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900字> 實用的元宵節的作文900字6篇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實用的元宵節的作文900字6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的作文900字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1

  當我們還沉浸在歡度春節的喜慶中,元宵節又接踵而至。我們這兒元宵節有一個特色,那就是早晨吃元宵,白天鬧花燈、猜燈謎,晚上觀焰火。正月十五鬧元宵。在我國由來以久,早在兩千多年的前,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故此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宵”即夜也。因此,也就有正月十五鬧元宵之俗。

  吃元宵

  清晨,當東方的第一陽光剛剛灑向大地,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將我從睡夢中驚醒,我揉揉惺忪的雙眼,穿上衣服走進飄滿飯香的廚房,呵,鍋裡漂浮著白白胖胖的大元宵,看著就叫人垂涎欲滴,我快速的洗漱完畢,鑽進飯廳,這時媽媽已將元宵盛好擺放餐桌上,我迫不及待的就要將元宵送入口中,“等等。”媽媽立刻阻止了我,讓我慢慢地吃,並告訴我吃元宵的技巧,“不然,元宵會把口腔燙傷的。”吃著這皮薄薄帶著芝麻餡兒,一咬就流油的元宵,心中那個舒服勁兒就甭提了。媽媽說:“這元宵是糯米粉做成的,吃多了不易消化。”可是我那個饞勁讓我吃了一個又一個,這元宵可真格外的香啊!

  鬧花燈

  元宵節,鬧花燈是不可或缺的活動,大街小巷到處都掛滿亮花燈,琳琅滿目,目不暇接,造型千奇百怪,各具特色,大小不一,小的如拳頭,大的有幾米高,有走馬燈、有金蛇燈、有蓮花燈、有西瓜燈、有觀音燈……其中,我最喜歡觀音燈了,觀音燈有三米之高,八人一起合抱才能抱住,她哪栩栩如生的形象使人過目不忘,最重要的是她手中拿著降妖伏魔瓶,瓶中裝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水,據說只要交錢並誠心真意求拜,觀音便會從她手中的瓶中噴出一股清涼的仙水,灑向你的四周,保佑你終身平安,但是你如果不是真心誠意求拜,瓶中便不會噴水,雖然這只是傳說,但也足可以看出人類的聰明智慧。

  鬧花燈離不開猜謎活動,這兒一群,那兒一群的圍著花燈上製作的謎面猜謎語,有老有少,更多的是青年人和學生,猜中了哈哈大笑,沒猜中的繼續進行,有時也會為一二個謎面爭得面紅耳赤。可真的熱鬧盡興啊!

  觀焰火

  晚上,全家出動相聚蒼梧綠園,準備觀看焰火,偏偏天公不作美,競下起了傾盆大雨,卻擋不住市民觀看焰火的情趣,綠園裡,匯成了傘的海洋。八點鐘,焰火準時點燃,先是幾聲炮響,接著焰火在天空中映出了一張張可愛的笑臉,隨之,200多萬種焰火盡情釋放。有玉樹臨風,有蟒蛇出洞,有天女散花,有繁星滿貫……可真的大開眼界啊!難怪歐陽修在《元夕》中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元宵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而古老的傳統節日。啊,元宵節,我愛我們的節日。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2

  關於小時候元宵節的記憶,竟跟元宵無關,跟煙花也無關。

  小時候的元宵節沒吃過元宵,應該是十幾歲以後才知道有元宵的存在。但母親也會在元宵節的時候極盡所能的為我們準備一些好吃的。然後孩子們會眼巴巴的盼著夜的降臨。因為元宵節的夜晚整個小鎮都充滿節日的氣氛,有些人家的院落裡掛著手扎的大紅燈籠,燈籠的`四圍掛滿三角形的彩旗迎風招展。孩子們手裡提著小燈籠走街串巷。在孩子們手提的燈籠上就可見誰家的父親心靈手巧了。若有手巧的父親會用高粱的秸稈和削尖的苕條扎出形態各異的小燈籠,有的糊著彩紙,有的畫上別緻的圖案,然後在底座上釘一個鐵釘用來插蠟燭。也有的父親禁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弄一個空的罐頭瓶糊弄,瓶底坐個小蠟,也算是燈籠了。但拎這種燈籠的孩子往往顯得羞澀和落威,但依然不影響節日帶給我們的喜悅和快樂。若有孩子不小心弄倒了燈籠裡的蠟燭,那麼那父親精心製作的漂亮的小燈籠就會付之一炬了,這時會有哭鼻子的,也會有幸災樂禍的了!

  元宵節的夜晚無論孩子或大人都要出去走走的,母親告訴我們這叫“十五十六走百病”。說是十五十六的晚上出去走走,百病不侵。然後會找塊有冰的地方,要麼是井沿兒,要麼是河套,要麼是水庫,躺倒在冰上滾動,嘴裡唸唸有詞:咕嚕咕嚕冰,腰不疼,腿不疼,一年不得病!至於是否靈驗,是從沒有人去深究的了。

  一聽到鑼鼓和嗩吶的聲音,全鎮的男女老少都會積聚在街上看“踩燈”了。“踩燈”就是一大群青年男女穿著彩色的服裝,女子們的頭上戴著美麗的花環,男子們的頭上戴著奇形怪狀的帽子。每個人的手上都執一個裝扮得絢麗多彩的漂亮的花燈。隨著鑼鼓和嗩吶盡情的扭著秧歌,那美麗的花燈猶如一條躍動的火龍,歡騰雀躍,寄予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渴望。現在的孩子永遠不會體會我們那時看一場“踩燈”的喜悅,更不會體會一盞小燈籠帶給我們的幸福。那時候最自豪的是,“踩燈”的人群裡有我豆蔻年華的姑姑和姐姐們。等曲終人散後,姑姑姐姐帶回的花燈都會讓我們爭相傳看愛不釋手!

  似乎有好幾年的元宵節的晚上沒出去走走了,一是懼了那空氣裡嗆人的焰火的味道,二是懼了那擁堵的人流,三是懼了那隨時會炸響的震耳的爆竹。連元宵節的晚會都會在噼啪的炸響下看得只曲片段的。據說今年禁止燃放煙花,或許會肅靜一些,空氣會清新一些,但節日的氛圍也會寡淡一些吧!

  據我公公講,去年的八月十五沒有云遮月,那麼今年的正月十五就不會有雪打燈。期盼觀那一輪靜美的圓月,將心裡最美好的願望寄託!

  恭祝我親愛的朋友們:元宵節快樂!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3

  每個村子策劃派出人來扛一臺閣,一個村子的隊伍一般比較長的,前面有放鞭炮的,扛著篝火的,舉著村子的發光的牌子的,幾個人抬著大的漁船模型的,然後是一群人彩妝身著戲服搞怪表演的,也有舞龍舞獅的真正的臺閣就是類似一個轎子,正面沒門沒,可直接觀至內建,頂部及其邊沿設有日光燈,後面鏤空的木板或玻璃或封閉式,裡面坐著童男童女,精心打扮成典故或的主角,或坐或立,甚至擺造型,由村子裡人抬著,供人欣賞。閣子裡帶了一些零嘴,孩童的父母或親眷跟在一邊隨臺閣走著,鞭炮煙花不斷,穿過大街小巷,人家笑看熱鬧,遊客慕名而至,喧喧嚷嚷延續至凌晨,而後全班人員一起赴定好的酒席,酒足飯飽既而散去。

  論起扛臺閣的主演,莫非童男童女了,夜晚光鮮亮麗的他們,萬眾矚目的焦點,一個個兒,都是村子裡精挑細選的,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加上化妝師精彩絕倫的技術,換上古色古香的衣衫,錦上添花就更貌美了,即使沒有轟轟烈烈的演出,他們的形象也夠生動了。人群裡議論紛紛,多的是這個娃娃長得真俊吶,或者那個姑娘扮的真像也有不少小孩子湊熱鬧的,遙遙指著某個臺閣問這是什麼故事,父母就開始滔滔不絕的講開了,村子裡策劃的角色大都是街頭巷尾人盡皆知的故事,村子裡的人都頗有一番看法。就像鹿鼎記啊,七仙女啊,老少皆宜都看得津津有味。

  幾乎每年都隨父母去看,雖然形式大概不變,但每每提起還是忍不住去感受那個節日的氣氛,雖然故事梗概已定,但年年或多或少都有新花樣推陳致新吸引觀眾,本村居民趕來為自己村加油,外地遊客遙遙而至一飽眼福一年年過去了,連臺閣都不是用扛的了,下面裝了輪子,前面還有發動機電線連線,無需人力了,但村裡還是派出一群人圍著閣子一起走,一走走停停談笑風生年味兒漸漸淡了,大家夥兒還是默契的守著這個習俗,年年必辦,自家熱鬧,熱鬧他人。

  每逢佳節前夕,各個村民總會廣泛宣傳,打打電話或者見面招呼親朋好友過來參觀參觀熱鬧熱鬧。同時也充分的忙碌著要是隊伍過,也要擺宴置辦魚肉及用具到時擺置以鑑。

  空氣汙染在加重,技術發展在進步,喜慶人氣在減弱,節日氣氛在退散,只希望這種元宵節習俗能保持下去,可以因為汙染而少玩鞭炮,但是不想懶散而庸碌過日子,時光消逝只一瞬,不知不覺寒假過完,這樣一年又一年,只怕行雲流水物是人非,懂得珍惜生活,懂得歡樂過節。順著節日習俗,這不是舊社會的,這只是我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以此獨特的方式紀念我們一年一次的節日,願喜慶人性本善!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4

  正月十五的晚上,姑姑請我們去火鍋店,豐盛的晚餐擺滿了一桌,我們一家人共吃團圓飯。我對全家人在這難忘元宵夜,相聚在這裡,共度良宵的幸福之情難以言表。

  吃過飯後,我們從火鍋店出來,看到街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在路邊的空地上,有許多的小朋友在放煙火,五彩的火花不時從天空呼嘯劃過,或是從平地竄出,把元宵節的夜空裝扮的更加燦爛絢麗。

  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已經到了縣城的廣場上,廣場上正在舉辦著燈展。這兒的燈真多啊!你瞧,各家店鋪門口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燈。有紙的、紗的、玻璃的、塑膠的……有的燈套著粉紅色的外套,有的燈穿著金色的褲子,有的燈披著淡藍色的披肩,有的還襯著變色的五彩。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我們一家過得快快樂樂的。

  聽媽媽講,傳說在很久以前,世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突然災難降臨、城內洪水氾濫,城外田地乾旱,原來是王母娘娘請玉帝去赴宴,玉帝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宴會後餘地回宮辦事,於是把雨簿寫錯了,本應是城外雨五分,城內雨三分,玉帝給寫反了。青龍得知原因,便偷偷地裡溜到天宮,改了雨簿,這樣世上又慢慢恢復了本來面目。玉帝酒醒後,也發現寫錯了雨簿,但本想改正,又怕重臣說自己做事不慎重,只好將錯就錯。後來玉帝發現自己的雨簿被改過,不由心中大怒,派丞相來到人間殺了青龍,丞相照做了。青龍被丞相殺了後,變成一隻神鳥,在玉帝殿外喊冤,玉帝心中感到慚愧,便下書要黃帝向百姓傳令,要紀念為民除害的青龍。每年春節,人們都要敲鑼打鼓,耍龍舞獅幾年青龍,慶祝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是吃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所以今晚媽媽“權力下放”,把煮湯圓的重要任務交給我來執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務,生怕煮破了,所以心裡好像揣著一隻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看媽媽煮湯圓的經驗,先把水燒開,把湯圓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我焦急地等待著,等待著……。白白胖胖的湯圓浮出水面,看著它們一個個膨脹,我興高采烈地喊道:“湯圓要出鍋了。”我慶幸,還好湯圓沒煮破。大家高興地品嚐了我煮的湯圓,“美食家”媽媽給我打了一個一百分,誇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湯圓就得到這麼高的評價,我心裡美滋滋的。

  晚上七點左右,我們全家一起下樓放焰火。正好碰上我的好朋友劉一凡,我倆一起去放焰火。我拿著一個最大的“金椰子”禮花,用香把禮花點著了,看見一朵朵美麗的“茶花”衝上天空綻放了,我和劉一凡拍手叫好。我又拿了一個超大型的“飛毛腿”,只見那好似流星劃過天際,放射出五彩光芒,飛遠了。接著又放了手搖花、花籃、降落傘……

  最後我們全家津津有味地坐在沙發上看著元宵晚會,其樂融融的。

  今天我學會了煮湯圓的常識,感受到了放焰火的快樂。我夢想每天都是元宵節那該多好啊!我期盼著明年的元宵節……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5

  元宵佳節,細雨霏霏,團圓的溫馨點亮萬家燈火,美麗的廈門被籠罩在祥和的氣氛中。元宵夜,紅紅火火、流光溢彩的廈門顯得更加嫵媚,更加溫柔。

  “才賞春節萬家燈火,又見元宵華燈幻海。”這一夜,沿禾祥西路-鬥西路-中山公園西門-南門-中山路,形成燈的長廊:華燈齊放,花燈璀璨,火樹銀花,吸引了我,我提著燈籠和爸爸、媽媽冒雨前來賞燈。

  一走進白鷺洲公園,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直徑15.5米、高13.8米的大紅燈籠,燈籠造型宏偉震撼,喜慶祥和,寓意著和諧美滿;跨虹色彩明朗,動感絢麗,蘊涵著跨越騰飛的意義。跨虹由紅黃藍三原色組成,紅色代表太陽、藍色代表大海、黃色代表土地。“跨越發展,和諧社會”道出了廈門人的心聲。巨大的旋轉走馬燈造型喜慶的側立兩旁,更凸顯了元宵的熱鬧與美好。20xx盞紅燈籠組成的“20xx個祝福”,寓意著20xx年的豐收和喜悅,表達了對廈門的衷心祝福。我們沿著“開”滿“鮮花”的花廊來到湖邊,湖面上波光粼粼,在湖中,漂浮的千盞荷花宮燈顧盼生姿,水中倒影流光溢彩,彷彿天上人間,令人遐想翩翩,流連忘返……。

  “楚楚,你看:鯉魚躍龍門了!”媽媽喚回了我的遐想,我定睛一看:一群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渾身透著吉慶亮彩的鯉魚們,大鯉魚率領著小鯉魚們,搖頭擺尾,互相打著招呼,正爭先恐後地躍出水面,彷彿正向目標――“龍門”躍過呢!媽媽說:“鯉魚躍龍門”帶給人們誠摯的祝福。我說:是的,媽媽,我會用“鯉魚躍龍門”的精神去努力,迎接我小學畢業的各項挑戰。

  銀河落九天繽紛不夜廈門城

  水上的花燈精彩紛呈,陸上的花燈絢麗奪目。你瞧:流光四溢的貝貝、京京、歡歡、迎迎、妮妮不正向我們招手嗎?相距不遠,孔雀正開屏、金豬正送福、美猴王正揮舞著定海神針,它們形態各異、喜慶吉祥;白鷺翩翩欲飛,預祝廈門人民在新的一年裡有更大的飛躍。咦,哪裡傳來悅耳的音樂?哦,原來奇花起舞、蝴蝶翩翩、蜜蜂嗡嗡,人類的朋友――動物們正開元宵聯歡晚會呢!

  “哇噻,好漂亮呀!”一座耀眼的花燈呈現在我們眼前:在一片蔚藍的海浪上,托起一片巍峨的建築,兩道彩虹凌空而過,雄偉而壯觀。這是我們廈門的觀音山建築樓盤,它與金門隔海相望,真正的體現了“廈門金門門對門”的同胞情懷,它的建成將成為廈門的標誌性建築。面對著這美麗的廈門,我們不禁要問:誰持綵帶當空舞?我們將自豪地回答:是我們,所有的廈門人!

  “春燈絕勝百花芳,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現祥光。”“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雨中賞燈,別有一番風味,我期盼著20xx年的元宵節的到來,我祝福我的廈門更加流光溢彩!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6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 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