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季羨林> 季羨林《這一輩子》簡介

季羨林《這一輩子》簡介

季羨林《這一輩子》簡介

【季羨林《這一輩子》推薦理由】

  《這一輩子》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我的文筆是拙劣的,我的技巧是低下的。但是,我捫心自問,我的感情是真實的,我的態度是嚴肅的,這一點決不含糊。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這也就是我寫散文不多的原因。我決不敢說,這些都是好文章。……看到自己筆下產生出來的這些所謂文章今天能夠收集起來,心裡不能不感到一點快慰。就算是雪泥鴻爪,這總是留下的一點痕跡。……我自己也過了古稀之年,我還沒有制定出見馬克思的計劃。今後,我積習難除,如果真有所感——我強調的一個“真”字,我還將繼續寫下去的。

  我這一生,同別人差不多,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跨過。坎坎坷坷,彎彎曲曲,一路走了過來。

  您是提倡真的。要真情、要真實、要真摯、要真切。

【季羨林《這一輩子》內容簡介】

  《這一輩子》:世界文學第一線。對時勢的推移來說。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一面鏡子,我的心當然也不會例外。我自認為是一個頗為敏感的人,我這一面心鏡。雖不敢說是纖毫必顯。然確實並不遲鈍。我相信,我的鏡子照出了20世紀長達九十年的真實情況,是完全可以信賴的.。

【季羨林《這一輩子》精彩書摘】

  那是提心吊膽的一年

  這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舊事重提,好像是揀起一面古鏡。用這一面古鏡照一照今天,才更能顯出今天的光彩煥發。

  二十多年以前,我在大學裡學習了四年西方語言文學以後,帶著滿腦袋的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回到故鄉母校高階中學去當國文教員。

  當我走進學校大門的時候,我的心情是複雜的。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我終於抓到了一個飯碗,這簡直是絕處逢生;懼的是我比較熟悉的那一套東西現在用不上了,現在要往腦袋裡面裝屈原、李白和杜甫。

  從一開始接洽這個工作,我腦子裡就有一個問號:在那找飯碗如登天的時代裡,為什麼競有一個飯碗自動地送上門來?我預感到這裡面隱藏著什麼危險的東西。但是,沒有飯碗,就吃不成飯,我抱著而走險的心情想試一試再說。到了學校,才逐漸從別人的談話中瞭解到,原來是校長想把本校的畢業生組織起來,好在對敵鬥爭中為他助一臂之力。我是第一屆甲班的畢業生,又撈到了一張一個著名的大學的畢業證書;因此就被他看中,邀我來教書。英文教員滿了額,就只好讓我教國文。

  就教國文吧。我反正是瘸子掉在井裡,撈起來也是坐。只要有人敢請我,我就敢教。

  ……

【季羨林《這一輩子》讀後感】

  利用短暫的假期想要好好的靜下心來讀讀自己喜歡的書籍,以此來充實一下自己。其中一本書是季羨林老先生的《這一輩子》,讀過之後頗感觸。

  《這一輩子》全書共六個部分54篇散文,是季羨林老先生在自己生命的不同時期感物、感人、感事的文字。透過這些文字我看到了季老一生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看到了一個完整的具有大愛的大寫的人。正如季老自己所言:“在這一條漫長的道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

  出身貧苦 不學日文

  季老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窮和餓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寫照。“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這是季老對童年的回憶。6歲投奔濟南的叔父,在濟南讀完小學、中學、高中。學生時代的季老開始感覺到有“濃綠的世界”。但小時候的季老並不愛學習,喜歡打架;愛看“閒書”。日寇的入侵打亂了濟南的平靜,季老參加學生組織反抗日寇,17歲時險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這段歷史對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季老會十幾種外語,但他唯獨不會日語。

  因老師的影響而改變

  1930年,季羨林同時考取了北大和清華。不愛讀書的季羨林能有如此大的轉變,與他的老師密切相關。

  15歲時,季羨林考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在這所高中的老師們,古文水平很高,教國文的王老師對季羨林影響極大。他佈置的一篇作文《讀<徐文長傳>書後》,季羨林寫得下力,他給的批語是“全校之冠”。從此,季羨林的所謂的“虛榮心”一下子被提了起來,再也不願意有不好的成績。於是,他一改過去貪玩不用功的習性,努力讀書。18歲,季羨林轉入省立濟南高中,遇到的國文老師就是譯家董秋芳。季老說“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全出於董老師之賜”。

  作為教師的我,讀到這段也深深的感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非常的大,教師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它猶如混凝土建築中的鋼筋,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力量和源泉,是學生自身行事的脊樑,是他們取得最終勝利的保證。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學生成才必備的一種表現心理品質。同樣,一個學生要想搞好自己的學習,缺乏自信心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如魏書生所說:“培養學生自信心要從揚長開始。”以後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內心深處感受到“我也行”“我能行”。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