的培養;關愛他人意識的培養。

  6.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節假日安全的培養研究:自救的培養研究;安全意識提高的培養研究;自愛、自控能力的培養研究。

  六、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步驟和主要措施

  (一)實施過程、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

  選定研究課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學習本課題相關的理論,對課題成員進行培訓。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和《課題實施計劃》完成課題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學校對全校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學業成績、父母情況和監護人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進行登記造冊,建立反應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資訊共通的工作程式。樹立班主任是關心留守兒童第一責任人的觀念,提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強化管理意識。

  (2)“留守兒童”心理發展中不健康的心理分析研究。留守兒童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在生理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產生了叛逆、厭世情緒。透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進行社會調查、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及心理諮詢室,便於留守兒童傾訴、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緒。

  (3)“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的道德品德差異與心理差異,對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學習成績進行分析。探究出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方法與途徑,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4)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途徑研究。孩子是未來、是希望,農村留守兒童更是以後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加快農村經濟建設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農村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必須認真討論研究,尋找一條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途徑。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對收集的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對結果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並總結出適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對策。推廣經驗,寫出研究報告、結題報告。準備成果驗收。

  (二)主要措施

  1.調查:現場走訪、問卷調查、文獻調查等。

  2.收集第一手資料、資料、事例,分析、整理資料。

  3.形成階段和最終研究成果:調查報告、論文、資料庫、留守兒童德育管理體制。

  七、完成課題研究的條件的分析

  首先,國家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為課題提供了社會背景條件,國內外已有的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他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許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經驗,也可供我們學習、參考和借鑑。其次,課題有一支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本課題組教師具有積極投身學校教育教學研究的意識和主動性,他們先後參與了學校的多項課題研究,許多教師透過行動研究,提高了自己教學能力,強化了教學研究的意思,提高了研究能力。可以說,組織的本課題研究組的成員具備了完成本課題研究的能力;由於我們的課題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動就是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因此,在課題研究的時間上,有了充分的保證。同時,課題有得天獨厚的實驗條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村初中,在發展的歷程中積澱了豐厚的校本文化,開放的觀念、對新事物的敏感與熱誠是我校教師重要的特色。前期學校開展的“讓愛伴我成長”手拉手關注留守兒童系列活動,已引起社會的關注,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另外,有著豐厚的資金保障。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培訓的行動研究思路,組織了一批腳踏實地、勤於鑽研的教師隊伍參與本課題研究,校領導親自參與研究,並在經費上給予全力支援。

  有了以上條件,加之本課題自身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課題的研究是完全能達到預期目的的。

  八、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響水縣運河鎮留守兒童現狀的第一手調查研究資料一套。

  2.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的實驗論文、案例研究成果。

  3.運河中學有關留守兒童教育教學建議。

  4.給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報告。

  5.區域內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有好轉趨勢。

  九、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組承擔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王生國,擔任本次課題的組長,在課題研究組要是全面負責課題的各項工作。

  孫光,擔任本次課題的主持工作,將協同課題組長負責課題的各項工作。

  鄧洪國,主要負責資料的收集和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朱從虎,主要負責資料的收集和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王國海,協同負責資料的收集和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宗開道,主要負責留守兒童的跟蹤調查工作。

  單以雲,主要負責對留守兒童進行青春期的心理輔導和思想教育。

  劉寶,主要負責留守兒童的資料整理、歸檔工作。

  高磊,主要負責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工作。

  王棟林,主要負責開展個案研究,撰寫結題報告。

  單康中,撰寫相關的研究個案及經驗論文等。。

  龔成兵,負責對留守兒童相關資料及個案、論文,圖片、影像資料等的收集和整理。

  楊琳,負責撰寫相關的研究個案及經驗論文等。

  全體課題組成員:在瞭解留守學生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撰寫研究個案及經驗論文等。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2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是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留守兒童近20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親情缺失,性格孤僻。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面臨挑戰。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研究發現,部分留守兒童性格行為上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行為失範,變得脾氣暴躁、任性、打架鬥毆等。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範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比較普遍。“當然也有部分兒童的心理行為發生令人欣慰的積極變化,生活能力和學習自覺性提高,自我約束增強,更富有責任感等等。”

  2、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暇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給孩子物質和對孩子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陋習,甚至導致了一些“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的產生。調查中,不想讀書,想自己去賺錢的留守兒童佔12%,他們並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

  3、不愛學習,不守規章。

  在農村,留守兒童委託監護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務繁忙,往往無法給予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幫助,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向委託監護人求得幫助的比例很低。這使得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比較嚴重,學習成績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務工尤其對年幼兒童的學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

  4、管理空檔,違紀成風。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5、監護不力,存在安全隱患。

  根據認知發展規律及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少年兒童處於身心發扎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髮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兒童”一旦失去或脫離家長適當的約束與科學引導,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很多少年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他們呢遇到突發事件時自救能力差,傷亡事故極易發生,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侵犯物件,極易遭受傷害。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由於國外國情的差異,留守兒童比例較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並不十分突出,所以有關的課題研究基本沒有。

  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主要是近幾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縣市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顯著增多,大多正在課題研究過程當中。

  (二)本課題與之聯絡與區別、預計有哪些突破

  1、主要觀點:

  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目的在於將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與社會轉型期少年兒童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區別開來,真實、全面地瞭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生活狀態,瞭解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分析留守兒童長遠發展趨勢和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趨勢,探索有效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的方法和手段,為學校和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資料和學術支援。

  2、創新之處

  (1)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學習問題及積極的應對。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本課題研究依託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以教學研究為主要陣地著眼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等各方面,力求探索出積極的應對方法,研究成果對於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2)提高留守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學習,會學習。運用行動研究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要注重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實踐中展開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注意邊研究邊總結,對實驗效果進行評估,調整方案,修改計劃,再進行研究。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好個案材料的積累、分析,進行個別指導。以活動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

  (3)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及時溝通,剖析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從深層次解決問題。小學階段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因此一定密切注意兒童的心理變化。尋找合適的監護人,並提高監護人的素質。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開啟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祖父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可以為孩子請家教,使其獲得個別化的教育,提高學習成績。

  (4)用愛心去彌補留守兒童因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大多處在小學階段,一般都是未滿14歲的少年兒童。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係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筆者認為,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培養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

  透過調查研究,對鄉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鄉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地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理論價值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依靠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力量很難徹底解決,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據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相關部門應集中展開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各方面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如上所言,社會要加強和完善農村社群教育組織或機構建設,充分發揮社群教育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作用,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互補共生,共同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

  4、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組負責任的研究水平和組織能力以及時間保證:課題負責人是一位年富力強的校長,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教育科研;

  他具有多年教學經驗,所寫的論文中,獲山東省一等獎一篇,二等獎兩篇;市縣級多篇,具有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2)參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時間保證: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是中青年教師,擔任班主任,是學校的骨幹教師,精力充沛,對教育科研具有較高的熱情,能保證課題研究的時間。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水平。

  (3)資料、裝置和經費來源:我校已經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制度,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經取得一定的效果。透過圖書或者上網查閱有關資料,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設定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的表現和思想,並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分析成因,設計對策。依靠學校現有裝置,校方給予大力支援。

  三、課題研究設計報告

  1、課題界定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係......”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出現了“心理疏導”字眼。這個新名詞的出現,昭示著我們國家已經開始注重關心人內心的感受,體現出我們黨對民眾心理健康的真切關懷,以及心理和諧對社會和諧建設的重要性。我們國家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目前呈現日益高發的勢態。80%的兒童青少年的疾患未被大家關注,以致延誤病情,帶來嚴重的後果。面對如此嚴峻的社會形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維護者,教師必須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況,是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研究目標分解與具體化)

  得到父母關愛,享受家庭溫暖,是每個小孩與生俱來不可或缺的權利。但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項基本權利的部分缺失。隨著離開父母的時間增加,留下來的孩子們也不可忽視的出現了許多問題,首當其衝的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本課題研究有助於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助於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有助於社會we穩定,有助於建立平安校園,和諧社會。

  課題研究的目標: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找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3、研究內容

  (1)本學區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研究

  (2)本學區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分析

  (3)本學區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原因

  (4)本學區留守兒童個案研究

  (5)本學區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4、研究過程設計(階段時間劃分、階段達成目標、階段研究內容、階段成果形式、階段負責人)

  (1)第一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月,為課題申報和理論建構階段。

  主要目標:召開課題組活動預備會議,開題論證會議,進行職責分工和研究預設,在課題立項之後尋求理論的指導與幫助。

  (2)第二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為全面鋪開階段。

  主要目標:各種資料的收集、各項研究實驗、案例的開展,摸索積累留守兒童教育的方法與手段。

  (3)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為驗收結題階段。

  主要目標:摸清我校留守兒童現狀,總結出留守兒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實驗研究,完成課題的結題。

  5、研究方法設計(對應研究目標、內容、過程進行某一方法的具體設計)

  (1)文獻研究法:蒐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瞭解我校、周邊部分學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3)教育實驗法:對我校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實驗研究,以便發現、驗證因果規律。

  (4)經驗總結法:對收集的資料和實驗研究成果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探求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案例研究法:選擇恰當的學生樣本,透過跟蹤調查、教育引導,摸索留守兒童教育的一般規律。

  6、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我校是山東省留守兒童教育基地,設施齊全,經費充足,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科研興校。在課題研究中,且取得了一定實效,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整個課題組的成員都曾參加過省、市課題研究,是我校的骨幹教師,具有豐富的德育工作經驗、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有足夠的力量能完成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確立研究制度。

  (2)加強課題組的理論學習。

  (3)加強研究中的合作與反思。

  7、預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以及預期完成時間)

  (1)留守兒童現狀的第一手調查資料一套。

  (2)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的實驗論文、案例研究成果。

  (3)給學校的有關教育教學建議。

  (4)給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報告。

  (5)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明顯好轉。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3

  “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展研究”是我校與瓦甸小學聯合研究課題。這一課題已於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為“xxx”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經過5個月的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代表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有關內容向各位作一個彙報。

  一、課題的提出

  “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展研究”是基於共生理論研究成果、針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勞動力流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數量進一步擴大,伴隨而來的“留守兒童”數量必將進一步擴大,“留守兒童”現象將會也必然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記憶體在。據有關統計數字表明:城鎮學校“留守兒童”約佔學校總人數30%,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約佔學校總人數的40%。而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僅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就近xx萬人,而且還有增長趨勢。“留守兒童”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為習慣,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和缺位,在成長髮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一些兒童內心產生嚴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為懶散,我行我素;一些兒童因心靈空虛而盲目尋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電子遊戲、賭博;有的甚至拉幫結派,打架鬥毆,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關注的現實問題。關注留守兒童是學校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需要。留守兒童身上明視訊記憶體在的監護權缺失、安全無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損、道德教育出現真空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學校全面育人目標的達成。關注留守兒童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教育部賙濟部長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曾指出:農村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和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依然嚴峻……從負面看,父母外出務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對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它最終會演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會影響農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長髮展,進而影響我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程序。

  共生理論是一種有助於促進留守兒童發展的理論。“共生”一詞的概念源於生物學,指不同種屬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國古老的中醫學說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學說”、“相生相剋”的“共生理論”。共生理論和方法在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開始應用於社會領域,主要是醫學領域、農業領域和經濟領域。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首先為西方社會學者們所提出。他們認為,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里,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識的人與生產工具的綜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因此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已經結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共同體。在此基礎上,西方的一些社會學家提出了一種“共生方法”的理論來設計社會生產體系,強調社會生產體系中各種因素的作用與關係。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共生理論”認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共生的本質是協商與合作,協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象的必然趨勢等。依據“共生”理論來看待和分析學校教育中的發展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影響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宏觀重大關係問題就是一種“共生關係”。如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家長、學生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協同進步,共同成長的共生體,三者之間是互惠互利,協同發展的。而作為共生體一部分的留守兒童群體完全有可能依據共生體的有效交往資源得以生存、轉化與協調發展。

  二、課題概念闡釋

  留守兒童是指遠離雙親或單親,多數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的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

  共生理論。“共生”一詞的概念源於生物學,指的是不同種群按某種物質聯絡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能量傳遞,從而能夠合作共生。共生現象不僅存在於生物界,而且廣泛存在於社會與經濟領域之中。“共生理論”認為: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共生的本質是協商與合作,協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象的必然趨勢等等。該理論強調種群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運用共生現象普遍性的觀點來看待人類社會中諸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關係,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些關係存在的客觀性,從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斷推進其向最佳化轉變,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展研究,就是學校基於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透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現狀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策略,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積極融入學校主流環境,獲得健康快樂成長的研究。

  三、研究現狀及研究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以共生理論觀照和分析、解決學校教育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尚屬新生領域。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已開始併產生了一些影響廣泛的成果,但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一般理論研究方面,而針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實踐研究是不夠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現狀的分析,但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還沒有較完善的方案出臺。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針對性矯治留守兒童問題,但從系統層面解決這一問題還鮮有涉及。本課題擬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借鑑共生理論,針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進一步的理論梳理和實踐探索,以探索適合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二)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

  共生理論下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過程就是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境、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1、開拓共生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新進展。

  2、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境。

  3、進一步探索出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4、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適應當前農村現狀的要求,對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新農村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基於共生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在學校,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實現教育目標,構建和諧校園。在家裡,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進農村家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構建和諧家庭。在社會,對促進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學校基於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透過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並探索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二)研究的內容:

  a、共生理論下的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研究。

  b、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現狀。

  c、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

  d、探索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三)研究重點:

  適合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研究力圖以“研究——嘗試——反思——生長”為研究模式,力圖在研究中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長。

  1.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學習。廣泛蒐集、學習,把握國內外教育教學關於共生理論、留守兒童研究的先進理論與成功經驗。

  2.現狀調查與分析。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對當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分析。

  3.探究試驗的實踐研究。在切實把握應然與實然狀態的基礎上,提出試驗方案,開展如問題留守兒童個案研究、留守兒童情感補償的實踐研究、留守兒童養成教育實踐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學業困難矯治研究等。

  4.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教訓,建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發展模式。

  六、研究安排

  (一)研究思路:基於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並透過他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進行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自強、協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進步、成才”。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準備階段。

  建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並落實課題研究人員。組織研究人員深入調查,分析現狀,確立研究內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據研究方案,制定相應的保障制度。規劃研究經費,確保研究順利進行。

  第二階段(xx年11月—xx年12月),實施階段。

  1、認真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透過多種形式全面瞭解學生現狀,不斷髮現新的情況,貼近學生,走近學生。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讓學生留得下,學得好,生活開心,家長放心。

  2、根據“留守兒童”現狀,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在活動中受啟發,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處中求愉悅,從個性中找共同點,從共性中找差異。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兒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擬定留守兒童發展方案、提綱,總結規律,分析提高。

  第三階段(xx年1月—xx年7月),總結階段。

  1、總結經驗,蒐集成果,整理檔案,撰寫研究報告。

  2、初步制定《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展方案》並付諸實施。

  3、申請課題結題。

  七、研究預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一)預期成果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分析調查報告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思想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智力教育的研究階段小結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共生髮展的研究階段報告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制度制度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展方案制度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共生髮展研究報告研究報告

  (二)保障措施

  1、人員條件及資源保證:

  人員條件是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保證。從參與課題的人員結構看,本課題具備很好的人員條件。課題主持人及核心組成員均從事管理工作已經有多年,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課題研究工作經驗,並共同合作參與一項市“十五”課題的研究工作,並圓滿結題。

  其他人員多為學校各年級的班主任、有教學經驗的學科教師,長期在中小學一線工作,他們構成了課題研究具體實施隊伍。從知識結構、專業素質和已有經驗看,這支隊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確立本課題之前,我們查閱了許多關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資料,對一些學生及其家長作了科學的問卷調查,透過對問卷調查分析,瞭解到當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問題。在農村中小學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確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實用價值。

  3、課題研究的條件保障:

  領導支援:兩所學校領導都大力支援課題的研究,曾專門召開會議,鼓勵課題組開展工作。

  資料與裝置保障:學校為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論類書籍。學校還為課題組配備了多臺微機,便於上網查閱資料。

  經費保障:學校計劃提供5000元作為課題啟動資金,能充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

  時間保障:學校還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課務作出適當調整,以便課題組成員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課題的研究與實施。

  開展“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發展研究”課題研究,對我們兩校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堅信隨著課題的啟動與發展,依靠全體課題組成員的集體智慧、鍥而不捨的科研熱情、求真的工作作風及創新精神,一定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4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生活的快節奏發展,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內成為城市建設的一支強有力的生力軍。一方面,農民工的進城支援了城市建築工作,另一方面,在農民工付出勞力的同時,為自身家庭的經濟收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全社會的生活水平飛速發展,農村耕地有限,收入偏低的實際環境下,為提高收入,讓子女們生活得更好,許多農民選擇了外出打工,他們的初衷無可厚非,但隨之而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父母到外地打工,迫於經濟狀況、城鄉差別,子女們卻不能帶在身邊到市內就讀,他們繼續留在家鄉,由母親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代為照看。一個個尚未成年的孩子,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由於缺少雙親的關愛,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便逐一浮出水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以彌補或儘可能減少社會大環境給留守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最近,我們對五所小學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班內留守兒童人數大多在一半左右,所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臨時監護人責任不明確。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其他親朋好友,都將其臨時監護責任理解為讓孩子們吃飽穿暖,不出事,重養輕教,重身體、輕心理,忽視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2.臨時監護人教育精力不夠。大多數留守兒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為監護,監護職責淺層化,大多侷限於孩子吃飯穿衣之類的淺層關懷,無法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3.臨時監護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別是祖輩教育孩子,由於觀念和方法滯後,存在明顯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同時,這些祖輩多是文化素質較低的老年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和對孩子進行法制、安全、衛生等方面的教育,嚴重影響了留守學生的受教育質量。

  4.單親教育對孩子成長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離異)造成“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父親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現出膽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樣自信刻苦;母親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現出不細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樣善良、有愛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5.精神關愛明顯缺乏。由於父母外出,有的幾年不歸,留守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不少兒童被親情的渴望長期困擾。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孩子與別人和社會交往,導致孩子缺乏對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現性格缺陷。

  透過對我校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進行調查我們發現:學習情況、生活習慣處於中差的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三分之二。由於親子教育缺失,導致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環境惡化”,親密度較低,而矛盾性較高。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引起或誘發了兒童不良人格因素,如比較冷淡、孤獨、寡言;衝動任性,自制力差,易心煩氣躁;自卑拘謹,抑鬱憂慮;緊張焦慮,心神不安。不良人格因素又導致了兒童心理問題和學業不良。如說謊、不完成作業、逃課、和同學鬧矛盾、沉迷於遊戲等。“留守兒童群體所存在的問題如學習表現不佳、性格和行為等明顯偏差,不能完全歸咎於有關兒童群體的留守狀態,非留守兒童群體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陸士楨教授分析說。但他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所形成的子女留守狀態催化或加重了有關兒童群體原先處於萌芽階段的各種問題。

  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環境和發展困境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了一個非常現實的並且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這不僅關係著億萬家庭的幸福和快樂,而且關係著社會的長久發展,更對學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因此,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在當前這種形勢下,我校於20xx年11月向商州區教研室申報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應對策略的研究》這樣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希望能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概念的界定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本課題研究的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縣外的其他地方工作、經商、打工,孩子留在農村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學齡兒童。

  本課題中,我們將力求透過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激勵,引導同學對其幫助、關心等促進留守兒童的學習進步,以達到使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三、研究的目標

  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目的在於將留守兒童的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與社會轉型期少年兒童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區別開來,真實、全面地瞭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生活狀態,瞭解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分析留守兒童長遠發展趨勢,探索有效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的方法和手段,為學校和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資料和學術支援。課題研究具體目標:

  1.探索教師、學生、家長形成合力,共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有效方法。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尋求有效的對策,改變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

  3.研究能夠使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得以迴歸的教育策略。

  四、研究的價值

  1.創新之處

  關注教育物件中的特殊群體,體現了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以兒童的健康成長為宗旨,尊重兒童的主體性,構建“博愛”的學校教育文化;透過實驗研究,創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

  2.理論意義

  開啟農村基礎教育研究一個新的突破口,有利於教育均衡發展等問題的深入研究和農村教育的整體改革。也為各級政府行政部門解決廣大農村留守兒童以教育為核心的'系列問題提供參考。

  3.應用價值

  為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供借鑑和幫助。

  五、研究的內容:

  從學校目前的現狀和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實際出發,摸清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與需求,立足於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問題,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最佳化教育功能,不斷積累研究經驗,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提供有益的幫助,本課題重點研究以下四個內容:

  1.留守兒童存在的影響學習的心理障礙;

  2.教師在教學中教會留守兒童掌握一些獨立學習的策略與技巧;3.探索促進留守兒童的情感機能積極健康發展的方法;4.研究轉變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方式和渠道。

  六、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透過摸底、分析,制定具體研究計劃開展實踐研究,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調查法。採取問卷、訪談等方式,把握留守兒童的現狀與需求,改進對他們的教育方法。

  3.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或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運用,以求實踐創新。

  4.案例研究法。將研究物件的成長經歷,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時進行提煉驗證,認真反思。

  5.實驗法。透過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對比、實驗班的開設等,論證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的可能性、有效性。

  七、研究的原則

  ⒈科學性原則:用情感教育促進留守兒童學習進步的研究,是一項充滿探索性和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需要我們遵循科學教育的原則,使用科學的教育研究方法,去追尋,去探求。

  ⒉整體性原則:小學階段是兒童各方面素質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某一方面的素質得不到及時的、正常的發展,以後往往難以補償。因此,在課題研究中,必須有的放矢,加強調查研究,發揮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路作用,轉變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⒊針對性原則:留守兒童中有父母雙方或者一方異地工作、父母離異、寄養等各種不同的型別。因此,在研究中,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找準問題,對症下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⒋主體性原則:每一個留守學生,既是最佳化研究的承擔者,又是最佳化成效的體現者。教師要把每個學生看作是有獨立人格的生命體,承認每個學生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承認他們有犯錯誤的權利,給予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採取各種最佳化措施,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

  ⒌漸進性原則:一個人的進步決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用情感教育促進留守兒童進步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漸進性原則,克服急於求成,一蹴而就的心理,對留守學生的教育,既要保持期望,又要允許反覆;既要主動最佳化,又要耐心等待。對於留守學生每一點細微的進步,都要及時鼓勵,大加讚賞堅信滴水終能穿石。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本課題研究的週期為六個月,即:20xx年12月——20xx年6月。

  共分為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1)成立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

  (2)組織查閱相關資料,學習相關理論;

  (3)調查訪問,確定研究物件;

  (4)研製切實可行的課題計劃;

  2.研究階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建立研究學生檔案、組成互助組、成立心理問題諮詢室、誘導內因變化、調動家長積極性、改善教育環境、測定有關資料進行分析、評議、評價,進行階段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全面總結成果、完善留守兒童管理制度、撰寫研究報告和經驗總結,完成各項成果資料整理,做好課題研究的結題和成果論證工作

  九、預期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參與研究者各自撰寫研究總結及成果論文。

  十、研究的主要措施

  1.調查分析,研究個案

  著重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的目的在於,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困難和心理障礙的原因有比較清楚的瞭解,以便在研究中有的放矢地採取有效措施,達到留守兒童學習進步、健康成長的目的。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將對留守兒童建立跟蹤研究檔案。我們將設計留守兒童一週情況記錄表,分家庭用和學校用兩種,分別由監護人和教師及時記錄這些學生一週來在家裡和在學校裡的表現,進行個案跟蹤研究。

  2.多種渠道,最佳化心理

  在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透過環境滲透、注重交流等多種渠道,促進留守兒童學習身心健康成長。

  十一、課題研究的組織分工

  (一)領導組

  組長:xxx

  (二)課題組

  xxx:

  (1)負責課題的總體設計和全面工作,承擔課題研究的總報告。

  (2)設計調查問卷和分析。

  (3)每個階段的工作總結。

  xxx:

  (1)負責擬訂課題研究方案、課題實施與管理、研究成果的總結。

  (2)教師怎樣教會留守兒童掌握獨立學習的策略與技巧。

  xxx:

  (1)負責心理諮詢室、留守兒童檔案管理工作。

  (2)發揮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路作用,轉變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3)如何發揮集體力量促進留守兒童的情感機能積極健康發展。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5

  一、課題名稱及其界定

  留守兒童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經商交由祖輩或親屬監護的未成年人,是近幾年我國研究者廣泛關注和研究的物件。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我校位於農村偏遠地區,已成為留守兒童的聚集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成為我校教師面臨的複雜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還在壯大。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而他們卻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也缺少了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以至於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也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深入剖析留守兒童的心理並進行正確引導,讓他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二、課題研究目的及實踐意義

  (一)研究目的

  1、為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課題的研究對我校留守兒童的成長特點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探索出適合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3、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而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舉措。

  (二)實踐意義: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重點關愛弱勢群體,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摸索出解決我校及周邊地區留守兒童問題的途徑、方法,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找準路子。

  2、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提供源泉。

  三、本課題研究的現狀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一)研究的現狀

  留守兒童比例在近年來增大,其教育問題在之前並不十分突出,所以相關的課題研究相對較少。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研究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但沒有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和探討。最近幾年來,由於社會領域提出“關注弱勢群體”和教育領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等重要命題,於是留守兒童心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成為科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問題。

  (二)可能的創新之處

  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動態成長檔案,透過對其成長軌跡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對留守兒童教育服務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透過課題研究,使教師教育理念得到昇華,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發展,探索出留守兒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構建留守兒童的教學模式。

  四、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及實踐價值

  (一)理論依據

  1、馬斯洛的“人的動機理論”把人的需要分五個等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後兩個需要是人的高階需要,是人發展的持久動力。

  2、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關於社會行動的主觀動機和客觀社會後果的分析中,創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負功能的概念。負功能使既定系統的適應或調整的可能性減少的結果,負功能有助於系統調整和適應的客觀結果。家庭環境和教育及家庭結構對於兒童社會化的進行也有正負功能。

  3、《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公辦學校為主,認真做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工作,切實落實一視同仁政策。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度重視對下一代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後繼有人的重要保證。

  (二)實踐價值

  我校地處偏山村地區,自然條件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村。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產生了新的教育群體——留守兒童。我校現有學生16人,留守兒童就有16人,也就是說我校是百分之百的留守兒童學校。在情感缺失和心理的失衡的影響下,許多留守兒童產生了自卑、叛逆、性格抑鬱、自我封閉、自私冷漠等不良心理。有些甚至屬於智障或患有自閉症、焦慮症、多動症等。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留守兒童在學習、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進行此課題研究,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教育對策將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

  總之,透過本課題的研究,針對我校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主要學習問題及成因,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並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開展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時,透過課題研究和實驗,培養一支骨幹教師隊伍。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和內容

  (一)主要研究目標:

  1、探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評價量標體系。

  2、提高教師教育學生的能力,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形成優良的校風和學風。

  3、透過研究,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教育留守兒童自主、自信、自尊、自強。培養留守兒童的創造能力、生存能力,為終生髮展打下堅實基礎。

  4、透過研究,切實減輕家庭負擔,讓外出人員安心務工,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和諧社會的建立貢獻力量。

  5、透過研究,撫平留守兒童殘缺的家庭感、親情感,還留守兒童一片美麗的天空,建立和諧校園、溫馨家園。

  (二)主要內容:

  1、分析研究留守兒童的現狀、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教育現狀。

  2、建立留守學生的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

  3、進行實驗、觀察本學校留守學生與非留守學生的心理現狀,進行比較找出差異,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研究。

  4、排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障礙對策:健康心理的培養;人際關係的培養;自我認定意識的培養;關愛他人意識的培養;安全意識提高的培養研究;自愛、自控能力的培養研究等。

  六、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步驟和主要措施

  (一)實施過程、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學習本課題相關的理論,課題成員進行學習討論。收集有關資料,統計、分析、訪談、調查階段,為課題研究作好充分準備。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明確研究內容,全面進行統計分析。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學校對全校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學業成績、父母情況和監護人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進行登記造冊。樹立班主任是關心留守兒童第一責任人的觀念,提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強化管理意識。

  (2)透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進行社會調查、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及心理諮詢室,便於留守兒童傾訴、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緒。

  (3)“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的道德品德差異與心理差異,對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學習成績進行分析。探究出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方法與途徑,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4)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農村學校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必須認真研究,尋找一條適合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特點的教育途徑。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

  將研究所得資料加以科學分析、綜合、概括,逐步形成最終成果,形成研究報告,論文集。

  (二)主要措施

  1、調查:現場走訪、問卷調查、文獻調查等。

  2、收集第一手資料、資料、事例,分析、整理資料。

  3、形成階段和最終研究成果:調查報告、論文、資料庫、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七、完成課題研究的條件的分析

  首先,國家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為課題提供了社會背景條件,國內外已有的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他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許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經驗,也可供我們學習、參考和借鑑。其次,課題有一支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本課題組教師具有積極投身學校教育教學研究的意識和主動性。由於我們的課題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動就是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因此,在課題研究的時間上,有了充分的保證。同時,課題有得天獨厚的實驗條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村學校,在發展的歷程中積澱了豐厚的校本文化,開放的觀念、對新事物的敏感與熱誠是我校教師重要的特色。前期各種獻愛心活動已引起社會的關注,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有了以上條件,加之本課題自身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課題的研究是完全能達到預期目的的。

  八、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研究組成員每人寫一份調查報告,一篇研究論文。

  九、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負責人:李剛

  負責研究的總體規劃和研究事務的相關協調,研究活動的指導與管理,負責研究方案的制定。

  主要成員:李苗苗、曹越楠、張閃閃、王貞、楊海燕、王丹

  李苗苗、曹越楠、張閃閃負責研究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實施並負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生活狀態的關係研究。王貞、楊海燕負責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王丹負責全校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6

  一.研究的背景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二、研究目的:

  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目的在於將留守兒童的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與社會轉型期少年兒童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區別開來,真實、全面地瞭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生活狀態,瞭解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分析留守兒童長遠發展趨勢和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趨勢,探索有效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的方法和手段,為學校和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資料和學術支援。

  三、課題研究的價值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找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2、加強家校聯絡,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進行指導,培養留守兒童健全的個性心理品質及社會適應能力。

  3、有計劃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與方法,狠抓落實,全面推廣“留守兒童之家”工程,為留守兒童建立健康、安全、平等的成長環境。

  四、國內外相近課題研究情況:

  由於國外國情的差異,留守兒童比例較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並不十分突出,所以相關的課題研究基本沒有。

  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主要是近幾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縣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大多正在課題研究過程。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蒐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2 、問卷調查法

  抽樣調查xx市農村的一些學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3 、教育實驗法

  對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實驗研究,以便發現、驗證因果規律。

  4 、經驗總結法

  對收集的資料和實驗研究結果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探求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選擇恰當的學生樣本,透過跟蹤調查、教育引導,摸索留守兒童教育的一般規律。

  六、正文提綱:

  1、xx市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研究。

  2、xx市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

  3、xx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

  4、xx市農村留守兒童個案研究。

  5、xx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七、進度安排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4月15——20xx年4月30)

  計劃開題,收集資料調查xx市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確定研究子課題,蒐集已有研究成果,學習理論,寫出研究實驗方案。

  第二階段:實驗階段(20xx年5月——20xx年5月)

  堅持學習、實踐、研究。邊實施,邊改進,邊研究,積累收集資料,總結歸納xx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研究xx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撰寫階段研究報告、典型案例分析或論文。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

  收集、整理實驗原始資料,撰寫實驗課題研究報告和課題總結,進行結題驗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八、目前的困惑

  1、怎麼樣做到儘可能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做到資料的均衡性。

  2、怎樣能和留守兒童的父母做一個交流,探討下有關留守兒童中的一些問題在那些父母心裡的真實想法,或者讓他們重視孩子身心成長的重要性。

  九、參考文獻

  [1] 徐群.關注留守兒童教育與建立和諧新農村[J].現代農業科技,20xx(11):156-157.

  [2] 常青.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徵研究——以江西玉山縣為例[D].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xx:17-23.

  [3] 方銘琳.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機制[J].中國農村教育,20xx(10):32.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7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外出打工隊伍不斷擴大,我縣中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廣為關注並亟待解決的問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的調查研究開題報告。因此,開展對我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的調查研究,對營造青少年成長的良好環境,提高全縣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課題實驗研究的背景

  東至縣地處皖南山區,北臨長江,南接江西,面積為3256平方公里,人口為53.5萬人,轄15個鄉鎮、248個行政村、17個社群居委會,地形分佈為"七山一水一分田,還有一分是莊園"。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365所,其中:幼兒園5所(含民辦2所)小學318所,初中32所,普通高中8所(含民辦2所),職業高中2所。現有在校生88784人,其中:在校(園)幼兒4509人,小學生42514人,初中生25052人,普高生13401人,職高生3308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東至縣外出務工隊伍在不斷擴大,我縣每年外出務工人數已超過全縣總人數的28%,約佔15萬人,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鄉農村,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看管,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都帶來了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捷。《東至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的調查研究》課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課題於20xx年4月著手準備,並向省教育廳、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申報,省教育廳教科研1號檔案於11月22日批准立項,根據省課題實驗研究的有關規定,經研究決定本課題予以開題。

  二、課題實驗的目的和意義

  開展對我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的調查研究,有利於全縣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有利於營造以人為本的教育環境,有利於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校公平教育,推進全縣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時為縣國家,教育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的物件:全縣初、小學(含學前班、幼兒園)的留守兒童。

  2、研究的問題:調查研究全縣初中、小學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課堂學習、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並從中歸納分析出帶有共性的問題,認真解剖分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提供事實依據。

  3、研究的對策:一是調查總結各校現正實施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對此提出切合實際且科學合理的建議,在實踐中不斷加以驗證和完善。二是借鑑外地成功教育的經驗,結合本縣實際,就我縣留守兒童教育對策問題,從宏觀和微觀方面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對策,為國家和教育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四、課題實驗的目標與要求

  本課題實驗的總體目標與要求是:紮紮實實地開展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找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符合東至山區縣留守兒童教育實際的新思路、新舉措和新方法,切切實實地為全縣教育的再次騰飛做出應有的努力。要實現這個總體目標與要求,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領導,明確分工,責任落實。

  在縣教育局、關工委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援下,課題組由縣教育局黨組成員、縣教研室主任汪名傑同志全面負責;陳相元同志負責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工作。問卷調查工作,由陳相元同志負責,課題組全員參與。實地調研座談工作,分三個小組進行:汪名傑(小組負責)、黃曉東、王清華;陳相元(小組負責)、程賽華、汪孔悅、袁延清;廖立平(小組負責)、鮑嵐、梁東勝。座談會型別及學校: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社群家長代表等三種類型,學校覆蓋縣城與農村的初中、小學和幼兒園。資料統計、文字處理等工作:由鮑嵐、廖立平同志負責。調查座談等資料收集歸檔工作,由程賽華同志負責。重點研究學校:由王清華、汪孔悅、梁東勝、袁延清等同志負責。階段成果彙總工作:由黃曉東同志負責。終結性研究報告:由汪名傑同志負責。成果鑑定準備與協調等工作,由陳相元同志負責。

  2、明確課題實驗開展的三個階段。

  一是準備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工作是成立課題組,醞釀、論證、起草、修改和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與方案,積極向省申報立項;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將實驗研究的任務落實到每個課題組成員;在全縣廣泛宣傳,讓實驗的目的、意義、作用深入人心,為課題實驗的全面鋪開做好輿論、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

  二是實施階段:

  這一階段是實驗的全面開展階段,也是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階段,主要任務是開展問卷調查,實地調研,並及時總結成果。

  三是總結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課題組召開總結會,總結研究成果,撰寫實驗總結報告,向省教育廳申報驗收結題;同時向縣人大、政協、國家、關工委、教育局呈遞總結性報告。

  3、採取措施,分步實施。

  在準備階段,收集並借鑑其他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的成功經驗,並與縣督導室、縣關工委合作,收集掌握東至縣留守兒童的基本資料。

  在實施階段,主要蠶區以下科研手段:

  ①調查法:深入學校、農戶、社群,進行實地調查,召開座談會,聽取教師、學生、家長或代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掌握第一手資料;

  ②分析歸納法:發放調查表,徵求留守兒童教育對策,集思廣益,從中分析、篩選並歸納出有推廣價值的對策與措施;

  ③個案研究法:透過對留守兒童典型個案教育的跟蹤剖析與研究,從中探索總結留守兒童教育的普通規律和方法;

  ④藉助多媒體手段,快速處理有關資料與資訊。

  4、籌集經費,確保研究工作開展。

  課題組自籌經費,保證本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與按期結題。

  五、課題預期成果形式

  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有:

  ①課題實施方案,開題報告;

  ②典型個案教育敘事;

  ③專題教育教學論文;

  ④終結性調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