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小嫻> 張小嫻的散文賞析

張小嫻的散文賞析

張小嫻的散文賞析

  張小嫻是香港女作家,阿里文學簽約作者。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張小嫻的散文賞析,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張小嫻的散文賞析【1】

  《麵包樹上的女人》(以下簡稱《麵包》)的男女主人公是程韻和林方文,我覺得張小嫻是很喜歡程韻的,因為在看小說的過程中我不時會產生張小嫻把自己代入程韻這個角色當中的感覺——生命中不斷地遇上好男人,徐起飛,韓星宇,杜衛平,然而始終無法放下的是林方文,似有責備自己,但也顯示了愛的自私與無私——只有寫自己的時候才會出現憐惜與恨鐵不成鋼交集的情緒。

  至於張小嫻喜不喜歡林方文呢?才子是沒有人會不喜歡的,不喜歡才子的人只不過是理性壓過了第一瞬的感情。張小嫻塑造林方文,我猜想是想讓讀者產生既愛又恨的感覺。林方文的逃避與背叛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著程韻,隨著程韻不斷地長大,小說中林方文出現的頻率越來越低,而另一邊廂,程韻投入到另一個可靠男人當中的程度越來越深,這說明理性,隨著人年齡的增長,終歸會戰勝愛情,儘管程韻在第二部中也說愛韓星宇,已經忘記了林方文——這不過是理性盜竊了愛情的外衣。

  其實張小嫻也算厚待了林方文,大嘴巴女人戴安娜,樂姬,葛米爾,一個是港大校花,一個是當紅歌星,儘管戴安娜被描述成一個專門汲取少男精華的中年女妖,但從文中可以看出林方文是流轉的少男中的一個例外,是戴安娜的至愛,可見林方文的特別地位。

  討論了這麼多男女主人公在小說中的位置,接下來討論一下言情小說的王道——愛情吧。

  不過這個還是先得從謀篇佈局中談起。故事從程韻對她所在的保中排球校隊娓娓道來開始,排球隊總共有七個人,儘管作者從來沒有對程韻的外貌作出過描述,但從選入保中排球隊都需要是美女這個潛臺詞中不難知道程韻有著不錯的姿色。那七個人是很典型的香港社會縮影,有很有錢的千金小姐,有爸爸是律師,母親是教師的中產,也有生活不好過的單親,不同的家庭背景亦使然了她們日後各自的方向。而張小嫻從這六個女生中挑選了兩個作為程韻一生的摯友——迪之和光蕙。她們三人的共同之處在於都在尋找著愛情尋找著幸福,光蕙是實在的,她會選擇事業上成功的男人,然而那些男人總有那麼個致命的弱點,老,性無能,有婦之夫——只能說如果不是有這些問題,她們也不會選沈光蕙。越是追求物質上幸福的女人,到最後越是被分配到平凡的男人,所以光蕙最後選擇了小她三歲的小男友——不過張小嫻也不止一次地強調光蕙不會太過愛上一個男人,因為她最愛的是她自己。而迪之就被描寫為一個不斷尋求刺激和快感的女人,快感往往來去匆匆,所以迪之也一次又一次地換來失望,但這能不能視作一個重視過程的女人的追求呢?師生戀,紅歌星,特技人,大富豪,但到最後,一個為男人而放棄學業的人又重新因為另一個男人而開始奮鬥。

  三部曲使三個女人有足夠的空間去開展各自的追逐愛與夢的歷程,當然這個一部長篇也能辦到,但三部曲的好處在於階段性更強了,她們在這三部曲中,除了不斷成熟,還可以使轉變不那麼突兀。通篇讀下來,發現這三個女人都有這初戀的情節,迪之每當失戀就會回南丫島找她的初戀鄧初發,而鄧初發始終會痴痴地等她,光蕙從她的初戀老文康中學會了愛的越深只會懂得越深,於是選擇了不再對一段感情過於投入,老文康從此成為光蕙最恨的男人,直至聞及老文康的死訊,光蕙才崩潰地說出她仍然忘不了的是他。三人當中,程韻的初戀時來得最遲的,其實也是最般配的——都是港大中文系的學生。想到這裡,我突然覺得他們兩個沒能在一起真的很可惜。我現在聽的千千靜聽也正好轉到了《後來》的日文版kiroro的《未來へ》,更加增加了我的傷感。

  其實細細去想,林方文和程韻兩個人走在一起是一個錯誤,一個輕,一個重。程韻後來任何一任男朋友都比林方文值得依靠,程韻想要的就是安全感,而這是林方文無法給她的,其實,程韻太愛林方文了,就算林方文能給她安全感,那安全感也是遠遠夠不著程韻所需要的。但他們卻在小說中相遇相愛了,我搞不清楚是哪一剎那的熱情使他們相遇,相較於林方文歷任的女友,程韻是最正常的,雖然小說一向的價值觀趨向於“平凡才能永恆”,但從林方文眾女友當中難以找到共同點,這一點,也使男女主角的愛情缺乏冥冥中註定的屬性。

  以下的言論我覺得有點殘忍,但我還是不得不作出來。林方文和程韻拉拉扯扯斷斷續續好像不太符合林方文的性格,但這段感情由一開始可能就不是程韻依賴林方文而是林方文依賴程韻。林方文是弱小的脆弱的。是程韻,比他任何一個女朋友都要平凡的女人使他獲得了生活的踏實,但天生的恐懼使他仍不自覺地去犯錯,令程韻不能不去失望傷心。而林方文的脆弱的原因來自於他的家庭,自小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家庭中長大,使他用厚厚的硬殼包裹著自己。而程韻補充了他這部分的缺失,換句話說,其實程韻有著林方文媽媽的影子(這就是我所說的殘忍的部分,他們的愛情好像貶值了)。他們的相戀開始於一個擁抱——程韻是一個很好抱的女人,我不想用陰謀家的語氣,但我想說這就是媽媽的暗示。林方文是一個缺乏母愛的,在《麵包》中,林方文對他媽媽的造訪表現得十分冷淡,母子明明都愛對方,卻總是不懂得如何去表達。直至林的媽媽死去,林方文哭得像小孩一樣,他太愛他媽媽了,以至於不再敢去愛別人。他的媽媽永遠離開了他,在現實世界中,程韻成為了他唯一的支柱,所以他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去央求程韻,而程韻卻偏偏是那種愛情的貞烈女子,無法對背叛視而不見。

  究竟是最夾的人還是最不夾的人才是天生一對?張小嫻在小說的最後把主旋律定為了愛是成全,這不是最色彩斑斕的答案,只能算是人對逐漸失去的青春所作的讓步。

  張小嫻的散文賞析【2】

  昨晚剛看完張小嫻的<麵包樹上的女人>,覺得心裡有淡淡的憂傷,這種感覺似乎還不錯,今天一下班就趕緊衝去繼續借了本她的書。她的書,列成一排,在眾多的書中,挑中這一本,完全是因為她封面的那句話“愛和傷痛,都會敗給歲月。”結果,我又失望了。

  故事的主角有五個人,翁信良、緹緹、沈魚、胡小蝶和馬樂。故事的開場,便是翁信良和緹緹、沈魚的相識,從一開始,沈魚便愛上了翁信良,而翁信良則愛上了緹緹。正如沈魚和緹緹說的那樣,緹緹想找的,是一個願意為她死掉的男人,而沈魚想要的,是一個她願意為他死掉的男人。這就是對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中所做的.選擇吧。緹緹因為翁信良曾經在日本見過她男友死亡的那一刻,而接受了他,她覺得這是他們命中註定的,而翁信良則是在淡忘了前女友的離去之時認識了緹緹,也許是因為這個,他們都覺得很幸福,決定要結婚。而就在結婚之前,緹緹坐的飛機失事了……

  翁信良痛不欲生,沈魚深深的愛著他,為了他,他不介意做緹緹的替代品,於是,他們住在一起了。可是自從他們在一起後,沈魚開始患得患失,她越來越不自信,她很希望能和翁信良一直在一起,可是又一直很擔心會失去他。而翁信良,我覺得他是在習慣中過日子,他對沈魚更多的只是責任,因為他們一起睡過,他也知道沈魚是如此的愛他,所以他麻木著。在這之間,胡小蝶回來了,她是翁信良的前女友,他們重逢後,她便開始追求翁信良,幾個手段,他們便又睡到一起了。用翁信良的話來說,他同時愛著他們兩個女人。

  沈魚知道了,兩個女人都不願意放手,翁信良決定離開,可就在他跟小蝶攤牌後,回到他和沈魚的家時,突然想跟沈魚好好過時,沈魚看到了他的行李箱,以為他要離開,就騙他說她跟另一個男人上床了,翁信良很氣憤的離開了,回到他的診所,胡小蝶發現後,又跟翁信良一起了,可這是翁信良才發現,他一直愛的是沈魚,沈魚很傷心的離開,去了巴黎,半年後回來,與他們巧遇後,她選擇了離開,卻一直無法忘懷……愛情和傷痛,最終都沒有因為歲月的流失而暗淡,反而沉澱在心裡了!!

  故事好像特別長,看到後面,我逐漸失去了耐心,不管最後沈魚是否與翁信良在一起,我都不會滿意的了。因為從一開始,我就覺得,這樣的愛,太卑微。我只是看到,沈魚一直的付出,她單方面的愛,讓我很鬱悶,很難受,更為她忿忿不平,她本來也是個很有魅力的女生,只是因為這卑微的愛情,讓她很害怕失去翁信良,從而缺失了自己的自信與魅力,更像患得患失的怨婦。女人,何苦這樣折磨自己。

  其實,沈魚也並不是沒有其他選擇,有對她很好的王樹熊,還有一直照顧她,默默的愛著她的馬樂,為什麼她就不回頭看一眼,難道心裡有了一個人,就再也塞不下其他?如果沈魚從一開始就選擇一個愛她的人,我想她會幸福多了的。

  難道單純的愛一個人真的這麼痛苦?這樣卑微的愛情,我是不會要的。

  翁信良,我只覺得他是一個很懦弱的男人,如果說在他與緹緹在一起的時候,他還是有生氣,有魅力的,那麼在後來緹緹死後,我只看到一個懦弱的男生,他什麼都想要,更什麼都不想失去。正如他說的,他不想辜負任何一個女生。可是,如果,不愛她們就把持住自己,決不往前走一步,不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嗎?對這樣的男生,我很氣憤,因為他們不懂拒絕,卻要把自己擺在一個聖人的角度,自以為這樣就是不辜負女生……

  通篇看下來,我很鬱悶,真的,很鬱悶,我不喜歡這樣的故事,我只看到一個人的愛情,很悲涼、很卑微。是的,卑微,很恰當的用詞。愛情,真的是雙方的啊,當他不愛你的時候,一定要放手……

  張小嫻的散文賞析【3】

  戀愛很美好,但分手就難免傷悲。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分手後卻不能釋然,唸叨著遺憾,走不出傷感,期盼著複合;或者,數落著背叛,充滿著不甘,少有人能揮一揮衣袖,就像作別西天的雲彩。男人的視角,徐志摩做了代表:“讓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讓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覺。感情隨著時間沉澱,感覺隨著時間消失。終其是不同的物種,所以——誰又能明白誰的深愛,誰又能理解誰的離開。”

  女人的視角,相對來說,要複雜一些,不同的身份處境,有不同的情訴。被譽為“全世界華人愛情知己”的香港知名女作家張小嫻,極為關注女性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生命意識,或許能夠代表這個時代的女性,她在最新散文集《謝謝你離開我》中說:“離開,原本就是愛情與人生的常態。那些痛苦增加了你生命的厚度,有一天,當你也可以微笑地轉身,你就會知道,你已經不一樣了!愛情終究是一種緣分,經營不來。我們唯一可以經營的,只有自己。”

  張小嫻的《謝謝你離開我》,一如從前,都是對日常生活中身邊瑣事的所感所思,只不過是把聚焦點放在了愛情中的離開上面,不張揚、不標榜、不故作深刻,以女性的視角洞穿喧囂浮躁的滾滾紅塵,用一種既溫柔又犀利的愛情文字描繪愛情的灼熱與冷卻,傾訴戀人的微笑與淚水。一篇篇文章,就像是和老朋友共喝下午茶時的聊天與相互撫慰,把愛情提到了與人生同等的高度,隨意與放鬆中盡顯獨到與深刻,療愈的同時領悟人生、完善自我。

  愛情,是自身的圓滿。當你瞭解愛情,你也瞭解人生。“捨不得你”,那麼難以開口;“留下別走好嗎?” 都已經到了這個時候,即便說得出口,又是否能夠如願?所有帶著愛或者帶著恨的離別,也是一次痛苦的割裂。若做不到微笑道別,那麼,是不是可以默然轉身,憋住眼淚,鞠躬離場?總有一天,你會對著過去的傷痛微笑,你會感謝離開你的那個人,他配不上你的愛、你的好、你的痴心。一個不愛你的人,絕不會比你的生命更重要。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