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魯迅的作文合集九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魯迅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的作文 篇1
一張消瘦的面孔,兩道銳利的目光,表情極其嚴肅,無絲毫笑意。每當提起魯迅這個名字,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張臉,一幅我心中魯迅先生的肖像。 我讀的幼兒園和小學都是以魯迅而命名的,使得我從小就對魯迅有所瞭解。魯迅先生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我很小就讀過他的很多作品,譬如《祝福》、《藥》、《孔乙己》。他寫的作品,對人物、背景等的描寫十分生動形象,讀著他的作品,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早就在幼兒園,就聽過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魯迅的名篇。那時的我,聽是聽了,但是不懂得思考,只是純粹地聽。現在把這篇文章重新倒出來,再仔細的咀嚼一番。先生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讓我羨慕不已。輕輕的閉上眼睛,百草園可口的桑葚,高大的皂莢樹,三味書屋嚴厲的教書先生,書桌上清晰地刻著的“早”字,一齊湧了上來。
然而,先生的一生並非都如童年那般美好,魯迅的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陰晦黑暗的時期。人民看見無辜者的血從劊子手刀尖流淌而下,卻仍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用血裹著的饅頭治病、想盡辦法去吃別人的肉!
魯迅震怒了,他放棄醫學舉起了筆。他要登上思想舞臺,用文筆向舊思想挑戰,以一個鬥士的形象發出了深深的《吶喊》,人民心中沉睡已久的新思想終於被喚醒了。魯迅仍舊要用筆戰鬥下去,驅趕迷信和愚昧,振興中華民族,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去奮鬥!
魯迅先生的一生有許多被後人敬仰的名著,讀他的作品往往有點苦,不是一遍就能讀懂的,只有細細地品味,慢慢地思考,才能讀出其中的優美之處來。可以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對他自己一生的寫照。魯迅早已逝去,但他的靈魂永遠在天邊微笑,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我輕輕閉上眼睛,彷彿又看到魯迅從古城紹興的遠處走來。魯迅的精神在人們的心目中永垂不朽!
魯迅的作文 篇2
談到魯迅,首先就想起對他外貌的刻畫:
身著一件長衫,蓬鬆的頭髮有些零亂,但很精神,每一根都筆直地挺立著,一張又黃又瘦的臉上留有讓人一眼望後就難以忘記的八字鬍鬚。
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先生的雙眼,不大但卻很有神,眼神中流露出鷹一般的鋒利光芒,讓人不感直視,卻又給人以無窮的動力。
中學的學習生活緊張、壓力大,但是有魯迅先生的書陪伴,我卻感到了許多樂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跟隨先生去嬉戲,體驗一下冬日捕鳥的樂趣,再和小夥伴們一起到魯鎮去觀看那精彩的“社戲”,嚐嚐那香噴噴的羅漢豆,一齊感受那純真無邪的童年趣事,一同分享那段美麗的童年時光。
曾聽到對先生這樣的評價: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魯迅是最深刻、最複雜、最矛盾,最具懷疑批判精神的文學巨人!而我之所以崇拜先生,並不是因為他是個出凡入聖的“神”,而是因為他是嚴格意義上的真正的人!他在嚴酷地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時,也以同樣嚴酷,甚至是近乎殘忍的態度剖析人的內心世界。
從孔乙己的悲慘人生,祥林嫂的痛苦命運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先生帶領我們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讓我們嚐盡了世態炎涼,更讓我們具體透徹地瞭解中國人的劣根性。
你可能想說,世上偉人這麼多,我為什麼偏偏崇拜魯迅先生?我會回答說:“因為,他身上的優點,正是我們生活中所缺少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用一支倔強的筆去揭露黑暗,走出一條別人不曾走過的路;他義無反顧的理性精神如一盞高高懸起的孤燈,光芒穿越了時空,一直照亮到今天!
今天,當我們沉醉於追逐港臺歌星、影星無法自拔時,一顆浮躁的心怎容得下那充滿痛苦的靈魂拷問和鋒利的匕首投槍?年輕的我們一定要讀魯迅!“不讀他,我們無法直面繁雜的人生;不讀他,我們無法看到心靈深處的鄙陋;不讀他,我們無法守住那片高潔的精神家園……”
人生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魯迅的作文 篇3
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得多,關心後輩,抨擊黑暗,關爰家人,熱爰人民,關心他人,體現了魯迅是一個關心下一代,憎恨舊社會,嚮往光陰明,同情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而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我所瞭解的魯迅是這個樣子的。受人爰戴,也反映民國時代的舊社會,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魯迅寫出來的他為了反映民國時代的殘崇,他還為此寫了很多筆名來反映社會殘暴。文中還有"碰壁"這個詞把魯迅先生鼻子弄扁平了,其實是比喻了當時舊社會的'一片黑暗,人民連一點民主和自由都沒有,表現了魯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懼迫害的頑強鬥爭精神樂革命樂觀主義態度,魯迅生活的時期正是國民光反動統治黑暗的時期,魯迅先生用筆揭露國民兌反動派。反動派非常害怕魯迅的文章,不許各家報紙發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殺他,魯迅先生更換了一百多個筆名,巧妙的堅持用筆戰鬥,許多認識魯迅的人都勸他躲一躲,不要出門,魯迅仍堅持參加各種活動,而且有時出門不帶鑰匙,意思是隨時準備犧牲。
這就是我瞭解的魯迅。
魯迅的作文 篇4
“雛鷹爭章”活動開始了,裡面有“才藝章”、“安全章”、“保健章”……其中,我一眼就看到了“閱讀章”,因為它讓我想到了我們班的“小魯迅”——蘇家楨,“閱讀章”非他莫屬。
蘇家楨長著一雙黑寶石般的大眼睛,唇紅齒白,眉清目秀。
記得有一次,下課鈴叮叮噹噹地響起了,蘇家楨立刻拿出了一本書津津有味地開始看了起來,我靜悄悄地來到了他的身邊,以為能嚇他一跳。可是,我走到他都走到他身邊了他還未察覺到。於是,我對他大喊了一聲:“蘇家楨!”他還坐在那裡聚精會神地看書。我拿他沒有任何辦法,只好坐在一旁,靜靜地觀察他。只見他一會兒仰起頭哈哈大笑,好像是被書裡的什麼人物逗樂了;一會兒見他眉頭緊皺,彷彿是被書裡面的事情難住了;一會兒見他揚眉吐氣,彷彿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一會兒見他……上課鈴終於打響了,他好像還是沒有察覺到,直到班長大叫一聲“起立!”他才手忙腳亂地站起來趕緊把書放到了書包裡,然後又把這節課的書迅速拿到課桌上。這讓觀察他那麼久的我憋笑憋得臉都紅了。
所以,我推薦蘇家楨獲得“閱讀章”。
魯迅的作文 篇5
嚴肅剛毅,精神抖擻,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認識的魯迅吧!但以《朝花夕拾》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他的情。
“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都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這是魯迅先生後來回憶自己在父親臨死前的行為而不禁感嘆的,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無說的愛,以及對自己的行為無比後悔。
在對一個不是生母卻勝似生母的長媽媽的描寫中,魯迅先生雖然表面上寫了她十分迷信,但是實際上卻表達了對她深深的愛,由她為自己而想盡一切法子去買《山海經》來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敬意,字裡行間都體現了魯迅先生的情,更有在最後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當然,魯迅先生的情並不僅僅只在自己的親和自己所熱愛的人那,更存在於中國所有的勞苦大眾。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情,他才可以一直堅持下去。他以筆為武器,像一把鋒利匕首,狠狠地插入敵人的胸中,像一把優秀的手術刀,治療人民的病處,像一塊塊磚頭,築成了人民心中的長城。
因為魯迅先生的情,所以他會不顧身份,跪著為人民服務,他會時時刻刻為進步青年著想,他才會一直有勇氣,有決心,在曾經那個汙濁的社會屹立起來,成為所有人的一顆“北極星”,永遠為人民指引方向。
或許有的人會說,我們也有情,為何就比不上魯迅先生呢?不!你那隻不過是為自己著想,而從未沒有為他人考慮,你只知道收穫的喜悅,而不明白奉獻的快樂!
我們,不!所有人都應有魯迅先生那樣的情,心中只有他人,從來只為他人考慮,我們身邊才會出現一個又一個“魯迅先生”!
我明白了魯迅先生的情……
魯迅的作文 篇6
順水而流的烏篷船,蜿蜒的小路盤旋在四合院裡,那裡就是魯迅的故鄉。
悠悠的河水緩緩流淌,走到大堂裡,直到看到豪邁的“林翰”二字,才算真正進入了魯迅的故鄉。兩邊剛勁有力的毛筆對聯“持其志而暴其氣,敏於事而慎於言”,瞬間點燃了魯氏家族世代的奮鬥目標。中端一幅水墨蘭花畫佔據了不少遊客的眼簾,草草幾筆所成的水墨畫,正如魯迅自己晚年所寫的:椒梵桂折佳人老,獨託幽巖展素心。豈惜芳馨遺志者,故鄉如醉有荊榛。
魯迅家的百草園,在遊客們看來只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油菜地,在魯迅筆下,卻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小時,他在此地歡快地鬥、捉蟋蟀,靈巧地爬上高大的皂莢樹,幹勁十足地拔那與樹纏綿的何首烏,頑皮地在石井上跳來跳去。“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可想而知,百草園曾給年少的魯迅帶來了碩大的樂趣,石井、何首烏、皂莢樹,對魯迅來說,彷彿都有生命。正是這新世紀的時光,才使它們依然固守在自己應有的崗位上,好像在耐心而期待地等待著魯迅熟悉的歸來,和它們彼此再見一面,直到永遠……想象著如此美妙的幻境,才使自己負有了百草園這種臻致純潔的喜悅之情。
穿越過靜謐的走廊,帶著魯迅著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的記憶,我虔誠地尋覓著魯迅曾在家鄉玩耍的身影。處於魯迅文中的三味書屋,我似乎看到魯迅幼年上學的場景。站在三味書屋的跟前,眼前的佈置令我倍感親切,有些故地重遊的美感。私塾中所謂的“三味”。是古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
現在空洞的桌椅四邊,少了幾分喧鬧,顯得有種荒涼的孤寂感,或許是壽先生的弟子們貪玩,去百草園玩賞一番了。魯迅的私塾先生壽鏡吾若在這裡,洪亮地猶如古鐘般的聲音定會繞樑不絕地在大廳裡迴盪:“人都到哪去了?”回答的人,也只有眼前飽覽一切風景的遊客了。
遠遠望去,私塾老師拿著戒尺坐在教桌上的樣子似乎依稀可見,書屋邊好似還縈繞著那些捧著《蕩寇志》的學生們的朗朗書聲。房前屋後,老屋依舊,睡床依舊,院落裡桂樹依舊,棕色刻花的搖椅和圓桌,無不散發出古色古香的無限韻味來。俗話說睹物思人,看見魯迅窗前空空如也的紅木書櫃,我的腦海裡驀地浮現出他少年時期與煤油燈相伴,苦讀經書到雞鳴的情景來。
帶著淡淡的迷戀與不捨,我離開了這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中華偉人之鄉。此時此刻,我由衷地感到,魯迅的故居不但照亮了歷史,還照亮了整個紹興市。
魯迅的作文 篇7
魯迅是歷史人物,也是永遠的民族楷模。他用畢生之力鑄造國人的靈魂,他自己也成為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他的精神品質對今日的國人來說,不應僅僅是敬仰,而應是實實在在地學習和傳承。
當紛紛擾擾的塵世一次次掀動生活的虛華,當此起彼伏的喧囂毫無遮攔地淹沒人類的思想,當浮躁、迷茫和虛妄充斥著人們的心靈,魯迅究竟使我們想起什麼呢?他難道僅僅是一個獨異的“過客”嗎?
魯迅是一位文學家,但他的志趣並不在文學本身,而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來改造社會,來改造人們的心靈。所以,他無論是寫什麼文章,都著重在對社會批評和對文明批評。但他越是這樣的想去改造社會,社會就越是對他進行壓迫。他是屈服,還是頑強地鬥爭?這,就是一個人精神的所在。換句話說,魯迅不僅僅是一位作家,他更像是一位鬥士,他向一切黑暗挑戰,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尊重與學習。
在那個時代,魯迅的不平,魯迅的鬥志,魯迅的激昂,魯迅的自省,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至少屈指可數。
近些年來,有人質疑魯迅,有人辱罵魯迅,可是,他們真正地瞭解魯迅嗎,他們真正知道魯迅的內心世界嗎?我想沒有。在國家衰敗時,在大多數人不敢於抗爭時,偏偏出了這樣一位勇士,用鋒利的筆尖,攻擊每一個庸人的心靈。難道,這不足以稱之為偉大嗎?
魯迅是民族的英雄,是國人的楷模!
魯迅的作文 篇8
小時候經常聽父母座起過魯迅,也經常聽他們說起“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幼時的我不知道魯迅是誰,也不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直到今天,我才真的瞭解到了魯迅,他在我的心目中地位頗高,我就談談我心目中的魯迅。
魯迅曾被毛澤東評為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也不愧主席和人民對他的好評。黃包車伕是一個下層的角色,魯迅身為當代文學家,卻蹲下幫黃包車伕包紮傷口,這種精神是多麼令人讚歎。魯迅看到青年人熱愛讀書,毫不猶豫地把書送給了青年人。當青年人認出自己時,卻微笑地點了點頭,就默然在離開了。魯迅關心別人,卻一點也不關心自已。他的面孔黃裡帶白,瘦得叫人擔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精神很好。頭髮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鬍鬚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他憎恨黑暗有如憎恨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全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
我心目中的魯迅就是這樣。他雖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不會被世人所遺忘,不管走到哪裡,無論過了多長時間,我們大家都肯定會記信魯迅。
魯迅的作文 篇9
魯迅故居位於北京阜成門內三條衚衕21號,從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魯迅先生一直居住在這裡。
推開兩扇黑色的院門,穿過短短的門道,眼前就出現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裡有兩棵枝葉茂密的白丁香,沐浴著金色的陽光。這是魯迅先生1925年4月5日親手栽種的。
小院裡的南房是魯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時魯迅自己也在這裡休息。
東房曾經是女工的住室,以後用來堆雜物。
西房當年是廚房,現在是“故居”管理人員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間。西頭一間是魯迅先生的工作室兼臥室,魯迅自己稱它為“綠林書屋”,人們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為它是擴建時展接出來的。東頭一間是魯迅母親的臥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間,室內放著一個老式的三屜桌。桌上擺著一盞煤油燈,它使我們想起當年還沒有電燈的情景。油燈旁邊放著一個普通的木製筆架,一隻裝在硬木盒裡的硯臺,還有一箇舊馬蹄表和一個菸灰缸。一隻蓋碗像不久前剛用過的一樣擺在桌上。桌子一邊是個牛皮紙箱,另一邊是個什物櫃。桌前一把藤椅,牆上掛著一幅炭畫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側放著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掛著一幅題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鵜?之先鳴。”
北房西側的小門,通過後面和室內的陳設,都是極簡樸的。就在這裡,魯迅寫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包括《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
魯迅故居,北京這座簡樸的四合院,是人們永遠敬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