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昌齡> 《春宮曲》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春宮曲》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春宮曲》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詩人王昌齡的佳作,雖然詩人是在寫宮怨,但是字面上卻看不出一點怨意。全詩如下:

  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註釋】

  ①棕擱:木名。

  ②名言:佛家語。名謂名詞概念,言即言語文句。

  ③異香:《大莊嚴經論》:“我昔曾聞波斯匿王往請佛所,頂禮佛足,聞有異香,殊於天香。”

  【譯文】

  昨夜的春風吹開了露井邊的桃花,未央宮前的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

  平陽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寵幸,見簾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錦袍賜給她。

  【賞析】

  全詩通篇都是失寵者對“昨夜”的追述之詞。“昨夜風開露井桃”點明時令,切題中“春”字;露井旁邊的桃樹,在春風的吹拂下,綻開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輪高”點明地點,切題中“宮”字。未央宮的前殿,月輪高照,銀光鋪灑。字面上看來,兩句詩只是淡淡地描繪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詳和穆的自然景象,觸物起興,暗喻歌女承寵,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開放,是興而兼比的寫法。月亮,對於人們來說,本無遠近、高低之分,這裡偏說“未央前殿月輪高”,因為那裡是新人受寵的地方,是這個失寵者心嚮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覺得月是彼處高,儘管無理,但卻有情。

  後兩句寫新人的由來和她受寵的具體情狀。衛子夫原為平陽公主的歌女,因妙麗善舞,被漢武帝看中,召入宮中,大得寵幸。“新承寵”一句,即就此而發。為了具體說明新人的受寵,第四句選取了一個典型的細節。露井桃開,可知已是春暖時節,但寵意正濃的皇帝猶恐簾外春寒,所以特賜錦袍,見出其過分的關心。透過這一細節描寫,新人受寵之深,顯而易見。另外,由“新承寵”三字,人們自然會聯想起那個剛剛失寵的舊人,此時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宮簷下,遙望未央殿,耳聽新人的歌舞嬉戲之聲而黯然神傷,其孤寂、愁慘、怨悱之情狀,更是可想而知的了。正是因為有見於此,前人評論此詩,多認為是詩人代失寵的舊人抒發妒嫉、怨恨之情的。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不寒而寒,賜非所賜,失寵者思得寵者之榮,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詞也。”這些說法,儘管不為無見,但此詩的旨義乃敘春宮中未承寵幸的宮人的怨思,從而諷刺皇帝沉溺聲色,喜新厭舊。這種似此實彼、言近旨遠的藝術手法,正體現出王昌齡七絕詩“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的特色。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