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學期中複習教案最新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期中複習教案最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上冊數學期中複習教案最新1
教學目標 :
學生進一步明確乘法的含義,引導學生髮現乘法口訣標的'排列規律,熟記1~6的乘法口訣,並且能利用口訣進行熟練計算,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建立本單元知識系統,鞏固知識。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回憶一下,這一單元我們學過了哪些內容?
學生小組回憶交流,然後在班內彙報。
2.教師小結,並交待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探究體驗
1.出示1~6的乘法口訣空表,組織學生回憶歸納,把口訣填入表中。
2.讀表中的乘法口訣,仔細觀察:表中的乘法口訣是怎樣排列的?
引導學生從橫看、豎看、斜看等幾方面儘可能的觀察仔細、全面。然後進行小組內交流。
1.學生分組擺乘法算式卡片,擺成一個有規律的表。並把本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出示第65頁第2題圖,學生觀察圖,說圖意,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尋找所需要的資訊,自己解決問題。
提醒學生注意:圖中每個小朋友手裡還拿著一朵花。
三、實踐應用
1.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
比一比,看誰做得又快又對。
2.幫助小動物找家
一年級上冊數學期中複習教案最新2
1、複習內容:20以內的數
複習日期: 年 月 日
複習要求:
透過複習20以內的讀寫、數序大小、組成和序數的含義,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
複習重點:
20以內數的組成。
複習過程設計:
一、複習讀數、寫數、數數、數序
1、教師出示數字卡片,指名學生讀20以內的數。
2、教師報數,學生寫數,如十九(學生寫19)等。
3、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從7數到15。
4、兩個兩個地數,從2數到20。
5、填數,練習二十三的第1題。
學生在書上填,並指名學生口答,後集體口答,檢查學生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的情況。
二、複習20以內數的組成
1、問: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什麼位?第二位是什麼位?
2、出示計數器,教師在計數器上表示11讓學生讀出這個數,並問這兩個1表示的意思相同嗎?為什麼?
指2名學生回答。
3、問:誰會在計數器上表示“13這個數?
指一名學生演示,然後問學生13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子。
4、學生做教材第118頁的第2題。
5、師生對口令 (11一20各數的組成)
如1個十和5個一組成幾?十二里有幾個十和幾個一等。
三、複習序數的含義 ’
1、出示教材第116頁的第3題,先讓學生口答,再在書上填寫。
(1)從左邊起,紅珠子是第幾個?
(2)把第14個珠子塗上顏色。
2、數學遊戲,猜猜我是幾。
(1)我是10前面的一個數,我是幾?
(2)我比9少1,我是幾?
(3)我是12和14中間的一個數,我是幾?
(4)我是19後面的一個數,我是幾?
(5)我比18少1,我是幾?
(6)我是由1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我是幾?
(7)我是由2個十組成的,我是幾?
四、複習加減法的含義
1、讓學生根據這幅圖列出兩個加法算式。
○○○○ ○○○
(1)指名學生說算式,教師板書 3+4=7 4+3=7
(2)這兩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麼意思?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
2、學生看這幅圖,列出兩個減法算式,並計算得數。
指名學生說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
五、課堂練習
總複習的第1、2題。
1、先讓學生在書上獨立填寫,教師巡視並針對情況講解。
2、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
六、佈置作業
一年級上冊數學期中複習教案最新3
教學內容:
西師版數學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66頁“整理和複習”第1~3題,練習十二的第1~4題、第6題,整理和複習11~20各數的認識。
教學提示:
這節課主要是複習整理“11~20各數”的分成、意義等,有關計算不是重點。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鞏固對11~20各數的認識;鞏固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並能比較大小。
2. 鞏固認識“個位”、“十位”的意義,能熟練地口算10加幾及相應的減法算式。
3. 初步感知整理和複習的作用,進一步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鞏固11~20各數的大小、順序,熟練掌握大於號小於號的用法,練習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感知“整理和複習”的作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 。學生每人準備 。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建議:可以預設幾個情景來進行匯入。如回憶法、複習匯入法、故事匯入法等。
談話法:師:同學們,我們回憶下這幾天我們都學會了什麼?指名說。
師生補充評議。
師:這節課,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來複習一下這些內容,這樣能讓大家更熟練的掌握這些知識,這節課是第一課時。板書課題:整理和複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這是複習課,暗示他們體會複習課和新學課的不同處,體會複習整理課可以讓他們鞏固所學的知識,是一種“學習效益”很好、“非常重要的課型”。
複習匯入法
師:請大家開啟課本,看一看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
學生可以小組討論交流。也可以學生看書,回憶本單元的內容。
學生彙報自己看到的內容。
師:這節課我們來複習第一部分內容:認識11~20各數。教師板書:整理與複習
故事匯入法:教師可以選擇最近發生的一些數學小故事匯入本課。比如
師: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剛才xxx同學的說他一口氣吃了19顆糖,媽媽說她吹牛說大話。你們覺得這是真的嗎?
學生猜測。教師回答:他吃的是一種很小顆粒的糖,你看,(教師展示)一小袋有10顆,另一小袋是9顆,一共是多少顆?
師:xxx同學的回答又準確又完整,我可以送你1袋糖。請下課後到老師這裡來領取。請其餘同學向他學習。……
二、探求新知
1.教學課本66整理與複習第1題“想一想,說一說”。
教師出示第1題的圖,學生觀察,這些同學他們都會什麼?你會嗎?你還會些什麼?
和同桌說一說。教師巡視指導明瞭學情。
指名回答。
根據學生的回答的情況,師適當增加一些內容。
例如
師:誰會從20數到11? 11和20比誰大於誰?誰小於誰?小於號怎麼用?1個十3個1組成什麼數?1個十7個1組成什麼數?16是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13+6怎麼算?17x4怎麼算?……
練一練:完成課本練習十二的第1題,第2題,第3題。
第1題的第(2)小題難度大一些。師提示,哪兩個數之間差2?再讓學生完成。
完成後讓師生一起訂正。
【設計意圖】教學中儘量提供學生思考時間,表達機會,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有良好發展空間。
2、教學課本“整理與複習”第2題:撥一撥,說一說。
師:剛才,……同學們做得很認真,很少出錯,你們真聰明。
現在我們來解決第2題。
師出示計數器:問這是什麼?這個位置是什麼位?這個位置是什麼位?這個位置上撥一個珠子,表示多少?這個位置撥一個珠子表示多少?
誰來撥出12? 誰來說一說12在誰的前面,在誰的後面?
誰來撥出14?誰來說一說14在誰的前面,在誰的後面?
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鼓勵。
完成課本67頁第4題。
師介紹題意後,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輔導瞭解學情。
【設計意圖】以教師問x學生答的方式來完成這樣型別的任務,速度快,效果好。而如果讓學生分角色合作來做的話,師不怎麼好組織,耗費的時間更長,感覺沒有必要。
三、鞏固新知
師:透過剛才的複習,這些知識我們更熟悉了,是嗎?不過學會了,我們還要會使用他們解決一些題目。
完成課本67頁第6題。
第6題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師指導合作過程:學生甲說一個十幾的數,學生乙說4到算式。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複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呢?你覺得哪些同學值得你學習?
一年級上冊數學期中複習教案最新4
一、揭示目標階段
1、實驗引出體積概念
將不規則鐵塊用繩子繫著放入盛滿水的圓柱水槽中,水溢位水槽進入長方體水槽,解釋水中現象,揭示立體圖形體積概念,數學 x 小學數學複習課的教學。
2、明確複習內容
我們學過了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在黑板上:(四種立體形圖) 然後揭示課題: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
3、出示學習目標
(1).學生交流討論目標。看了這個課題,你認為應複習哪些內容?
(2).教師歸納總結後用小黑板出示學習目標:
a.理解並掌握立體圖形體積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並形成知識體系,小學數學教案《數學 x 小學數學複習課的教學》。
b.能正確、靈活應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c.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再現知識階段
1.圍繞目標自主複習:以四人一小組自主複習。
2.彙報複習情況:教師重點引匯出體積計算的推導過程。
3.基礎訓練
(1).小組互測:教師在練習紙上設計如下表格,要求學生相互提供相關資料後互測。
形體名稱 已知條件 求體積的算式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圓錐
(2).小組互評
教師巡視抽查學生演示情況,提出應注意問題。
三、疏理溝通階段
1.小組討論: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公式之間有什麼聯絡?各體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之間又有什麼聯絡?
2.歸納形成知識網路。
(1).討論後歸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具有統一的求體積公式V=SH
(2).形成網路:(板書)
( 正方體圖)V=a3
(箭頭) (箭頭) V=SH
(長方體圖) (圓柱圖)V=SH
V=abh
( 圓錐圖)V=1/3SH
四、深化提高階段
1.綜合訓練
(1).我當審判長
a.一個長方體木箱的體積一定大於它的體積。( )
b.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的圓錐體體積是長方體體積的1/3。( )
c.圓柱的體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的一半乘以圓柱的底面半徑。( )
(2).對號入座
a.把一個稜長6釐米的正方體切成稜長2釐米的小正方體,可以得到( )個小正方體。
b.一個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釐米和6釐米,以短直角為軸旋轉一週,可以得到一個( )體,它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c.一個長方體的高減少2釐米後,成為一個正方體,那麼表面積就減少48平方釐米,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3).走進學習。(鼓勵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如果想知道剛才實驗中鐵塊的體積,你準備怎麼做?
a.學生演示測出溢位的水在長方體水槽中的高度及長方體的長和寬。
b.學生將鐵塊拉出水面後,測量圓柱水槽槽囗到水面距離及圓柱的底面直徑。
c.集體計算,然後比較計算結果。
2、評價練習
(1)教師引導學生對照目標自我評價後教師再評價。
(2)總結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