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季節家鄉的作文鑑賞
陽光中的雪花
陽光,把一個偌大的舞臺照得彤明,從天宇上方,白色的小精靈盤旋著,盈盈地在金色江線中踏歌起舞,若你攤開雙手,便能接住一枚枚沁人的雪花,輕輕棲於你的掌中,在你溫熱的呵護下,幻化為一滴淚,浣洗你同樣律動而蒼涼的心。
陽光與雪花,如同冰與火,都擁有自己的舞臺,一旦不期而遇,雪花便捧起自己晶瑩剔透的心,羞羞澀澀迎向光明,或喜或悲,已不在意誰主角,誰客串,只以蝶一樣悽美的舞姿,真情出演……
陽光中的雪花,生命十分短暫。淚滴很快就蒸發,隨一陣水汽彌散。過眼煙雲,終是我歲月深處溯風吹散的年華。當我用手輕輕撫過雪花留下的淚痕,就可觸控到一個純粹、一個潔白,在時光流淌的濤音裡,有我淺笑清愁的優美和絃為你伴奏: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就象牙一隻蝴蝶飛進我的視窗……
許多年以後的夜裡,我老了,歲月也老了。我與歲月都眷戀對往事的回憶,你我曾經美麗的往事,是不是還會凝結成悄然而來,倏然而逝的雪花,在陽光下輕輕的融化。是不是亦如此刻午夜夢迴的我,在想你的寂寞裡,總有一絲疼痛,與夜的清涼一同浮起。而我只能以文字的形式,沉入一聲聲輕嘆裡,無從訴說,也無從逃避。只是,只是,總想問一問那洋洋灑灑的雪花:即不肯與我為伍同行,又緣何,迷茫了我的視野?
陽光中的雪花,空留千年一嘆,悽美的舞姿,無人喝彩,來也匆匆,去也空空。
醉美家鄉
“盤江西繞七星關,可渡橋邊萬仞山。”我的家鄉在北盤江岸,比鄰貴州。江水由西向東,像一條舞動的飄帶,將這片神奇的土地隔為南北兩塊。南邊群峰逶迤,松柏繁茂,土地肥沃;北邊壁立千仞,險峻巍峨,重巒疊嶂。家鄉坐落在南岸,像一個和樂的嬰兒躺在搖籃裡,還能時時傾聽旋律悠揚的搖籃曲。對岸的懸崖構成一道屏障,擋住了北來的風,“嬰兒”舒適地享受溫暖的陽光。
冬春兩季,江面水流緩處清澈見底,可見魚兒嬉戲。水流急處白浪滾滾,躍動千堆雪。盛夏則江水猛漲,濁浪翻騰,滔聲震天,江上有兩座橋,一座單拱鋼筋混泥土大橋,無論白晝,車來人往,絡繹不絕,是連線雲貴的紐帶。另一座三拱石橋,古樸典雅,恬靜地臥在江上悠閒地靜聽潮水的輕唱。橋頭垂柳依依,若是晚上,瀉下的月光,定會撥動橋上的人兒情思千千結。兩橋相隔三十米左右,默契回望,靜默相守,書寫著古今神話的傳奇。
這座石橋叫“普濟橋”,是有來歷的。光緒年間,曲靖文官趙勳丞當年進京趕考,路經此地,須過此江,臨江犯難,洪水暴漲,如何渡江?他當即發下誓言:“蒼天在上,如明日水落,令吾渡河而不誤考期,高中後定來此修築一石橋,普度眾生。”翌日,江水果然減退,他得以順利過江,如期趕考。之後,命其子趙越(廣東虎門總司令)還願修橋。有詩讚曰:“將軍樂善,以濟行人,履道坦坦,人皆頌之。”
家鄉偏遠,卻美景如畫。人在畫中,畫在詩中。
“仙境留何處,宛溫水月宮;蟠桃栽哪裡?花片泛溪中。”“桃花溪”是江岸的一條溝,溝裡巨石林立,溪水潺潺,一年四季是最熱鬧的。五十年代前,溝兩側的山坡上,到處是野桃樹,春暖燕來,繁花似錦,蜂鬧蝶舞,風驚花雨,紛落水中,清溪泛錦,呈現出“花在水中飄,水在花中游”的奇景。如今,溝岸也植桃樹,垂柳。芳節至,暖風拂過,桃夭柳媚,蘆花起舞,引來閒人如梭,有的乾脆亮開喉嚨對唱情歌,春光醉人,人且自醉。懸崖上有個石洞,裡面一股清泉直瀉溝底,形成一個天然的瀑布,江風順溝而上,習習勻勻,吹散瀑布,細密的水珠漫天飛舞,似片片飄飛的雪花。織成青煙,凝成雲霧。
瀑布下有個山洞,像半個月亮。即使盛夏,也是天然的冷庫。因此,是極好的避暑勝地。或坐洞中,或躲石下,或臥石頂,隨意地談天,散漫地撥水,悠閒地玩牌。四野的翠帳,既養眼,又清心。如果山水暴漲,崖頂飛瀉而下的洪流形成氣勢壯觀的瀑布,足可震懾心魄。秋來風涼,草黃菊豔,蘆叢舉旗,疊翠流金。就地取材,清甜的溪水,乾燥的柴禾,石頭壘的鍋莊,早有人支起大鐵鍋,燉上土生土長的山羊肉,冒著騰騰的白氣,香飄四溢。
邀約上親朋良友,咂一口自釀的包穀酒,豪爽地大嚼,開懷地狂笑。火堆裡燒得黑乎乎的馬鈴薯,用樹枝敲敲打打,外殼金黃脆香,裡面白嫩甘甜,回味無窮。冬景蕭條,草枯葉落,蘆花百勝雪。喜歡鍛鍊的人們細數著階梯,從山腳喘到山頂,從山頂奔到山腳。三五成群,來來往往,是扯不斷的線,是掙不散的珠。摩崖石刻字跡清晰,傳說為徐霞客所題:“仁知之情,動靜之理,桃花流水,出自人間,雲影苔痕,自成歲月。”
“可渡山水堪一絕,萬丈懸崖如刀切。”桃花溪右側的懸崖,當地老百姓稱“老白巖”。砂石結構,巖面筆直,像鋼刀切開一般,十分齊整。巖上灌木叢生,鬱鬱蔥蔥,藤蘿纏繞,蒼蒼翠翠。裸露出的山岩的肌膚,似白玉,勝嫩藕,襯著翠帳,彷彿白雪堆積在蔥鬱的枝頭,炎夏哪有雪?探尋白巖峰。因此得名“翠屏積雪”。白色的砂粒其實是氧化了的酸礬,風一吹,紛紛揚揚撒落下來。空中落何物?疑是雪花飄。此景名為“雪花蓋頂”。清朝文官陸天寶曾詩賦:“屏列橋西翠色繞,巖花落盡雪花飄;幽巖不負春風熱,幾度經春雪未消。”
翠屏巖半山腰,有一組醒目的摩崖石刻,傳說為諸葛亮所題。三國時期,孔明南征,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分三路大軍入滇,會師曲靖。諸葛亮班師回朝,取道滇東北,路經此地,正值盛夏,雨過天晴,一彎長虹掛山腰,洶湧澎湃的江水滾滾東流,河岸有丹頂鶴安然覓食,於是揮毫潑墨,在石壁上題下“飛虹竚鶴”。後有人按筆跡雕鑿,得以留傳至今。
大軍欲渡江,水流湍急,將軍命人沿江探尋,回報曰:“有舟楫可渡。”將軍喜曰:“可渡就好!”家鄉“可渡”之名由此而來。
大軍在盤江南岸安營紮寨,周長五百米的範圍,如今還保留遺址呢。
離翠屏巖不遠的崖頂上有個石洞,洞中佛像二十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始建於明末清初,常年香火不斷,廟會十幾次,經歷年修繕,寺廟已初具規模。最熱鬧的是“三月三”,有上萬人云集這裡,三月初一到初三,無論白晝,香客絡繹不絕。特別到了夜晚,星星點點的燈火從山腳蜿蜒到山頂,像蠕動的巨龍,像閃爍的珠串。要拜佛,可不容易,得從山腳爬到山頂,盤旋曲折的階梯,望不到盡頭,即使空身,還沒到山腰就已氣喘吁吁,腿腳痠軟,香汗淋漓,停下一歇,更是無力,此時是考驗人的意志力的時候了。
懷著信念,拖著雙腿,爬到廟門口,早已急喘如牛,氣幹力竭。門內有口井,看到外溢的水便有了力量,舀上一瓢,咕咚下肚,涼到心尖,頓長精神。佛法無邊,佛力無窮,我不得而知。只是人們說,虔誠拜佛,佛佑安樂。快樂、平安是人人都想擁有的最簡單而偉大的心願,堅守一種信念,也就懷有一份永不磨滅的希望。希望滋生力量,力量創造奇蹟。萬物相生,相互關連,世間許多理論是唯物主義無法論證的。
我記得中考那年,母親帶我來到廟中,我先是好奇,而後驚訝。她命我先淨手(用井裡的水把手洗乾淨),用完齋飯,拖我去拜文殊菩薩,熙熙攘攘的人,疑惑,羞澀,扭捏。母親氣急了,告誡我要誠心。我效仿別人,跪在佛前,雙手合十。我並未低頭,看著菩薩慈眉善目,笑意融融,我默默許下心願,母親也跪在佛前小聲地念叨了好一陣,聽不清內容,但一定是希望我中考如願。給菩薩敬了香,我迫不及待地遛了。回到家中,被母親罵了好一會兒。
中考第一科結束,回到宿舍,數學老師帶領我們對答案,我覺得自己丟了好多分,很是氣餒,其他同學也一樣,失去了信心。晚上,我們七八個同學偷跑出去,聚到一同學家玩起了撲克牌,徹夜沒睡。天一亮就去,那早考英語,頭腦發脹,渾身飄忽。播放聽力,只覺得耳邊嗡嗡的噪音……渾渾噩噩走出考場,記憶裡一片空白。下午考化學,頭痛得要命,還在考場裡小睡了一會,匆匆答完交卷。中考就這麼稀裡糊塗結束,假日裡,爸媽忙著籌錢為我自費擇校做準備。成績下來後,奇好。老師吃驚,父母震驚,我百思不得其解,早以為完了,結果令人出乎意料。母親堅信佛祖的神力。我老師的解釋似乎更合理,因為我平時基本功硬,所以沒有受到影響。我人生僅此一次拜佛,不解其中迷,難尋其中味,卻記憶猶新。也許,善男信女們堅守的也是一種信念吧。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我順利畢業,毅然回到家鄉,紮根故土。目睹其發展和變化。雖然步伐有些緩慢,但終究是在前進。
政府撥款在街中心建立了小廣場,清晨和傍晚,樂聲歡快,人們跳起廣場舞。每年的七夕節,廣場上如期舉行山歌大賽,好多省份的歌手前來參賽,那場面非常壯觀,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去年,我的家鄉楊柳被評為“山歌之鄉”,傳承了獨特的明間藝術。也是去年,家鄉申報“最美鄉村”,差一點點就審批了。雖然沒有成功,但將來還有機會。不過在我心中,在家鄉人的心中,永遠是最美的。
我眷戀著這片土地,我陶醉於景中,我沉醉於情中。
寳馬隨筆之老人的悲
每一個父母都是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子女;也許方法用錯了,落後了,那也是他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他們能力之內的辦法。父母沒有我們新潮,不及我們流行,甚至思想也落後了十萬八千里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習慣了跟父母頂嘴,覺得他們這也說,那也說煩;覺得他們管的太多太寬了生氣;為了擺脫父母想要追求所謂的自由,獨自離鄉,雖然經歷了一些事情讓我們變的成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卻也深深的傷害了父母的心。
幼不出學時,奶奶就離開了這個大家庭,在我的印象當中,最怕的就是她;還不懂得傷心和落淚,帶到懂事以後就一直被自己的事糾纏著,所以也沒有特別的感覺。想想最疼愛我的外婆,還有外公外婆的相繼離世我竟然沒有回家去見上一面;說我冷血也好,不孝也罷,我只是放不下我的堅持;不能在外面做點成績出來我不甘心。如今,爺爺又臥病在床,行動不變,三個兒子兩個忙,忙著掙錢,忙著自己家的那點事;只有爸媽細心的照料,又給遠嫁的妹妹打電話讓她多回去照顧父母,陪著他們。而我只是希望能早點完成自己的工作,抽時間多陪爺爺和父母。
住在我們隔壁有一個老人,行動不方便;一個人住,每天燒水,幹活都是二嬸幫忙,說的話已經聽不清楚了。看著老人那一張一合的嘴,突然感到無限淒涼,我明白像這樣的老人有多孤獨,沒有人陪伴,沒有人說話,沒有共同語言。兒女都忙著自家的事,有自家的.煩惱,把老人當成了外人、負擔,乾脆就丟在一邊。
老人,一個每人都要經歷的階段;我寧願自己如此也不想父母如此,這輩子我們欠父母的太多,只求時光善待他們;寳馬會努力拼搏,只為小有所成,安心陪伴父母。不管是誰,做了什麼事,現在如何;我們都有父母,也希望你們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為了自己傷害父母;當你後悔的時候,也就只能後悔了。
父母走的路是我們將來要走的路;老人的悲也是我們要步的後塵。樹欲靜風不止,子欲孝親不待,如果多一點陪伴能讓自己心安,就不該讓父母成為我們一生的遺憾。
塞外天涼好個秋
九月,天漸漸的涼了。也許其他地方還在忍受著烈日炎炎的天氣帶來的酷熱的時候,塞外已經是另一種風光了。天高雲淡的原野,曾經讓人無限傷感的細雨已經把清涼讓給讓人倍感清新的秋天。
走在秋天的原野,到處是一片秋的顏色。豐收的田野上到處是人們歡快的笑聲,豐收的喜悅讓他們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果園裡已經成熟的水果掛滿了枝頭被壓彎了腰的枝條也許正在向人說著這一年的好收成。塞北的秋天,秋高氣爽的原野上,藍藍的天空中幾朵白雲緩緩的走來讓蔚藍色的天空更多了一些詩情畫意。站在山上放眼望去,腳底下充滿詩意的金黃色被還是綠色的樹林包裹著。桑乾河和洋河緩緩的從這幅美麗的畫中走過,蜿蜒的河流莫非是捨不得這讓人無限留戀的美景吧。
河水不再象夏天那樣波濤滾滾,只是在靜靜的流淌。汙濁的河水已經變得無比的清澈好象也把自己的心扉敞開給這個美麗的季節。周圍村莊裡的人們還在忙碌著,勞累了一個夏天的人們再過一個月就要忙著收穫了。雖然都是在忙碌,可是在這個季節裡的忙碌卻給人帶來內心的喜悅。
初秋在這片原野上是美麗的,秋高氣爽中微風拂面而過讓人沒有了酷暑中的煩躁,剩下的只有說不出的舒暢和愉悅。站在高山之巔,感覺到塞外初秋的秀麗,走在原野上感覺到塞外的初秋的喜悅,這一切都讓人感到那麼親切。塞外的初秋是久居在都市裡的人感受不到的,大自然或許也在貪戀這片原野吧!她拿起畫筆給這片原野帶來一副美麗的畫卷。塞外的初秋,讓人看一眼就不想離開,當太陽把陽光灑向這片土地的時候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變成了帶著鄉土氣息的音樂。
看著塞外初秋的原野,我忽然想起了法國著名的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先生,如果他看到塞外初秋的美景時,是不是也要即興彈奏一曲呢。他的代表作品《秋日私語》如果在塞外初秋的原野上彈奏,也許會讓這首鋼琴曲更加富有詩意也會更加的動聽。雖然只是隨便想想可是當我們望著塞外初秋的原野,聽著音樂播放器裡播放著這首《秋日私語》時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雖然不能親耳聆聽理查德克萊德曼先生在這片原野上親自彈奏這首樂曲,但是這首樂曲仍然帶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
九月塞外的初秋,已經讓人感受到大自然帶給它的美麗。九月塞外的初秋,也把讓人感到親切的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如果說塞外初秋的原野白天是副美麗的畫卷和一首動聽的音樂的話那麼九月塞外初秋的夜晚又是另一種景色。初秋的夜晚,當一輪明月從山間升起。當月亮把一片銀色灑向這片原野的時候,周圍的一切又是那麼的寧靜沒有了白日的喧囂只剩下讓人的內心不再躁動的平靜。
走在村莊外面的原野上一輪明月高掛在天空。透過天上薄薄的雲彩把月光灑向原野抬頭看去,天上的那輪明月此刻又變得朦朧起來。此時,塞外的初秋的夜色,是不是也會讓遷客騷人詩性大發呢。此時他們是不是還象《水調歌頭》那樣惆悵,還是象《虞美人》那樣的傷感和無奈呢?我想他們一定會舉杯邀明月來抒發對這片初秋的原野讚美的情懷。
此時如果貝多芬還在的話,那麼他彈奏的樂曲一定不會象《水調歌頭》那樣惆悵。也不會象《虞美人》那樣的傷感和無奈,他一定會彈奏出一首更能表達此時心情的樂曲。曾幾何時當貝多芬在家鄉的月光下彈奏《月光曲》的時候,一定是被家鄉的沒有的月光感染了吧。可是,如果他能走在初秋塞外的原野上欣賞著美麗的月色的時候,是不是還會彈奏這首《月光曲》呢?我想他會的因為只要彈奏著這首《月光曲》那會讓這美麗的夜色更加的富有情調。
九月初秋的塞外,它是一副美麗的畫卷美的讓人忘卻了世間的一切煩惱。九月初秋的塞外它更是讓人沉醉的音樂,聽到這首音樂讓人忘卻了周圍的一切。塞外初秋的原野更是讓人身臨其境流連忘返,塞外初秋的一切美的又是那麼自然那麼的讓人懷念。
扒炕灰
炕灰,就是從土炕裡清理出來的灰。在北方的農村,很多人家都習慣住大炕。冬季大炕暖和實用,但扒炕灰往往成了讓人們頭疼的事兒。上世紀80年代以前,青海農村幾乎所有的老百姓家都有一盤或幾盤土炕。
因為那時候農村蓋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木結構的,房子的門和椽化間都有很大的空隙。每到冬天,寒風直往裡鑽。沒有帶煙囪的火爐,條件好點的人家有一架鑲了木邊的金屬火盆,一般人家就用土塊壘起一個泥臺,上面留一個鍋大的窩坑,中間開一個漏灰通風的縫。沒有煤磚,多數人家從幾十裡以外的工廠拉來已經燒過的炭渣和煙末,打成灰白的煤磚,火還沒著旺,就已經滅了。只有土炕是家裡唯一的取暖寶貝。
土炕又分為打泥炕和板炕。製做打泥炕就要先用土塊在地上砌成房子間架大小的半圓做支架,然後在裡面填上土,再在土和砌好的半圓上面漫上一層五寸多厚的草泥。草泥要用腳踩實,等草泥涼得差不多,再將下面的土從炕洞門裡清理出去,下面墊上一層曬乾的土,煨上火,把上面的草泥用火燻幹,一盤打泥炕就做成了。
後來人們為了炕燒得快,就從很遠的地方拉來石板頂替草泥,做成石板炕。板炕就是做一張跟炕一般大的能拆卸的木頭炕面,直接鑲在砌好的土塊上面,裡面填好土,在土的上面煨火。
板炕沒有炕洞門,直接掀開毛氈等鋪蓋,揭開活動的木板,煨火就行。無論打泥炕還是板炕,都要勤清理裡面的灰。因為灰土燒的時間長了,變成了死灰,沒有空隙,生火就不容易著。所以,扒炕灰是家裡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但要勤還要會填,填的太高或者太低都達不到熱炕的效果。
炕灰也是以前農家肥的主要成份。生產隊時候,每家的農家肥都有任務,完不成就沒工分,就分不到糧,全家就要捱餓。用炕灰墊圈攢糞,是比較直接的也是完交肥任務的最佳捷徑。所以,勤快人家兩三天就扒一次灰,最遲也不超過一週。到後來,為了完任務,扒出來的炕灰根本就不是灰,而只是路過土炕的土。
扒炕灰不能偷賴。鐵鍁把的長短是有限的,從外面夠不著裡面的灰,我常常鑽到炕裡面,匍匐著身子,用鐵鍬將炕裡所有的灰土全部清理出來,再填上乾土。準備填炕灰的土也就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夏天,從莊子外面的崖頭上拉來上好的黃土,曬在大門前。雷雨多的天氣,常常已經曬乾的土不能及時攢起來,下溼了又要重曬。冬天方便些,翻起的麥田裡的土塊被凍幹了,可以攢成堆用架子車直接拉來填炕。
如今,大家的日子好過了,家家蓋起了兩三層的尕樓房,土炕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更沒有了扒炕灰的差事。煙罡火冒的打泥炕也遠遠不適應乾淨整潔、密封保溫的蓋板房了。
有條件的人家裝上了土暖氣,甚至燒起了天燃氣鍋爐。尤其在城鎮化步子不斷加快的今天,好多人家還搬進了高樓大廈,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城裡人。但昔日暖和實用的土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依然深深地埋在還在住的、已經不住了的人們的心中。
一場夢寐
上帝把這個世界造的很奇妙,把這顆人心又造的更奇妙。
列車行駛的很慢,透過玻璃窗,遠山除了一片新綠,就是星星點點爛漫的嫣紅。這情景很是曼妙,我將頭倚在窗上,風捲著雨,肆無忌憚,張狂又充滿野性。可惜它吹不到我的頰,或許,這有點諷刺。
時間在我毫無察覺的時候跑的飛快,明明就是那麼一彈指,我卻到站了。回望了一眼鐵軌,鐵軌很長,無邊無際的伸向遠方,與鐵軌一起延伸的,還有我的希望,我的夢想。
圓頭帆布鞋踩在這青石板鋪成的街道上,深青色煙雨朦朧,我又著一身夭夭灼灼的桃紅色衣裳,屋簷垂著雨滴,落在我的眼角,倒像是我流了淚。
我使勁往那一灘灘水漬上踩,激起了一片的水花,可是我要踩的,不過是自己那抹桃紅色的身影罷了。
旅遊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丟了醜,別人也不會知道你是誰。這兒,是一個完全陌生而新奇的地方。
老街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太過繁華,儘管這繁華以被雨水打的通透。很多面牆上都釘了木板,那顏色很討喜,不襯這頹廢的天氣。
我很喜歡壁板上的一件藍紫色旗袍,那會輕易的讓我想起張愛玲。
一個人走到河畔的盡頭,儘管它的名字裡有個江字,可是誰都知道,它是一條河。河岸有幾株不知名的花開的正好,那顏色與我衣服一樣豔麗。
忽然想起一句話,叫悲傷逆流成河,不知道這順流而下的河流裡,有多少悲傷?
泛泛弱水岸,倒是個天雷勾地火的好地方,我把目光避開那些交頸而立的人兒,不由的哼起了一首小調: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夜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信步在這青色煙雨裡,我彷彿尋到了繁華下的寂寞。
這就是江南的味道吧?終究一場山河永寂。
心繫圓缺
音樂依舊美妙動人,晚霞的餘輝依舊柔美,每一次的月圓也依舊讓人或寄託哀思,或舉家歡慶。而今,音樂依然響起,晚霞依舊出現,但月圓之時,在別人或寄託哀思或團圓同慶之時,我又在做些什麼,又在想些什麼呢?閉上雙眼,回想著以前走過的,做過的,發生過的,睜開雙眼,看一看現在的自己,此時是何種心情,又有怎樣的思緒呢?在這月圓之時,我只能抬頭仰望著圓月,望著它那柔美的月光,望著它那千百年來都是如此完美的圓。我的思緒又一次的沉陷,為何月會有圓的時候,而我的人生卻總是殘缺呢?是因為月的圓與缺本屬自然,還是因為我的人生註定不圓呢??
我在思考著,在沉寂著,我想要得到一個答案,得到一個原本就有的答案。說是在尋找答案,不如說是在為自己尋找一個安慰。這個答案其實早已經得到了,只是不願去接受,不願去面對,本來可以在得到答案之後去改正,去彌補,可是卻一錯再錯,錯到無法改變,錯到內心悔恨的時候,才想起去尋找那個自己很早很早就已經知道的答案。
在這依舊光芒柔和的圓月下,不敢去面對現在的自己,不願去接受現實的自己,所以才會想起用尋找答案的方式來讓自己沉寂,來為自己尋找一個安慰的藉口,讓自己在這短暫的一刻,忘掉悔恨,忘掉自己的軟弱,忘掉一錯再錯。雖然這樣做毫無用處,只會更加浪費時間,只會使錯的更加錯下去,只會使以後更加悔恨,更加殘缺,明知這樣做的結局,可卻依然這樣做,不為別的,只因自己太需要那份沉寂了,只有在那沉寂裡,才敢正視自己,才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才可以靜下心來,去反省自己。只有那短暫的沉寂才能使自己獲得暫時的清醒,害怕回到現實,希望永遠停留在沉寂中,不是害怕現實太殘酷,而是害怕自己在現實中迷失方向~心的方向,一旦心沒有了方向,那麼,剩下的也就只是一俱可以走動的軀體而已,也就沒有圓與缺的分別了。
人生在世也只不過是短短几個春秋而已,看似漫長,但又是那麼的短暫。當心失去方向,當生活沒有目標的時候,時間也就變得漫長,生活也就會變得無聊,那麼也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是灰暗的,是殘缺的,是枯燥無味的。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每天看似忙的不可開交,早出晚歸,可是誰又曾真正問一問自己,這一天所做的事,是自己所要奮鬥的目標嗎?是自己內心中的人生目標嗎?
每個人或許都有著不同的回答,但是,現實卻告訴了我們正確的答案,太多人的每天看似很忙,其實並不忙,那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為了不讓自己寂寞,所以就為自己找些所謂的事來做,讓自己沉浸在忙碌之中。這樣一來,看似可以幫自己消除內心的孤寂,可是當時間停下來,當所有的事都靜止下來,當你停下所有的事時,你真的可以忘掉自己曾許下的心願嗎?你真的能容忍自己的碌碌無為嗎?你真的願意放棄自己的夢,一點不後悔嗎?如果你沒有一點感觸,那麼你也無須去感嘆人生了,一個無志,無夢,而甘願了此一生的人,是不配討論人生的。你可以失敗,可以毫無成就,但你一定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哪怕這個夢,此生沒有了實現的可能,但至少你曾經為它奮鬥過,為它拼搏過,雖無實現,可卻在你的人生中留下了你尋夢的痕跡。
不問結果如何,只為曾經奮鬥過。人生的實質也就是如此,雖不能取得一番宏偉的事業,但心無遺憾。正如一句話所說“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只有心無遺憾,才能笑的自然。當明白了人生的真諦之後,對於圓與缺也就有了真正的認識。人生的殘缺,不在於你的失敗,而在於你的放棄,在於沒有去嘗試;同樣,人生的圓滿,也不在於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在於你敢於嘗試,敢於去面對。當然取得了成就更好,那是你應得到的,是你曾經奮鬥過的見證,但失敗了也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失敗。
彩虹是由不同的色彩構成,正因不同的色彩相互襯托,所以才顯得更加美麗,更加被世人讚美。人生也是如此,倘若每個人都取得了成就,沒有失敗,那麼,每個人的人生也就大同小異了,也就失去了人生所具有的色彩了。正因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人生,所以世間才會如此多彩,如此具有傳奇,令人嚮往。或許以前放棄了太多,或許有許多不敢去嘗試,那麼現在,你還會在像以前一樣,任它們在你的人生悄然走過嗎?現在醒來還不晚,抓住這些你人生中的過客,或許留不住,但一定要留下它們來過的痕跡。
圓與缺,不是上天註定,也不是命中已定,而是在於你自己。月的圓與缺在於月的自身,同樣人生的圓與缺,也在於你自身,在於你內心深處最具有力量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