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小節6和7的認識及加減法中的用數學部分,主題圖為課本47頁插圖:金色的秋天。

  教材簡析:

  1、 主要內容: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組以金色的秋天為題的用數學的內容,包括兩道例題和一組做一做的習題,練習中的13題《美麗的小湖》也是類似的題目,其內容都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教材在這裡第一次出現了大括號和問號。

  2、 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一種用情境圖反映的數學問題,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並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整個知識網路來看,它也標誌著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開始,是向後面的文字應用題過渡的橋樑。

  教學目標:

  透過分析教材,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圖畫正確分析題意。

  2、 技能目標:會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 情感目標:透過本節課教學,向學生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這三個目標在教學中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主要採取了情境教學、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本節課的重點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其中,正確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關鍵所在。

  對於教材重難點的確定,我是透過如下兩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從教材知識點分析:6和7的加減法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它又是進一步學習8和9以及10的加減法的最直接的基礎。

  2、 從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來分析: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強,透過觀察圖畫,分析並敘述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進而選擇正確演算法,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

  針對重難點,我打算採取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學過程:

  共分四大環節:

  一、 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針對一年級學生純真幼稚、富於幻想的心理特徵,我創設了如下情境:同學們,你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對,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著給勤勞的人們送去豐收和喜悅呢!看,她給咱們每個小組也送來了一份禮物(電腦出示)你能根據算式猜想一下,這些禮物各屬於哪個小組嗎?要解決這個問題,需用到哪些知識呢?我設計這個環節,意在激發學生興趣,藉此複習6和7的加減法,為後面學習它的應用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好,咱們還是隨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轉一轉,看一看吧!(出示插圖,匯入新課)

  二、放手學生,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

  1、 讓學生對著插圖,進行觀察和交流。

  具體做法是:先引導學生由近及遠或者由遠及近有序地觀察,藉此培養他們初步地自主學習的意識,至於學生觀察到什麼,我不去做過多限制,不管是藍天、白雲、還是房子、小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雙眼來認知大自然的寶貴素材。

  接著安排小組交流觀察的內容,並嘗試提出疑難問題,在互通知識中,也給每位學生提供了鍛鍊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然後,由小組代表在進行交流,並提出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做到知識共享。

  而這觀察、交流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感悟體驗的過程,學生從中感悟到自然美、家鄉美,進而激發起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是教師用空洞的語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學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

  作為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我在與學生一起觀察、感悟的過程中,有選擇地解答一些疑難問題,並最終將重點巧妙地引到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教學上,比如說:圖中還有哪些你以前從沒見過的數學符號?你知道它代表什麼意思嗎?或者說:老師這兒有兩個新朋友,你想認識一下嗎?這些導語都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主要藉助多媒體演示,先引導學生分別認知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明確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問號表示要求的問題。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號的尖朝向各個方向,以避免學生認為大括號的尖總是朝上的誤區。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導他們理解大括號和問號合在一起表示的意義,並能對著情境圖敘述完整的圖意,互相反覆交流,直至明確要求的問題是什麼。在引導學生敘述圖意的過程中,其實已孕伏了應用題的結構,即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這對於學生進一步學習應用題是非常有益的。

  3、 針對提出問題,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在學生理解了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之後,能夠明確這幅圖要求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個學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來,根據加法的意義,應該說不難解決。用左邊的4人加上右邊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決不就此滿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列出多種算式,如扎小辮的3人加上不扎小辮的3人;低頭的1人加上不低頭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兩堆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樣做,我認為有利用於學生多角度地看問題。況且,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當然算式的選擇也得視題而定。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觀察第二幅圖,並與第一幅圖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不同之處,自己去表述圖意,如有困難,可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沒必要過多講解。如此反覆之後,明確要求的問題是還剩幾個向日葵盤?是求一部分,根據減法的意義,應該列式為7—2=5。利用電腦的優勢,我也可將問號移到另一邊,引導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這是兩道容易混淆的減法算式,應加以辨析。而當問號移到算式中得數的位置時,這幅圖則有上述兩種列式。這兩道應用題的教學,意在讓學生從中感悟兩點:

  1、問號的位置決定著列式方法。

  2、問號既然是要求的問題,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數。

  同時輔以清晰明瞭的板書設計,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至此為止,我認為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已真正突破。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更加強烈。新教材蘊含著許多有待學生髮現的奧秘,我認為只要教師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就可以滿足他們這種強烈的需要。

  4、 及時反饋,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有了剛才的分析驗證,對於做一做中的兩道題目,我放手學生自己進行辨析,從中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在全面蒐集學生資訊的基礎上,我也要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

  二、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課本51頁插圖《美麗的小湖》與前面的知識點是類似的,因此,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對著圖畫進行講故事比賽,如《小鴨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領》、《小金魚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從而能夠正確列式解答問題,並輔以可行的獎勵機制,如評選故事大王、速算冠軍以及優勝小組等,意在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逐步培養自己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時機可對學生進行愛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當然,這項活動也可視教學情況放到第二節課或者課外進行,畢竟,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的,而不是現成的。

  四、及時總結,拓展延伸

  透過總結,引導學生髮現庭院裡有數學、田野中有數學、小湖邊也有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數學,比一比,看一看,誰是愛數學的小博士。這樣,就將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引向課外,從而體現了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新的教學理念。

  總之,我在教學中,不光利用多媒體,還要利用多種媒體,使知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我相信,這金色的秋天會讓孩子們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穫!

  好,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學習了比較,並且已經接觸了減法,是總數減部分數等於另一部分,和這節課的減法意義有所不同,而且“誰比誰多幾,誰比誰少幾”這樣的數學語言學生敘述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這節課重點解決這個問題。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根據情境讓學生從圖上發現資訊,再根據得到的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接著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不當之處老師做以引導。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我選擇了同桌合作的方式,循序漸進,從擺圖形到用語言敘述“誰比誰多幾,誰比誰少幾”,再到列算式解答,這是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一個形成過程,這樣可以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所以上課中間安排了“唱首歌輕鬆一下”的活動。為了鞏固新知識我安排了“考考你”,一是出示題目鞏固練習,二是拍手遊戲,使學生參與活動面更廣。最後把直觀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也是分層教學的一個體驗,由實物抽象為數字的比較,可以找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一次比賽,檢驗他們的學習效果,並且使他們有一定的提高。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教學目的:

  1、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鐵中的數學問題。

  2、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和利用資訊的能力。

  3、讓學生在解決身邊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1、以小組為單位對南京地鐵作調查,收集有關資訊。

  2、學生準備計算器,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師:我們班大部分同學都坐過地鐵,乘坐地鐵你有什麼感受?

  生:舒適、快捷。

  生:爽!

  生:坐得時間短,還不過癮。

  師:課前同學們都分小組收集了南京地鐵的有關資訊,請每一小組的代表彙報一下你們小組收集的資訊。

  各小組代表彙報,並在實物投影儀上顯示。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資訊,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

  (多媒體課件演示一組圖片,圖片中附相關的文字資料)

  配音:南京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於20xx年9月1日正式開通,地 鐵全線是從邁皋橋站到奧體中心站,全長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區。從邁皋橋站到奧體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個區間。地鐵票價按照這樣的標準來定價:1—7個區間內票價2元;8—11個區間票價3元;12—15個區間票價4元。

  師:透過介紹,你又知道了哪些有關地鐵的數學資訊,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討論並交流。

  出示下表

  共設:16站臺(有15個區間)

  票價:1—7個區間內票價2元;

  8—11個區間票價3元;

  12—15個區間票價4元。

  師: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數學問題,南京地鐵中就蘊含著許多數學問題。(板書課題:地鐵中的數學問題)

  (出示南京地鐵1號線線路圖)

  師:圍繞乘坐地鐵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小組成員商量一下。

  生:從小行站上車到奧體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鐘?

  生:用5元錢從小行站到紅山動物園站,一個來回夠不夠?

  生:地鐵從邁皋橋站行駛到奧體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鐘?

  生:地鐵一天運營多少趟?總共能載客大約多少人?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把問題分類。

  師:我們一道來研究其中幾個數學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購票問題,好嗎?

  [評析] 在數學學習中,提出數學問題有時比解決數學問題還重要。活動中教師放手讓學生提數學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參與的意識,也有助於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

  二、解決實際問題

  1、購票問題。

  師:如果我們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到新街口站需要買幾元的票?到紅山動物園呢?(2元,3元)

  師:除了用現金購票,我們還可以刷卡,這樣可以更便宜一些,這節課我們只研究用現金購票的問題。

  師:給你2元錢,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你可以坐到哪些站臺下車出站?

  (同桌先互相說說再彙報)

  師:同樣給你2元錢,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最遠能到哪一站下車出站?你是怎樣想的?

  生:往西走最遠可以到奧體中心站,往北走最遠可以到鼓樓站。

  (課件演示地鐵從小行站分別到奧體中心站和鼓樓站走過的路程)

  師:從小行站出發一共可以到達多少個不同的站臺下車出站?

  師:如果給你2元錢,你能從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車出站?

  學生在小組內先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2、乘車時間問題。

  (課件模擬演示地鐵執行情況)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別從邁皋橋和奧體中心兩個底站同時相對發出第一班列車,以後每隔7分鐘再發一趟列車。地鐵對於時間的把握驚人的準確,每一站之間行駛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邁皋橋站、南京站、鼓樓站、新街口站四個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時從兩個底站相對開出最後一班列車。每列車有6節車廂,平均每節車廂載客約200人。

  整理成表

  運營時間:早晨6:30分發出第一列車,晚上9:40分發出最後一列車。

  發車間隔:每7分鐘發出一列車。

  每個區間行駛時間:約是2分30秒。

  每個站臺停靠時間:每站停30秒。(邁皋橋、南京站,鼓樓,新街口等四個大站停45秒)

  每列車:有6節車廂,每節車廂一趟平均載客200人。

  師:如果這個週末爸爸媽媽有空,你最想讓爸爸媽媽帶你乘地鐵去哪兒?乘車途中需要多長時間?

  解決短距離和長距離各1個時間問題,讓學生拿出計算器來算列車行使時間。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演)

  從小行站出發 奧體中心站下車 從小行站出發 紅山動物園站下車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師:如果這位同學乘坐的是早晨8點從小行站出發的地鐵列車,大約什麼時刻能到達紅山動物園站?(8點33分15秒)

  3、客流量問題。

  師:小組內商量並嘗試解決下面的問題----

  (1)從早晨6:30分發出第一列車到晚上9:40分發出最後一列車,地鐵公司一共發了多少列次車?(262列次)

  (2)地鐵列車一天能載客多少人次?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後,小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時40分-6時30分=15時10分

  15時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發了262列次車。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鐵列車一天能載客314400人次。

  [評析]讓學生經過討論與交流,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思考,從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悅。

  三、總結評價

  師:正因為地鐵執行的快捷、方便、載客量大,大大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我們南京已經開工建設了地鐵2號線。 ,將來還要建地鐵3號線、4號線……(課件出示2號線、3號線……規劃藍圖)

  師: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或體會?

  學生回答略。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利用收集來的一些南京地鐵的數學資訊研究了有關購票、時間和客流量等方面的問題,課後同學們還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其它數學問題。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北師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統計的初步知識,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最喜歡的水果”的情境是學生學習象形統計圖的載體,教材透過設定這一活動性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入的體會到,統計圖對資料處理的方便,從而體會到學習這些知識的必要性。

  2、教學目標

  (1)、藉助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初步的統計意識。

  (2)、初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過程,認識象形統計圖,並能根據圖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圖表中的資料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養。

  二、說教法、學法

  1、設計思路

  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統計活動會有一些接觸,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計知識,但對於本課的學習他們不會感到陌生,所以設計了一個“小熊請客”的情境,讓學生幫小熊調查朋友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在他們動手操作進行收集、整理資訊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

  2、教法

  這節課主要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收集資料,進行整理,在班內展示;透過全班交流,得出製作統計圖表的基本方法。

  3、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感受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分三部分進行教學。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課是部編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透過一幅旅遊視窗購票圖,讓學生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能準確表達幾和第幾的意思。

  二、說學情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於“幾和第幾”學生們並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第幾的基礎上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三、說教學目標

  1.透過情境體驗與參與,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透過教學,培養學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心。

  四、說教材處理

  1.主題圖的使用

  由於學生很少有獨自購票的經歷,書中主題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不相符,大膽將主題圖捨去,換成同學排排隊、小動物排排隊、圓片排排隊三次活動,層層遞進,突破教學重難點。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第幾”的含義,

  難點:能準確區分“幾個”和“第幾”。

  五、說教學策略

  1.說教法情景演示與啟發(師)。

  2.說學法學生互動、合作探究(生)。

  六、說教學流程

  (一)課前小遊戲

  針對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學生對左右位置表述不清的問題,課前我增加了一個小遊戲:請同學們伸出左手和旁邊的同學打個招呼,記住你們是朋友;再伸出右手和同桌握握手,希望這節課你們能團結互助。其目的在於強化左右的概念、建立和諧輕鬆的課堂氣氛的同時為後面的新課做鋪墊。

  (二)談話匯入品德教育

  我設計了幾種匯入方式,經過實踐,確定這種匯入最受學生的歡迎。(課件5張)首先請學生看各種排隊圖片,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排隊是文明的行為,然後請學生說說為什麼要排隊,總結得出:如果不排隊,大家擠來擠去會很亂,容易出危險。使學生明白: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這樣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後揭示學習主題:排隊中的數學知識“幾和第幾”,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了新課。

  此環節的設計更加註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創設情境,感知新知

  此環節中我一共設計了二次活動。

  第一次活動:學生排排隊,初步感知序數的含義。

  我請表現好的一組同學玩遊戲,然後請學生介紹一下自己認識的同學在隊伍中是第幾個,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提出問題:XX排在第2個,這裡的第2個指的是幾個人?你知道前兩個人是誰嗎?同樣是2,為什麼表示的意思卻不一樣呢?XX的後面又有幾個人?回座位一個同學,他們的位置有什麼變化等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初步感知了“幾和第幾”的區別。

  第二次活動:小動物排排隊,小動物排排隊進一步理解序數含義。(自己準備的頭飾)

  在這次活動中我為學生帶來五位動物朋友,原本是我安排好小動物的位置,聽從了張老師的建議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排排隊,這樣沒有限制學生思維,學生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參與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接下來請學生介紹一下每個小動物的位置,學生的介紹中有的從左數起,有的從右數起,根據學生回答的不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小動物的位置,使學生明白數的起點不同小動物所在的位置也不同。在此環節中張老師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由教師示範怎樣把幾個和第幾個圈出來,這樣形象直觀,學生一下子就學會了,最後我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提問考一考同桌,看看從不同的方向能否準確介紹小動物的位置,從而進一步理解序數的含義。

  (四)實踐應用,鞏固深化

  此環節中我為學生設計了2個練習。

  1.圈小貓,讓學生親自數一數,圈一圈,目的是檢測學生能否準確區分幾和第幾。

  前幾次試講時發現學生有很多學生並沒有把三隻小貓圈在一起,而是每個圈一個圈,反思原因是學生不懂怎樣去圈畫,採用了張老師的建議在小動物排排隊環節就示範教給學生圈畫方法,到了本題,問題就不再出現了。

  2.課本20頁第1、2題:

  (1)想想蘭蘭前面有幾個人?指哪些?蘭蘭後面有幾個人?指哪些?

  (2)一共有多少人?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問題,還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思維性訓練的目的。

  (五)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課尾,我設計了小遊戲:快快樂樂出教室的環節。加入歡快的音樂,讓學生和著音樂的節奏拍著手聽清老師提出的每一個要求,正確進行判斷,走出教室。這樣的設計不僅檢查了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也訓練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七、教學反思

  本課重難點突出,思路清晰。本課創設情境,感悟新知環節讓學生理解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進一步感悟新知活動中,又讓學生體驗了“第幾的相對性”。“第幾”是相對的。透過學生動手操作,使其在具體的操作中感知和體驗“第幾”的相對性,使知識向縱深發展。

  學生掌握情況:

  1.由於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侷限性,尤其是剛入學在常規方面還沒有完全養成,致使教師在授課時處於被動。

  2.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答問題的同學不多。

  3.講解不夠清晰、透徹。

  改進措施:

  1.加強概念教學,如一共有幾個,第幾、左數、右數。

  2.以遊戲或媒體動畫形式教學,確保每位同學積極參與課堂。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小明的一天》。下面我將以五方面來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介紹:一、教材分析,二、教學方法,三、教學過程分析,四、板書設計,五、學習評價。

  我們先來看一看對教材的分析,我將分別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的目標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整時和半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教材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貼切生活。一般來說,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2、透過認一認、撥一撥等活動,並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認讀整時、半時。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學習,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正確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樂中學,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透過猜謎語、找家、動手撥一撥等形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多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____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課件播放帶謎語的歌曲“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錶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12個大格。而時針和分針有些同學或許會說有長針,短針。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因此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學生仔細觀察時針和分針有什麼不同,並做詳細介紹

  ,最後得出結論,時針又粗又短,分針又細又長。這種簡短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面強化了學生對時針,分針的認識,突破了學生的認知困難。接著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認識?他的名字叫小明,

  今年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他是個珍惜時間的好孩子,瞧!讓我們走進小明的一天。將在課件上出示課本主題圖,把內容引到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初步認識整時、半時。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出示情境圖依此呈現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有不少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認讀鐘面。在完整的看完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的時候,此時講6個時間重點突出,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6個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並提出誰能給這6個鐘面分一分類?能把它們分成幾類?引導學生把它分成兩類一類:分針都指著12,另一類:分針都指著6。出示分針都指著12的四幅圖,問誰認得這些鐘面上所表示的時間,並說說小明在什麼時間做些什麼.。讓學生觀察比較這四個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有什麼相同和不同,最後得出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教師在鐘面上拔出整時學生說出時間,並說說是怎麼想的。在說撥的過程,適時的引出整時的另一種記法。緊接著進入老師說出時間,學生撥鍾環節,以突破教學難點,強化學生對整時的認識。當學生撥鍾正確時我會採用“你真棒”及小貼紙獎勵等方法表揚和鼓勵學生,啟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撥鍾環節,主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整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特徵。當學生對整時有了清晰的認識後,我採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半時教學,出示小明九時半做操,八時半睡覺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時針、分針的位置知道: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9,在9和10中間,是9時半,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8,在8和9中間,是8時半。從而得出“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在學生能正確地認、讀及撥出整時和半時後,讓他們知道數學能應用於生活,解決生活的問題,在進入第三環節之前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時間像小馬車》,透過這一活潑的音樂,寓教於樂,不僅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還在無形中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教育。緊接著進入第三環節

  第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溶練習於遊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裡我設計了找家的練習。我會告訴學生由於小動物沒按時回家,天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都快急哭了,只要把小動物身上的時間和房子上的時間相對應的連線起來,小動物們就可以回家了,請小朋友幫忙把它們送回家吧。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透過“找家”遊戲中的動物圖片和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不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整時和半時的認讀和兩種記時法的聯絡,而且從中懂得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讓學生學會總結,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並佈置作業擴充套件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讓同學們從中懂得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四、板書設計

  接著來說板書設計,板書中我以“長”“短”兩字加深學生對時針、分針的`區別。板書了整時時針、分針的指向,半時時針、分針的指向。板書這樣簡潔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學習評價

  最後來說說我對本節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中,我採用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4頁的例題,做一做。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透過觀察、思考、討論、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自主學習意識。

  3、一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生對身邊及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體現學習的喜悅。

  教學重點: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關鍵:初步理解0的含義

  二、說教法,說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透過多種情景來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認數過程。我在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基礎上,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總是及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樑,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的含義……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援下,自主能動的探索,實現教學的再創造。

  學法可歸納為:

  ㈠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㈡運用多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三、說教學程式

  ㈠創設情景,設疑引入

  (出示三個紙盒)教師說:“我給小朋友帶來一個東西,想不想知道盒子裡分別裝的是什麼?誰能開啟並說說用哪個數來表示它?”

  教學關鍵:初步理解0的含義

  學生感到疑惑,教師及時提出課程:我們這節課就進一步學習“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㈡探索新知

  1、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

  (出示物圖)教師充分利用實物圖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

  2、教學“0”表示起點的含義

  (出示直尺)教師引導思考:0還可以表示什麼?

  3、尋找“0”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你見到的0入手,帶領孩子們去生活中尋找知識的原型,不僅豐富了孩子們對0的感知體驗,同時也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體會0的計算

  我在情景中體會0的計算,集體交流不同想法。

  學生感到疑惑,教師及時提出課程:我們這節課就進一步學習“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我為學生創設一個豐富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並進行交流,從而親身體驗關於0的計算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㈢嘗試練習,鞏固新知

  因為小學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與永續性較差。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富有情趣、靈活多樣,要富有挑戰性。根據這些特點我將練習設計成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例如:鞏固練習第2題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在遊戲中嚐到學習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㈣全結評價

  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有什麼體會?這樣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激發學生數學的熱情。

  總之,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分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較少的相關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把事物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後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的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圖匯入,但我認為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購買文具的相關生活經驗,所以對於文具店這一情境並不熟悉,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

  於是,我根據小朋友非常喜歡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讓學生跟隨老師的鏡頭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創設情境匯入,並在這個情境主線的貫穿之下,開展由淺入深的分類操作活動,由觀察、討論方法,到能夠按照單一標準分類,最後發現物品能夠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活動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主動性,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學會分類,掌握分類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概括能力。

  基於以上的設計思路,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透過操作實物或實物圖片,能夠選擇不同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掌握分類方法;

  2、能力目標:透過各種形式的分類擺放物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在於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難點在於學生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分類。

  二、說教法、學法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經驗少,但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法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1、聯絡實際,從生活中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本節課我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為實施創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參與合作,在交流中學

  交流與合作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本節課我注重讓學生透過小組的合作操作與討論交流來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程式:情境匯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

  (一)情境匯入,初步感知分數。

  課前談話:“小朋友們平時都喜歡做什麼呀?”小手舉個不停,“去公園”,“看動畫片”、“逛超市”……一個個稚嫩的回答從孩子們口中急切地蹦出來。

  “老師也喜歡逛超市,今天老師邀請你們一起去逛超市,好嗎?”接著播放同心超市的錄象畫面,本來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興高采烈地觀看著,交流著,我微笑地看著他們,享受他們體驗、交流的快樂。

  觀看完後,我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麼?洗潔淨是怎麼擺放的?這樣擺放你覺得怎麼樣?”孩子們紛紛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進行交流。最後我揭示課題: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方便找尋,就要把它們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把物品分類。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類方法

  1、在剛才的討論交流中體驗到生活中需要分類,教師適時出示課件。

  (一個房間裡到處凌亂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師簡單介紹課件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房間的物品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後,派代表上展示臺操作課件,進行分類整理。隨著學生的操作,房間裡各類凌亂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緊接著教師提出疑問:“你對這樣的整理結果滿意嗎?”馬上有眼尖的學生髮現衣物混在一起,還可以進行細分,上衣與褲子應該分開擺放。

  2、實驗操作。(細分)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五組物品:鉛筆、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著,學生與同伴們交流著,操作著,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分類。

  分好後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投影臺展示自己組整理分類的結果以及分類的方法,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價。

  師:你覺得他們組分的怎麼樣,為什麼?

  (2)師:桌面上的物品經過小朋友們靈巧的雙手整理,既美觀又便於我們尋找,真不錯!請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手上的東西除了可以像現在這樣分,還可以怎麼分呢?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並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

  在討論中,每組學生多找到了好幾種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討論越來越熱烈,教室氣氛十分活躍,孩子們都為自己能不斷有心得發現而興高采烈,興奮不己。

  接下來,教師還是請小組派代表上展示臺彙報方法,並相互評價。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啟發,又對物品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最後教師進行鼓勵性、總結性評介。

  3、教師小結:看,剛才又髒又亂的房間現在變的多整潔多美觀啊!主人回來一定會感謝你的,為自己感到驕傲吧!希望你們以後可不要像房間主人一樣,要做一個愛乾淨、會整理的能幹的好孩子哦!

  (三)實踐應用,延伸知識

  師:同心超市的果蔬專櫃裡又進了一批新鮮蔬菜和水果,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擺放,好嗎?

  展示模擬貨架,每個小組分發一袋蔬菜、水果圖片,請學生以組為單位把手中的圖片進行分類擺放,貼到對應的貨架裡,最後同學間互相評價,活動結束。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一、 說課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

  頁到65頁《10的認識》。

  二、 我對教材的理解

  1、 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教材先是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位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掌握10的組成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4、教具、學具準備

  Flash課件,為每兩個學生準備一張記錄紙和十個卡片蘋果。

  三、 教法設想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住還要藉助於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直觀教學法,操作發現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四、 學法滲透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五、 說教學程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裡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課堂,故事主要是說“在數字王國裡,9以為自己是最大的數,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後來1和0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對付9……”課件演示到這,我就讓學生來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麼辦法來對付9?這麼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被激活了一樣,同學們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同時,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絡的,是可以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塊兒就變成“10”,然後就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數一數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有效平臺,在這一環節中,我就設計了孩子們喜愛的魔術表演情境,讓學生邊看魔術表演邊複習1?——9的數數過程,並體會“9添上1就變成10”的過程。還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真觀察,讓學生說說畫面中還有什麼東西的數量也可以用“10”來觀察,如“畫面上有10朵花、10顆星星……”最後讓學生用“10”來說一句話,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數字娃娃找家”

  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為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娃娃找家”。這裡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後,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後,我就讓小朋友說10以內數的順序,如:5相鄰的前面一個數是誰?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有助於學習目標的落實。

  為了鞏固學生10以內數的順序,我還創設了神舟六號發射現場倒計時的情境,學生們熱情高漲,為了這個偉大的時刻而自豪,為了能夠與宇航員一起倒計時而喝彩。整節課的氣氛到了高潮時刻,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後的學習態度,這不正是同時和他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學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嗎?

  3、比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點子圖的,著重強調9添上1就是10,讓學生比較10與9的大小時,我要求學生說出為什麼要填大於號、為什麼要填小於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維。

  4、教學10的組成和分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我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學習“10的組成”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讓學生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抽象思維過程。因此,我就設計了“分蘋果”這一手腦並用的活動來衝破難點。活動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朋友,現在是蘋果成熟的季節了,果園裡的叔叔想請全班同學來幫忙摘蘋果,但蘋果摘下來以後,要把它們放到這2個筐子裡,同學們想想,如果讓你來放的話,可以怎麼放?”學生以同桌2人為一組,自己進行分工:一個負責寫記錄表,一個負責分蘋果,然後,讓學生看著這些分法,說說自己的發現並彙報展示,學生說出了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是:看到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最後把10的組成進行板書,學生看著板書很快就發現到: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10”,而且左邊的數越小,右邊的數就越大,這樣安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同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提升了本節課學習的思維性,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為了鞏固學生們對10的組成的學習,我分別設計了猜糖遊戲和對口令遊戲。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

  5、10的書寫

  在教學10的書寫時,我先讓學生觀察10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讓學生比較得出10是由兩個陣列成的,而且左邊的1和右邊的0與我們以前學過的“1”和“0”寫法一樣,然後教師範寫數字“10”,最後讓學生練寫。這樣設計是遵循了兒童的認識規律,因為寫數是一年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教師的示範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兩個數字符號組成的,跟前面寫的0——9有不同之處。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讓學生完成了書本第65頁“做一做”和第67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透過老師的提問:今天你認識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學得最高興的是哪一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收穫,既能引導學生理順知識,又體現了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突出重點、難點、又便於學生觀察,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把8和9的認識放在同一節課中完成,編排與前面6和7的認識基本上一樣,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雖不如6和7明顯,卻更豐富。提供給學生數數的物件是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生動畫面,其內容有人、花、樹、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畫面除數數外,還體現了環保教育的主題。8和9的序數意義仍是採取6和7的編排方法,不同的是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幾和第幾的意義的不同。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會8和9的基數的含義。

  2.瞭解8和9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數含義。

  3.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4.結合8和9的學習,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

  二、教法和學法

  很顯然,在教法和學法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手操作學習。“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三、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渴望動手參與的願望強烈,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加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流程

  (一)聯絡生活,談話引入。

  利用書上的主題圖,引入8和9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情感和培養學生對城市環保的責任感。

  (二)教學8和9的基數含義。

  1.教學主題畫。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圖上有什麼,它們的數量各是多少?主題圖為師生提供了數量8和9的物體有:

  (1)校園兩旁有8棵樹。(2)花壇裡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個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4)黑板下襬放著9盆花。

  (5)有8個同學和一位老師在花壇旁勞動。

  (6)有9只蝴蝶在花壇上飛舞。

  學生數以上“8”和“9”的物體時,開始是凌亂的、無序的,教師小結時,應引導他們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順序來數,如從上到下,從外到裡,從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數難數一些,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數一數,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如從上到下)數一遍,每數一隻,就做一個記號。

  2.展示課前每人收集的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作業。

  拿出課前收集的關於8和9的資料,先在小組內向同伴們交流;然後每組推選出一份在全班展評。最後全班同學都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張貼在教室四周並自由交流、評議。

  【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資訊,處理資訊,感受8和9的數的意義,形成良好的數感,同時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

  3.擺學具。

  從學具中數出8個圓、9個三角形擺兩個圖形,喜歡擺什麼圖形就擺什麼圖形。

  (三)教學8和9的順序。

  1.課件出示計數器,教師逐一撥珠,讓學生數。當撥到第8顆、第9顆算珠時,算珠閃動變顏色。並問學生:7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8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

  2.課件出示直尺圖:

  教師將教材中直尺圖裡的括號作了一些調整,讓學生透過填空,熟記0~9各數的順序。填好後再讓學生順著數一遍,倒著數一遍。最後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看著直尺上的數,提幾個問題,讓學生互問互答。

  (四)教學比較7、8、9的大小。

  1.出示點子圖:

  先讓學生數出這三幅點子圖的點子數,然後讓學生說說快速數出點子數的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每幅點子圖左邊都有5個點子,只要看右邊的點子數就能很快地數出每幅圖的點子數。】

  2.比較7、8、9的大小。

  請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學生的答案有以下6種:

  7<8 8<9 7<9 8>7 9>8 9>7

  3.用“>”、“<”號寫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讓學生在書上填空,注意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在比較7、8、9這3個數大小時,沒有像教材中那樣直接呈現,而是讓學生任意選擇兩個數來比較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

  (五)教學8和9的序數含義。

  1.做改編題(給每個學生髮一張練習紙)。

  左數第8盆開了( )朵花。

  開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給左邊的8個花盆塗上紅色。

  給從左數的第9個花盆塗上綠色。

  【教材提供的這部分內容過於簡單,而在認識6和7的序數意義時,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將這部分內容作了些調整,設計了將8和9的基數、序數含義揉合在一起的練習,學生透過練習,弄清8和9的序數含義,又將它與基數含義區分開來,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2.把做好了的練習放到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講評。對完成好作業的學生,教師給予鼓勵。

  (六)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你對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要求學生把調查實踐作業和課堂上得到的獎勵,課後收錄到成長記錄袋裡。)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學生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裡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資料的整理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透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資料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資料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裡的作用。

  2.經歷資料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為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透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啟用“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麼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怎麼辦?(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後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學生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襬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透過比較,學生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而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隻。

  師: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學生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學生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麼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學生互相說。)

  剛才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麼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藉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為智力活動,讓學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覆描述,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學生彙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並讓學生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麼?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透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感受資料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澱“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真聰明,為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為單位理一理,並說說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給學生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學生進行調查、整理。學生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後把自己最為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9的認識和有關9的加減法》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主要包括數10以內數、認數字、寫數字、10以內各數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這部分教材是小學生開始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課題之一。在這一階段給學生打好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一般來說,兒童在入學前都會數10以內的數,有些還能認數字,即使有些還不認識,逐步記住數字的字形,也不困難。而寫數字就比較困難了。初入學的兒童對數字的結構和筆順不易掌握,另外,手指也不靈活,拐彎不圓滑,要寫得整齊勻稱就更難一些,因此,教學生寫數字要作為一個重點。

  數學一年級上冊“9”的認識說課稿:10以內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候,出現數的組成,在知道數的組成的基礎上講加、減法。因此,學好10以內的數的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今天教學的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9的組成、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指導9的寫法。

  在教學9的組成時,教材強調要透過讓學生動手擺,自己歸納9的組成。初步培養分析、綜合的能力。

  在教學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時,教材要求把序數與基數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兩者的區別和聯絡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指導9的寫法時,因為9與6容易混淆,要加強分辨字形的練習。

  根據編者意圖以及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要求:

  (1)透過操作發現9的組成。

  (2)透過說一說、對一對、連一連、拍一拍等遊戲熟悉9的組成。發展學生的思維,初步培養學生對應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3)會寫數字9。

  本課的重、難點:發現9的組成。

  3、練習安排。

  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在練習的安排上,我採用學練結合的方式,其中,在9的組成的練習上,我先讓學生說9的組成卡片,再對口令,然後連線,最後擊掌,採取了多種方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由不熟悉到熟悉,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作業的安排上,我安排了練習九第1題和在□中填數,使學生對9的組成作進一步的練習。

  二、說學情。

  1、現有基礎:

  學生透過9以內的數的學習,對9以內的數的組成以及發現過程已十分熟悉,對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寫數時,還不夠圓滑、勻稱。

  2、學習動力:

  一年級學生處於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自覺性很差,動力明顯不足,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習能力:

  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他們思考、觀察、表達、練習、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

  三、說教法:

  根據本課知識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還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一擺、弄一弄,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2、寓學於樂,逐步提高。

  寬鬆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狀態下學習和工作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而情緒低落或鬱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

  四、說學法。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下列學法:

  1、使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學會發現規律、掌握規律。

  2、使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學會分析、綜合、整理。

  五、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為新授課,具體步驟如下:

  1、複習:9以內數的順序。

  2、新授:

  (1)學習“9”的組成。

  先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學生找出四種不同的擺法,再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按順序填在書上。

  (2)熟悉“9”的組成。

  透過填數的組成卡片、對口令、連線、擊掌等形式逐步熟悉“9”組成。

  (3)區分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把基數與序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進一步加深對基數與序數含義的理解。

  (4)指導“9”的寫法。

  加強9與6的比較,指出9的上面象個0,下面象個1,但要連續起來寫,還要注意筆順。

  3、總結:對本課所授內容進行回顧。

  4、作業:

  練習九中的第1題和在□中填數。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摘果子”一課。

  一、說教材

  本課是學生學習減法的開始,學生對減法的含義體會不深。教材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及必要性。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因此,我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的為:

  知識目標、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絡。

  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體會減法含義;能正確列出並讀出算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說教法

  本課我採用觀察操作,練習,討論多種方法交進行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減法含義。

  三、說學法

  學生本課中透過觀察操作,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減法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根據數學“創境——探究”教學模式,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複習準備,創設情境

  l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摘果子”這一情境。“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園,自然過子裡的果子成熟了,蘭蘭提這籃子來摘果子。她請我們一起去,你們說好嗎?那我們出發吧!這樣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渡到第二階段。

  (二)探究新知,總結規律

  首先讓學生看圖觀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蘭蘭摘走幾個?還剩幾個?教師引導學生講圖意提問題,這樣即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題能力,又為以後學習減法應用題打下基礎。接著指名列式計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讀算式,認識減號。為了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我問:“你是怎樣知道

  還剩3個果子?為什麼用減法算?”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尋求不同解法。

  為使每個學生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建立在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同桌擺鉛筆的小練習。一人說另一人擺。最後我引導學生: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與減法有關,你能舉例說明嗎?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減法,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再進行小結質疑:蘭蘭見到同學們學得這樣好高興得忘了剛才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誰能告訴她?如果沒有問題進行第三街段。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練習是發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1看圖填算式。讓學生對本課知識點進一步掌握。2算一算檢查學生離開圖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3到5題也是看圖計算。其中4,5題答案會有不同的結果,只要學生解釋合理,我都給予肯定。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我設計第6題是比較大小。這道題我採用同桌合作學習,讓學生透過互相幫助合作解決困難,讓他們每個人都產生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後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遊戲“摘果子”讓孩子們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結束本節課。

  (四)全課總結,強化新知

  一堂課的結束,要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建立知識網路。我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這節課我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自主感受,協調發展。力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優質高效。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一 、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60-61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前後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方位感不強,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而“上下” “前後”“左右”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前、後”的位置,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透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 認識物體的 前後相對位置關係,教材藉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用“前、後”描述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日後學習方向與位置做好鋪墊。

  3、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學生年齡的特徵,本節課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能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並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描述物體的“前、後”位置,而教學難點定為讓學生體會“前、後”的相對性。

  5、教具準備方面,(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小紅花、動物圖片等、課前還為學生準備了卡丁車圖片作為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一年級的小學生更喜歡用形象來思維的。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貫穿於整節課,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情景,彷彿身臨其境,便於學生充分地 感知物體間的前後位置關係。

  同時,<<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採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後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三、說教學設想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充分挖掘現場資源來啟發學生學習,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自主的空間中觀察、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 學習的主人。

  學生將透過說、找、擺、做、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前後”位置關係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構建了探索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小兔子為此很不服氣,今天,又找到了烏龜,非要再賽一次,烏龜明白,這次小兔子肯定不會睡大覺了,就對小兔子說:“比賽可以,但這次的路線必須有我來定。”小兔子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現在我們就到賽場去看一看。

  (二) 觀察交流,獲取新知

  同學們,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給我打電話說森林王國有一場運動會,邀請我們一年級二班的同學去觀看。還等什麼,趕緊去看看吧:百米賽跑都快要開始了,我用電腦出示動物賽跑圖,問:同學們,你們看到哪些小動物?老師最喜歡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子的前面、後面有哪些小動物?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後面是小烏龜。同時也可能有學生會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後面是小烏龜和小蝸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給予表揚說“你真棒”、“觀察得真仔細”等等,並用小紅花作為獎勵。

  透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同時,動態的資訊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情境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介紹給其它的同學,這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自主權。

  然後,我激發興趣,看完了緊張的百米賽跑,可惜我們錯過了卡丁車比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利用笑笑發來的簡訊

  2號車排在最前面,3號車排在4號車的後面,1號車在最後面。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簡訊的內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車圖片在小組內說一說,擺一擺。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請一組同學到前面利用圖片邊說邊擺。這裡我會給說的好的學生給予評價。學生彙報後引導學生觀看影片回放,讓學生對照自己擺的對不對。

  卡丁車大賽的情境新穎時尚,同學們團結合作,認識字的同學讀資訊,其他同學擺圖片,在小組內觀察與交流中,解決了這樣一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結合實際,啟發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透過讓中間一橫排同學起立,說說前後分別是誰,向後轉再說一說前後分別是誰,讓學生髮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後順序就變了。然後我繼續問學生:前在哪兒?後在哪兒?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辦?學生可能會說(小臉)對著就是前。(後背)對著就是後。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改變)。最後根據問題和學生的回答編出下面這首兒歌:

  小朋友們告訴我,前、前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小臉)對著就是前。

  小朋友們告訴我,後、後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後背)對著就是後。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樣?動腦想一想。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會(改變),就會(改變)

  這樣的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前後的意義,體驗到前後的相對性,同時更深一層理解到以什麼為標準,確定前後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前後”概念意義,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使學生再次獲得愉快、成功的數學情感體驗。

  (四 )拓展應用,培養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小明和同學們去兒童樂園買票的情境圖。在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前面有幾個人?後面有幾個人?一共有多少個人在買票?

  之後,我出示了一道排隊的思考題作為這節課的拓展延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由於一年級學生識字少,對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我採用了這種圖文結合的板書,使教學內容更加美觀實用,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一年級上數學《左右》。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

  “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透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我共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本課為第一課時。根據教學大綱本課教材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

  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根據我班學生的學情特點和本課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難點定為:

  4、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

  5、教學難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同時也是本單元的訓。

  三、說學生

  從能力方面,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參與性的活動。知識方面學生在生活中和平日學習中對左右的知識有一定的感官體驗,這些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基礎。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本節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進行學習,並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廣闊、自主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與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1、首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有的兩隻手,一隻是左手,另一隻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與右,並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慾望。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後,以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邊和右邊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既感到親切而又不覺得枯燥,樂與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實際生活相聯絡,“左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並且體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說學法

  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徵,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基於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透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係的認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瞭解。

  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遊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別左與右。

  4、擺。透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於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

  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五、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結合我班學生具體的學習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一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心理學指出,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所以課堂伊始我透過談話情境的創設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較為自然的引入新課。首先,我會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邀請大家一起來做遊戲,如果你願意請舉起你的小手。你知道你舉的是哪一隻手嗎?(右手)那麼另一隻手就是(左手)。然後隨著學生的舉手,我相機引入本課的學習,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1、我說你做。感知左右。透過讓學生找一找自身的左與右,再摸一摸、說一說,讓學生對左右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再以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區別左與右。

  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麼?(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擺一擺,說一說。探究學習物體的左右與順序。

  透過“聽口令擺一擺學具,再打亂順序重新擺一擺,並說一說、問一問”等環節的設定把操作、觀察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加深了學生對左右的認識。“想怎麼擺就怎麼擺”,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同時又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3、透過同桌面對面站著觀察左手和右手進而讓學生體驗了左右的相對性,再透過“小判官”遊戲及與老師面對面一起做動作的活動設定,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4、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透過幫小貓找小兔子的家,滿足了孩子們樂於助人的積極性,使學生知道確定左右要有一個標準,透過組織學生在教室模擬上下樓梯的活動,讓學生觀察、思考、體驗、感悟,使他們進一步明確: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練習。

  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練習,因此,我在講授完新知後,立即讓學生做課後練習題。

  (四)全課小結

  透過讓學生說說本節課自己的收穫,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對知識的梳理能力。同時相機對學生進行走廊行走右側通行的習慣培養訓練。

  (五)檢測

  課後題第三題作為測試題,能夠有效的反應本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應教學效果,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並且為接下來的學習提供依據。

  六、板書設計

  清晰的板書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的板書力求做到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和數學教學的思想性。我的說課到此為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