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精華】魯迅的作文四篇

魯迅的作文

【精華】魯迅的作文四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魯迅的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魯迅的作文 篇1

  《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育才,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中國有著很高的地位。 最初知道魯迅的情況是在小學,我學習了幾篇有關魯迅的文章,有《三味書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少年閏土》,年齡尚幼的我不喜歡魯迅晦澀的語言,但透過老師的講解和查閱資料,我開始瞭解魯迅、認識魯迅。 我讀過的關於魯迅的作品有《兔和貓》《社戲》《孔乙己》《藥》《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他以細膩的筆觸,形象地刻畫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透過不同人物的悲慘命運,來刻畫當時那個不平等的、黑暗的社會。透過自己的筆,宣洩自己心中的憤怒,剖析當時的社會和人物,向敵人吶喊,喚醒民眾。 魯迅先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還是一位平易近人的人。他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有一位車伕的腳被玻璃扎壞了,魯迅先生見了,並沒有像有些達官貴人那樣,嫌車伕地位低下,置之不理;而是平易近人地拿硼酸水把他的傷口洗淨,又給他敷上藥,紮好繃帶,還掏出一些錢給他,叫他在家修養幾天,把剩下的要和繃帶也給了他。魯迅先生臨終前病得非常厲害,還三更半夜寫文章,有時還一陣陣咳嗽,但他並不在乎自己的病情,倒常常勸女傭阿三要多休息,不讓她乾重活,多麼可敬啊! 這就是我從老師那,從書本中瞭解到的魯迅先生。我希望能更多的瞭解他,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視野。我還要向魯迅先生學習,學習他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和不屈不撓同敵人鬥爭到底的精神。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他是我一生效仿的榜樣。

魯迅的作文 篇2

  在中國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中,有一個人,在他人的冷眼與嘲諷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在求學的艱辛與黑暗中度過了自己的青年;在對社會的不平與反抗中度過了自己的中年;在病痛的折磨與虛弱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就是偉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魯迅。

  當“魯迅”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我眼前時,就已經成為了我的偶像。在革命的艱苦歲月中,魯迅如同一盞明燈,雖然沒有徵戰沙場,殺敵無數,但卻以自己的操守與意識,以一枝纖筆幾頁白紙醫治國人麻木的精神,以自己的靈魂,默默支援著革命的事業。在革命即將成功之時又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一說到魯迅,往往會使人聯想到巍峨的華山,冷峻而穩重;又似山巔上的一顆古松,俯瞰神州大地,以犀利的筆鋒,鞭撻了萬惡的舊社會,激醒了中華民族的民魂,使這隻雄獅從沉睡中甦醒,重新屹立在這片雄健的陸地之上。

  魯迅,這個當今社會人人皆知的偉人,就如同他所寫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以自己一生的時間,用紙筆與封建主義搏鬥直至死去。而魯迅這個名字與其所蘊含的精神,也將同其他革命先烈們一樣永垂不朽,成為像我這樣的莘莘學子的榜樣。

魯迅的作文 篇3

  從小時候的頑童“哥兒”,到青年的“憤青”,再到中老年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一生髮生了很多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和他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下魯迅的求學之路。

  幼年時期,由於家境不錯,魯迅很早就上了私塾。私塾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作為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它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在教學方法上,私塾完全採用注入式教學。而且,由於私塾先生具有相當的權威,因此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還打手心、罰跪,以達到懲戒的目的。比如,魯迅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的先生,“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矩,但也不常用”,不常用並不意味著不用——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雖然接受私塾教育的學生大多是隻會背誦的“念”死書,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再如小說《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得意於“回”字有四樣寫法,但它無疑還是讓少年魯迅有了最初的文化啟蒙。

  1889年,18歲的魯迅考上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一年後,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新式學堂”。新式學堂是晚清西學傳播的重要途徑。在晚清,由於中國傳統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引起了教育領域的變革。這種學堂不再是隻教四書五經的私塾了,而是增加了很多別的現代學科,如清政府在1902年頒發的《欽定中學章程》,對所開課程作了這樣的規定:“修身第一,讀經第二,算學第三,辭章第四,中外史學第五,中外輿地第六,外國文第七,圖畫第八,博物第九,化學第十,物理第十一,體操第十二。”從小城紹興,到大城南京,青年魯迅不僅見了新世面,更是在新學堂裡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也接觸到了新思想。

  當時的中國已經認識到自己和別的先進國家的差距,所以晚清政府派了很多優秀學生去歐美和日本等強國學習現代知識。1902年,二十一歲的魯迅得到了到日本留學的機會。1904年,魯迅由東京弘文學院改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在這裡,魯迅碰到了我們所熟悉的藤野先生,也是在這裡,他看了中國人麻木圍觀國人被槍斃的畫片,醒悟到醫術只能拯救人民的身體,拯救不了他們麻木不仁的靈魂。正如他在吶喊自序裡說:“從那一會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作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候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於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為的就是從思想上解放中國人民,因為只有人民自己站起來反抗,才有得到自由的一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魯迅一生最好的寫照。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魯迅之所以為魯迅,都是在時代背景下,與他的求學之路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個人視野的不斷拓展、思想的日漸成熟緊密相連的。

魯迅的作文 篇4

  魯迅是歷史人物,也是永遠的民族楷模。他用畢生之力鑄造國人的靈魂,他自己也成為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他的精神品質對今日的國人來說,不應僅僅是敬仰,而應是實實在在地學習和傳承。

  當紛紛擾擾的塵世一次次掀動生活的虛華,當此起彼伏的喧囂毫無遮攔地淹沒人類的思想,當浮躁、迷茫和虛妄充斥著人們的心靈,魯迅究竟使我們想起什麼呢?他難道僅僅是一個獨異的“過客”嗎?

  魯迅是一位文學家,但他的志趣並不在文學本身,而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來改造社會,來改造人們的心靈。所以,他無論是寫什麼文章,都著重在對社會批評和對文明批評。但他越是這樣的想去改造社會,社會就越是對他進行壓迫。他是屈服,還是頑強地鬥爭?這,就是一個人精神的所在。換句話說,魯迅不僅僅是一位作家,他更像是一位鬥士,他向一切黑暗挑戰,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尊重與學習。

  在那個時代,魯迅的不平,魯迅的鬥志,魯迅的激昂,魯迅的自省,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至少屈指可數。

  近些年來,有人質疑魯迅,有人辱罵魯迅,可是,他們真正地瞭解魯迅嗎,他們真正知道魯迅的內心世界嗎?我想沒有。在國家衰敗時,在大多數人不敢於抗爭時,偏偏出了這樣一位勇士,用鋒利的筆尖,攻擊每一個庸人的心靈。難道,這不足以稱之為偉大嗎?

  魯迅是民族的英雄,是國人的楷模!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