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名家點評再別康橋

名家點評再別康橋

名家點評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抒發的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下面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名家點評再別康橋,更多內容請關注文學網名著閱讀欄目。

  名家點評再別康橋篇一: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1928 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 “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 “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

  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王川)

 

  名家點評再別康橋篇二: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準備去那裡拜劍橋大學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去了。而且,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劍橋大學除名。後來,徐志摩經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了婚姻。

  於是,一首《再別康橋》,把徐志摩熱烈、真摯、輕柔、細膩又略帶飄逸的浪漫主義個性,作了充分顯示,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已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就是這樣用含羞草般的`觸覺和嬰兒般的情感去感知愛情的,是他的單純的愛情觀給他的詩作注入了浪漫的氣息。雖然這種浪漫不能成為現實,但是徐志摩那熾熱與細膩的情感,在詩行中隨著康河靜靜地流淌。

  作為徐志摩詩歌的第一個藝術特色,是對詩歌意象的苦心經營和有些帶有刻意性質的追求。他實在擅長於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於在生活中發掘詩趣,並使生活的形象與詩歌的意趣融會到他的作品裡,從而構成較高的美學境界。作為詩中的意象,如《再別康橋》出現了“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水草”、“虹”、“夢”、 “長蒿”、“星輝”、“笙簫”、“夏蟲”、“康橋”、“衣袖”等意象,這些都是詩人珍藏在心靈深處的一份情感,這些意象的虛與詩人心中情的實,相映成趣,一張一合,無不流露出意象的張力。透過情感化賦予客觀物象以感情色彩,使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詩更顯得飄逸而具有靈氣。因此,《再別康橋》成為徐志摩發自性靈深處詩作的名篇。

  再看看詩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不僅在他“心頭盪漾”,更有一種夢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飛揚,異想“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裡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構成,這一點上說明了當時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國浪漫派詩的影響,吸取了歐洲象徵派、印象派詩的特點。另外,《再別康橋》每節四行,韻式上都嚴格遵守二、四押韻,且每行兩頓或三頓,整首詩章句勻整,韻腳鏗鏘,但為了更貼切地表達情感,不拘泥於“句的均齊”。“尋夢?撐一隻長篙”一句,如平靜的湖面泛起的瀾漪,使全詩生氣盎然。整首詩的節律與詩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詩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讀罷餘音繚繞,給人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這也體現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國浪漫派詩人的神韻和音律的同時又根據漢語白話的特點逐漸把他筆下的詩發展成為一種新詩的雛形。

  徐志摩詩歌的藝術成就是在性靈、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說,他的詩作在藝術上具有這三大特色。而且,這三者在他詩中實際上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性靈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透過意象來體現,意象,也需要透過音樂美這個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們共同構成了徐志摩詩歌藝術的整體,使他的詩不僅在藝術上享有較高的地位,而且給中國新詩的發展帶來了某些有普遍藝術的經驗,作出了其他一些詩人未能作出的貢獻!

 

  名家點評再別康橋篇三:

  余光中曾說:“和《偶然》一樣,這首《再別康橋》也是貌若灑脫而心實惆悵,只是《偶然》之惆悵乃因人而起,而《再別康橋》之惆悵乃因地而起。”此話中的 “因地而起”便是指因為“康橋”的緣故。康橋即是著名大學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年在劍橋大學學習,劍橋大學風景優美,思想開放,學術知識濃厚,這種氛圍給徐志摩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成為他思想的轉折點。

  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詩人把康橋看作是 “生命的源泉”,看作他的第二故鄉——“精神依戀之鄉”,在心理距離上他和康橋很親很近,然而他卻不能一直置身於康橋之中,此次與康橋再次身心相會,但別離即在眼前,回憶起曾經在康橋的美好時光,詩人更加依依不捨,思緒萬千,所以詩人將內心所有的感情,都注入在了這首詩之中。雲彩、金柳、青荇、浮藻、星輝等富有意義的自然物襯出傍晚康橋優美、安靜、平和的自然特徵以及詩人自己依戀康橋的離愁萬緒。康橋的每一處風景都在詩人的眼裡幻化成無比優美的意象,這些美好的意象透過詩人的眼睛直達心靈深處,化為一陣暖意,再由詩人吟唱出來,更顯真摯深情。

  聞一多先生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詩應具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的詩論,同樣是新月派詩人的徐志摩對聞一多先生的這“三美”主張付諸了創作實踐中,而《再別康橋》的三個層次的結構形式便是一種典型的“建築的美”(上中下三層),結構形式之內的意味——詩人內心情感在詩的三個層次中的發展變化。第一小節是全詩的第一部分,離別在即,所以先寫我要走了,這種離去不是哭天搶地的不捨,而是輕輕的,安靜淡然,懷有一份崇敬。離去如同來時一樣,都是輕輕的,然而來時必是放開懷抱去撲向康橋,離去的時候卻只能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雲彩是詩中出現的第一個意象,彷彿讓我們看到他在夕陽西斜之時輕輕的揮手與康橋漸行漸遠,雲彩這個意象也為全詩定下了寧靜,傷感的感情基調。從第二小節到第六小節是詩人的記憶與現實交匯的產物,詩人把以往在康橋美好的時光與現實中的、康橋美好的景物聯絡在一起,情景交融,化成一幅美妙的圖畫》。

  在離別的河邊,亭亭的柳樹沐浴著夕陽的金光,如同新娘一樣與我戀戀不捨,而她美好的身姿也深深的留在我心裡。這康橋一景一物都如此的美好,水草在清澈的河底招搖,詩人自己也想化作這水底的一絲水草,這是對康橋多麼強烈的不捨和依戀!接下來的兩小節則更具有浪漫主義的美好情結了,這彩色似的夢只能在康橋才能有,在康橋那潭裡的水藻中,如同天上虹一樣美好的清泉裡。詩人想要追尋這彩色的夢,放棄一切羈絆,只留滿心的興致,撐船舉蒿,向著那純潔的青色飄去,輝映著滿天的星光,享受這安寧的美好。

  然而,面對著美好之景,詩人卻不能輕歌,因為詩人馬上要離開康橋啊,所以才說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不叫了,似乎他們也知道今晚要離別。在這幾小節中,詩人先是追憶康橋的美好時光,再描寫康橋的美好景物,表明自己不願離開康橋的心情,接下來又更深層次的將這種美好化作彩色的夢來追求,然後又用沉默來表明離別的愁緒,意境優美,情義感人。最後一小節更是點睛之筆,與第一小節呼應,輕輕的走如同輕輕的來,只是揮揮衣袖作別西天的雲彩。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