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總是在延續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過程,總是在延續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過程,總是在延續作文1
可曾想過第一秒接觸一件事至最後的完成,花了多少時間?它的過程是怎樣的?
我從未知道答案,它的開頭也許是第一粒白果落下的時刻,也許是第一滴雨水濺落細密水泡的時刻,也許是第一片枯萎的葉子被我小心剪去的時刻。
當我把一盆多肉搬到陽臺上時,總免不了外婆一陣橫眉豎眼。外婆信佛,認為萬物有靈,可我手上的植物,從來就活不過一年。每每我把枯葉萎根麻利地扔進垃圾筒裡時,外婆總是心疼地撫著遺留在花盆裡的殘葉:“罪過呀,真是罪過呀。”
我尷尬地笑,自認若無其事地把它安置在一個粗糙的花盆裡,十指扒著陽臺,下頜抵在冰涼的.石面上,出神地望那棵小生命:它有綠色卵形的葉片,葉根是淺紫,還長出了絲絲紅絨——那是營養極好的表現。我拈起一片無意落在陽臺上的銀杏葉,輕放在它頂上,似一頂金色的小王冠。
我無數次重複這個過程,其實在過去的某時某刻,我將其預設為開始,而從不承認結束。
就像一抬頭才明白銀杏落葉了,它的白果也落了,可最後一片葉子會在春天落下,落下時身邊是昂然的新葉。
也許只有自己才明白自己有多愛一株植物,第一次澆水,望晶瑩水珠濺在葉尖凝成小小一點;第一次看見蟲洞的驚慌,然後故作鎮靜把毛蟲挑出扔掉;第一次用小剪刀把枯黃的部分沿邊緣剪掉……反反覆覆,一次又一次。
也許是無暇顧及,我習慣性地忘了它又偶然記起,小臂泛起一陣寒慄。衝向陽臺,嫩綠帶紫的葉依然精神。少了些許紅絨,我便責怪自己的不周。也許每一個養植物的過程都難逃這一劫,可我更希望那從來不發生。
將作業寫完最後一筆,我搬著凳子靠在陽臺上,算是與多肉相依偎。那片金黃的銀杏葉早落為一抔泥土,我卻訝然發現一片沉褐的銀杏葉同我一般斜倚在多肉旁邊,抬頭,一樹小小的,嫩綠的銀杏葉。
我,多肉,銀杏葉,我們都在一個個即將結束的過程中重新開始。
也許並沒有所謂結束與完成罷,每一個新的開始,都是從前過程的延續。
過程,總是在延續作文2
蓄勢,為了華麗的綻放。前行路上,我們從未止步,彷彿過程總是在延續。
尼采有言“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劃破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前路漫漫,審時度勢,蓄勢沉寂,緩而行之,從而實現華麗的綻放。紮根積蓄力量,過程,也總是在延續。
種子生而頹弱,唯有向下生出根芽,方可向上生長,擁抱醉人的花香,品味累累的碩果。人生恰若種子的生長曆程,蓄勢越深,綻放的花兒就愈發豔麗。
俗話說“威名不可一朝而立”。屠呦呦用數十年的努力換來諾貝爾獎的獲得,四十多年的研究歷程,兩千餘個中草藥方,成功出現在那1900次失敗後。正如愛迪生髮明燈絲一樣,艱難探索,終不放棄。青蒿素的研發在醫學界引起一定轟動,之後,屠呦呦親赴瘧區,奔走於高溫酷暑之下,守在病床邊觀察記錄著資訊。她在實驗室熬出了白髮,在科學中奉獻了青春,試問若沒有這數十載的蓄勢,沒有實踐和堅持不懈,又怎會有瘧疾神藥的問世。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越王勾踐在國破家亡,天下蒼生之際,他選擇了沉默,臥薪嚐膽,多年的蓄勢如大雨般衝去他的偏激與高傲,洗刷出一片心靈的淨土,延續他的信心與希望。等待的足夠長了,苦心人天不負,面對時機,他淡然一笑,毫不猶豫用吳王的首級血洗乾坤,重登帝王寶座。這是何其漫長的一個過程,他重振雄風,心繫黎民百姓,用真誠將平安生活不斷延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曹雪芹增減三次,批閱十載,終有“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紅樓夢》問世。蒲松齡設茶攤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終是匯聚成了名篇《聊齋》。
可見,過程,一直在延續,無論學習,無論生活,亦或是治國,他也許不是什麼偉大的成就,但其中卻延續著中華傳統五千年的文化,延續著我們祖祖輩輩不捨棄的那份傳承與堅守。
過程,一直在延續,我們從未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