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總結>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範文(通用8篇)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範文(通用8篇)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專案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範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1

  期中考試又結束了,為了今後的教學能取得更大的成績,需要總結經驗教訓,下面就這次期中考試的情況作以簡單分析:

  一、教師方面:

  1、課時和內容所限,任務重,為了加快總複習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學完九年級上冊的內容,我沒給學生複習歷史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在課後複習。導致學生對於整節內容不能形成系統的認識,影響了他們對教材內容的掌握。

  2、督促檢查的力度不夠。

  3、歷史故事雖能調動學生興趣,但有時佔用時間太長,課堂上應適度調整。

  學生方面:從試卷看,主要失分是材料1有的學生理解有誤,沒有抓住中心內容,第一問應是文藝復興就錯,其它問題就全錯了;材料2(但這道題不是會考內容)和材料3兩個作用和意義。問答題主要失在美國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二、學生方面:

  1、史實不清,是致命的弱點。

  2、部分學生態度不端正。或不重視,或認為歷史很好學,不過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趕得上。

  3、解題技巧的欠缺。表現在如何從四個選項中找出最佳項,提高正確率;如何審好題,做到緊密結合題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儘量多得分等等。

  4、看書不細。未能聽進老師的忠言相告,一相情願地以為這兒不考,那兒不考,存在僥倖心理,結果遭受沉重一擊。

  5、不會讀書。學生習慣了把一節教材從頭唸到尾,而較少注意抓住歷史發展的脈搏,體味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絡,領略歷史的博大與精深。

  6、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奴隸性強,不肯下工夫,主動去背去記極性差,這是成績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後的措施:

  1、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採取及時反饋抽查。期中考試後,我改變了教學方法,採取邊複習邊抽查。經過驗證,每講一個知識點,我進行重複後,然後,讓學生記憶,再抽查;這樣做,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識,而且課堂氣氛緊張,學生生怕漏聽了而使自己起來丟臉,因而,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強課後的鞏固記憶程度,採取做練習的方法。同時要求學生避免照抄照辦的現象再次發生。

  四、我的看法:

  歷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為過的,它對你的記憶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對社會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學歷史要紮實、牢固、脈絡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時間的紅線串起,切勿東一個人物西一個事件地無規律記憶。因為那樣,雖然把所學的事件都記住了,但這些事件如一盤散沙,缺少戰鬥力。今天的歷史考試已不是單純考察你對孤立事件的記憶,它要求你在記憶單個事件的基礎上,經常重複一項工作——串線。這樣的線索可大可小,可橫可縱,十分靈活。越是靈活串線,證明你的知識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簡單提及一些:最常見的是以時間為線索。這是一條自始至終的大線。也可以人物、民族等為線索。 “線不在多,有之則靈。”另外,要勤思考,千萬不要以為歷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務只是記憶,實際上記憶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記憶基礎上的分析、歸納、比較能力。這也是能暴露弱點的部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探索,大膽嘗試,與課改同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育事業奮鬥終身。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2

  一、 教學情況總結

  1、 很抓基礎知識的落實。

  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把知識要點和教師補充的相關知識點落實到教材上,這樣使集中注意力,課堂聽課效果提高,同時便於以後的積累與複習。

  透過課堂提問及時反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利用前兩分鐘,朗讀、背誦前一天所學要點內容,上課後提問,發現問題再講解、強調。每一單元學完之後,要求學生列出單元知識體系表,前幾個單元老師完成,之後由學生自己動手,整理歸納。

  2、 注重課堂、自習的教學效率。

  課堂上要求學生紀錄整理,隨時提問反饋。自習課明確學習任務,做作業或練習冊,比如做練習冊時明確到具體某頁某題,然後當堂反饋檢查。

  3、 加強解題能力的訓練。

  本學期採取了多做基礎題,以題帶基礎知識的做法。除了兩本練習冊以外,每課一練一評,題量是7-8個選擇題,一個很基礎的非選擇題,做到小步子快反饋。每單元一測一過關,如果發現學生出現錯誤較多的知識點,再講解、強調、錯題重做。

  實驗班適當做稍難題,在周測時適量出一些高考題或高考模擬題,提升能力,拓展視野。

  平行班以練習冊上的題為主,要求學生全做,教師祥講。

  4、 培養答題技巧和規範答題。

  教會學生審題:單項選擇題教會學生抓材料和問題的關鍵詞,關注肯定項和否定項。非選擇題,教會學生提煉材料,找要點結論,注意時間斷限。

  5、 注重史學基本理論和史觀教學。

  例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原理內容及運用;全球化、現代化、文明史觀等史觀。

  6、 在期中考試前制定了詳細的複習計劃,把主要知識點按複習日期列表,下發到每個學生手中,強化學生背誦。

  二、 期中考試分析

  1、 成績方面:

  總平均分:三校第一

  各班平均分 :實驗班1年9班 名次下降,1年10班不變。

  單科最高分 : 一年10班盧成媛90分。

  2、存在的問題:

  ① 學困生的提質

  ②基礎知識記憶

  ③進度過快

  ④語言歸納能力

  三、 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提質措施

  1、 在完成餘下的教學任務時,放慢進度,邊講邊鞏固

  2、 把練習冊的基礎題弄透,加強實驗班的基礎知識教學。

  3、 繼續制定詳盡的期末複習計劃。

  4、 做好差生提質工作,採用一幫一的措施,教師及時檢查督促,課堂多提問,課後個別輔導。

  教學相長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共同進步,就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調整,以達到和學生共同發展。這需要教師不斷的反思。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3

  期中考試結束了,卷子陸續發了下來,並沒有我預期的那麼好,一個個紅色的分數十分扎眼,那些錯題也大多是不該錯的。有的是沒讀清題意,提筆就寫,大意失分;有的是讀題後沒分析,想當然地寫出答案,大概意思雖然對,但一些言語答非所問,就是我背得再熟,跑題了照樣扣分。

  哎!可憐的思品卷子,要不是這個小錯誤,我的得分就是三位數了;有的是概念掌握不牢,到考場上便慌了手腳,思考半天仍沒有答案,結果就又丟一分;有的因為字不會寫而扣分,這應該算是歷史上的錯誤,看來以後還要把好字詞關呀。

  還有就是歷史的閱讀題了。閱讀題所佔分值很大,題型也多種多樣,而我做得最不好的就是讓談自己的理解和總結概括,談理解的題我最不能寫的全面,結果許多的半對出現在我的卷子上;至於總結類的題,我總不能把它寫得十分簡潔,也抓不住要點,寫出來的答案往往不是總結,而是擴寫,寫的比原文還長。所以我以後還要加強閱讀訓練,不論是看課外書還是學課文,都要試著提煉出它的主要內容,並想想自己的感受,相信堅持下去我的閱讀理解能力會不斷提高。另外就是要加強課外閱讀,這樣有利於我擴大知識面,對我的作文也有好處。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4

  一、試題綜合分析:

  這次考試的題量適中,大部分學生四十分鐘就能把會做的題做完。難易程度也比較適中,能真正考察學生的能力,既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也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試題的區分度也比較適合。涉及的覆蓋面相對比較廣,既有綜合的知識點,也有細小的知識區分,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總體上來講,這次試題能考查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重點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及學生的做體審題能力及其語言表達能力。應該是比較符合課改新理念的。

  二、反映出的問題及原因:

  1、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掌握知識不牢固,即使教師用對比法,圖示法,線索法等方法讓學生去掌握,但仍有部分學生模模糊糊。

  只要稍有變化學生就出錯。再有第21、22、24題學生根本不審題,僅僅是把原背的答案填上而已。

  2、對歷史這門課不重視,雖然是九年級,但學生仍然引不起足夠的重視,大部分學生對這門科也抱著馬馬乎乎的態度,成績不夠理想。有些學生甚至揚言,歷史這門課平時不用用功,考試以前看看書就可以。

  3、審題不仔細,做題能力差。雖然透過階段性檢測,二次過關,學生的做題能力仍然需要加強,有些學生,兩問答成一問,審題不清,答非所問。

  4、學習習慣不夠好,浮躁,不注意思考,不求甚解,不注意把

  知識聯絡起來思考,錯別字較多。

  三、措施:

  1、繼續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做到精講多練,真正把具體的措施落實到人。

  2、課中注意教會學生掌握知識的竅門,由繁化簡,讓他們樂於接受。

  3、注意個別輔導,透過寫來培養學生的習慣,解決錯別字問題和提高學生的審題做題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做題,練題中自己掌握做題技巧,實戰出真知。

  4、透過階段性檢測及二次過關查缺補漏,做到由面再到點。

  5、繼續探索新課改方式,讓學生感興趣,來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成績。

  四、感想:

  本屆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夠好,自由散漫。加上對歷史不重視,上課不注意聽講,課下不會複習,對知識的記憶不連貫,因此成績還是不夠理想。雖然經過我的努力,學生已經有了很大改觀,課堂教學效果,成績也在一步步提高。總之,今後我將一如既往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5

  本次期中考試題型、題量、分值分配及比例基本按照中考模式。非選擇題20道20分,佔40%。由於本次考試為閉卷形式,非選擇題根據中招試卷結構中的五道題減少為四道大題,分值仍為30分,佔60%。本次考察七年級下冊1-12課內容,主要考察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兩單元中我國古代由隋朝至元朝的發展歷程。

  本次考試中年級最高分49,最低分3分。其中,班級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年級2844%12%一班2845%8.3%二班3054%26%三班2750%5.5%四班2842%11%

  本次考試發現學生答題中出存在的突出問題與初三較為相同的有以下幾點:

  (1)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準確、不牢固:題中出現的歷史事件、人物貢獻等缺乏基本的瞭解,初一第一單元中有涉及很多的人物,比如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涉及他們在位期間的稱謂問題分別對應“貞觀之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開元之治”,其實很容易記,但是因為前三課的內容比較集中,學生就把這些知識點搞混。

  (2)缺乏對知識的理解認識:很多學生存在錯誤的認識,以為歷史只要死記硬背就行。其實不然,大多數學生害怕碰見考察時間的題,就是因為在死記硬背的情況下,很難將知識點進行串聯,造成知識的分段記憶。在這種情況下,將各個事件對號入座當然很難。並且,這種記憶方法,很難將考察綜合能力的題拿下。

  (3)審題不仔細、不認真:初一試卷中22題的第2問,在以前練習的時候出現過,但是進行了些微的更改將考察作者作品的部分刪除,但是部分學生不審題,完全靠印象寫答案,將“三吏”、“三別”寫上。可見其考試過程中極其不認真。

  (4)答題過程中書寫不認真:部分成績比較偏後的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態度不認真,非選擇題部分僅寫幾個字,字型潦草、卷面也不整潔。也有部分學生答題的時候馬虎、粗心,出現添字、漏字的現象。比如“吏”與“史”兩字多次強調,但是在試卷中仍是有很多的學生寫錯,“安吏之亂”、“詩吏”一大片。

  (5)多次強調的知識仍有學生寫錯,說明部分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沒有集中精神,認真聽課,在講解習題、學案的過程中,沒有及時的更正自己的錯誤。

  今後改進的措施,主要針對存在問題有以下幾點:

  (1)提醒學生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中考現在實行開卷形式,注重對知識的變形與組合,這就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綜合分析、實踐、創新能力。但是這些都離不開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只有對知識熟練掌握,才會有能力的不斷提高。因此,在今後的學習中還是應該強抓基礎知識的過關。

  (2)注意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想要獲取高分就需要有較高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課程中對學生多做引導,使其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尤其在導學案的教學中,利用小組的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對於審題不仔細、不認真;答題過程中書寫不認真兩個問題,則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平時做作業的時候對其提高要求。講解習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的審題方法,抓住關鍵詞,在弄清題意的基礎上,有針對的去回答,避免偏差與疏漏。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6

  本次考試目的是檢測開學以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併為下階段教與學提供有效依據,從而有針對性地根據學情,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與學質量。

  一、 存在問題:

  1、各班之間的發展還不夠平衡,各班的成績差距較大。

  2、對重本生的培養措施和力度還不夠。

  3、對普本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對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夠,練習還不夠到位,沒有形成應有的能力,故這部分學生的成績還不夠理想。

  4、老師有時講得過多、包得過多的`教法還需進一步改進。

  5、由於學生沒能自覺及時做好複習,練習鞏固,使學生知識消化不良,課本基礎知識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亂,沒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適當的識記,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6、學生考試過程中審題作答存在隨意性,考試技巧有待提高等問題,導致知識無法得以有效運用,同時還存在書寫不工整答題不規範等問題。

  二、今後的改進措施:

  1、繼續夯實基礎,反覆練習,狠抓落實。

  2、少講,多練,課前提問,課下抽查。

  3、培養學生閱讀、概括、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4,考試作業的批改,評講要及時,應注意審題技巧,答題規範性等問題的指導與訓練,對症下藥,適當的訓練是鞏固和理解知識點的必備途徑。

  5、加強學法指導:指導筆記。

  6、對個別學生進行試卷的書寫與規範指導

  7、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多聽課,多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

  8、加強對重本和普本邊緣生的指導

  三、目標

  學科 前5

  組內 前7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7

  考試後,我最關心的事莫過於各科的成績了。成績很不理想。其實分數只不過是檢測我們對知識掌握了多少而已,不必耿耿於懷,而是要明白自己在哪裡失分了,找出原因,及時彌補。我們必須總結失分的原因,採取措施,加以補救。

  一是基礎知識。

  要想使自己的基礎知識更廣泛,就需要積累。在平常的學習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詞語及時查工具書。每天看一看,背一背,溫故而知新,以免由於時間的關係,沖淡了記憶。

  二是閱讀。

  閱讀也是建立在積累上的。平常應該多讀。要用心去讀,讀的不是有趣,而是內容。在平常多讀的情況下,我們在考試時做閱讀題就會很好地抓住文章所要表現的感情。

  三是作文,

  最好先看好題目在答題。

  這樣,在自己答題的過程中,就會有一個構思,也許,在答題的過程中,就會有靈感,在做作文就比較容易了。平常多寫,多練,逐步提升,平常時應該多讀一些“開卷有益”的書。

  我沒有考好完全是在於平時的基本功沒有打好。吸取了這次的教訓,我以後會在平時的學習上更加努力!認真完成作業!專心聽講!沒有考好也在與臨場發揮的不夠完善。我在考完試後會仔細檢查。我會“更上一層樓”!老師,請你相信我,我會在下次的考試中,更加在努力的!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總結8

  本次考試度中等偏上,大多數的學生認為很簡單,但是還用很多學生不及格,在其任教的七個班中優秀率不是很高,13名滿分的學生只佔了5名,並不是很多,而不及格的學生仍然比後七個班多。我認真的對學生的試卷進行了分析,以及對過去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學生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學生在細節上丟分。學生不按問題的順序答題而丟二分,審題抓不住問題兩個關鍵詞而丟二分,學生對歷史事件敘述不準確,錯別字。

  問題二:對材料分析題,學生答起來還不是得心應手,學生不注重對材料的閱讀、分析與運用。

  問題三:審題不認真,不會審題和答題速度過慢等問題

  二、改進措施

  1、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進行管理,要注意學生的投入度,多觀察多督促,要盯人,有溜號的或不認真的,要馬上給予提醒,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2、平時做題就要加強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抓準主體問、關鍵詞、限定詞如時間、年代、人物、歷史事件名稱、性質、會議。

  3、啟示類題要給學生進行適當的練習。

  4、課堂上注意對所學歷史事件的歸納和練習,注意對學生解答綜合問題能力的培養

  5、儘量和學生談話,鼓勵學困生堅定學習歷史的信心。

  “路漫漫其徒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及時反思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問題多”,我要繼續努力。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