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簡介100字
【詩人簡介】
劉禹錫,字夢得 ,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後裔。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弟。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一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載'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忱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閒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人物生平】
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從事淮南幕府,入為監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
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嘗敘其詩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湖南常德歷史學者、收藏家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為了紀念朗州司馬劉禹錫,現專在柳葉湖邊建有“司馬樓”。
關於劉禹錫的祖籍,多有爭議,有說是洛陽人,有說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說是定州人以及中山無極人。據查有關史料,劉禹錫為匈奴後裔,其七世祖劉亮仕於北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改漢姓。
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東遷嘉興,劉禹錫出生於此地,因此劉禹錫“家本滎上,籍佔洛陽”。關於說其“彭城人”,經查此說,出自白居易、權德輿等人之口。那不過是隨順當時“姓卯金者鹹彭城”(《史通·邑里》)的習俗罷了。因此“劉禹錫彭城人”說法是不確切的。
【主要作品】
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僅剩餘30卷。而後宋敏求蒐集遺佚,輯為《外集》100卷,但仍有遺漏。《劉禹錫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樂府兩卷。
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
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年)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陸游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系統。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
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整合》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 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
此外,劉禹錫還寫了一本醫書,名叫《傳信方》。
【名人評價】
黃庭堅:"大概劉夢得樂府小章優於大篇,詩優於它文耳”。
蔡百衲:劉夢得詩,典則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見少拙。
白居易:“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視草,視竟則興作,興作則文成。一二年來,日尋筆硯,同和贈答,不覺滋多。
《三唐詩品》:五言體雜不一。有如“深春風日淨”、“昔聽東武吟”等篇,宛轉徘徊,取塗樂府;“秋江早望”、“謫居悼往”,則結休允暉。若“水禽殘月”,模休文之韻思;“楚望蒼然”,結韓卿之茂體。餘或放言理,失於音調,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兒》作楚挽之哀詞,《泰娘》譜新聲之悽奏,七言此其選矣。《聚蚊》、《百舌》託意深微,亦得樂府遺意。律體獨多,瑩瑕間採。
【作品風格】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裡,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鬥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遊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並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
【籍貫爭議】
彭城說
但是白居易卻稱"彭城劉夢得",不知白居易此說有沒有根據。《徐州師範學院學報》著文,力辯劉禹錫的籍貫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興。主要理由有:一,劉師"聯牆住",不是"聯牆生",曾"住"嘉興。並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興。二。劉,裴二人"踏芳"。同釣,至少以十幾歲。劉生於七七二年,"踏芳"同釣當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時上距劉緒天寶末東遷已近三千年。三十年間劉緒不一定長期定居嘉興。劉禹錫可能是生長在外地而後避地或求學才客居嘉興。他的詩文中常說"少為江南客",這證明劉禹錫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為家鄉。三、劉禹錫曾自稱"我本山東人","山東一書生"。唐代山東,指太行山之東,淮河之北,嘉興在江南,顯然不對,而劉禹錫的郡望中山,正在"山東",彭城也在"山東",彭城當是劉的籍貫。四,據作者考證,劉緒東遷後作官,是在七六一---七六九年間。他與盧氏結婚當在此間,七十二年生劉禹錫很可能就在彭城,這樣,彭城也是劉禹錫的出生地。
洛陽說
劉禹錫的籍貫,他自己說的分明。七十一歲時,劉禹錫的《子劉子自傳》,自稱:"子劉子,名禹錫,字夢得。其先漢景帝夫人子勝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孫因封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待,遇遷都洛陽,為北部都昌里人。世為儒而仕,墳墓在洛陽北山,其後地隔不可依,乃葬陽之檀山原…父諱緒,亦以儒學,天寶未應進士,遂及大亂,舉足東遷,以違患難。因為東諸侯所用,其後為淅西從事,本府就加鹽副使,遂轉殿中,主務於墑橋"。很清楚,他的遠祖是漢代中山王劉勝之後,其後子孫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時,遷居洛陽,其後世世代代變為洛陽都昌里人。到劉禹錫之父劉緒才因避難東遷。這樣看來,中山是劉禹錫郡望,洛陽是其籍貫,應沒有問題。而且就在同一年,劉禹錫又在《汝州上後謝宰相狀》中說:"忽蒙天恩,稍移邁郡,籍佔洛陽,病逝江干,老見鄉樹。榮感之至,事倍常情。"這是他從蘇州刺史調任汝州後寫的。文中說,他家在河南,籍貫在洛陽,自不應有誤,後來清代修《洛陽縣誌》,也說劉禹錫是"河南洛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