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憶> 作文:鮮活在味蕾上的記憶

作文:鮮活在味蕾上的記憶

作文:鮮活在味蕾上的記憶

  翻讀一本逸趣橫生的書,頓時找回兒時久違的味道,不知不覺間,竟悄然改變了境遇。這本妙書,正是時翻時新、常閱常有味的《老家味道:舌尖上的鄉愁》。

  書中,八位藝青回憶兒時的味道,如水一般,漫漶而出,緩緩流淌,流出串串文字,淡淡清味,幽幽鄉愁。讀罷此書,你會覺得,這是一本讓人沉浸在故鄉和味道里的書,把鄉愁放在嘴中咀嚼回味,你會發現,越嚼越有味。不論是白山黑水,塞外江南,還是小橋流水人家,每一道屬於本地的美食,都散發著各自的鄉土韻味。菜譜、故事、插圖,看似是靜止的,可彷彿又是動態的。從中我們能看到故鄉的裊裊炊煙,廚房裡的忙碌,聚餐時的歡聲笑語。

  翻讀此書,一股兒時的味道撲鼻而來,這是當年再熟悉不過的味道。當年,每每飢餓難忍,咕咕叫的肚子便會催生出一幅動人的美食畫畫。浮現在腦海裡的這幅畫,主題不是米飯麵條,更非山珍海味,而是濃濃的豆屑的清香和糯米的清味,是我小時候最愛的一款吃食:媽媽做的豆屑糰子。

  然而,在我離家多年,特別是把母親從鄉下接來城裡,與我們一同生活之後,豆屑糰子好多年也沒吃上一回,加上再也沒有了飢餓之感,久而久之,此味便漸漸淡出記憶,模糊成一道稀影。

  兒時,常有裹腹之虞,便夢想能天天吃飽飯。終於衣食無憂了,卻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難題――睡不好覺。細細想來,開始飽受失眠困擾,正是淡忘兒時味道之時。

  俗話說,抓住一個人的心,最好的辦法是抓牢他的胃。人會背叛,心會變,但胃不會,胃裡有情有義,胃裡永遠珍藏著每一款曾經逗留在舌尖上的味道,特別是老家的味道。

  讀了此書,我發誓要找回獨屬於自己的老家味道。於是,我託鄉下的妹妹,用石磨磨豆粉,伴上紅糖,備用,母親從菜場買來糯米,親手做了一鍋糰子,裹上豆粉,兒時的味道,立即復原。保持適度的飢餓,吃上一頓豆屑糰子,便覺得這樣的日子,再幸福不過了。還有何憂不能解,還有何愁不會消呢?

  慢慢地,好睡眠回來了,只因兒時的味道驅逐了失眠之魔。原來,老家的味道,有安妥靈魂的妙用。

  自從味道顯奇功後,我總愛回憶過去,以及縈繞在往事裡那或濃或淡的老家味道。南瓜醬、豆腐乳、醃菜梗、煙魚乾……獨特的老家味道是鮮活在味蕾上的記憶,成了說不清、道不盡的鄉愁。

  舌尖上的鄉愁,是瀰漫在記憶深處的味道。

  老家像一根絲線,時不時地牽動我們的味蕾,突然之間,拉出長長的'一串記憶。著名學者摩羅說:“人四十歲以前,故鄉越來越大;四十歲以後,故鄉越來越小,最後縮小到他出生的那個原點。心中的那份故鄉情結,不會因味覺的退化而淡忘。”

  從老家的味道出發,我們終究要回到老家味道,這才是幸福的內涵。讀過此書後,我多年來在城市裡匆忙打拼的腳步逐漸慢了下來,開始更加珍視親情,珍惜生活。

  前幾天,停下手頭的工作,陪著母親一起回老家,在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行走著,母親竟然激動難耐。在妹妹家,母親執意上廚,做了整整一桌老家的味道。老家的菜,老家的水,老家的米……吃著吃著,我突然流出了眼淚,原來,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候,就是與老家的味道擁抱。

  我慶幸,因為一本書,我重新找到了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