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七單元]寫一篇讀後感> 【推薦】名著讀後感作文彙編10篇

名著讀後感作文

【推薦】名著讀後感作文彙編10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著讀後感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1

  “這就象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著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開著花。”

  第一次讀《小王子》,是在高中的時候,一下子就被他那清新的文筆和單純的世界所吸引。六年後的現在,再讀《小王子》,不禁一次次地流淚,為小王子那懾人心魂的憂傷而心悸,為他純潔而執著的愛所感動,也為自己那逐漸泯滅的童心而哀悼。正象作者聖-埃克絮佩利在序言裡面說的,他把這個童話“獻給雷昂?維爾特,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

  這是一個屬於成人的童話,屬於曾經有過童心的成年人的童話,孩子們是無法體會小王子徹骨的憂傷和愛的沉重的。他們也不應該過早地體會這些,他們應該在陽光明媚的世界裡享受著快樂的時光。這與其說是一個童話,不如說是一個悲劇。童話裡的主人公總是像白雪公主或灰姑娘一樣,幸福美滿地生活。而憂傷的小王子卻在發見愛的真諦後死在沙漠裡。

  小說的情節很簡單,主要是從“我”的角度講述小王子的遊歷過程。因為一朵美麗而嬌氣的玫瑰,小王子離開了一直平靜地生活著的B-612小遊星,他先後遊歷了六個星球,在這些星球上,他遇到一些他覺得很不可理逾的大人,狂妄自大的國王,財迷心竅的商人、迂腐的點燈人……於是他不斷的感慨,“大人的世界確實奇怪。”在這裡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這些大人們的空虛、盲目和愚妄,也道出了成人的孤獨寂寞、無可適從的處境。

  最後他來到了地球。在這裡他遇到了一隻狐狸,這隻狐狸給他解決了那朵嬌氣的小玫瑰給他帶來的對愛的疑惑,使他明白,愛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慈悲,有了愛(廣義的愛)生活裡的一切才有了意義。狐狸告訴他:“對於你使之馴順的東西,你永遠有責任。你要對你的玫瑰盡責。”“如果你使我馴順了,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歡快起來。我將會聽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你有著一頭金髮,於是,一旦你使我馴順了,這將變得妙不可言!金色的小麥將使我回想起你來。於是我就會愛上穿行麥浪的風聲……”愛使人懂得了憂傷和痛苦,同時使人擺脫了孤獨寂寞,使生活變得有充滿情趣和意義。正象小王子對“我”說的:“這就象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著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開著花。”於是作者明白,這世界上,一隻小綿羊吃掉一朵花兒,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對於小王子來說,“那就如同所有的星星頃刻間都熄滅。”

  最後,小王子在離開他的星球一週年之際,讓毒蛇咬死了他,這樣他可以“擺脫軀體的重量”,回到他的B-612小遊星,回到他的驕傲而脆弱的玫瑰身邊。小王子走了,就象買火柴的小姑娘飛向與奶奶在一起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的世界一樣,他奔向他永恆的愛。留給這世界的只是金色的麥田和一園子無關緊要的玫瑰花。還有我們在徒勞地哭泣。而我們就象渴望被馴順的狐狸一樣,對著麥田思念著小王子金色的頭髮。因為小王子,我相信沙漠裡確實藏著水井,因為小王子他聽到轆轤在風中的聲音,並飲了那令荒漠變得美麗的甘泉。作文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2

  我最喜歡的小說就是《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不但講述了桃園結義,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大意失荊州等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故事,也塑造了曹操、郭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孫權、周瑜等鮮明的歷史人物,其中有的足智多謀,有的狡猾奸詐,有的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忠義勇敢。為了追尋歷史的真相,我甚至還買了本白話《三國志》作為印證,以便探尋更多的真相。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有許多各具特點的人物,但我最佩服卻在小說中被稱為奸雄的“白臉”曹操,也許是作者羅貫中的“尊劉”的傳統思想,他寧可歌頌漢室外系子孫-劉備,而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也是三國(魏、蜀、吳)中魏國的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曹操說成反面角色。但我覺得曹操的經歷是最豐富的,關於他的的典故也很多,如望梅止渴,割須棄袍,說曹操,曹操到,火燒連環船,割發代首,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還有他促成的典故也不少,如溫酒斬華雄,周瑜打黃蓋,過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等。

  在東漢末年,如果何進、袁紹聽從曹操的勸說,也不會有什麼後面的董卓之亂、三國鼎立,恐怕也不會有那麼多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了。在各方諸侯都害怕迎接漢帝,擔心自己權利受限,不能獨霸一方時,果斷接收漢獻帝,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力局面,說明曹操有明銳的政治嗅覺。在劉備還未獨霸一方之時,就慧眼識英雄,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收留關羽,義放關羽,給自己赤壁之敗後留有生路,真是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地步。在與袁紹的官渡之爭中,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軍事才能盡顯出來。同時他的詩也是大氣磅礴,是個文武全才的人物。也許曹操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但過人的膽識、做事的氣概,卻叫我很是佩服。真如易中天所總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一想到《三國演義》,耳邊就能響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真是令人神往,令人神思,恨不得人和思想一起插上翅膀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嚮往的歷史……。而這一切都緣自《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

  我喜歡《三國演義》。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3

  《愛的教育》這部小說是一個義大利小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發生在他四年級生活的點點滴滴。書裡面洋溢著父母子女間的親情;老師學生間的深情;同學朋友間的友誼;還有主人公卡隆的愛國之心……書裡面每個小故事,都包含著一個大道理,總是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廢寢忘食。

  其中有個小故事,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裡面的卡隆原先是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在老師、家長的諄諄教導下,他取得了好成績,成了懂事的孩子。卡隆不忘感謝自己的老師多年來對他的教育,還有父母對他的養育之恩,這是我應該向他學習的。

  書裡面還講了堅強又懂事的波列科西;勤奮好學的斯伐地;樂於助人的加羅瓦,總之裡面的故事深深吸引著我。

  《愛的教育》這部小說讓我領悟到了愛的深厚,愛的偉大內涵。教導我要團結同學、助人為樂,提醒我時刻不能忘記可親可敬的老師與父母,他們是多麼慈祥與偉大!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4

  從小我就看過《西遊記》,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令人百看不厭。

  《西遊記》是我國最著名的神鬼小說。講的是善良樸實的唐僧、神勇廣大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和勤勞樸實的沙僧,一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和千辛萬苦,並且與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殊死拼搏,終於護送唐僧到西天取回真經的故事。

  《西遊記》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個光怪陸離的神鬼世界,每一個人物(妖魔)個性鮮明,造型獨特,作者吳承恩的想像與各種妖魔奇特的東西讓我感嘆不已。師徒四人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去反抗去拼搏,雖然經歷了各種挫折,但是他們永不放棄,我想,這就是堅持吧。

  可以說堅持不懈是達到目標的基礎,也是獲得成功所必備的品質。看看我們夜晚大街上燈火通明的景象,五顏六色的燈光非常華麗而且光彩奪目,我們在感嘆這些絢爛的燈光時,能否記得愛迪生在背後默默的付出與不斷的實驗,他一定經歷了不少困難,最後在試到鎢絲時,才發明了電燈;當我們吃著肯德基香噴噴的炸雞腿時,能否記得哈倫德.山德士,經過900多次烹飪才炸出今天美味可口的雞腿等……,在這些成功的背後,都有兩個字----堅持!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堅持,認真,刻苦,只有堅持不懈的朝一個目標而前進,最終就能達到。暑假裡,我報了籃球班,每天都要起很早,學習的也很辛苦,我也想請幾天假好好休息一下,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籃球的技術也進步了很多。當然,這些都是《西遊記》告訴我的,每次看《西遊記》都有不同的感想和感悟,一次比一次體會更深刻,它就是智慧的城堡、思想的森林、文明的田野……總而言之,《西遊記》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一定要堅持!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5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裡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這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辯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

  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6

  這個寒假中,我閱讀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書中人物的塑造、刻畫生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賈寶玉,風風火火的王熙鳳,心胸寬廣的薛寶釵特別是林黛玉和賈寶玉這兩個人物,是那麼深入人心。

  她,無論是自己的離別仇恨,自己的傷心往事,還是草木枯榮,四季更替。她都會黯然淚下。也許她真如書中所寫的絳珠草,來到世間“還淚”一般。她切實地向人們顯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腸,她對於一切世間的醜陋、難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淚,這不禁讓人覺得她有那麼點“窩囊”,當然,這詞兒並不怎麼適合她。哎,黛玉真叫我又愛又恨啊!

  相對於書中另一個主人公賈寶玉,他雖不是女孩,但一樣是那麼細膩柔腸。他與那些靈氣、清秀的女孩相差無幾,寶玉厭惡他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對丫環毫不歧視,反而他會挺起胸膛保護她們,憐愛她們當寶玉得知無力幫助她們時,他傷心欲絕。當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時,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這一切,但是他追求完美,他追求獨道的美!內心的美,行為的美,在他身上散發著一種別人沒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他更像一位願意拯救那些女子“美”的勇士。與其他兩相比,薛寶釵那寬豁開朗的胸襟無疑讓人產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鳳恰恰相反,心胸狹窄,貪財,潑辣讓人髮指!

  《紅樓夢》,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內藏真經,對情節的描述蕩氣迴腸,對人物的刻畫細緻入微。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7

  最近,我讀了《愛的教育》這部小說,這部小說的作者是義大利的亞米契斯,這部小說是以愛為主題。

  書裡的有一句話讓我難以忘記:不要讓妒忌的***進你的心裡,這條毒蛇會毀壞你的頭腦,腐蝕你的心靈!

  書裡的人物,卡隆,擁有一顆高尚的心,費蘭迪邪惡、無理取鬧。

  安利柯也就是作者亞米契斯,在一直在樹立著一個好榜樣,他的父親也擁有一顆高尚的心。

  希望大家看看這部小說,可以改變你或你的孩子一輩子的生活習慣!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8

  《西遊記》是一部神魔小說,它出自羅貫中之手,也是 羅先生的代表作。這本書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列為“中國四大名著”。主要講了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正果,取得真經的故事,其內容驚險刺激,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緻,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讓我佩服的還不止於此。羅先生還將這四個人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唐僧誠心向佛,心地善良,頑固執著,同時又因心腸太軟而顯得有點懦弱和迂腐;孫悟空正義大膽,勇往直前,聰明機靈,對師傅忠誠,全心全意,法力無邊,讓所有的妖魔鬼怪聞風喪膽;豬八戒雖貪財好色,又懶又饞,但從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嚴謹,樂安天命。這四人各有各的特點,使《西遊記》更加出名了。

  書中不少妖魔倒是可愛可親,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形象,猴精孫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個。她的魅力在於他的妖氣而不在於她的改邪歸正,在於她的個性放縱而不在於受理性約束,同憤於他受緊箍咒的窩囊氣而欣喜他的有時妖性復發。神與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於是宗教的價值觀就被拋棄,被超過,乃至宗教的虛偽性質也就徹底暴露了。

  這個結局真好啊!但是師徒4人加上白龍馬,他們在取經路上的艱辛我們是可以體會到的。那裡面可怕的妖怪都成了他們通往西天的 磨 難,但是他們都沒有退縮都敢於迎接,即使曾經絕望過但他們並沒有灰心失望,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挑戰雖艱難,但戰勝過的喜悅又讓我們高興。這裡面的詭計很多但都被識破,他們共有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了任務。如果唐僧遇到困難沒有堅持下去就不會遇到這麼優秀的徒弟們,如果孫悟空在三打白骨精之後沒有堅持救師傅也許他的師傅就被吃了大家也都各自散了,這一切都是堅持,他們都選擇了堅持並且還是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然而對於那麼幸福那麼滿足的我們遇到一些小事就不堅持就放棄了嗎?不,我們要像書中的“五人”一樣,堅持下去,也許就一定會取得“真經”。

  《西遊記》他宣揚了因果報應,佛法無邊的迷信思想,但是在現實中的堅持,沒有什麼好說的,對堅持!!

  《西遊記》這部書讓我明白:只要有夢想,並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克服困難,就能取得成功!《西遊記》是一部不朽的古典名著,有什麼理由能不讓我們去讀它呢?

  這就是我的感受。我讀了這本書後。我收穫了不少。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9

  這學期老師推薦我們看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主要內容是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師徒四人一路斬妖除魔的故事!

  我喜歡《火焰山三借芭蕉扇》。孫悟空歷經艱辛,三次才從鐵扇公主的手上拿走芭蕉扇。第一次悟空被扇子扇走了。第二次他吃了靈吉菩薩的“定風丹”又去迎戰,飛進鐵扇公主的肚子裡,鐵扇公主給了一把假扇子,孫悟空差點被撲面而來的大火燒死。第三次,他變成牛魔王的樣子輕而易舉的把芭蕉扇拿走了,結果真的牛魔王變成豬八戒,把扇子又奪走了,孫悟空無可奈何,又找到李天王和哪吒幫忙,最後牛魔王才忍痛交出了芭蕉。我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更能突出孫悟空的機智勇敢和堅強的毅力。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書中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生活中肯定會遇到挫折和坎坷,如果沒有這些東西,那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只要把困難定為一個目標,總有一天一定會打敗它的!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10

  如果一棵樹枝葉繁茂,那麼我們一定會驚羨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維立葉城比作一棵樹的話,那麼它的“繁盛”足以讓我們窒息:生活在樹冠的貴族,明明內心彼此仇視,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可一個個看上去卻衣冠楚楚,溫文爾雅,光彩照人。他們即使給對方一個微笑,也總不肯捨棄嘴角上掛著的那一絲輕蔑。虛偽,無所不用其能,恣意的佔據著枝葉間的縫隙,切斷了陽光,只在樹根周圍投下濃濃的陰影,而這陰影正好罩住了一個人——於連。

  於連仰觀樹冠,內心洶湧澎湃——“社會地位:愚人的尊敬、孩子的驚奇、富人的仰慕”。正如特殊人物對周圍環境有著特殊的敏感一樣,對社會地位特殊的敏感滋生樂於連野性的慾望——一定要爬到樹冠上去!可惜命乖運蹇。“千里覓封侯”的紅色從戎夢在生不逢時的仰天長嘆中灰飛煙滅。不過,很快,神甫所帶來的高薪和所贏得的來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眸子裡閃現出金燦燦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會服,一樣可以躋身名流。可在藐視一切的上流貴族眼裡,他驚人的記憶力與街頭末技之流的雜耍在本質上並無任何區別。於連也很清楚。憑著驚人的記憶力這塊敲門磚僅能敲開上流社會的大門而已,卻比一定能得到主人的笑臉相迎,想要登堂入室,成為座上嘉賓,還得有讓自己舉手投足增色的“行頭”。久處樹冠陰影中的他自然毫不猶豫的為他的慾望尋找到了一個能遊刃有餘的套子——虛偽,並一頭鑽了進去。從此,他便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一步步地向他夢寐以求的上流社會挺進。

  司湯達將《於連》改成《紅與黑》,讓兩個不和諧和極端矛盾的色彩痛快淋漓的昭示我們:於連是極端矛盾的混合體!他的地位在樹根定格,慾望卻在樹冠燃燒;對拿破崙在心裡是瘋狂崇拜,在人前卻大肆攻訐;他根本不信神靈,卻示人以篤信虔敬;他仇視現實生活,卻又無法控制自己的逃避;他鄙視上流社會的烏煙瘴氣,卻又痴迷於能生活其中;他沒又使自己尊嚴增重的砝碼,卻不能容忍別人有任何輕蔑,即使對方是一個的為卑微的車伕,他也要選擇決鬥到底!的確,以一個小鋸木廠主的兒子的身份向上流社會叫板,要在林立的漩渦中馳騁捭闔,收放自如,除了靠自欺欺人的虛榮和嫉妒空白的自尊外,如履薄冰的於連還能靠什麼呢?看來,於連這個時代的畸形兒,正是從巴黎這個罪惡的母床上誕生的怪胎。

  可催生了怪胎的助產婆——上流社會,卻不願接受這個不合他們“規則”的新生兒。於連的闖入等於宣告復辟者在風雨飄搖中剛制定的統治“規則”又被撕開了一個豁口。所以,於連的擅闖必然招致貴族們本能的反感,也就必然遭到整個上流社會的聯合剿殺!

  當初,於連揹負野心,懷揣虛偽啟程,一路似乎暢通無阻。但每爬高一寸,危險也就隨之加上一碼,最終還是跌了下來,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只將“遺憾”重重的摔在了身後。畢竟,於連充其量也僅是一隻逆流之筏,他無論如何也敵不過巴黎這片波詭雲譎的海洋的。

  臨刑前,於連也苦笑著高聲對自己說:“我的同時代人的影響佔了上風,離著死亡只有兩步遠,單獨跟我自己說話,我仍然是偽善的……啊,19世紀!”

  只有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才能造就出野性的於連,也只有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才能造就出於連被送上斷頭臺的命運。

  於連,一個久久揮之不去的名字,蘊含了太多的沉重與悲哀……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