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明史·王越傳》閱讀答案

《明史·王越傳》閱讀答案

《明史·王越傳》閱讀答案

  王越,字世昌,濬人。長身,多力善射,有大略。授御史,出按陝西。聞父訃,不俟代輒歸,為都御史所劾。帝原之。七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召還。帝難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李賢薦越,召見。越偉服短袂,進止便利。帝喜,擢之。越乃繕器甲,簡卒伍,修堡寨,減課勸商,為經久計。又明年,是時寇數萬,而官軍堪戰者僅萬人,又分散防守,勢不敵。越、輔乃條上守策。尚書白圭復請大舉搜套。越仍奏言:“欲窮搜河套非調精兵十五萬不可今饋餉煩勞公私困竭重加科斂內釁可虞宜姑事退守沿邊軍民悉令內徙。”奏上,廷議不決。越等又奏。於是部科諸臣劾越、輔欺謾。會輔有疾,以寧晉伯劉聚代。明年九月,滿都魯等大舉深入。越出榆林,行八百里。暴風起,塵翳目。一老卒前曰:“天讚我也。去而風,使敵不覺。還軍,遇歸寇,處下風。乘風擊之,蔑不勝矣。”越遽下馬拜之,擢為千戶。後分兵薄營,大破之。及滿都魯等飽掠歸,則妻子畜產已蕩盡。自是遠徙北去。初,文臣視師者,率從大軍後,出號令行賞罰而已。越始多選跳蕩士為腹心將,親與寇搏。又以間覘敵累重邀劫之,或剪其零騎,用是數有功。十年冬,卒於甘州。贈太傅,諡襄敏。越嘗與朱永帥千人巡邊,寇猝至,永欲走,越止之。薄暮,令騎皆下馬,銜枚魚貫行,自率驍勇為殿,從山後抵城,謂永曰:“我一動,寇追擊,示暇以惑之也。下馬行,無軍聲,令寇不覺耳。”越及死,而將餒卒惰,冒功糜餉滋甚,邊臣竟未有如越者。

  (節選自《明史·王越傳》,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欲窮搜河套/非調精兵十五萬不可/今饋餉煩/勞公私困/竭重加科斂/內釁可虞/宜姑事退守/沿邊軍民悉令內徙

  B.欲窮搜河套/非調精兵十五萬不可/今饋餉煩勞/公私困竭/重加科斂/內釁可虞/宜姑事退守沿邊/軍民悉令內徙

  C.欲窮搜河套/非調精兵十五萬不可/今饋餉煩/勞公私困/竭重加科斂/內釁可虞/宜姑事退守沿邊/軍民悉令內徙

  D.欲窮搜河套/非調精兵十五萬不可/今饋餉煩勞/公私困竭/重加科斂/內釁可虞/宜姑事退守/沿邊軍民悉令內徙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按”有“巡行,巡視”的`意思,古代官員按巡某地,多帶有考察吏政、民情之意。

  B.“伯”為古代五等爵位之一,我國古代五等爵位從高到低依次為“公、侯、子、伯、男”。

  C.“太傅”為官職名,起初為輔弼天子之職,也指老師,後多朝沿用,常為大官加銜,沒有實職。

  D.“銜枚”指“橫銜枚於口中,以防喧譁、叫喊”,“枚”形如筷子,兩端有帶,可繫於頸上。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越守孝心切,幹練卓然。他聽聞父親病逝的訊息後,不顧工作,回家盡孝,同時,在皇帝面前也表現得精練有素,深得皇帝喜愛。

  B.王越審時度勢,不畏權勢。面對洶洶的敵勢,他不畏與高官意見相左,深刻剖析了當時的國情,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C.王越善聽建言,知禮識才。軍隊遭遇暴風險情,他聽從了一位老兵的避險之策,成功地從風暴中脫困,後禮待並授予那位老兵官職。

  D.王越精通兵理,轉危為安。一次,敵寇突然入侵,他深明危險與用兵之道,阻止了同僚的不理智舉動,成功地帶領部隊脫離了險情。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帝難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

  (2)我一動,寇追擊,示暇以惑之也。下馬行,無軍聲,令寇不覺耳。

  參考答案

  10.(3分)D

  11.(3分)B(應為“公、侯、伯、子、男”。)

  12.(3分)C(原文“天讚我也。去而風,使敵不覺。還軍,遇歸寇,處下風。乘風擊之,蔑不勝矣”之意,並非“避險之策,成功地從風暴中脫困”,而是“克敵取勝之策”。)

  13.(10分)(1)皇帝為他的繼任犯難,喟然嘆道:“哪裡能得到像韓雍一樣的人而任用他呢?”(“難”“安”“如雍者”各1分,句意2分。)

  (2)我們一動,敵人就會追擊,我是顯現閒暇來迷惑他們。下馬行走,沒有軍隊行進的聲音,讓敵人沒有察覺罷了。(“暇”“惑”“軍聲”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王越,字世昌,濬人。他身材修長,力氣大善射,有大謀略。授予御史,出京巡按陝西。聽說父親去世,他不等代替者就回去,被都御史彈劾。皇帝原諒了他。七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被召回京。皇帝為他的繼任犯難,喟然嘆道:“哪裡能得到像韓雍一樣的人而任用他呢?”李賢推薦王越,皇上召見他。王越穿著寬鬆的衣服短的衣袖,舉止敏捷幹練。皇帝喜歡,擢升他官職。王越於是修繕器甲,精選士卒,修建地堡寨子,減免賦稅鼓勵商業,為長久打算。又第二年,這時敵寇數萬,而官軍能夠作戰的只有一萬人,又分散防守,勢力不敵。王越、趙輔於是奏請皇上防守策略。尚書白圭又請求大舉搜查河套。王越於是上奏說:“想窮搜河套,非調精兵十五萬不可。如今糧餉繁重勞頓,公私都困苦枯竭,重加賦稅,內部的矛盾可憂。應暫且退守,沿邊軍民都命令遷往內地。”奏明皇上,朝廷議論不能決斷。王越等又上奏。於是部科諸臣彈劾王越、趙輔欺騙朝廷。恰好趙輔有病,朝廷用寧晉伯劉聚代替他。第二年九月,滿都魯等人大舉深入。王越出榆林,行軍八百里。暴風颳起,塵土蔽目。一個老兵上前說:“天助我也。去而颳大風,使敵人不知。回軍,遇歸敵,處於風所吹向的那一方。乘風攻擊,沒有不勝的。”王越趕快下馬拜謝,提升他為千戶。接著分兵靠近敵營,大破敵軍。等滿都魯等大肆掠奪回來,妻兒牲畜已蕩然無存。從此遠遠地向北遷徙而去。開始,文臣督率軍隊,大體跟從在大軍之後,出號令行賞罰罷了。王越開始多選銳卒作為心腹將,親自和寇敵搏殺。又以刺探敵人疲憊時截擊他們,或者消滅其零散的騎兵,因此屢次建功。十年冬,死在甘州。贈太傅,諡號襄敏。王越曾經和朱永率領千人巡邊,敵寇突然來到,朱永想逃跑,王越阻止他。傍晚,王越令騎兵都下馬,銜枚魚貫而行,親自率領驍勇之士殿後,從山後行走抵達城堡,對朱永說:“我們一動,敵人就會追擊,我是顯現閒暇來迷惑他們。下馬行走,沒有軍隊行進的聲音,讓敵人沒有察覺罷了。”等到王越死後,將士驕惰,冒功浪費軍餉更加厲害,邊臣最終沒有像王越那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