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試講說課

《再別康橋》試講說課

《再別康橋》試講說課

  《再別康橋》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說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透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1、匯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後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