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讀後感1
班主任工作的本位在哪裡?作為班主任,該以一種什麼樣的視角和姿態關注班中的人和事?以實現班級的理想運營與踏實踐行的有效對接?這些曾一度讓我迷茫的問題,隨著梅老師的“培育——發展”理念的深入解讀,漸漸在我頭腦中清晰、明瞭。做班主任工作的這幾年,我何嘗真正的反思過自己。讀梅老師的書,我開始“留一隻眼睛給自己”,邊讀邊思考梅老師所說:“一個職業化的教師,是一個站在講臺上認真做教育的教師,是一個明白自我道德價值和人身價值的人”的真正內涵;知道了:“一個職業化的班主任是明白自己價值微小和學生自身成長重要的班主任,是一個可以退而為俗人體驗豐富生活進而更好地服務學生成長,是一個放低自己而不去盲目引領的班主任”。
書中很多話,我至今記憶深刻。
“培育”,就是為孩子的發展搭建儘可能廣闊的、動起來的、可持續發展的平臺;而“發展”,則是指孩子在班主任搭建的平臺上充分地舒展靈魂、習得知識和發展能力,使得每個孩子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班級是一個大平臺,班主任可以做並且只能做的就是搭建、運營這個平臺。這是學生成長髮展的舞臺,舞臺越寬廣,學生的發展就越有多種可能”。
“教師沒有資格以一棵樹的形象告訴孩子該如何生長,或者說為人師表的我們還沒有資格。”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存在,自然每個人都會有自身的缺陷,一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如果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陷,卻要用自己的形象或者自己理想的想象來塑造學生的話,您塑造的學生,或許不是教育所追求的相對完美,您的不足是會投射到您盡心培養的學生身上”。
“人放開了自我的思維,就會給自己一片廣闊的天空;守著自我既束縛了自己,也束縛了教育本身”。
“很多老師想用關愛換來學生的感激。教師一廂情願的認為,學生一感激,就會改正缺點,可是現在孩子由於家庭的溺愛,感恩心態已經越來也淡薄。你想,你關愛再多,能超過家長嗎?家長關愛了那麼長時間,那麼大的力度,都沒能使孩子聽話,您的愛怎麼就那麼靈呢?“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而且我再說一句得罪人的話:愛不屬於專業能力,雖然它對教師來說是必須的,非常重要的。他缺少的不是愛,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如果學生是種子,班主任不應該是大樹,而應該是土地雖然我不知道長成怎樣好,但我知道向上長沒有錯”。
“教師改變一個學生沒有那麼容易,進入基礎教育之後孩子的內在心理結構基本穩定,教師的每一次教育活動通常僅僅是對孩子內在心理結構穩定性的一次表層調節而已”。
“很多時候的教育成果其實只是瞬間的觸動,時間會消解這種教育成果。因為孩子內在心理結構的穩定性具有較強的反調節能力,而一次教育的效果,哪怕孩子當時痛哭流涕,那也很可能只是一次表層的調節而己。正如我們拉橡皮筋,它有彈性度,每一次拉它都是一次表層的改變,一旦鬆手,又會迴歸到它原始的情況。孩子的這個心理事實就決定了要改變一個人是很難的。所以,我們不能誇大教師的教育能力,尢其是不能誇大一次教育的效果”。
“當對生命的敬畏讓位於自以為是甚至是盲目的師道尊嚴時,教育只能是一地雞毛,蒼涼滿地”。
“在孩子漫長的人生道路中,我們只不過跟他們偶然相逢了幾年,真的不必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梅老師書中的這些話語,無不觸動我深深的思考:回望自己曾經的班主任工作,面對班級中的突發事件、問題學生思維的旁逸斜出、南轅北轍、甚至是背道而馳,我感到迷茫:作為班主任,我究竟該怎樣做才能實現真正的走進孩子們的心?為什麼覺得有時也放低了自己,認真傾聽學生生命成長的訴求,可好像並不能真正的走進學生。
讀梅老師書的過程我漸漸悟出:作為班主任,我們只有順應學生成長的價值取向,去有效地激發學生成長的內在動力,雖然這樣有時會衝擊我們班主任自己內在的價值取向,但如果我們牽著孩子們走,無疑會置學生的成長於不顧,扼殺他們創造的積極性。
這本書讓我明白,班主任只有“放低自己,順應學生成長的需要,給學生搭建動起來的平臺”,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昂揚孩子們的生命,使班級進入良性運作,從而實現班級發展的美好願景。
《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讀後感2
每當班級裡有學生調皮搗蛋,惹是生非的時候我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可能就是“沒事兒不能幹點兒正事啊?”或者“沒事兒就知道給我惹事!”其實,這樣的話語裡就含著最樸素的真理——孩子們有事兒做的時候才不會給你惹事兒。所以,應該讓學生有事可做,才能保證班級活動安全有序的開展。作為一名班主任,特別是一年級初始班的班主任,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一年級小朋友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小學裡所有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鮮新的、好奇的。最主要的是不用一天到晚在老師的眼皮子底下生活了。所以對一年級老師來說班級常規是個重點,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安全的過好每一天,是我們最大的願望。但不可避免的,每個班級裡總有那幾個調皮的熊孩子,像我班的李賽小朋友,跟同齡人相比,長得人高馬大的,可一點也不把他這個長處用在學習上,特別會惹事。幾乎每個課間都會有小朋友來報告:“老師,李賽剛才上廁所時用水灑我。”“老師,我們在玩,李賽過來推我.”“老師,李賽去採樹葉。”······這樣的結果是我只能每個課間都去教室坐鎮。但時間一長,孩子們看見我就煩,因為有我在,他們就不能那麼愉快的玩耍了;我也覺得很累,而且上面說到的那些小事還是會時不時的發生。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安全的度過課餘時間呢?一次偶然,我發現今天教室地上的紙屑怎麼特別多呢,忙問怎麼回事?這回李賽把手舉得高高的“老師,是***們在摺紙,還亂扔。”“你也折了。”“但是我沒有把紙扔地上。”他滿臉的理直氣壯,還一臉的期待,估計在想我今天很乖,這下吳老師肯定會批評那幾個摺紙亂扔的小朋友了。我首先肯定了李賽今天的表現,並走到紙屑最多的地方撿起紙來,孩子們看我彎腰撿紙,馬上都動起手來,一會兒教室就乾淨了。然後我讓大家討論了以後再摺紙的時候應該怎樣做,透過剛才我的動作,孩子們都明白了,我還請李賽來當“小小衛生監督員”,孩子們都有點詫異,今天吳老師居然沒有發火。是的,我發現有時候一味的說教比不上你一個實際的動作來的有效。同時我還停下了本來想上的課,想來聽聽孩子們的意見,他們在課餘時間到底喜歡玩些什麼。結果孩子們說了很多:下飛行棋、畫畫、摺紙、看書、打卡、跳皮筋······像飛行棋,卡片等我本來是不允許他們帶來學校的;摺紙也不允許玩,怕他們亂撕本子,亂丟紙屑。
結果我發現越是禁止,他們越是要偷偷摸摸的玩,而且是不分時間的上課也玩。看來重點是要給孩子們定好規則,讓他們想玩的都好好的玩,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宣佈以後飛行棋、摺紙這些都可以玩,但要遵守一些老師定的規則,並又選了幾名調皮鬼來當課間“衛生安全監督員”,接受任命的那幾個孩子本來接受最多的是老師的批評,現在突然被老師“重用”了,非常開心,都表示會好好幹好工作的。有時候,在恰當的時候給孩子們一些不一樣的安排,說不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接下來的課餘時間裡,因為孩子們都有了喜歡的事情可以做,亂七八糟的小事情變少了,我也不用一天到晚去盯著了。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方法就是給每個學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我們常說“無事生非”,就是說一個人沒有事情做的時候,他總會給你惹出亂子。因此,避免“亂子”出現的最好途徑就是讓孩子們有事可做,而且是他們樂意做的事情。
梅洪建老師的《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這本書寫的比較實在,雖然它其中的一些案例針對的都是高中學生、高中生活,但教育本來就是相通的,細細品味,還是有許多方面可以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最後跟大家分享一段本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話:當您用魔鬼的眼光去看待天使的時候,天使也是魔鬼;當您用天使的眼光看待魔鬼的時候,魔鬼也是天使。其實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面對的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只是有時候因為我們不同的.行為、不同的眼光、甚至不同的立場而使得天使的內涵變得多種多樣了。多換一種眼光去看待孩子們吧,或許您會發現一個別樣的孩子,而這個別樣或許就是您教育的新起點。
《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讀後感3
由於做班主任沒有太多經驗,所以總以為勤勤懇懇地付出自己的一腔熱血教育學生,引領學生的成長,但經過閱讀梅洪建老師的書,讓我明白了教育不能一味地低頭拉車,還應該抬頭看天,不然,在錯誤的道路上,你越勤奮就越失敗。
梅老師的《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這本書給我啟發很多:
第一,我們在學生成長的路上,並不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一個人性格形成、習慣、品行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在3歲左右,所以我們不能規範孩子的成長,不能給孩子方向,因為我們給的方向不一定是科學的,應該給孩子的是土壤,然後給與孩子動力,一種流淌在孩子身上的精神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生,才是我們教育的目標。這應該從兩點出發,一是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包括向上、平和。二是優秀的思維品質,即遇到問題,懂得思考、會思考。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能夠用淡定、包容的心態對待他人,一個具有高水平思維能力,加上具有積極心態的人,這個孩子的成長一定充滿動力,一定可以創造出美好的未來。用教育的現在,指向孩子成長的未來,教育或許本該如此。
第二,是學會用別人的水澆自己的田,也就是學會借力。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夠讓他人發揮作用,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才是卓越的執行者。一個懂得借力的人,遠比只知道死乾的人輕鬆得多,所以有人說: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比如說,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可以利用家長來做我們堅強的後盾,可以藉助家長的力量藝術地處理班級事務;可以團結自己的科任老師,輔佐自己共同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可以藉助學校領導的特殊身份,參加班內活動並鼓勵學生、振奮班風,為我所用。藉助外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大有可為的班主任,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就是用小本做溝通的大事。這裡的小本應該就是我們一直堅持再做的“每週一次的談心本。”談心本的作用不可小覷,有五大作用:一可以發現教育的真諦,二可以解開孩子的心結,三可以持續孩子的正能量,四可以使兩顆心貼的更近,五可以幫助集中解決班級事務。有時候,偶爾一次循循善誘的談話,根本打不開學生的心門,讓學生開啟心門最好的途徑就是書面交流;再加上現在大班額制的教學,根本沒有時間找每個學生進行談話,所以談心本就成為了我們和學生之間交流的最好平臺,尤其是當學生認真專注陶醉於觀看我們對他們的交流的金玉良言時,此時作為班主任的我們真的很幸福。因為的確有一次剛把談心本發下去,一個女生看完我給她的批語時,又繼續往前翻開我以前的批語,看他看的如此專注、那麼投入,尤其是嘴邊呈現出一絲絲的笑容時,我感覺我的付出總算沒有白費。
第四,就是梅老師為了讓班級形成一種良性競爭,又能減輕班主任的負擔,他果斷地選擇了放手,把很多工放手給學生,讓孩子們創造無限的精彩,那就是製作班級名片。為了製作班級名片,梅老師舉行了一個“讓衛生成為第一張名片”的班會。他就是希望透過這次班會,讓學生討論出一個班級在短期內迅速拿第一的名片。其結果可想而知,除了學習成績,學生感覺哪一項都可以拿第一。梅老師又說,這麼多項都拿第一,是不可能的,到底那一項可以確保拿到第一名,從明天起就可以拿第一。在學生的討論聲中,最終討論無果。此時班主任提出來衛生拿第一,接下來的問題是哪個委員會有信心為班級爭得第一份榮譽,當然,很多委員會都舉起了手,怎麼辦?繼續討論,最後還是有老師決定由榮譽委員會來做這件事,其他幾個委員會都不服氣,這時老師說:請大家睜開眼睛,拭目以待:如果他們明天能拿第一名,就表揚,繼續幹,如果沒有拿第一,對不起,請下臺。讓更有實力的委員會上。其實無論第二天結果如何,班級衛生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結果第二天他班取得了第二的好成績。儘管很好,但班級榮譽委員會的孩子們還是被趕下了臺,接下來的委員會上臺自然就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績。這樣就形成了良性迴圈,能拿第一繼續幹,不能拿第一就換人,這樣一來,班級的常規工作也就慢慢都有了起色。因為班級的評價是針對集體而不是針對個人,所以即使被趕下臺的孩子們也不會也挫敗感,相反會將不良的情緒消逝在集體中,因為針對個體的評價往往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例如表揚一個人有時會打擊很多人,批評一個人有時會形成挫敗感。班級名片,其實我們都有,比如我們每個班級富有班級張力的個性名稱,比如我們的班級十佳,我們的孝星,我們的領航之星,這些都是我們共有的班級名片。
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常班級管理中,我會嘗試著在製作班級名片,讓班級名片帶動班級正能量,就像詹老師每天讀班級的表揚信,其實都是一種班級正能量引領。
《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讀後感4
睡夢中醒來,拿起身邊的書,接著認真地看,彷彿成為了梅老師的一名學生,感受著跟隨他成長的自由與快樂,偶爾,也成為了一個教育旁觀人,冷眼看著他的一個個教育事故變成了令人心生崇敬的教育故事。就這樣,幾回夢裡輾轉,幾回幡然覺悟,幾回心生澎湃……在感慨與嘖嘆中,在留連與反思中,梅洪建老師寫的《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一書與我親密接觸了兩天。
我看書向來都是慢性子,這樣的速度對我來說,還真是少見的。隨著書的走向,你的思維也跟著前行。然合上書後,許多思維的觸動點,竟一時不知從何處拾起。但就像雨後被沖洗的的世界一般,欣欣然的感覺便是一種給予。
欣賞梅洪建老師有三處:
欣賞梅老師的質疑。其一,我們其實做不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二,班主任的作用沒那麼大。前一句話早有專家論述過,但沒有梅老師說的理性與現實。或許,給教師如此高的稱號,不過是一種寄託。但這種寄託也讓許多人對教師給予了過高的要求,而教師不堪重負,那我們何必帶著光環,流著眼淚?後一句話,實是給班主任敲了個警鐘,希望班主任正視自己的作用。梅老師用一系列科學的資料分析,告訴我們,班主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的作用至多隻佔了2.5%的作用。這樣的闡述,並不是否定班主任的作用。我們看一個人的文字,一個人的推理,總是要最終明白些什麼。梅老師想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真實作用,我們不是救世主,我們只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過客,而我們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培育與發展。
如果過於看重自己的作用,往往會自以為是地,主觀地去判斷,去決定,而結果是,我們滯後了孩子的成長,甚至傷害了孩子。梅老師說,學生的成長是教育的落腳點。一切為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服務,但教師非職業化的行為,卻是往往造成教育的悲劇的原因。所以,一名優秀的教師,既要有宗教般的教育情懷,又要有科學的教育精神。如果僅僅擁有對學生的關愛,那是遠遠不夠的。你的專業知識,你的教育智慧,你對不同年段學生心理成長特點的瞭解,你對教育本質的認知,都決定了你能否勝任這一工作。這也是為什麼教師必須終身學習的原因,時代在變,孩子在變。如果我們依然用舊的認識面對新的發展,結果只有一個,未成人師,卻已誤人子弟。
欣賞梅老師班級理念的四個支點。一名優秀的教師一定有他育人的理念支撐,更有他理念背後的行動錦囊。本書的主體就是梅老師向我們介紹他的班級理念下的四個支點。即:班級委員會制度;多方借力;科學地給學生力量;小本子。我試圖用簡煉的話語來概括這幾個方面。
班級委員會就是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喜好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成立了一種適合學生最最佳化發展的新式平臺。而這個平臺,就是能讓孩子們動起來的平臺,讓他們有事做,讓他們在各具特色的活動中鍛鍊自己,發展自己,認識自己。而這種動,正是可以讓孩子取得進步,獲得讚許,贏得尊嚴,從而激活了靈魂的動。小小班委會,卻是學生大舞臺。班委會有一系列的執行策略,透過梅老師的介紹,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班級內幾個班委會蓬勃發展而促進整個班級共同前行的勢態。
多方借力,則是班主任老師向家長,向科任教師,向領導,多方借力。當班主任清晰自己的本位,就會懂得,借力才可能實現教育的全方位與最最佳化。這也是當班主任,當前的學校發展最需要借鑑的一面。一個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學校,如何讓家庭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如何讓我們的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這應該是我們學校與每位班主任研究的課題。你看,梅老師與家長成為了朋友,什麼原因,我認為,梅老師放低了姿態,加強了與家長的溝通,帶著對孩子的關注與愛,任何一個家長不可能不喜歡這樣的老師朋友。梅老師借力於家長,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的中,參與到孩子們的各種實踐活動中;梅老師借力於科任教師,用“五人”策略團結了全體科任教師;梅老師透過班報給班級打開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借力平臺,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班級勵志教程》和班會課,無疑是梅老師向孩子傳遞能量和動力的主渠道。梅老師和我們分享的幾篇文章和班會課的案例,讓我看的是熱血沸騰。梅老師哪裡找來這麼多好的東西。真是令我佩服。梅老師認為,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思維品質是一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我認為,值得做班主任的,做德育的老師思考。
此外,還有小本子,是梅老師與孩子們溝通最美妙的方式。拉近了心的距離,鍛鍊了學生的文筆,解壓了孩子們不被理解的心靈。實際,小本子,我也曾與我的學生開展過,的確感受其間的不少談話教育所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小本子之效益的發揮,也源於班主任在教育中的站位,還有文字功夫,還有何種心態,還有是否堅持……
欣賞梅老師實事求是的精神。梅老師的確取得了成功,創造了一個奇蹟。以一個差班卻百分之百考入本科,而好班都未做到的這樣的事實,證明了他“培育-發展”理念指導下所採用的一系列教育措施的正確與高效。
但在後記中,卻以一篇學生的來信,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當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在考上一所好大學後,卻道出這並不是他們所想要的一切的時候,作為一名教育者的確應該再度思考: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真正平等,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的特長得以發揮……
這是梅老師教育深度思考的延續,也是給我們的啟迪。
在看梅老師的這本書時,我發現,梅老師先後引用了老子的若干句話,讀至結尾,果然,《道德經》是梅老師的最愛。梅老師推薦班主任都應該讀讀,我也喜歡這本書,但遠不如梅老師讀得透徹,領悟的深刻。看來搞好教育,讀好書,也是因人而異的!但正如梅老師所說:“錯了,停下來就是進步”。而我們,慢了,發現了就是進步!
《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讀後感5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老一少兩個人同時在沙漠裡種胡楊樹,年輕人待樹苗成活以後,每隔三天就要給它澆水,每隔半個月就要給它施肥。而老人呢?每當年輕人提醒他要給胡楊樹澆水時,他總是一拍腦袋:“啊,我忘記了。”自從樹苗成活以後,他就來的很少,即使來了,也只是把被風颳倒的樹苗扶一扶,不澆一點水。轉眼幾年過去了,胡楊樹都長得粗了,高了。忽然有一天颳起沙塵暴。第二天,風停了以後,年輕人驚訝地發現:自己種的胡楊樹幾乎全被風吹倒了;而老人種的樹,只是被風吹掉了一些樹葉,吹折了一些樹枝。年輕人很詫異,問起原因。老人道:“你經常給樹澆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處扎。我把樹栽活後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水源中去。有這麼深的根,這些樹怎麼能輕易被風颳倒呢?”原來,“忘記”給胡楊樹澆水,其實是逼胡楊樹把根扎向深處尋找水源!
看完這個故事,我想了很多…由於做班主任沒有太多經驗,所以總以為勤勤懇懇地付出自己的一腔熱血教育學生,引領學生的成長,但經過閱讀梅洪建老師的書,讓我明白了教育不能一味地低頭拉車,有時還應該抬頭看天,不然,在錯誤的道路上,你越勤奮就越愚蠢。
梅老師的這本書給我啟發很多:第一,我們在學生成長的路上,並不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一個人性格形成、習慣、品行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在3歲左右,所以我們不能規範孩子的成長,不能給孩子方向,因為我們給的方向不一定是科學的,應該給孩子的是土壤,然後給與孩子動力,一種流淌在孩子身上的精神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生,才是我們教育的目標。這應該從兩點出發,一是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包括向上、平和。二是優秀的思維品質,即遇到問題,懂得思考、會思考。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能夠用淡定、包容的心態對待他人,一個具有高水平思維能力,加上具有積極心態的人,這個孩子的成長一定充滿動力,一定可以創造出美好的未來。用教育的現在,指向孩子成長的未來,教育或許本該如此。
梅老師的書讓我感觸深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學會用別人的水澆自己的田,也就是學會借力。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夠讓他人發揮作用,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才是卓越的執行者。一個懂得借力的人,遠比只知道死乾的人輕鬆得多,所以有人說: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比如說,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可以利用家長來做我們堅強的後盾,可以藉助家長的力量藝術地處理班級事務;可以團結自己的科任老師,輔佐自己共同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可以藉助學校領導的特殊身份,參加班內活動並鼓勵學生、振奮班風,為我所用。藉助外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大有可為的班主任,何樂而不為呢!
梅老師的書讓我感觸深的第三個方面,就是用小本做溝通的大事。這裡的小本應該就是我們一直堅持再做的“每週一次的談心本。”
談心本的作用不可小覷,有五大作用:
一可以發現教育的真諦,
二可以解開孩子的心結,
三可以持續孩子的正能量,
四可以使兩顆心貼的更近,
五可以幫助集中解決班級事務。
有時候,偶爾一次循循善誘的談話,根本打不開學生的心門,讓學生開啟心門最好的途徑就是書面交流;再加上現在大班額制的教學,根本沒有時間找每個學生進行談話,所以談心本就成為了我們和學生之間交流的最好平臺,尤其是當學生認真專注陶醉於觀看我們對他們的交流的金玉良言時,此時作為班主任的我們真的很幸福。因為的確有一次剛把談心本發下去,一個女生看完我給她的批語時,又繼續往前翻開我以前的批語,看他看的如此專注、那麼投入,尤其是嘴邊呈現出一絲絲的笑容時,我感覺我的付出總算沒有白費。
透過閱讀梅老師的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很多,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又一個“蘇霍姆林斯基”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