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古詩《登鸛雀樓》導學案

古詩《登鸛雀樓》導學案

古詩《登鸛雀樓》導學案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分享了《登鸛雀樓》導學案,希望有助於大家學習。

  學習目標

  認識四個生字,會寫四個生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學習重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過程

  一、 自主學習

  1、 初讀課文,自主學習生字、新詞。

  2、 誦讀古詩,自主學習生字、新詞。

  3、我能從頭到尾把古詩誦讀兩遍。(組長一定要督促每一位成員認真完成。)

  4、我能邊讀古詩,邊圈本課要學的生字、新詞,然後再拼讀三遍。(組長帶領本組的成員完成)

  5、寫出以下多音字的拼音並給多音字組詞。

  盡{jìn( )

  jǐn( )

  二、 問題交流

  1、 我們組透過自主學習,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們組透過交流討論,還有以下幾個問題不能解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展現提升

  1、各組派代表上黑析聽寫,其餘同學在下面聽寫,並由小組長批改。

  2、 認真查詢黑板上寫錯的地方並請同學加以糾正。(要求:字跡工整、大方)

  3、 展示你初讀課文後的收穫。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學習重難點

  理解古詩含義。

  學習過程

  一、 自主學習。

  1、 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 辮一辨,再組詞。

  {入(   )

  人(   ) {盡(   )

  冬(   )

  二、問題交流

  1、透過學習,我們組解決了以下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們組透過討論交流,還有以下問題沒有解決,請同學們幫幫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現提升

  1、說我的收穫。

  2、讀自己喜歡的詩句。

  四、鞏固達標。

  完成課後練習2。

  附錄:

  《登鸛雀樓》寫作手法

  動靜結合

  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

  加暗淡,可稱為靜景,為靜怡之美;黃河向海而流,這不是所謂“定格”,而是奔騰咆哮、滾滾南來,東流入海,充滿了無限的生機,雄壯氣勢存於永恆的運動中。兩句動靜結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又瞬息多變的壯麗圖畫。

  虛實結合

  首句著筆遠景,天空一輪白日西沉消失在萬山叢中,次句由樓下近景奔流的黃河延伸,直至遠方的海洋。這樣,西邊的落日和東邊的流水,把看得見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結合起來,把當前景與意中景巧妙溶合為一,由遠及近再及遠,使畫面無邊的寬廣和深遠,這樣著墨也為後兩邊詩詞安排了無窮的遐想。

  景入理勢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強調“景入理勢”,意思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說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出現,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詩人以朋友的身份說話,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

  全文對仗

  該詩是一篇全篇都採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色由四個五言句組成,共分為兩聯,絕句沒有對仗的硬性規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對仗。很多對仗的絕句也只是有一個對仗句了。而出現兩個對仗句式時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覺,處理不好會非常僵化。這首詩首聯採用正對,句式極為工整,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鸛雀樓》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10]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11]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