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二年級語文下冊最大的“書”教案

二年級語文下冊最大的“書”教案

二年級語文下冊最大的“書”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下冊最大的“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語文下冊最大的“書”教案1

  【教材透視】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在地質勘測隊員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在這本最大的書裡。

  【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字,會寫11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3、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教學設計】

  一、直入課題,設定懸念

  1、讀課題,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問題嗎?

  2、請同學們開啟課本,我們一起去課文中尋找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自由讀文,勾畫生字及喜歡的生詞。

  2、和同桌交流認識了哪個字,是怎麼認識的。

  3、把自己喜歡的生詞說給桌聽,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4、全班交流,把學習的字詞的好辦法介紹給大家。

  5、同桌間用生字卡片互相抽查。

  6、找合作伙伴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

  7、回報自讀,分段輪讀,互相糾正。

  三、朗讀感悟,體會角色

  1、自由讀:

  “叔叔”為什麼把岩石稱作“書”,這本“書”有什麼用呢?請趕快讀一讀吧!

  2、夥伴對讀:

  和夥伴合作讀“川川”和“叔叔”的對話,再說說你學到了什麼?

  3、讀中悟:

  ⑴ 出示文中的問句和感嘆句,指導讀好這些句子。

  ⑵ 進入角色讀課文,教師巡迴指導,提示讀好人物的對話。

  ⑶ 表演讀,進行評議。

  ⑷ 四人小組合作演一演。

  提示:① 熟練對話,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② 爸爸在文中一句話也沒說,可以給他設計動作。

  ⑸ 評一評:哪個角色演得好,為什麼?

  四、總結延伸,啟發感悟

  1、你能猜出川川長大後幹什麼嗎?說說你的根據。

  2、你認為這本最大的“書”有趣嗎?怎樣才能和叔叔一樣,讀懂這本“書”呢?

  五、指導寫字

  六、鞏固練習

  “我會填”(引導發現規律,適當擴充套件)

  七、實踐活動

  1、收集當地的一些岩石標本。

  2、讀《自然百科全書》,把讀後的體會說給家長或同學聽。

二年級語文下冊最大的“書”教案2

  一、揭題激趣

  1.談話:小朋友,我們天天讀書,你們知道讀書的好處嗎?

  讀好課題。

  2.質疑:當你第一次看到這個課題,你的腦子裡跳出了哪些疑問?

  二、以問題帶問題,初解“刨根問底”。

  1.教你一招:讀課題,先提問,帶著問題來讀書,閱讀的效果會更好。課文中有一個小朋友,也跟我們一樣會提問題,他的名字叫(川川)。他一連串提了哪些問題呢?開啟課本,

  (1)一邊默讀,一邊在川川提的問題旁邊打上勾;遇到生字詞語多讀幾遍。(複習一下:怎麼默讀)

  (2)檢查字詞

  (3)交流、彙報,讀好六個問句,讀出疑問的味道。(注意表情,讀出疑問的語氣。)

  2.一連串提了這麼多問題,你覺得川川是個怎樣的孩子?

  課文中有一個成語來形容川川——“刨根問底”(課件)

  (1)猜一猜:什麼意思?(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個明白。)

  (2)學習“刨”:這是一個(形聲字),左(聲)右(形),

  a師強調:形聲字的聲旁表示讀音,形旁則跟意思有關。

  b誰能給“刨”編個字謎來記住它:包旁邊立著一把刀。(邊說邊書空)

  c順口溜回顧帶有“包”的形聲字。

  三、以問題帶答案,感知“根”和“底”:

  1.問題一、二:第四自然段。

  (1)學習“巖”“冊”、“厚”

  獨體字一般查起筆,有些常用的獨體字,它本身就是部首,也可以查整個字,如“日”“月”這樣的字。

  (2)“岩石就是書啊!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課件)

  a.為什麼說岩石是書?哪些方面很像?形狀、一層一層、厚厚

  看來這是一個(比喻句),同時,還是一個(反問句)

  b.反問句練習:課件

  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

  意思是說:這岩石一層一層的,。

  c.鞏固練習:課件

  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不就像春天的眉毛嗎?

  改成: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

  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不就像?

  改成: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

  教你一招:

  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說(反問句和陳述句)課件

  2.岩石像一冊書,除了形狀像,還有什麼像?(有文字、有畫)也就是川川提出的第三個一個問題:有字嗎?課文哪一節告訴我們有字了?

  (1)抽讀第六節,當堂評價。

  “有。你來看……雨痕;波痕;礦物。都是字呀!”

  (2)學習生字“印” “痕”(注意前鼻音)

  (3)岩石上的字指的是()、()和()。

  也可以這樣說:()、()和()都是岩石上的字。課件

  還可以這樣說:()、()和(),不就是?

  (4)我們又發現了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變換詞序)課件

  (5)如果說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波痕的足跡叫波痕,那麼——練習說:淚痕、疤痕、摺痕。

  5.問題四:課文哪一節告訴我們有畫了?抽讀第八節

  (1)“有……有……,還有……”

  靈活運用:()、()和(),不就是?

  看來,我們小朋友都會舉一反三了哦。

  (2)那第五個問題這畫能說明什麼呢?抽讀第十節。這部分內容有點難,而且也很有意思,不過還需要我們到課外查一些資料,所以我們要留到第二課時去解決。

  四、推薦閱讀:

  小朋友,大自然就是一本最大的書啊,這本書永遠也讀不完。在這本書中,你會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的營養,享受到更多的樂趣。岩石這本書,小朋友現在還讀不懂。不光是你們,老師和在座的各位家長也都讀不懂,只有地質勘探隊的叔叔阿姨們能看懂。你們說,要像他們一樣能看懂這樣的書,我們現在該做什麼?

  推薦閱讀:(課件)《自然百科全書》 推薦網站:中國地質博物館(岩石館、礦物館、礦石館、化石館)

  五、作業:

  1.當堂作業:

  (1)書寫本課帶有豎撇的字:課件:冊、鐵、質、“厚”字和“底”字都是半包圍結構,但“厚”字上下都沒有點,而“底”字上下都有點。

  (2)完成課堂本2、3

  2.課外作業:蒐集關於化石或礦石的資料。

  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本人由於準備得不夠充分,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課堂中學生的書面練習時間不夠,課堂內容安排不夠緊湊,重點不夠突出,課堂節奏顯得有些拖沓;朗讀的訓練不夠充分,本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朗讀的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上,所以應該採取更多的朗讀方式進行指導,對於這一點明顯做得不夠,形式也比較單一,多是以齊讀、男女生對讀為主,評價方式也不夠吸引人,沒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這些都是在本堂課上比較欠缺的,特別是因為時間的不夠,最後也沒來得及充分地進行寫字的指導,總覺得整堂課就是匆匆走個過場,沒有很好地進行字、詞、句和朗讀的訓練。

二年級語文下冊最大的“書”教案3

  《最大的“書”》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9課,課文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進行交流,瞭解到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透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文中有10個會認字,12個會寫字,以及一些比較陌生的詞語,筆者就本課的詞語以及會認字的教學有一點偶得,與大家交流:

  一、“以詞解詞”內部連結

  一提到“以詞解詞”,大家一定會持反對意見,這不是我們一直所摒棄的嗎?但是,依據課文的特點,對於《最大的“書”》一課卻是實用而且巧妙的。課文《最大的“書”》中有一個詞語肯定是孩子們所陌生的,那就是——地質勘探隊員。學生對這一職業是幹什麼的?一定會有疑惑。那麼在教學中,我們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如果生硬地將詞典裡的解釋告訴學生,對學生更是晦澀難懂。(地質是地殼的成分和結構,勘探是對已發現的礦床進行勘察探測,以查明礦藏。)這樣對學生而言,不啻是“霧裡看花”。

  經過細讀,我發現在課文中有些詞語可以為孩子理解地質勘探奠基。如“煤炭 岩石 礦物 寶藏”教師完全可以利用課文中的原汁原味的語境進行教學。於是,可以這樣設計:

  ●先認讀詞語:地質勘探隊員

  ●再認讀詞語:岩石 煤炭 礦物 寶藏

  ●教師講解:地質勘探隊員就是透過對地質的勘探和研究,就能知道哪裡有煤炭,哪裡有寶藏,哪些是有價值的礦物……他們能讀懂不會說話的關於地質這本大書。科學家可以推測地球發展的年代,地殼的運動情況,各種生物的變化情況。

  ●讀句子:它能告訴我們,哪裡埋著煤炭,哪裡藏著鐵礦……把這本“書”讀懂,就能為祖國找到更多的寶藏!

  細細地琢磨這個環節,不難發現教者遵循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同時更巧妙的是——以詞解詞。將課文中的詞語組塊進行教學,這樣最大限度的發揮了詞語教學的價值。因為用課文中的詞語營造了一個思維的訓練場。學生可以將這幾個零散的、看似不相干的詞語,透過“地質勘探隊員”這一個詞,串聯了起來。在這樣原汁原味的語境中既反覆地認讀了生詞,又有利於孩子在課文內部找到聯絡,滲透一種思維——聯絡著理解,聯絡著思考,這種思維對學習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學習的好方法。經常這樣的訓練,這樣的滲透會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思維基礎。

  二、“刨根問底”顯見過程

  在課文中有這樣一個詞語——刨根問底,怎樣引領孩子理解這個詞語呢?我們不妨讓孩子畫一畫川川問了叔叔幾個問題?這樣就一目瞭然了,教師可以引導:像川川這樣一個接一個地提問,想要把問題都弄懂,有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感覺,用書中的一個詞就叫“刨根問底”。你看,“刨”字是“立刀旁”,真有一種一問到底的決心啊!

  這樣教學,讓孩子在劃一劃,想一想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他們聯前想後的能力,讓這一個小小的詞語更加有張力!

  三、“說文解字”彰顯文化

  除了這幾個詞語中的生字之外,課文中還有要求會認的字,“一冊、腳印、雨痕、厚厚的書”。其中“冊”、“印”的造字很有意思,如果教學時有意識地滲透漢字的字理,在近似“說文解字”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地對漢字有感性的認知,從而對漢字文化的歷久彌香產生興趣甚至熱愛,長此以往,會為孩子的人生啟蒙打下精神的底色。

  “冊”字,我們可以邊畫字邊介紹:在古代,還沒有發明紙,所以古人就把字寫在了一條一條的竹簡上,然後用線穿起來,你看,“冊”這個字多象呀!要不然人家會說,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呢!

  “印”字就更形象了:你看,“印”字的左邊就像手印,右邊像腳印,手和腳留下的痕跡合起來表示“印”。我們可以組詞:手印、腳印……

二年級語文下冊最大的“書”教案4

  【課前透視】

  本文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融地質知識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透過學習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對小學生來講,這篇課文的內容極富吸引力,同時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也是課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發現,體會,在對話的朗讀中引發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3、體會川川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培養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重點】

  認字寫字,有感情地讀好人物的對話。

  【資訊資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關地殼變遷、化石等相關知識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依題激疑:你們讀過書嗎?你們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樣嗎?(板題)課題中的“書”為什麼加上引號?你們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師出示化石標本或相關的圖片資料,啟發: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它們究竟是怎樣得來的呢?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本“書”,看看這本“書”是怎樣介紹的!(板題)

  對話平臺

  一、初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識字生字。

  出示“我會認”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識字交流,可以採取組內交流的形式,說說自己已經認識了哪些字,是怎樣認識的?同時交流記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換偏旁、組詞語以及學生個性化的記字方法。同時把自己不懂的詞語作一標記與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檢查識字情況。分段合作讀文,互相檢查讀文情況。教師巡視吸收反饋。

  3、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相機引導學生交流識記重點字的方法。同時,教師強調重點字讀音、字形等相關內容。如:“冊”是平舌音;“質”讀第四聲;“巖”和“印”的聲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識字能力是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有意識地去組織引導學生交流識字經驗,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巖、冊、寶、刨、痕、質”。

  2、引導學生從筆劃、結構等方面觀察這些字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教師相機強調。

  如:“厚”字上下都無點,“寶”字下邊是“玉”不是“五”,“印”字右邊是單耳,不能寫成雙耳。

  3、“挑戰難點字”。啟發學生到板前書寫大家認為不好寫的字,師生評議。

  4、學生臨寫,教師巡視指導,同桌互相評議。展示優秀的作品。

  觀察、交流是寫好字的一個重要前提,引導學生到板前範寫難點字,激發學生寫字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大膽嘗試,向困難挑戰的精神。相互交流與評議,促進了學生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質疑

  1、快速讀文,思考: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或者提出問題考考大家?

  2、組織交流,解決疑難。

  這一環節,可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讀書能力。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瞭解了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但要注意字詞等方面的內容可以當場解決,其他涉及課文內容的問題,可以簡略處理,為下節課作準備。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一、回顧

  1、聽寫(指讀)詞語:

  地質隊員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認真

  奇怪閃光透明寶藏足跡創根問底

  2、接讀課文,引導學生回顧課文,進一步檢查學生的讀文情況。

  二、研讀

  針對上節課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交流互動中有所得。

  問題假設:

  1、文題中的“書”為什麼要加上引號?

  2、這本書裡有什麼?有字嗎?有圖畫嗎?

  3、讀了這本書,我們能知道什麼?

  4、這本書有什麼作用呢?

  引導學生採取不同形式的讀書活動,看看從讀中能解決哪些問題。如:自由讀、小組交流讀等。在此基礎上組織全班進行交流,互相補充,教師相機點撥。在交流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深入理解。如:寶藏、刨根問底等。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引導學生讀中思考,讀中探究,讀中感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演讀

  1、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角色選定。

  熟讀對話。

  分角色朗讀,熟悉人物的語言特點。

  創編動作。

  2、朗讀展示,師生共同評議,加強對話的朗讀指導。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長大以後想幹什麼嗎?說說你的根據。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嗎?你有什麼樣的感想?

  結合文章以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進而深入體會當時的場景和人物的心理,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透過“演、創、猜”活動,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理解能力。激發了學生們探索自然的興趣,發奮學習的熱情。

  四、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埋、陸、鐵、底、趴”。組織學生觀察其筆劃、結構等方面的特點。

  2、教師範寫學生認為的難點字。邊寫邊強調注意的問題。

  3、學生練寫,師生評議。

  五、拓展

  1、透過課外的閱讀和收集,你還知道其他相關的資料嗎?組織學生交流展示。

  2、佈置課外收集活動,準備一次規模適當的的“自然界的奧秘”展。

  課內外結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興趣地培養和良好個性的發展。

  【伴教錦囊】

  詞語解釋

  勘探:查明礦藏分佈情況,測定礦床的位置、形狀、大小以及地質構造等情況。

  寶藏:儲藏的珍寶或財富,多指礦產。

  刨根問底:追究事情的底細。

  相關連結

  1、中國化石網:

  2、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是地質歷史時期中曾生活於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將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的生物稱今生物或現生物。大部分古生物已經滅絕,僅有少數古生物仍延續至今,稱為活化石。古生物死亡之後由於自然作用儲存在地層中的遺體或遺蹟稱為化石。

  3、化石與地層

  構成地球表層成層的岩石,叫做地層。地層本來是一層一層地沉積而成的,一般來說,先沉積的地層在下面,後沉積的地層在上面,所以下層地層的年代比上層的古老。但是,由於地球表面不斷運動,地層也會隨著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層順序發生某些變化。

  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現和地層的形成,有著平行的關係。也就是說,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複雜,分類地位越高等。

  地層一層層地重疊,像書頁一樣,儲存著地球上生命世界的歷史記錄,化石就像這巨大歷史書中的文字。人們根據地層中的岩石,可以分析出地層形成的年代,而其中的化石,就是推斷當時生命世界的根據。

二年級語文下冊最大的“書”教案5

  學習目標

  1.會認讀“質”等10個生字,會寫“冊”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川川對大自然充滿興趣的思想感情。

  3.激發探索自然知識的興趣。

  課前準備

  1.生字詞卡片。

  2.化石和礦石標本。

  3.學生課前蒐集或老師提供有關地質方面的資料。

  第 一 課 時

  匯入新課

  1.啟發談話。

  你們聽說過世界上最大而且沒有文字的書嗎?今天學習的一篇課文就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2.自讀課文,初步感知內容。

  學生認真地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一讀,碰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揭示課題,說說課題中的“書”為什麼要加引號。課文中的叔叔是什麼人?結合理解“勘探隊員”。

  朗讀感悟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注意糾正錯誤的讀音,指導讀通難讀的句子,直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分角色朗讀。

  (老師讀敘述的語言,男生讀“叔叔”的話,女生讀“川川”的話。第二次男女生調換角色再讀)

  分組讀議

  讓學生各自默讀“叔叔”說的話,想一想下面幾個問題:

  1.“叔叔”為什麼把這塊岩石稱作是“一冊厚厚的書”?

  2.為什麼岩石上會留下這些雨痕和波痕呢?

  3.你知道讀這本岩石書有什麼用嗎?除了書上說的,你還知道別的用處嗎?

  在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思考結果。

  彙報交流

  1.各小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學習結果,老師隨機引導學生朗讀有關課文內容,理解“雨痕”“波痕”等詞語。

  2.默讀“我知道”,讀後在小組裡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

  第 二 課 時

  認讀詞語卡片

  地質 勘探隊員 一冊書 厚厚的 岩石

  刨根問底 煤炭 寶藏 腳印 波痕

  自讀課文,相互交流

  1.邊讀邊思考:從“叔叔”說的話裡,你懂得了什麼知識?(讀後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2.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地質方面的資料、實物。(也可以由老師提供,學生閱讀和傳看)

  總結談話

  讀課文最後一段。你能猜一猜川川長大後想幹什麼嗎?

  鞏固識字,指導寫字

  1.複習本課要求認識和要求會寫的字。

  2.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記住字形。(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早已認識了哪些生字,是怎麼認識的)

  3.邊利用課件演示要求會寫的字的筆順,邊指導書寫。(注意提示筆畫、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學生寫字,老師隨機指導,組織評議。

  拓展閱讀

  綠色情報員

  植物科學院請小燕子選一批綠色情報員。

  一大早,小燕子剛飛出去,就被小桃樹攔住了。

  “你能幹什麼?”燕子問。

  “我能預報農時。”桃樹對小燕子說,“我一開花,農民伯伯就得忙著種穀子。”

  “好,算你一個。”燕子說。

  小燕子飛過一片胡楊樹林,胡楊樹叫住了她。小燕子問:“你有什麼本領?”

  “我能報告地下水。”胡楊樹說,“不信,順著我的身子挖下去,準能找到地下水。”

  這時,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報名當土壤化驗員。”

  小燕子有點兒弄不懂,篦子草說:“我們喜歡長在鈣質土壤中。”“噢,原來是這樣。”小燕子話音剛落,那邊的藍玫瑰又說話了:“我也能做情報員,我的腳下就有銅礦哩!”

  “花朵能報礦?”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記下,“還有什麼花有這種本領?”藍玫瑰花說:“七瓣蓮能報錫礦,蝴蝶花能報鋅礦。”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興極了。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識呀!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