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冬至> 冬至的節日來源作文

冬至的節日來源作文

冬至的節日來源作文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下面是關於冬至的節日來源的內容,歡迎閱讀!

  篇一:冬至的節日來源作文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執行的週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篇二:冬至的節日來源作文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篇三:冬至的節日來源作文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篇四:冬至的節日來源作文

  杜甫《小至》有言,“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說的便是冬至了。次日之後,白晝漸長、積雪覆蓋的疆域漸遠。山腳下結冰的湖面、板結的泥土、城市玻璃幕牆裡騰起的霧氣無一不在提醒人們:靜謐的初冬時光已如約而至。

  冬至節氣源於周秦,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秦時代,以冬至為歲首,算作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漸強,意味著下一個迴圈即將開始,是大吉之日。從這個意義上講,最初人們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年的到來。漢朝時期又稱“冬節”,這天人們祭祀天神人鬼,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冬至和歲首並重,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前後的落雪是古城不可多得的美景。擇放晴的冬日,隨車行進在路間,遠處巍峨的秦嶺被陽光照亮,山脈下被積雪覆蓋的麥田閃著晶瑩的光。融化的雪水流進瓦礫間,墜落在古剎的鐘鼎上,滴滴答答地敲打著前朝的軼事,順著屋簷、窗欞看去,到處瀰漫著長安的模樣。又或是從信遠樓開始漫步,深吸一口溼冷的空氣,將秋日的憤懣與煩躁印在雪地間。那些長在竹園餐廳外的竹子同深秋的飛黃、初夏的嫩綠一道,靜靜掩蓋於這大地間,保守著一個關於春日的秘密。走不多時,回頭望去,大地間乾乾淨淨、白茫茫一片。當然,倒也不是全部的素白蕭瑟,那些偶爾掠過的灰雀兒,低矮的`冬青,衣著鮮豔的少男少女都平添了些許的活潑。

  “冬至到,吃水餃。”小時候,冬至吃餃子是族裡戶面的大事,加上餃子本身複雜的製作工藝更道出了年幼時代對冬季最大的滿足。和麵,隱含著中國傳統文化陰陽兩級的意蘊。麵粉和麵盆相互碰撞,並隨著水、蛋清的流入慢慢變得粘稠,趨於膠著,顯得彈性十足且兼具美感。選鮮嫩的韭菜和豬前腿肉作為餡料,加些許薑末和蔥末,在案板上剁好、竄成團。誘人的餡兒配上薄皮,用力篡緊後丟入鍋中。管不得熱燙,蘸著酸辣的醬料,一口咬下去,流進嘴裡的餡兒裹著一年頭的酸甜苦辣。

  “少小離家老大回”已經成為現代人無法迴避的事情。奔波於異鄉異地,咬一口餃子,家鄉那蜿蜒的小徑、雞鳴犬吠的屋舍、甚至於攀爬在桑樹上的天牛,此時都隨著濃郁的湯汁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冬日的肅穆由此變得溫情,而對來年春日的期盼也越來越濃了。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