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實習報告合集7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質學實習報告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1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岩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岩的每一層的岩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岩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岩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專案是滿壽山的岩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專案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岩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03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兩米,岩層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儘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岩組成,該層岩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岩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岩,厚約八米,岩石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於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岩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岩,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岩,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岩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岩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岩,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三米。
三、 徐莊組
由於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岩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岩。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岩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岩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岩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岩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線、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岩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透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後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於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後,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岩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絡實際。
5、瞭解了饅頭山的岩層構造,對沉積岩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2
一。序言
⑴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1、目的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探究性很強的自然科學。認識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學習相關地質基礎知識之後,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各種地質現象,理論聯絡實習,增強感性認識,鞏固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訓練,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後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任務
①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②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對三大類岩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瞭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佈狀況。
③進行野外地質工作方法的基本訓練,包括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採集、地質現象觀察、描述記錄等內容。
④透過實習,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地質作用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求
①實習前學生應認真學習實習知道書,以明確實習目的、內容安排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②實習中學生要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的講解。
③現場觀察各種地質現象要認真細緻,並作好記錄,還應多問、多思考,克服怕苦怕累的懶惰思想。
④每個學生應採集3——5塊有代表性的岩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⑵。實習的組織形式及實習過程
實習的組織形式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又分兩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個指導老師帶領實習,
過程由實習指導書上的日程安排: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乘車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下午芭蕉箐採礦場、雷剛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子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下午乘車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岩體,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3)實習任務完成情況
透過實習我們三大類岩石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和認識,能夠在野外認識和辨別三大類岩石,還能夠在野外辨別各種地質構造。透過在各實習點對其的觀察,實地考察,我掌握了羅盤的使用,還在各實習點採集了各種相應的岩石標本。還提高了我們對各種地質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並學會了野外紀錄,基本達到學校預期的目標。
二、各實習點地質概括
⑴昆明西山地區
①地層:由老到新如下,
1。泥盆繫上統宰格組(d3z):該岩石為灰色厚層狀細晶白雲岩,細晶結構,塊狀構造,風化面為灰黑色,呈刀砍狀。
2。石碳系下統大塘組(c1d):該岩石為灰色、深灰色角礫狀灰巖厚層狀灰巖,角礫大小混雜,為鈣質膠結,較緊密,含珊化石,底部辦翠綠色頁岩與宰格組呈假整合接觸。
3。石碳系中統威寧組(c2w):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巖,粉晶結構,塊狀構造中部夾角礫岩,含珊瑚、腕足化石,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等,風化面為灰白色,區域性有鐵質侵染,與大塘組整合接觸。
4。二迭系下統——(1)倒石頭組(p1d):上部黑色頁岩與泥灰岩互層,中部呈黑色頁岩夾薄層沙岩,含植物化石,下部為雜色黏土、黃鐵礦及煤線,與威寧組呈假整合接觸(2)棲震組(p1x):為淺灰色厚至塊狀細晶白雲岩,風化面為灰黑色白雲質灰巖。風化後成團塊狀小虎斑,成分為方解石(70%)和白雲石(30%)越往上白雲石逐漸增多。含豐富珊瑚化石,與倒石頭組整合接觸。(3)茅口組(p1m):上部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巖,中部為灰色厚狀灰巖與灰色琥珀斑狀白雲質灰巖互層,巖性較純,層理不發育,表面有雨蝕溝槽,含珊瑚等化石,下部為灰色厚狀不規則琥珀斑狀白雲質灰巖,與棲震組整合接觸。
5。二迭繫上統蛾眉山組(p2b):上部為黑色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岩,塊狀玄武岩,部分地段見柱狀節理或球狀風化;中部為紫色、紫紅色凝灰岩,可見由粗細的韻律變化層理,下部為玄武質燦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岩,含灰質角礫凝灰岩。
②構造:普渡河————西山(滇池)大斷裂
大斷裂為昆明地區南北向的主幹斷裂。西山龍門一帶,斷面向東傾斜,產狀較陡,近於直立,東盤下降形成昆明斷陷盆地,西盤上升形成觀音山、西山及龍門等地貌景觀。該斷層控制了昆明地區的地層、構造、礦產及地形地貌的形成與發展。
③岩漿岩:該地區有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岩及塊狀玄武岩,玄武質火山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岩,含灰質角礫凝灰岩。
④地貌:西山大斷裂西盤上升形成了觀音山西山龍門,東盤下降止水形成滇池山及龍門(斷層崖)等地貌景觀。滇池為斷陷湖泊,西岸多為半島、海灣,地形起伏較大;北岸、南岸、東岸地形起伏較小,有八條較大的河流注入,形成河口三角洲,沖積扇等等沉積。
西山小石林,由二迭系棲霞和茅口組的灰巖、白雲質灰巖構成。地表岩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風化、容蝕形成岩溶地貌(又稱kast地貌)。石筍、石芽、石柱、溶溝、溶槽、溶蝕漏斗等地貌隨處可見。
⑵武定地區
1。地層:在五孔橋觀察了輝綠岩與三疊系資組的接觸關係及灰綠巖體的岩石特徵(球形風化)。經過觀察,發現二者的接觸面的特徵是:接觸面呈波狀起伏,面上有一層厚厚的灰褐色鈦鐵礦及褐黃色的古風化粘土層,且厚度不一,二者呈沉積接觸關係。輝綠岩中無舍資組的俘虜體,其上舍資組中底礫岩無烘烤蝕變現象;輝綠岩中長石高嶺土化現象明顯。
在雷剛廠觀察了三疊系舍姿組與寒武系西王廟組的接觸關係。
西王廟組:為紫紅色泥岩與黃色粉砂岩互層。
舍姿組:為紫灰色泥岩夾多層淺灰黃中層狀粉砂岩為主。底部為灰黃色薄、中層狀含細礫、含鮞狀赤鐵礦不等粒石英砂岩夾泥質粉砂岩,接觸面為含礫粗砂岩。二者的接觸關係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芭蕉箐鐵礦觀察到縮頭山組:該鐵礦位於武定縣南東5公里處礦體產於泥盆系中統魚子甸組第一段(d2y1):屬於沉積型鐵礦床;礦石主要為鮞狀赤鐵礦。第二段為灰白薄中層狀隱晶質灰巖,泥灰岩夾白雲岩,鈣質泥岩。其中在鐵礦中含有磷成分和薄層黑色頁岩、泥岩等,還含有植物碎片、貝類化石。
在獅山石棉礦觀察到登雲組白雲岩,獅山風景區出露寒武系,竹寺組廣泛分佈,為灰黃,黃綠色頁岩、粉砂岩該礦是白雲質灰巖與輝綠岩體的接觸帶,為輝綠岩體侵入,使基性岩漿熱液與白雲質灰巖中的鎂質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蛇紋石化、大理岩化和石棉,石棉礦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分佈於外接觸帶的白雲質灰巖中。
2。構造:人民渡獅山大斷裂
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向,上盤為震旦系燈影組,下盤為奧陶系湯池組和紅石組等地層。斷層帶上發育大量構造巖。上盤多見大理岩化、角礫岩化等蝕變現象。斷距由北向南逐漸增大。斷層頻寬數米至兩百米,多由構造巖組成,其間夾斷層夾持體或斷層透鏡體。沿斷裂帶除外力西基性岩脈侵入外,還有燕山期基性巖貫入。受斷層影響,岩石蹂皺破碎現象明顯
3。岩漿岩:輝綠岩。
4。礦體:芭蕉箐鐵礦、獅山的石棉礦、無孔橋的鈦砂礦
5。地質現象:獅山斷裂斷層破碎帶上的斷層角礫岩、地層的錯動與缺失、無孔橋沉積接觸面上的風化殼、獅山豐富的三葉蟲化石。
6。地貌:人民渡斷裂構造,形成兩斷面上生長的植被有很大差別,在芭蕉箐看到赤鐵礦礦床,而在獅子山觀察到了石棉礦及石棉的採礦洞,獅子山風景區,其山勢雄渾秀麗,古樹參天,蒼松翠柏,古寺幽靜,是國家aaa級名勝風景區。
⑶元謀地區
1。地層:黃瓜園出露海資哨組、路古模組和鳳凰山組
㈠海資哨組:淺灰色千枚巖、雲英片岩夾結晶灰巖、大理岩。
㈡鳳凰山組:上部細晶大理岩夾千枚巖,下部夾中——粗粒大理岩,其中有交代或充填型赤鐵礦及沉積型菱鐵礦。
㈢路古模組:眼球狀雲母片麻巖、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母長石片麻岩、角閃石片岩等。
南北向綠汁江深大斷裂與東西向構造帶的複合部位的體朱布超基岩。侵入於前震旦系元謀群黑雲母斜長片麻岩中,巖體分異較好,具垂直分帶,由上而下一般可分為:輝綠輝長岩帶、輝長岩帶、輝石帶、橄欖岩帶、橄輝巖帶、各帶為漸變過度關係。平面上各帶是不對稱環狀分佈,四周為邊緣相。巖體雖小,但含鉑達到工業要求,岩石普遍受不同程度的蝕變,主要有蛇紋石化、綠泥石化、滑石化、碳酸鹽化等。
德大、那化花崗岩體。這些花崗岩石是晉寧期產物。巖體的巖性組合複雜,巖相變化大,為一岩漿雜巖體。主要由黑雲母花崗岩、黑雲母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巖組成,呈岩基產出。黑雲母花崗岩:淺灰色,略顯粉紅色,細、中粒結構,區域性為粗粒結構。閃長巖:暗灰、灰綠色,多為細、中粒結構。
彎堡土林一帶出露第三系和第四系鬆散碎屑沉積物,彎堡土林的成因及存在長久的原因:一墩墩的土柱聳立在眼前,大片大片的,說起這土林是怎麼形成的,早在三百萬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水草豐富的淺湖,氣候溫和、涼爽,湖中繁衍著蜉蝣生物,湖岸森林茂密,動物活躍。後來由於入湖河流帶來大量泥沙,淤塞湖盆,加之地殼的上升運動,使它露出地表,遭受風化剝蝕。特別是第四紀以來,由於氣候炎熱、氣溫高、降雨量小於蒸發量,在漫長的歲月裡,泥土不斷地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地表發生了龜裂,加上雨水沿著裂縫不斷得流蝕、沖刷,又使地表裂縫漸漸加深、擴寬和延伸。年夏一年的自然外力地質作用,終於使這裡顯露出一座座土柱,進而形成眼前這一片片神奇的土林。這就是神奇的土林的形成原因,為什麼這土林可以如此長久的儲存呢?雨水、風化等剝蝕作用就很嚴重了,那是由於土柱頂上,有一層含鐵質的砂礫岩皮殼及半膠結的礫石層,像一頂堅硬的帽子戴在土柱上,使之免受風雨摧殘。
2。構造:朱布超基性岩體屬於南北向綠汁江大斷裂與東西向構造。為加里東晚期所形成,巖體北西南三面接觸帶近於直立,並向深部巖體內傾斜,東部接觸帶向西傾斜。德大那化花岡巖體屬塊狀構造。巖體出露於元謀縣西側斑果至物茂一帶,呈南北向帶狀分佈,南北長大於40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為晉寧期產物,巖體巖性組合複雜,巖相變化大為一岩漿岩體。
3。岩漿岩:花崗岩、黑雲母花崗岩、花崗閃長巖、閃長巖、輝綠岩。
4。礦產:朱布超基性岩礦、孔雀石、橄欖石及黃瓜園鐵礦;綠泥石
5。地貌:第一,超基性岩體中含有碳酸鹽巖,可能是火山作用的結果除了這些,我們還觀察到了河流的地質作用及河流地貌,沉積作用、侵蝕作用、蛇曲河、河心灘、河漫灘等現象。除此之外,我們還觀察到了閃長岩脈、輝綠岩脈以及大量暗色析離體團塊。第二,彎堡土林,湖泊的沉積作用和地表流水的沖刷及風化剝蝕等作用形成
6。地質現象:沉積作用,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風化侵蝕作用、侵入體及侵入體有俘虜提、圍巖、析離體。土林地區地表水的片流、洪流沖刷作用。
河流的地質作用
三、結束語
1、小結:經過這次昆明西山——武定——元謀的地質實習,使我學到了很多,不但讓我們充分的把課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的情況緊密的聯絡到了一起,對於在課堂上不清楚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並在實習中逐漸掌握。提高了我們對這個專業的興趣,培養了我們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來分析和觀察的能力。還讓我們瞭解了地質工作者的艱辛與不怕苦的精神,同時也鍛鍊了我們自己的體魄,為以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對某個地質現象的見解與論述:
這一次的實習我對元謀土林產生了一股不可抗拒的興趣。路南石林已馳名中外,但云南一些地方的土林,亦足與石林爭妍鬥奇。
土林是一種獨特的流水侵蝕而產生的地貌。在中國土林最發育的地方就是雲南元謀盆地和西藏。土林是在構造運動、風雨侵蝕和生態、巖性等綜合因素下形成的。
一踏進土林雲南土林,分佈較廣,其中以元謀縣的物茂土林、班果土林、浪巴鋪土林為佳。它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路南石林並稱之為“雲南三林”。元謀物茂土林位於元謀縣境內,距縣城32公里,是個不可不去的地方。
那千姿百態的造型,就彷彿使人進入另一個新奇的天地。有的土柱如錐似劍,直指藍天;有的像威嚴武士,整裝待發;有的如亭亭少女,凝視遠方;有的土柱頂上雜草叢生,間或長有野花;有的砂石壘壘,裸露身軀……當然,各種形態的土柱是混雜分佈的,這就使得土林形成了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的姿態,令人歎為觀止。
它們是距今兩百萬年前早第四紀積澱下來的,砂子和粘土中含有少量鈣質膠結物,間或夾雜一些鐵質結合體。由於這些土壤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吸水、膨脹;失水、收縮,致使地面龜裂;加之雨水延裂縫沖刷、流動,久而久之,裂縫逐漸加深、擴寬、延長,土柱逐漸顯露、增高,因而形成土林。土柱身上雜有的石英、瑪瑙等,顯露出來後,在太陽的照射下,放出奇異的光彩。
土林是在自然界的外力(主要是水流)的作用下,經歷千百萬年的時間而形成的。土林是了流失地貌特殊形態,一種奇異的自然地理現象,是在千差萬別的地形結構,組成物質,構造運動,水文氣候,土壤團力和水動力等綜合因素形成的。
3、意見和要求
我覺得這次實習總體還是成功的,大多數同學積極配合老師和組長開展工作。時間雖然不怎麼長,但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於我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不足的是,實習時間太少,一個實習地點還尚未完全理解就匆忙離去,所以我覺得以後能大大提高實地實習的時間。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3
實地實習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暫的幾天的實習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我們只能到此為止,我們希望學校學院能夠儘量提供更多的鍛鍊平臺,真正意義上達到更好的學習目的!
一、實習目的
透過野外實習,進一步瞭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瞭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佈規律。重點掌握實習區域的地層、岩石、礦產,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和古生物的主要型別、分佈及其演化規律,及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等,並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性,
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學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然而光從理論上認識只能讓大學生紙上談兵,因而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透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為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同時,這也是給我們一個找出自身知識的不足與缺陷的實踐機會。
二、實習地區概況
主要實習地點是古武當山,京娘湖,蓮花洞。
三、實習內容
(一)5月9號實習前準備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質地貌學這門課程,對地質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馬上就要去野外實習了,我們都很興奮,都在為實習做準備。首先我們上網查了實習地的概況(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大概瞭解到:約在距今19億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顯著的地殼運動,叫“呂梁運動”,使中元古界與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觸,呂梁運動以後,相對穩定地層的範圍不斷擴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較複雜。有些地層在久經腐蝕以後,開始下沉,形成地質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浸,無脊椎動物和菌藻類植物開始出現,一直到距今大約8億年的寒武紀時代,京娘湖地區還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到距今大約兩億五千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由於地殼斷層,大部分海水向東消退,京娘湖地區仍處於大海的邊沿,洶湧的海濤沖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態的溝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約6500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叫“喜馬拉雅”運動,西部地殼相對隆起,東部地殼相對下沉,海水向東消退,整個太行山脈的雄姿也由於海水的消退展現出來,這裡形成了北臺、太行、唐縣三層夷平面,培養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西嶽的石英砂岩峽谷峰林景區。古武當山岩石主要為砂岩,大部分屬於三大岩石中的沉積岩,還有少量的變質岩。
(二)5月10號古武當山實習
上午坐車到達古武當山,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沿山路向上爬,觀察當地的地質組成,地質構造。
老師給我們介紹到古武當山地區的岩石主要為砂岩,大部分屬於三大岩石中的沉積岩,還有少量的變質岩。砂岩是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矽、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岩是一種沉積岩,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裡粒含量要大於50%。決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變質岩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態的岩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於重結晶變成大理石。
1、岩層的節理
它是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岩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岩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岩石的裂縫。這是由於岩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為節理,在岩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以節理與岩層的產狀要素的關係而劃分為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岩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岩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於岩層層面。
2、斷層
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正斷層:逆斷層的斷層面也幾乎垂直,但上盤向上移動,而下盤向下移動,這種型別的斷層是由於板塊擠壓形成的。衝斷層與逆斷層的移動方式相同,但斷層帶幾乎是水平的。在這類同樣是由擠壓形成的斷層中,上盤的岩石實際被向上推移至下盤的頂部,這是在聚合板塊邊界中產生的斷層型別。
逆斷層:在平移斷層中,岩石塊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動。正如轉換板塊邊界中所述,地殼塊相互滑動時形成這些斷層。
平移斷層:在所有型別的斷層中,不同的岩石塊緊密地相互擠壓,在移動過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這種摩擦足夠大,這兩塊岩石將咬合,因為摩擦力使它們無法相互滑動。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板塊的力量繼續推動岩石,從而增大施加在斷層上的壓力。
3、尖滅
“尖滅”指具有一定體積的物體其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的現象。地層的尖滅指的是沉積層向著沉積盆地邊緣,其厚度逐漸變薄直至沒有沉積。超覆是海侵時隨著沉積範圍的擴大,上覆岩層的沉積範圍大於下伏岩層的現象。
4、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彎曲。岩層的連續完整性未遭到破壞,是岩石塑性變形的表現。它在層狀岩層中表現的最為明顯;是地殼上最常見的一種地質構造形式。褶皺是最重要的構造現象,因而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5月11號京娘湖實習
今天我來到京娘湖,將對波痕、泥裂進行觀察,對河谷形態、河谷的發育形成進行認識性的學習。
1、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徵,由尖波峰、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誌,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
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動力將波痕分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風成波痕等;然後再根據其大小,形態或對稱性作進一步的劃分。出現於岩層的頂面。並可在上覆岩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岩層的頂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稱乾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乾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狀龜裂紋,裂隙成“V”形斷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頂底面。裂隙被上覆層的砂質、粉砂質充填。
3、河流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四、實習感想
透過本次野外實習,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種岩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透過老師細緻的講解,我們更深一層的瞭解到各種岩石的性質,從外表到岩石的組成及結構。地質學確實有著它自己的魅力,在我們以後的工作中我們肯定會用到很多地質知識,這是我們的基礎。
總的來說,本次實習不輕鬆,首先,短時間接觸到這麼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徹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查閱資料。其次,本次實習對我們的體力也是一個小的考驗,但作為土木工程的學生,本次實習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在學校學習之餘多參加這些室外實習有助於我們從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質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我們對知識的瞭解更加深刻!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4
一、 實習概括:
1、實習目的:地質學基礎野外實習是《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根本教學環節,在實習之前,老師們就給我們講解了此次實習的一些目的,這次實習我們重在多看多觀察;注意理論聯絡實際,把理論知識帶到實地中進行檢驗;注意思維的轉變(理論的微觀向野外宏觀的轉變);學會對基本地形地貌進行描述;還有就是圖形結合,我們透過這次實習,能進一步鞏固地質學基礎的理論知識,學會和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考察鑽研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巧,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體會,融入和貫徹,使我們對地質學和地貌學的認識更加深入、透徹。
2、實習路線:學校——金馬河大橋——都江堰——映秀——都江村
3、實習工具:鹽酸、鐵榔頭
4、指導老師:鄭子成、吳德勇
5、實習要求:透過本次實習深入瞭解溫江和周邊地區的地質地貌;利用所學的知識對所見到的資源利用、土地利用和整合進行分析;分析農業發展和規劃佈局的合理性;觀察辨認主要岩石;以及某些地質災害的形成和防禦措施。
二、 實習內容:
1、金馬河大橋下:
(一)金馬河的區域概況 成都金馬河,又名正南江。金馬河是岷江的支流,是長江上游兩處險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屬幹流區域性河段,即都江堰魚嘴分水後的外江。始流河段河寬96-104米,過江節制閘後稱金馬河,河床逐漸增寬,由300米闊至1200米,流經新津縣五津鎮時,納入西河分支以及南河後又複稱岷江。金馬河段全場76.1公里。成都金馬河是長江上游兩處險工段之一,以排洪為主要功能,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金馬河防洪工程保護區內共有成都的7個區(市)縣,即都江堰市、雙流縣、崇州市、新津縣、溫江區、青羊區和武侯區,河段全場76.1公里。統計保護區內1992年共有鄉、鎮35個,面積911平方公里,總人口156.44萬人,工農業總產值124.8億元。
(二)金馬河地質地貌概況
第一處地點是溫江成青路上的金馬河大橋下的金馬河,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從金馬河大橋上下來,聽了老師的講解,老師先是對河道基本情況作了講解,著重講了河流地貌、土壤顏色、成都平原的形成等,講了金馬河的河床、河漫灘、階地等。然後讓我自己去觀察,由於現在冬季枯水期,所以並沒有太多的河水,有許多的河漫灘(洪水期能淹沒的地方,平水期時露出水面)我們可以直接看到,河漫灘具有二元結構,這是沖積物區別於其它成因堆積物的主要標誌之一,洪水期河漫灘上水流速度較小,環流從河床中帶到河漫灘上的物質為細砂、粘土等,稱為河漫灘相沖積物,下層是由河床側方移動沉積的粗砂、礫石,稱為河床相沖積物,下層粗的結構就構成了完整河漫灘二元結構,河床沖積物具有上細下粗的特點,下部粗大顆粒是在洪水期河床水流最強部分堆積的。在河床邊,近期沉積物有明顯分佈規律,河邊以礫石、粗砂為主,遠離河邊以粉砂、粘土為主,即“近河岸粗、遠河岸細”。在金馬河大橋那裡,透過地質學基礎的學習,我們可以很容易辨別出,那兒的那條河流處於幼年河:一是因為,從河流流經的路徑上看,彎曲度比較大,二是從河流內的岩石上看,岩石的磨圓度比較低。從河流彎曲度和河流內岩石磨圓度的觀察,基本就可以判斷出一條河流所處的時期。我們還觀察到地上有著許許多多的鵝卵石,硬度大,顏色有青、紅 、黑、白、灰等,經過仔細觀察和辨別後,我們發現這些鵝卵石大部分為分選性較差,磨圓度高的鵝卵石。站在金馬河的河漫灘中向遠處望去,發現冬季的金馬河河流水流量甚小,河心灘很明顯地顯現出來。有河漫灘的存在,多半就伴隨著河流階地的出現。其實在距離我們不遠處的平面上,就是金馬河的一級階地。階地的形成是因河流的下蝕而高出一般洪水水位之上,並呈階梯狀分佈於谷坡上。由於河道較寬,河谷較深,以及人工修建的防護堤,使得金馬河的一級階地成為了建築用地和基本的農田用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住房和農田地。階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氣候的變化;構造運動;侵蝕基準面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據觀察,金馬河的階地是一級階地,因此階地形成較晚。階地的階面和陡坎全部由河流堆積物組成,因此屬堆積階地。同時在金馬河,我們還看到了大量的運石車,這不由得引起了我們的深思,我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能否保護好我們的地表和生態環境?
(三)金馬河的災害與防治 岷江干流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後,地勢開闊,流速驟減,沙石沿河淤積,使河床抬高,經洪水沖刷,河床沙洲遍佈,漢壕分流眾多,灘沱相間,河道彎曲,主流左右擺動,流向不定,斷面橫流加劇,成為寬、淺、彎的遊蕩性河流。部分河段,床身較高,堤岸低矮,通道狹窄,排水不暢,洪水期對沿江城鎮、灌溉渠系、農田造成嚴重威脅。金馬河特殊的河床結構,比如水流較緩,致使其水力環境複雜多變,洩洪能力較低,歷史上金馬河附近區域曾多次發生不同程度的洪災,嚴重影響了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還有近幾年來,無序地開採河道沙石,嚴重破壞了河床的穩定,洪水沖毀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馬河沿岸堤防工程,基本上是年年發生。洪水嚴重威脅金馬河沿岸的城鎮、村莊以及下游河心洲上的村莊。因此金馬河是成都市及四川省的防洪重點,沿線有重點防洪堤段、險工險段等。
2、映秀鎮:
(一)映秀鎮的區域概況
映秀鎮是我們野外實習的第二站,也是這次實習印象最深的地方。映秀鎮地處四川汶川縣的南部,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相鄰,是阿壩的門戶。映秀鎮境內水力資源豐富,水質好,落差大,先後修建了映秀灣發電總廠、華能太平驛電廠、福堂水電廠等水電站,有“水電之鄉”的美稱。但是在20xx年5月12日,在此地發生了8.0級特大地震,映秀鎮成了重災區,大部分房屋倒塌,山體滑坡,水電通訊中斷,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處於地震中心的映秀是處於龍門山斷裂帶與龍泉山斷裂帶之中。龍門山斷裂帶內有斷層,西邊一條叫龍門山後山斷裂,沿汶川—茂縣一線,東邊一條叫龍門山前山主邊界斷裂,沿安縣—都江堰—天全一線,中間那條叫龍門山主中心斷裂,沿映秀—北川一線,5.12地震發源於中心斷裂,沿映秀—北川一線,雖然四川盆地是相對穩定的板塊,龍門山看上去構造運動性不強,但是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同時,也向東運動,擠壓四川盆地,隨著外在營力的積蓄,到了一定的程度,地殼破裂,就會發生地震,20xx年發生的特大地震就是龍門山構造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西南向東北逆衝造成的。而我們所實習的地方是地震後重新建設後的鎮,房屋都是新的,鎮中心的周圍有條岷江的支流流經,鎮四周都是高大的山體,群山環抱。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山體上有大量的有大量的石塊和碎屑物質,有山體已經沒有植被覆蓋而裸露著。這都是由於地震的影響,山體出現了大面積的崩塌滑坡而形成了大量的崩塌堆積物和倒石堆。此處的崩塌屬於山崩,山崩是山區發生的大規模崩塌的現象,邊坡很陡的地區,在岩石的釋重作用、溫差作用等物理風化作用下,沿陡坡邊緣產生一系列的張裂隙,產生了許多大小不一的節理,從而使得邊坡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在遇到像20xx年特大地震的觸發因素時,巖體就很容易發生了崩塌。
(二)映秀鎮的地質地貌概況
在映秀鎮,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河谷低地中可見到河流與季節性洪水沖積出的灘塗地,而且周圍有岷江流經,河道窄且較為彎曲,江水中的岩石磨圓度不高,大部分稜角分明,水流速度快,所以此處的河流屬於河流地貌發育的幼年階段,此時河流的作用以深切為主,但是也有一定的向旁侵蝕,可以看到,此處岷江的第一拐角彎度較大,侵蝕岸受到的侵蝕較為嚴重,這就會造成河流凹岸更凹,凸岸更凸。我們放眼望去可以很明顯的發現此處共有3級階地。一般河谷中常形成一級或幾級階地,每一級階地都有階地面和階地坎組成。一般來說,居民點的選取不宜選在一級階地上,因為雖然一級階地是常年洪水期淹沒不到的地區,但是如果遇到十年一遇或50年甚至是百年一遇的洪水時,就無法保證居民點的安全。但是老師解釋道,由於映秀鎮地處高大山體的峽谷地帶,周圍較為狹窄,無法找到較大的二級或二級以上的階地作為居民點,所以只能選取在一級階地上,但映秀鎮在二級和三級的階地上修築了避難場所,所以較為合理。在觀察二三級階地時,由於條件限制,我們只能遠距離觀察,從遠處看,很難看出階地的特徵,根據老師講解,如果走近了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階地上面是比較平坦的。就遠處觀察,二三級階地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緩坡,後經老師點撥,在地質學上稱之為階坡。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5
一.實驗時間
20xx年12月17號
二.實驗地點
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金馬河大橋→汶川縣映秀鎮→都江堰紫坪鋪鎮都江村→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
三.實驗目的
透過對實習路線附近的地質條件,使野外現象和課堂教學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並在此認識上進行綜合分析,在培養野外工作能力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地學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鞏固、消化已學的理論知識,初步學習野外實習工作方法,跟著指導教師的思考方式,理解實習中遇到的具體現象。地質學野外實習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同學們對地質地貌的觀察能力,為後繼的專業課打下基礎。
四.實驗任務
1.觀察並瞭解實習沿途的地形地貌,思考為什麼在短距離內地形地貌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2.全面分析所看到的地形地貌並加以延伸
3.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
五.區域概況
地點一:金馬河
(1)金馬河位於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平原、地勢平坦、水域遍佈,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組成。成都平原的地質構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蓋了一層厚厚以泥土為主的沉積物。據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資料記載,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紀花崗石結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層十分堅硬。成都平原地形好,氣溫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最冷月均溫5℃~8℃。土壤以紫色土為主,土壤中富含多種礦物質,該地區農業較為發達,後來,由於長期種植水稻,部分土壤成為水稻土。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成都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中亞熱帶溫和溼潤氣候),以紫色土為主,主要種植水稻,棉花等。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亞熱帶溼潤的季風氣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氣溫約為16℃,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因平原鄰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氣的影響,加之平原河水大多來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時,平原上地勢低窪的古河道地區,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溼。故成都平原無論氣溫、水溫和土溫均較低,熱量條件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區稍為遜色。金馬河大橋處於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由成都平原水系即岷江水系沖積而成,多成樹枝狀和格子狀,其中格子狀水系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2)金馬河的地質地貌
成都金馬河,又名正南江。岷江干流,屬幹流區域性河段,即都江堰魚嘴分水後的外江。始流河段河寬96-104米,過江節制閘後稱金馬河,河床逐漸增寬,由300米闊至1200米,流經新津縣五津鎮時,納入西河分支以及南河後又複稱岷江。金馬河段全場76.1公里。是長江上游兩處險工段之一,是岷江進入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也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河床寬窄不均,最寬處1010m,一般為300~600m;河床甚淺,橫剖面呈“U”型,洪枯流量變幅大.金馬河的地勢開闊平坦,河水攜帶固體物質的能力較低,致使年均約900萬噸的推移質和懸移質沿河淤積,河床逐年抬高,河洲遍佈,岔濠眾多,灘沱相間,河道彎曲,河床左右擺動不定。金馬河是一條寬、淺、散、彎的典型平原遊蕩性河流。部分河段,床身較高,堤岸低矮,通道狹窄,排水不暢,洪水期對沿江城鎮、灌溉渠系、農田造成嚴重威脅。我們看到的金馬河的水位較低,這是因為四川盆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冬季降水較少,所以河流的水量較少,露出了大片的河漫灘。河漫灘是指洪水期淹沒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河漫灘具有二元結構,這是沖積物區別於其他成因堆積物的主要標誌之一。洪水期河漫灘上的水流速度較小,環流從河床中帶到河漫灘上的物質為細砂、黏土等稱為河漫灘相沖積物,下層是由河床側方向移動沉積粗砂、礫石,稱為河床相沖積物,這種上層細,下層粗的結構就構成了完整的河漫灘二元結構。河床相沖積物具有下粗上細的特點,下部粗大顆粒是在洪水期河床水流最強部分堆積的,稱蝕餘堆積。洪水期在河床凸岸的淺灘部位,水流速度相對緩慢,則沉積較細的物質。洪水期隨著河床的側移,蝕餘堆積逐漸被河床淺灘堆積物覆蓋。
金馬河位於成都平原故河漫灘寬度較大河漫灘的形成經過雛形河漫灘、原始河漫灘,再到河漫灘三個階段。原來的河谷低與河漫灘,因河流的下蝕而高出一般洪水位之上,並呈階梯狀分佈於谷坡上,稱為河流階地。階地形態要素包括階地面、階地前緣、階地後緣和階地坡麓。河流階地在谷坡上可以有多級分佈,把高出河漫灘的最低一級階地成為一級階地,依次由低到高為二級階地、三級階地,低階地形成時間晚,高階地形成時間早。金馬河一級階地修築成公路,常年洪水不能淹沒一級階地,但非常年洪水能淹沒,故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築。
金馬河周圍的河漫灘在金馬河大橋那裡,透過地質學基礎的學習,我們可以很容易辨別出金馬河屬於壯年期的河流。因為一般來說幼年期的河流較為曲折,且沉積物的磨圓度不高。經過河流的向源侵蝕和裁彎取直之後河流河道逐漸趨於直線,河流中的沉積物也由於河流的侵蝕作用,掩飾的邊緣逐漸被磨平磨圓。由於金馬河河道較為筆直,且河漫灘上的沉積物磨圓度較高,所以金馬河屬於壯年期的河流。金馬河大橋屬於岷江的中游地區,河流減速使得河流中的岩石堆積於此,我們所看的岩石種類有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是由岩漿噴出地表冷凝固結而成的,種類分為超基性岩、基性巖、中性巖和酸性巖;結構有:全晶等粒結構、斑狀和似斑狀結構、隱晶質結構、玻璃質結構;構造分為:塊狀構造、氣孔和杏仁狀構造、流紋構造。超基性岩類主要的礦物由橄欖石、輝石組成,這兩種礦物受熱液作用和風化作用,常形成次生礦物,因此在我們所看到的流水沖刷以後的岩石中超基性岩類基本就沒有,最常見的是花崗岩(花崗岩石大陸地殼中分佈最廣的岩漿岩)和一些含石英、雲母、長石礦物較多的岩石。由於金馬河大橋那的地貌是有流水沉積作用而成的,所以也有沉積岩。沉積岩的形成是在常溫常壓下經過壓固、膠結和重結晶作用形成的,就其結構可分為碎屑結構、泥質結構、化學結構、生物結構;構造分為層理構造、層面構造、結核、縫合線和刀砍狀構造。在金馬河大橋,看到的最多的沉積岩就是縫合線構造的。
金馬河大橋那裡的河流地貌,由於河流的沖刷面積大,所以河床很寬。這裡的沖刷面積大,主要是由於在河流上游多山,形成了較大的積水面,很容易形成洪流,沖刷作用就尤為明顯。河流兩岸由於流水的的搬運沉積作用,形成了沖積平原。由於這裡處於一個地臺區,所以這裡的地質條件還是很好的,比較穩定。金馬河的土主要是灰色土,這主要是上游分佈著大量的灰色岩石造成的。金馬河的土壤較為肥沃,這是由於金馬河上游的岷江在出都江堰山口後,地勢開闊,流速驟減,帶來的大量肥沃的物質淤積而成的。金馬河沿岸是良好的農業灌溉區,不僅有豐富的灌溉水且有肥沃的土壤,地形較為平坦,熱量充分,也適宜耕作業的發展。但同時金馬河也易發生洪水災害,沖毀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馬河沿岸堤防工程。要是遇到大洪水時就會淹沒莊家、農田、村莊等災害,這點值得我們注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6
在鑽探隊實習了一月,其中可以說是苦中有甜,累中有樂,對己的地質知識有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系統積累與考驗,粗略的把握了地質鑽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務,鑽孔的設計和結構以及鑽孔的佈置原則等等,己也從一個紙上談兵的階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謝老工人老師傅的不厭其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指導和教誨,鑽探隊領導的人關懷,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變聰明。這些知識和實習過程,足以使我受益終身了。就我在實習過程中的感想與心得彙報如下。
一、安全生產。
都說安全是天,可以前也並沒有怎麼在意,在實習期間才深刻的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意義。在這裡領導和工人都嚴格的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新工人來的第一課就是安全教育,我來的時候就首先的讓我學習了
安全生產的法規。使我明白了什麼叫“三不傷害”;同時也增強了我保護意識。透過系統的學習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實習期間沒有發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產。
二、業務和技能。
這次我們打的是水觀測孔,透過己的實際操作,結合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及老工人師傅的指導幫助。學會了判斷岩層、操作機器、測量水位以及書寫紀錄。使己的業務水平有了一個質的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己動手操作水平。期間主要對平砂岩做了一些細緻調查研究:砂岩是一種沉積岩,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裡粒含量要大於50%。決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石英和長石是組成地殼最常見的成分。砂岩的顏色和沙子一樣,可以是任何顏色,最常見的是棕色、黃色、紅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見由砂岩相成的懸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禦風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經常被用於做建築材料和鋪路材料。砂岩中的顆粒比較均勻堅硬,所以砂岩也被經常用來做磨削工具。砂岩由於透水性較好,表面含水層可以過濾掉汙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禦汙染。我們這裡鑽探時主要遇到的困難是打平頂山砂岩,平頂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鑽進過程中不容易鑽進又容易掉塊卡鑽,所以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多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三、日長生活。
我們一般在野外作業,比較枯燥乏味,許多配套設施也不到位。不過在這一個月的實習中讓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東西,也學會了在勞動中尋找快樂。同時了增強了己獨立生活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將會成為讓我一生都收益的財富。
在這為期一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受益匪淺。短短的30多天內,我不僅向老工人師傅學習了鑽探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到應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更被隊裡同志們的無私敬業精神所感動。這不僅為我今後的理論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我今後從事鑽探行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後,更加感謝學校和隊領導給了我實習學習的機會,也多謝同事們多日來無私的照顧和關心,使我開心順利的完成在隊裡的實習生活。 報告節如下:
第一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露的地層及分佈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佈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係、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岩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
第五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徵、接觸關係、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7
一、實習時間:
二、實習地點:生態樣方調查及植被認知、土壤結構和取樣、華南植物園溫室。
三、實習內容
1植物樣方調查
1.1樣方調查的目的
瞭解植物分佈情況。瞭解各層植物的種類以及各自的生長情況。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調查不同的植物。透過植物樣方調查,找出植物生長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鞏固、深化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在實際環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虛心學習,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形成熱愛專業、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的良好品德。 1.2準備的材料
一盤捲尺、一盤皮尺、標本袋、標本夾、繩子、頭、繩子、編號牌。
1.3調查過程
對於喬木層,我們選取了一個長20米,寬20米的樣方面積,然後我們觀察了一下,確認了樣方中喬木。接下來,我們又數清楚了每種喬木的棵數,並給它們編號掛上了號碼牌。然後我們按照一定得順序,一棵一棵的測量這些喬木的高度、胸徑、冠幅、枝下高以及判斷它們的生活力。並同時將測量的結果記在相應的表格中。
對於灌木層,我們選取了一個長5米,寬5米的樣方面積,然後我們觀察了一下,確認了樣方中灌木。接下來,我們又數清楚了每種灌木的棵數,並給它們編號掛上了號碼牌。然後我們按照一定得順序,一棵一棵的測量這些灌木的高度、基徑、蓋度以及判斷它們的生活力。並同時將測量的結果記在相應的表格中。
對於草本層,我們選取了1個長1米,寬1米的樣方面積,然後我們將樣方內的草本植物進行分類,數出各種植物的棵數,接著量出每棵植物的平均高度蓋度,並根據它們各自的生長狀況判斷它們的生活力。
1.4調查的結果
2土壤剖面
2.1挖土壤剖面
剖面的設定、挖掘和觀察土壤剖面應設定在代表性較廣的地形部位上。一般挖成1×1.5~2米的長方形土坑,其深度因土而異。對發育於基岩上的土壤,一般挖至露母巖為止;通常深1~3米左右;對沼澤土、潮土、鹽土和水稻土等地下水位較高的土壤以出現地下水為止。挖出的表土與心土要分別堆置於剖面坑的兩側。觀察面上沿的地表不能堆土和走動,以免影響觀察、取樣。
剖面挖就後,先按形態特徵自上而下劃分層次,逐層觀察和記載其顏色、質地、結構、孔隙、緊實度、溼度、根系分佈、動物活動遺蹟、新生體以及土層界線的形狀和過渡特徵。接著根據需要進行pH、鹽酸反應、酚酞反應等的速測。最後自下而上地分別觀察、採集各層的土樣,並將挖出的土按先心底土、後表土的順序填回坑內。
2.2剖面的結構
土壤剖面指從地表到母質的垂直斷面。不同型別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態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徵,包括土壤的若干發生層次、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等。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遷移和轉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組成、性質和形態各不相同的層次,稱為發生層。發生層的順序及變化情況,反映了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土壤性質。
土壤剖面發生層一般分為:表土層(A層)、心土層(B層)和底土層(C層)。底土層中,還包括潛育層(G層)。表土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在森林覆蓋地區有枯枝落葉層。心土層也叫澱積層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
底土層也叫母質層,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響,保持母質特點的一層。潛育層也叫“灰粘層”,是在潛水長期浸漬下經潛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層,土色藍綠或青灰色,質地粘重,通氣不良,養分轉化慢。觀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認識土壤、分析鑑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從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質的土壤縱截面稱為土壤剖面。一般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水平層狀構造,在野外以其顏色、質地、結構及鬆緊度、新生體等區分。層狀結構為其最重要特徵,是土壤形成及其物質遷移、轉化和累積的表現。一般劃分3個最基本層次:①表土層(A層)。為有機質積聚層和物質淋溶層;②心土層(B層)。為淋溶物質澱積層;③底土層(C層)。又稱母質層。這3個基本層最早由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也夫命名,以後,人們根據每個基本層的性狀與發生學特點又進一步細分。
簡單剖面
原始剖面:剖面上只有A和AC層。弱分異剖面:剖面層次分異不明顯,各層之間無明顯界線
侏儒剖面:發生層完整,但每一土層的厚度甚薄。
巨型剖面:熱帶氣候條件下高度風化形成的超深厚剖面,厚度可達數米至十餘米。
侵蝕剖面:土壤剖面上部部分層次被侵蝕掉。複雜剖面
1)異源母質剖面:土壤剖面上部土層的成土物質與底部基岩或母質組成不一致的剖面。
圖2.2垂直斷面
2)埋藏剖面:由於後來物質覆蓋,在土壤剖面的一定深度中出現一個或一個以上埋藏層或埋藏剖面的剖面。
3)堆疊剖面:原來的土壤剖面多次被沉積物質覆蓋,或由於大量使用泥肥、土糞等使土壤表層或耕層不斷墊高。
4)翻動剖面:剖面表土層以下的土層經人為翻動到地表。
5)人造剖面:在採礦、興修水利等活動後,將混雜的土壤物質堆積或填回而形成的剖面。
2.3分層取樣
2.3.1樣品採集
瞭解汙染物質在土壤中的垂直分佈,沿土壤剖面層次分層取樣,每個柱狀樣取樣深度都為100cm,分取三個土樣:表層樣(0~20cm),中層樣(20~60cm),深層樣(60~100cm)
2.3.2取樣方法
①鐵鍬、鐵鏟、竹片等直接取樣;②取樣筒取樣;③土鑽取樣;④挖坑剖面取樣
1、地表層:鐵鍬、鐵鏟、竹片直接取樣;
2、分層取樣:手工操作和機械操作土鑽,進入一定深度的土壤,將土柱提上,,按需要切割取樣;或鐵鍬、鐵鏟等挖一剖面,分層取樣。
2.3.3取樣量各點(層)取1kg土樣裝入樣品袋,對多點均量混合的樣品可反覆按四分法棄取。
2.4注意事項
1、對照取樣點不能設在田邊、溝邊、路邊或肥堆邊。
2、有腐蝕性或要測定揮發性化合物,用廣口瓶裝樣;含易分解有機物的待測定樣品,採集後置於低溫(冰箱)中。
3、分層取樣次序:自下而上,先採剖面的底層樣品,再採中層樣品,最後採上層樣品。
4、測量重金屬的樣品,則應避免使用金屬器具取樣。可用竹片或竹刀去除與金屬取樣器接觸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樣。
3生態研究案例分析:酸沉降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
3.1酸沉降對森林植物的影響及其機理
森林衰退的原因一般認為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植物的生理生化過程造成直接影響;二是對森林的間接影響,即認為酸沉降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引起土壤的酸化,造成植物營養不良,有毒元素活化,重金屬釋放,進而影響植物生長和森林衰退[3]。
3.2直接影響
3.2.1植物體形態
1、傷害葉片
葉片是植物與大氣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是大氣汙染物最先進入植物體的門戶。因此,植物的傷害症狀最早出現在葉片上[4]。幹、溼沉降都會改變植物葉片表面蠟被層和角質層的物理、化學特性。這些結構對葉片除了起到保護作用外,還可以調節植物的許多生物化學反應。對樹葉表皮的破壞,加速了葉片的老化,使葉片失去活力,變得枯焉甚至掉落、死亡[5]。特別是在低pH值的酸沉降作用下,在短期內就能對葉片造成可見傷[6]害。樹葉的變小,黃葉的增多,數量的減少,勢必會削弱其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活動,影響光合作用,導致林業生產下降,森林退化[7]。
2、傷害根系
根系作為植物水分代謝和礦質營養的重要器官,是土壤資源的直接利用者和產量貢獻者,它的生長髮育直接影響到地上部莖葉的生長和生物量的高低,並與植物的抗逆性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有關。根系也是一個重要的碳素庫,其呼吸作用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反饋途徑之一[8]。植物根系養分吸收效能與土壤養分、水分、pH值和溫度等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又影響著根際土壤中養分的遷移和有效性。酸沉降不但改變了根系周圍的物質組成、理化特性,也直接傷害了根系的生長。
3、生長及生產力
酸沉降引起森林生產力的下降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但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一定的酸度條件下,酸沉降的的確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樹木的生長或群落的增長。如在中歐和美國等國家出現的大面積森林衰退之前,其森林生長量比同時期未受酸雨影響的森林的生長量有較大的增加。其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有學者認為一方面酸沉降中的N、P和S素對植物起到了施肥的作用,另一方面酸沉降中強酸根離子的增加促進了土壤的風化,從而使進入土壤溶液中的營養元素含量增加,有利於植物的生長[9]。至於在有些受害林群中,樹木仍能繼續增長,是因為死亡的樹木被分解、礦化後為其附近的樹木提供了養料。雖然這種增長能夠持續幾年,但最終會導致樹木死亡率的增加和生物量的降低[10]。一些人工模擬實驗也證明了,在輕度酸雨或短時期內,酸雨對植物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