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讀後感作文彙總五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寫讀後感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寫讀後感作文 篇1
世界如果沒有書,就像人類沒有血液。讓我來向你們推薦一本好書吧!它可不是:漫畫書、雜誌書……它就是《300字作文輕鬆寫》。這本書有許多好詞好句,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當媽媽把這本書買回來的時候,我迫不及待的開啟這本書,一看!我好像在一個作文天地裡,這裡有一篇作文,那裡也有一篇作文,每一篇作文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一篇作文的語句都很精闢,讓我大開眼界。而且這些作者的年齡和我都差不多,我心裡想:我可要加加油,爭取比他們寫得更加好更加棒!
讀完這本書後,我一看我的作文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我心裡想:我的作文寫的真差,我一定要多去新華書店看看作文書,提高我的作文水平。我還要多試用一下別人的好詞好句,讓我的作文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我還要去新華書店多買一些像這樣的作文書,因為每一本書都能提高我的作文水平,每一本書都能增強我的作文知識……
我相信我自己總有一天可以超過那些作者!
寫讀後感作文 篇2
《小抄寫員》這篇文章講的是12歲的敘利奧有一次看到父兼職當抄籤條員,每天晚上抄寫到12點,敘利奧想幫父親分擔家庭責任,可父親說不行,學習要緊,可敘利奧依然堅持,雖然父親不給,他天天等父親睡了以後幫父親抄寫,父親不知道。敘利奧由於睡眠不足,白天在上課的時候打盹兒,而且學習成績也下降了,常常被父親責罵,可他依舊堅持,4個月後,父親知道了,以前的冷淡和責罵沒有了,從此以後,父親更加疼愛敘利奧了。
“苦難也是一種快樂”,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敘利奧詮釋了這句話。
讀了這篇課文,我覺得敘利奧是個孝順的孩子,他為了幫父親分擔責任,起早摸黑地幫父親抄寫,儘管面對父親的冷淡與責罵,他依舊堅持著。
讀了這篇課文,我覺得文中的父親很偉大,他為了讓家裡的生活更好一些,夜以繼日地工作,還有,當他得知敘利奧幫他抄寫時,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理解他,原諒他,我覺得他是個偉大的父親。
愛,閃爍著光芒……
寫讀後感作文 篇3
《小抄寫員》這篇作文主要記敘了敘利奧為了讓家裡生活過得好一些,每天晚上12點過起床給爸爸寫籤條,但最後被爸爸發現了,爸爸十分感動的事。讚頌了敘利奧關心別人,愛父親、母親的感情。
“敘利奧聽了心裡像刀割一樣。父親竟不管他了!就是這個過去連他咳嗽一聲都要擔心得不得了的父親。確實不愛他了!眼裡已經沒有他者個人了。‘啊,爸爸!沒有您的愛,我是活不下去的!——無論如何,請您仍舊愛我,無論怎樣,我一定像從前一樣用功。啊,這一次我真下了決心了!’”當我讀到這一自然段,我的新繃得緊緊地,怕敘利奧真的就不幫家裡了。但當我讀到下一個自然段時,鬆了一口氣。“敘利奧又習慣性的為爸爸籤條,可這一次居然被父親發現了,”我還以為父親會十分生氣,說敘利奧“不誤正業”,我不禁為敘利奧擔心。可結局卻大出所料,父親竟“忍住眼淚,吻著兒子的臉說:‘倒是要你原諒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我真對不起你。快!’說著,他抱起兒子,走到母親床前,把兒子放到母親的懷裡。”我可真為敘利奧高興,父親又像以前一樣愛他了。
看著敘利奧的經歷,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事情。那是一個暑假,我去補習回家。一到家,我便像“小皇帝”似的,空調一開,電腦一開,就開始打有遊戲了。打了半個多小時,爸爸媽媽回來了。於是我掃視一眼,爸爸直喘氣,媽媽也大汗淋漓。爸爸媽媽十分辛苦,可我一點也不關心,問也一句。爸爸在炒菜,叫我來幫忙,可我只是大聲說了幾個“不”字,就又看電視了。媽媽叫我去買幾個土豆,可我只是搖搖頭。可讀了《小抄寫員》後,我認為我應該多關心、多問候父親、母親,像《小抄寫員》中的敘利奧一樣。我雖然不能在晚上為爸爸籤條,可我能為爸爸媽媽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拖地、抹桌子等家務事,為爸爸媽媽減少負擔。 讀了《小抄寫員》後,我認為我要多幫父母,做父母的小幫手,不在家中當小皇帝,做家中的小主人。
寫讀後感作文 篇4
水是時間吧?時間無情,正如流水之無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感慨中有多少“時不我待”的無奈?“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無論是誰——聖人或凡人,英雄或平民,都阻止不了時間的腳步,脫不了黑髮變白首最終化為一抔黃土的“宿命”。時間無限而生命有涯,於是有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感悟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警戒。
水是德吧?德之高下,正如水之深淺。
“深水不響,響水不深。”歡呼叫囂的必是淺溪,低吼沉吟的才是江海。“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德高之人甘於平淡,耐得住寂寞。追名逐利、吵新聞爆醜聞的必是寡德淺薄之輩。一塊石頭就能讓小溪開一朵炫耀之花,一座大山也改變不了江海的沉穩。小人為自己唱讚歌,君子讓別人去評說。
水是心靈吧?心靈之明晦,正如水之清濁。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的澄澈來自於活水不斷的水源,心靈的澄明來自於善於納新的心胸。水之澄澈能映出天光雲影,心靈之澄明能包容世間永珍。
水就是人吧?
水結而為冰,冰是人稜角鮮明的性格;冰融而為水,水是人或激揚澎湃或纏纏綿綿的情感;水化而為氣,氣是什麼呢?氣是陶淵明籬下長開不敗的菊花,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憂天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抱負,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是充沛於天地之間,亙貫於歷史古今的浩然正氣,是多少人窮其一生追求的人生真諦。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世界獨一無二,墨色與宣紙的幻化中千山萬壑一筆撥出。蔣勳對這一門黑白的藝術說過這樣的話:“全世界都在用顏色畫畫,我想中國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為什麼我們大膽到不用顏色只用水墨來畫。我想其原因在於:彩色的東西比如彩色的照片常常是當下的,黑白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回憶的。因為繁華去盡之後,在回憶中,生命有一個安靜下來的力量來看山、看水、看自己……”這種安靜的力量只有智者與仁者才能擁有,他們懂得:萬物靜觀皆自得,他們懂得在萬籟俱寂之中修煉儒雅、修煉智慧、修煉仁德,因而他們才能在一動一靜中擁有樂於壽。
對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既可以分開來解釋,也可以理解為“智者”與“仁者”是同愛山水的。我更認同第二種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有如此深重濃厚的山水情懷呢?我想,最直白的原因是華夏大地山河壯麗,山川秀美,大河滔滔,峰巒迤邐,無論古人走到哪裡,俯仰之間盡是碧水黛山,詩意的情懷便噴薄而出。再者,山水附著著中國人太多敏感的心靈和微妙的哲學:深山中的寺廟滿院禪意芬芳;竹篁中的陋室主人彈琴長嘯;仁人智者“於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山水與仁人智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仁人智者也在山水之間悠然閒適地享受生活,釋放著生命最沉靜的光芒。
寫讀後感作文 篇5
知識要點:1、讀後感是讀了別人的文章或著作之後,把自己的感想、體會寫出來的一種文章形式。2、讀後感通常包括兩個部分:讀和感。"讀"是基礎,"感"是由"讀"引發的,只有讀懂原文,才能有"感"可言。3、讀後感有敘有議,以議為主,屬議論文範疇。
考試說明:我們平時讀書,讀文章,思想上有時會受到啟迪,懂得了某個道理;感情上有時會受到觸動,產生某種聯想……懂得的道理,產生的想法,統稱為讀後的感想。把自己的感想寫出來並加以闡述,便是讀後感。
1、如何寫好讀後感
寫讀後感應注意哪些問題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吃透原文有感而發
要寫好一篇讀後感,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對原文的基本內容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另一個是有一定的文字表達的能力。而就這兩個條件的關係來說,前者是基礎,是前提。因為讀後感的寫作,要求從原文出發,聯絡實際,發表感想。如果對原文的內容缺乏理解或理解得不夠準確,那就無感可寫或者感而不當了。
要想準確而又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內容,就必須在動筆之前,沉下心來,從頭至尾、一字一句地閱讀原文,對原文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心思想,並搞清層次和層次、段落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係,看一看這些層次和段落是怎樣圍繞著中心論點展開的。
當然,考生臨場作文,時間緊迫,是很難對原文進行過細地分析的。不過,作為讀後感寫作的基本程式和要求,上述要點是必須注意的;而且,"磨刀不誤砍柴功",吃透了原文,才能有感而發,也才能寫得比較順手。有的考生寫作水平本來不差,但不去仔細地閱讀原文,還沒有完全弄清原文的基本內容,就匆匆忙忙動筆寫作,結果成績很不理想。
(2)抓注重點精心立意
近幾年中考作文平分標準都提出了"立意新穎"的要求。就一篇議論文來說,"立意"主要指的是中心論點的確立。而"新穎"主要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要有新鮮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二是內容要深刻,有獨到之處,不能淺嘗輒止。要達到這些要求,應該特別注意的是要抓注重點,生髮開去,而不要面面俱到。
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立意謀篇,固然算緊扣了原文;而從原文的內容出發,抓住某一個側面或某一點去寫,也未嘗不算緊扣了原文。事實上,我們常見的許多寫得好的讀後感,並不是篇篇都緊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但是,抓住原文的某一側面或某一點去寫,也必須在充分理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才能寫好。如果對原文的中心思想茫然無知,那麼,對文章的各個側面的理解也就不會深刻,當然也就不可能寫出動人心絃的讀後感來。
(3)聯絡實際議而不空
凡是寫過一些讀後感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體會:讀了一篇文章,在某一點上有深刻的感觸,便很自然地聯想到與之有關的許多事情,許多問題。這種聯想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聯絡實際的過程。
從近幾年來的中考作文來看,許多考生在聯絡實際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他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一些具體事例,來談自己的感想,讀來親切生動。但也有一些考生,所寫的讀後感盡是一些空洞的說教、政治口號、誓言之類,使人感到生硬、枯燥。
至於聯絡哪些實際,這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範圍。大體說來,無非是這樣兩個方面:一是聯絡主觀的實際,即自己的思想、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例;二是聯絡客觀的實際,即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實際情況。只要是從內容的需要出發,聯想哪方面的實際都是可以的。
(4)夾敘夾議以議為主
讀後感既然屬於議論文的.範疇,那麼它的主要表達方式當然是議論和說明。不過,它要求從原文出發,聯絡一些具體事例,所以又常常用敘述這一表達方式。一般來說,讀後感的寫法是這樣的:從讀了某一篇文章談起,擺出中心論點。然後再舉出一些具體事例(包括引用原文的某些內容),進而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這是就文章的整體來說的。就文章的某一部分來說,也往往是敘議相間,兩相結合。這樣就構成了一種夾敘夾議的形式。在這裡,議是敘的綱領和統帥,而敘是議的根據和佐證。前者是論點,後者是論據,二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這裡需要注意的,首先是堅持以議為主的原則。我們在聯絡實際、引用事實的時候,要始終不忘其目的是為了說明和論證中心論點。這就需要對事實進行歸納分析,指出它所包含的意義。其次,引述原文也需要注意。一般說來,引述不宜過多過細,能說明問題就可以了。還有,也不一定去整段整段地照抄原文,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關鍵性詞語或句子就行了。
2、充分用好"四字訣"
讀後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中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考試時,如果充分用好"四字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2)議--分析材料,提煉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3)聯--聯絡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絡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絡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絡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絡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4)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取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絡實際,談深談透。
以上說的是讀後感,如果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思想上受到觸動,也要寫篇感想,那就是觀後感了。觀後感的寫法和讀後感一樣,這裡就不再重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