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10篇)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1

  之前覺得張居正、申時行的差異在於與文官集團打交道的方式,現在覺得不太準確,應該是在皇帝這一政治個體與文官集團的政治團體之間的處事方式不同。

  透過萬曆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帝國的平穩執行不僅在於文官之間的平衡、和諧,還要關照皇帝與制度(即文官集團)之間的關係。正德皇帝跳脫的個性不允許他僅僅作為一個權力的象徵配合制度執行,大學士在政治上的無能導致皇帝和文官集團的對抗狀態,以致政體的癱瘓。

  而萬曆皇帝有著和正德相似的個性,他有大展身手復興帝國的願望,而同時,這與文官們的期望往往相互背離。作為文官之首、皇帝的顧問,大學士的處事手段就顯得極為重要。

  張居正對皇帝和文官同時使用霹靂手段,以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強行驅策兩方力量,結果是死後兩方共同進行的反抗。而申時行則是另一個極端,同樣是不偏袒,他想在兩邊都做好人,讓兩方都覺得和自己是一夥的,這樣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在雙方都有一定的說服力、影響力。

  然而對於一般的問題,他可以“處心積慮不動聲色在幕後解決問題”,而且從黃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時行處事心細如髮以及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穩定上的優越性。但是,一旦面臨立儲這樣關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權利的大事上,在兩方都想做好人的結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作者:張靜怡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2

  《萬曆十五年》是以鋪敘方式為主的紀傳體,書中記載了發生在這一年的許多看似無關的事情,這看起來是個偶然,但是透過這些事和人,又表明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註定,無法避免。

  從書中我們瞭解到,明朝是以道德來代替法律制度,不只是明朝,歷朝各代皆是如此,只是統治思想有所差異。在這樣的制度條件和統治方式下,文官武官秩序井然,等級分明,官員陰奉陽違、腐敗無能,皇帝昏庸無道,以這樣的統治集團來治理國家,其最後的結果必是敗亡。但明朝本來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改革,可以發展經濟,但是都錯過了。其根本原因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國之精神已經耗盡體力”。所以一個國家的衰亡跟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單純以社會倫理常綱統治的國家,只講求成規,只會是倒退的。

  在這樣的制度裡,不管是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亦或是都御使海瑞,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一些側面提到,相對不那麼重要的人物,也統統沒有好結果,這是制度造成的悲哀,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不成為其犧牲品。

  學歷史、讀歷史不僅僅要了解知識,關鍵是要看當初的歷史對現在有什麼裨益,壞的方面引以為戒,好的方面可以借鑑。從萬曆皇帝的統治我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力量以及法律來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3

  黃仁宇的歷史著作《萬曆十五年》,原以為戚繼光作為一代抗倭名將,功垂千古,在他為官領兵之時必也是風光無限的。但從作者的筆下可以看出,事實並非如此。他雖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將領,但他的軍事思想不能見容於文官,政治立場不能見容於萬曆皇帝,最終因與張居亞關係過密而被彈劾罷官,直至臨終再未起復。自宋朝趙醫胤杯酒釋兵權以後,重文輕式的趨勢便在不斷髮展,直至本朝,文官已經把控了整個朝廷,再無武官立足之地。

  而在戰場上,文官指揮戰鬥的事例不勝列舉,這種風氣使得武將的軍事才能得不到發揮,文宮只勇動動嘴皮子便能佔有軍功,武將捨生忘死還要揹負戰爭失敗的責任。戚繼光在這樣的環境中,立志建立一支新型的軍隊。因為以一己之力無法對抗朝廷體制,他做自己可為之事,招募新兵,培養軍隊,整頓紀律,讓這支軍隊具有強大的戰爭力。此時,這樣的軍隊已經與他密不可分了,被百姓稱為“戚家軍”,這是對他們戰鬥力和紀律的認可。但這樣的軍隊顯然不能被文官集團容忍,異軍突起,通背了常態和慣例,這使他們感到恐慌,表現在行動上,自然是不遺餘力的打壓。

  戚繼光擁有非凡的軍事才能,這個王朝裡,他孤軍奮戰,於戰力低下的衛所軍中建立起“戚家軍”抵抗傳寇,保衛沿海和平。他是一位孤獨的英雄。作者:馬燕妮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4

  其實不算認真看完,只是快速瀏覽。裡面很多故事已經有所瞭解,因此對我來說更重要的其實是書末的“《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說白了就是,把明朝這段歷史置於世界大背景下,然後再把時間長度拉長到數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觀上無法看到的東西。

  對於當時中國的日漸衰落,以及中國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實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上學時候學了無數遍的“生產關係不符合生產力的發展”。

  具體點說,什麼民主自由文明什麼的,都是建立在一種東西之上,那就是“契約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基礎。這一點,有賴於商業的發展,翻過來又能促進商業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目前國內都說“經濟改革倒逼政治改革”。某種先進的生產關係在一開始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到了瓶頸期,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就會受到限制,而這時,就會產生促進生產關係改革的呼聲。

  黃仁宇還談到了市民階層的重要性。不知中央大力推進城鎮化的時候,有沒有這方面的考量,如果有,那真的是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聯想到前段時間廣東發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契約精神”的要求在南方是高於北方的,這既是南方商業發達的結果,也反過來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要實現富強民主自由文明,首先得把北方的遊牧氣質和小農氣質去掉,除了大力提倡發展經濟外,如何改革上層管理模式也是今後面臨的一大問題。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5

  出乎意料的一本書,實在對中國古代史不感興趣,經古代文學史老師推薦閱讀,也算一個有意思的體驗。

  全書涉及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主要由明神宗、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幾人的經歷為主要線索。選角看似無意實則大有門道:神宗是皇權的代表,張居正則是相權失敗的典型,相對的申時行卻是相權與皇權和解的象徵。海瑞作為明朝有名的清官,實則從全書來看此人成就不高不過是一個證明本朝吏治清明所需要的標誌;戚繼光當然是明朝軍事力量強大的標誌;李贄……私以為作者沒有選擇其他明朝的思想大家,而選擇這位“奇葩”不單單是因為其思想的矛盾性,而是因為這樣的矛盾性剛剛好與全書的主題相契合,正應了首尾圓通的那句:“萬曆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又是象徵著明朝盛極而衰的一年。

  此外,全書又以“陰陽”為主題包裹著整個萬曆年間的是是非非。

  而“陰陽”二字,在本書中所指又有多重含義。一來陰是官員處事的圓滑、乖巧以及官場的生存之道,相對之陽則是官員在外或者對上的表現,也就是符合社會要求的一種“標榜”。二來陰則是指國家執行的內在規律,其中包括思想、文化、倫理、道德……陽也是皇權、政治、商業等宏觀現象。

  其中韻味,不再贅述,三言兩語,聊表愚見。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6

  李約瑟難題中對古代與近代中國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區別進行了提問,公元十六世紀及以前,中國人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而近代科學卻產生在十七世紀的西方,中國古代近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深思。

  這一轉折點正處於16世紀中期的明朝,《萬曆十五年》從萬曆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等角度講了明朝末期萬曆皇帝朝中朝外之事,更多的是把行政制度、財稅制度與中國古代儒學修習系統對人對社會的莫大的影響力之間的統一思考和綜合討論。

  貫穿全書的,用作者的觀點來說是道德束縛力在中國社會特別是明代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知識分子階層和文官體系的支撐和矛盾來源,書中說明了16世紀中國社會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的側面形態。責編傅璇琮也曾表示:“這本書的撰寫,確實拓新了我們看待歷史、觀察社會的眼光。”我想,讀這本書,可以培養自己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作者關於歷史觀的`部分意見。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才能趕超先進、重塑輝煌,才能迎來日新月異、鳥語花香的科學春天!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7

  本書是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作者以其“大歷史”觀的視角從明朝萬曆年間的人物入手,從而提出了明朝最終走向衰弱的原因是依靠道德而非法治,因而不能在數目上管理國家的觀點。

  數目上管理國家意味著用更精細和更有組織的方法去管理。明朝的基礎是廣大的無法接受教育的農村階層,可以說治理起來相當困難。因此道德可以通行於天下而取代周密的法制及先進的技術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明朝洪武皇帝用服役的方法限制大地主的產生從而欲使整個社會出現平衡而不是發達的局面。從思想觀念看,如果使尊重個性自由發展的觀念變成“正統”思想那麼“穩定”的秩序就會被打破。而無限依賴“德治”就會產生龐大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又會反過來增強對道德的依賴而忽略了各項制度的建設,從而導致政府的無能和軍事組織上的落後。

  本書立意很高,但我國的漢唐盛世不也是“以德治國”麼?何以證明明朝是這種“非法治”演變到極端進而滅亡的證據?歷史現象紛繁複雜而耐人尋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8

  讀完此書已有一段時間,一直想分享些自己的體會,卻一直不知如何下筆。

  1587年,為萬曆十五年,從傳統觀點來看,並無大事可敘,但黃老卻從發生在此間一件件極其微小的事件,窺見了蘊含其中明代的大歷史走向,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以人物為主線,從其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少年意氣風發萬曆皇帝;朝堂之上與廟堂之下判若兩人的時代大改革家張居正;憂患為國卻性格優寡的首輔申時行;抑有脾氣古怪卻剛直不阿的清官海瑞。從中瞭解了人物的兩面,歷史的多面,在人物性格與其仕途沉浮之間去感受一個時代的風雲動盪與發展趨向,無論哪個時期,都沒有完人,但卻有一個正當時可以改變歷史走向之人,此人必定遭受眾多議論,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必定會在青史之上留名,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身處其中,名留其外。

  大歷史觀,無外乎站在一個長隧道之外以一個大的觀感去看待歷史,不拘小節,著重對歷史趨勢的研究與探索。掌握此方法,可以避免許多研究上的不必要的多餘雜質,從而更加清楚的明白歷史研究的目標與任務。

  總而觀之,以大觀小,讀史明智,成王敗寇,如是而已......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9

  雖然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命名為《萬曆十五年》,雖然還是不清楚什麼是大歷史觀,但是呈現的是立體的歷史,立體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而不是非黑即白的歷史教材或者歷史電視劇。就比如戚繼光,民族英雄,但能在盤根錯節的政治中,穩如泰山、步步高昇,難道只靠軍事才能、愛國熱情可以做到的嗎?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不懂政治,也不懂歷史,但我從歷史中讀到歷史時代賦予歷史人的枷鎖,卻掩飾不了首先是作為人的本性,萬曆作為皇帝,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然走不出深宮囚籠;作為一個男人,喜歡誰都要被人管束,想給老婆送禮物都要打白條;作為一個人,吃喝拉撒、七情六慾都要被人指指點點。一個想要贏得身邊人、天下人的認可,卻感覺力不從心、無人理解。皇帝也首先是個人,張居正、申時行、海瑞等等也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歷史人物。看完《明朝那些事》,感覺王陽明活得最明白,過得隨心。

  另外,看到了很多好玩的地方,火者、裸奔,比現代房車還房車的轎子……古人真會玩。

  這本書可能以後再讀時會有更深的理解吧!

  《萬曆十五年》優秀的讀書筆記10

  大歷史一是時間要放到足夠大,退回一些才能看清,二則是地理範圍要大,考慮中外各地的情形。

  中國之所以陷入近代幾百年的被動,明朝立國已經埋下伏筆,國家以道德為治國基礎,沒有技術條件改造成法制國家,整個行政目標是保護落後的農業生產,由此發明戶籍制度,把農民種在農村,沒有批准農民不得到處行動,限制底層積極性和流動性;政治上層設計高度集權,皇上有能力的如勞模朱元璋靠個人勤奮尚可一人勉強為之,子孫後代就只能靠內閣大學士和文官集團,經過200多年發展官僚集團逐步成熟,他們是政權實際控制者,皇上只是個道德象徵,資訊透過底層幾乎不可能傳上來,上下難以通達。

  而文官系統在明有天生物質和精神分裂傾向,國家給的俸祿有限,希望各位大人以道德和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自身握有實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只能方便的透過潛規則或明文規定巧取豪奪,這個分裂是個頑疾,到清朝也沒得治。沒有法律只靠道德,而道德標準只在個人口中,這樣的系統維繫幾百年也真是不易。皇帝或內閣要用人就不敢一下把規則全部改掉,而越往後拖越沒有治癒的機會,直到大廈全部崩塌掉。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