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教案> 【實用】語文教案模板錦集6篇

語文教案

【實用】語文教案模板錦集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案 篇1

  《父母的心》教案

  教學目標:

  1、識記文中生字詞,提高品讀文章的能力。

  2、學習本文在情節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結構特點。

  3、學會理解父母,關愛父母,珍惜親情。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在情節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學會理解父母,關愛父母,珍惜親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幻燈片展示能表現親情的圖片,讓學生談感受。

  過渡: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人類最高尚、最純潔、最美好的感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到日本的一艘輪船上去聽一聽川端康成先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

  二、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在情節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結構特點。

  2、感受濃濃的愛心下面籠罩著的淡淡的哀怨。

  3、學會理解父母,關愛父母,珍惜親情。

  三、自學反饋

  1、給下列字注音:

  瀨( lài ) 傭( yōng ) 酬(chóu)

  艙( cāng )襤褸( lánlǚ ) 一模(mú)一樣

  2、解釋: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驚慌的樣子

  如數奉還:按照原數還給人家,如:依照、按照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2、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文章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複述)。

  3、梳理課文的情節。(板書)

  (本文的故事情節有怎樣的特點呢?“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鋪直敘,簡單平淡,讀者就會生厭。而跌宕起伏,峰迴路轉,卻能引人入勝。)

  4、你能用一句話概括故事的內容嗎?

  (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願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 概括方法指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跳讀課文,找出在送走孩子時,這對夫婦的表情和不送的理由各是什麼? 並

  將其圈點勾畫出來,揣摩他們當時的心理。

  (這對窮夫婦之所以有這樣的表情,就是因為他們有著一顆愛子之心啊!理由充分嗎?看似很荒唐的理由中其實包含著父母對子女深切的愛。)

  四、探究交流,理解課文

  合作探究(一)

  課文如果一開頭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現父母愛子之心?現在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甲】:“這可謝謝啦??”那位父親嘴上雖然這麼說,但臉上的表情卻十分猶豫。最後,他告訴女傭,這事要和孩子的媽媽商量之後才能決定。

  【乙】:“對不起小姐,請您幫我謝謝你家太太的好意。我們雖然窮,但是我們一家人寧可餓死在一起,也不會分開的”那位父親堅定地說。

  答:因為父母總是替自己的孩子著想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當有人開出優越的條件時,貧窮父母是不能不為自己的孩子著想的。如果一開始就加以拒絕,就顯得不真實,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達父母愛子之心。現在這樣寫的好處是:1、符合生活的真實;2、能把貧窮父母曲折複雜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來;

  3、使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能打動讀者的心。我們所說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這個道理。

  合作探究(二)

  送走是愛還是不送是愛?請發表你的看法。

  甲方: 送孩子是一種愛

  乙方: 要孩子是一種愛

  討論明確:送與不送都是一種愛。

  過渡:“可憐天下父母心”,無論是文中那對可憐的夫婦把孩子最終留在身邊,還是忍痛割愛將孩子送走,那都是一種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情感。

  (讀到這你明白了父母的心是一顆怎樣的心了嗎?明確:父母的心是一顆熾烈愛子之心,這種愛子之心貫穿著文章的始終,是文章的一條感情線索。)

  五、結合作者介紹,體會“淡淡的哀怨”風格。

  簡介作者

  川端康成 日本現當代小說家,1968年因《雪國》《千鶴》《古都》獲諾貝爾文學獎。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所以他特別渴望父愛和母愛。孤獨憂鬱伴其一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對親情的渴望也反映在他的創作中。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怨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風格。“濃濃的愛心”

  我們之前已經感受過了,那“淡淡的哀怨”又表現在哪裡呢?

  他曾經說過 “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

  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之後,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極度憂鬱、矛盾中採取含煤氣管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六、拓展延伸,感恩父母心

  (川端康成用他那充滿淡淡哀怨的文字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母之愛的偉大與崇高,川端康成是不幸的,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愛,而我們是幸運的,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父母之愛的溫暖,我相信我們同學們心中此時也定有萬千話語想要表達

  。)感受愛,歌頌愛。

  仿造句式以“父母的愛”為本體寫一組歌頌父母之愛的比喻句。

  例:父母的愛猶如一束陽光,溫暖我們孤寂的心房;

  父母的愛猶如一縷輕風,撫慰我們脆弱的心靈;

  父母的愛猶如一捧清泉,滋潤我們乾涸的心田;

  父母的愛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迷茫的人生.

  七、感情昇華

  總結語:父母之愛是人類最偉大的一種情感,擁有這份愛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同學們,我們在享受愛的同時,還應用一顆感恩的心回饋我們的父母、親人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最後,讓我們一起在《天下父母心》中再次感受“父母的心”(音樂響起,出示歌詞)

  教學設想:在匯入部分選取了人類及動物中能充分體現“父母之愛”這一主題的圖片讓學生來觀賞並讓學生談觀後感受,匯入課文,整體感知部分,讓學生自由朗讀之後試著複述並試著一句話概括,主要目的讓學生感知小說的主要情節,並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然後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之上,讓學生跳讀課文,找出幾次送走孩子時,這對夫婦的表情和不送的理由各是什麼? 並將其圈點勾畫出來,揣摩他們當時的心理。讓學生透過此環節,分析人物形象刻畫的方法。初步感受父母之愛的偉大,合作探究部分兩個問題主要是想讓學生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作品語言風格則一筆帶過。沒有做細緻的分析。

語文教案 篇2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精神為指導,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編寫的,供實驗班三年級第一學期使用。在保持前四冊教材特色的基礎上,三年級上冊教材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從選編課文到設計練習,從內容安排到呈現方式及版式設計,又有新的突破。

  為幫助教師瞭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現就本冊教材的基本結構、教材特點、學習目標及教學策略等方面做一介紹。

  一、教材的基本結構

  本冊共有課文32篇,其中精讀課文24篇,略讀課文8篇。此外,教材後面還附有8篇選讀課文。每個單元包括導語、課例和語文園地三大部分。課例由三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組成。其中,精讀課文後有要求認識和要求學會的字,還有課後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一段連線語,既將前後的課文連線起來,又提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課文的練習題後,還安排有“資料袋”。第一單元和第五單元各安排一次綜合性學習,分別是“我們的課餘生活”“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教材繼續以專題組織單元,設計了八個專題。它們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細心觀察、燦爛的中華文化、壯麗的祖國山河、科學的思想方法、獻出我們的愛。每個專題內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涵教育價值。

  要求認識200個字,會寫300個字。要求認識的字排在橫條裡,要求會寫的字排在方格里,這些字一般安排在精讀課文後。此外,教材在語文園地一、四、五、七還歸類安排了一些要求認識的字。

  每個語文園地由五個欄目組成。其中有四個固定的欄目:“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第五個欄目是機動欄目,為“寬頻網”“趣味語文”“展示臺”或“成語故事”,這四項內容分別在八個語文園地中交叉安排兩次。

  全冊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幾種情況:導語、課後練習、資料袋和語文園地裡的不認識的字,只在全冊書第一次出現時注音,後面出現均不注音;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裡的不認識的字,出現一次注一次音,直到這個字要求學生認識為止。課文中的多音字隨文注音,用方括號標出。學習夥伴的話和文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有些字在具體的語境中讀音要發生變化,課文標註的是變調音或輕聲。如,“黃澄澄”的“澄”,在課文裡標註的是dēng。

  二、教材的特點

  (一)圍繞專題組織單元,進一步加強教材的整合性

  前四冊教材“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加強整合”的編寫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已經得到老師們的充分肯定。本冊教材在繼承中又有創新,從導語到課例、到語文園地,各項語文活動都緊密圍繞本單元專題而展開,教材的整合性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強化導語的導學功能:

  從本冊開始,每組單元前設計了專門的版面安排導語內容。導語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單元學習的內容,點明專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導語還佈置學習過程中的一些任務,為課文和語文園地的學習做好準備。每組導語都配有表現專題內容的背景圖,用直觀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專題。如,第一單元,導語一開始就用詩一樣的語言為學生描繪了五彩斑斕的兒童生活情景,點明主題,並用召喚性的語句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兒童生活的畫面,使學生很快進入本單元的學習情境中。第二單元導語在點明專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後,提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收集名人的資料,更多地瞭解他們。”目的是為後面口語交際“講名人故事”做好了鋪墊,使單元內的各項學習活動能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2、加強了單元內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聯絡與整合:

  在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用一段流暢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並提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學了精讀課文《陶罐和鐵罐》,在略讀課文《獅子和鹿》前有這樣一段話:“《陶罐和鐵罐》告訴我們應該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下面這篇課文,又會給我們什麼啟發呢?認真讀讀課文,瞭解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再聯絡實際說說自己的體會。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把這兩篇課文聯絡起來,想想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這段話承上啟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讀課文所學的內容,又引出了略讀課文學習的內容,同時還把兩篇課文聯絡起來,提出略讀要求。

  3、聯絡單元專題,加強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

  如,第四單元專題是“細心觀察”。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人們在觀察中的發現。有觀察鮮花,發現鮮花開花的不同時間;有觀察蜜蜂,發現蜜蜂辨認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發明顯微鏡的;有在觀察中發現駱駝特徵,進而找到駱駝的。教材在導語中就建議學生留心觀察,在《花鐘》後又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花和其他事物,還建議寫觀察日記。在《玩出了名堂》後安排小練筆“寫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口語交際”讓學生說說最近觀察了什麼,有哪些新的發現。“習作”讓學生寫一則觀察日記。在“日積月累”中要求學生讀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韻文。“寬頻網”引導學生蒐集和閱讀更多的發明與發現的故事。可以看出,整個單元圍繞專題內容,將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各種活動之間相互聯絡,密切配合。前面有佈置、中間有鋪墊、後面有拓展、交流。單元內各部分成為一個互相聯絡的有機整體,有利於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對於這樣的編排,審查意見這樣寫道:“每組教材能圍繞專題合理有序地組織內容,精心設計學習活動。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學習內容與訓練內容,閱讀理解與口語交際、習作彼此關聯,緊密結合。……使語文各項能力的培養訓練能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二)結合專題安排“綜合性學習”,落實課程標準倡導的課程理念和提出的課程目標

  “綜合性學習”作為和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並重的一個內容,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如課標所指出的那樣,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在於“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以其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特點,更能在發展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上發揮重要作用。

  本冊分別在第一單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單元“燦爛的中華文化”兩個專題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一個是記錄自己的課餘生活,一個是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這兩個綜合性學習不但與閱讀訓練有著緊密的聯絡,成為該單元語文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的延伸和拓展。同時,它又將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臺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為聽、說、寫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體現了課內外的銜接、語文與生活的聯絡。

  如,第一單元的專題是“多彩的生活”。在導語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出各種兒童生活的畫面後,安排《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精讀課文,讓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裡學習、活動的情景。在這篇課文後,提出開展“記錄自己的課餘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並提示記錄的方法“可以用文字敘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畫圖畫……”。接著學習兩篇分別表現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裡登山遊玩的精讀課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考慮到教材初次安排綜合性學習,對這一活動不太瞭解,如何進行綜合性學習,掌握的方法還比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後,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注意記錄活動進行得怎樣,並提供記錄的示範供學生參考。接著,教材用一段簡潔的話語,概括前面所學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介紹鄉村兒童生活的略讀課文《槐鄉的孩子》。在語文園地裡,“口語交際”讓學生交流在課餘都做了什麼事,有哪些收穫和感受,“習作”讓學生寫課餘發生的事,“讀讀背背”編排的是反映兒童生活內容的古詩《小兒垂釣》,“展示臺”用搜集郵票、閱讀課外書、小組合作辦圖片展的方式,展示學生的課餘生活。

  又如,第五單元專題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簡短的“導語”點明專題之後,編排《孔子拜師》這篇精讀課文,讓學生認識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並在課文之後提出結合本單元的學習,開展“綜合性學習”──“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的要求。怎麼開展?教材提出了活動要求、活動內容和開展活動的途徑等建議:“大家自由組成小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內容,準備怎樣開展活動,然後分頭行動,用多種方式瞭解傳統文化。”然後學習精讀課文《盤古開天地》,瞭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創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來學習精讀課文《趙州橋》,從建築的層面,瞭解古代文化的燦爛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課後安排“綜合性學習提示”,引導學生進一步蒐集資料,做好展示的準備。再用一段簡短的過渡語,由古代建築引到古代繪畫,引導學生略讀介紹《清明上河圖》的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最後,在“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中,讓學生交流在“綜合性學習”中瞭解到的傳統文化,在“習作”中寫自己活動中最想寫的內容。“日積月累”讓學生藉助生肖郵票,讀背體現傳統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臺”中,引導學生用寫春聯、做風箏、辦手抄報等形式,展示在“綜合性學習”中瞭解到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這一單元的語文學習中,圍繞“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一專題,開展聽說讀寫各項活動,既培養了語文能力,又增進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綜合性學習不是標準化的學習,它是個性化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對於綜合性學習的安排,教材不僅提出了活動的內容,還體現了一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是儘可能地讓學生自己開展活動。這不僅表現在學習方式的選擇上,也表現在學習內容的安排與組織上。教師應放手讓學生確定具體內容,選擇學習夥伴,自己制定活動計劃,並按計劃開展活動。活動中,教師要參與其中,有督促和檢查。活動後,要透過不同的方式組織學生展示活動的成果,如,辦小報,辦展覽,交流課外閱讀的書籍。透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感覺到,語文很有用,體驗成功的快樂。

  開展綜合性學習要因地制宜。各個地方、各個學校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可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語文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目前,許多學校都在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如,把語文綜合性學習和單元整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綜合性學習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在單元學習之前,先進行單元導讀,讓學生初步瞭解本單元學習內容,同時明確綜合性學習的任務。然後,從多數學生感興趣的一課開始進行精讀訓練,根據學習需要進行學習內容的重組。學習活動中,每一單課的學習都有課外實踐活動的要求,將綜合性學習貫穿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在學完本單元后,進行整體回顧和交流。我學到哪些知識,我掌握了哪些本領。並隨機向課外拓展,展示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收穫。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還可以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來。

  (三)大量更新課文,合理安排精讀和略讀兩種課文型別

  課文是學生積累和吸取優秀文化營養的主要憑藉,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冊教材在選文方面,注意密切聯絡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新編選的課文超過一半。有反映中外、城鄉兒童生活故事的《我們的民族小學》《金色的草地》《槐鄉的孩子》;有反映領袖、科學家優秀品質的《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頭》;有反映現代兒童關愛他人的《掌聲》《給予樹》《好漢查理》;有反映中華優秀文化、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有表現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許多新選的課文角度新穎,有助於啟迪學生的思想,如《矛和盾的集合》《獅子和鹿》。選文努力做到語言規範,在文字上做了認真的加工。課文體裁豐富,有散文、故事、詩歌、寓言、神話、科學小品,語言活潑,生動有趣,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學生不僅學到語言,在思想上也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薰陶。

  從本冊開始,課文分精讀和略讀兩種型別,這是從閱讀方法上對課文進行的劃分。精讀是認真仔細地研讀,有時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結合聯想和想象,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精讀不但是充分理解閱讀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於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與精讀不同,略讀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教材在部分課文的後面安排了“資料袋”,其形式有文字介紹,也有圖片介紹等。“資料袋”一般是給學生提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一些知識。其中,有的是課文相關知識點的介紹。如,《我們的民族小學》課後安排的少數民族生活的圖片,《蜜蜂》課後對蜜蜂採蜜的一些知識介紹,《玩出了名堂》課後對微生物作用的介紹。有的是介紹課文的主人公。如,《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頭》《孔子拜師》課後,有分別介紹宋慶齡、李四光、孔子的圖片、文字。還有的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一些歷史、風俗的介紹。如,《風箏》課後介紹風箏的歷史,《給予樹》課後介紹聖誕節的風俗習慣。設定這個欄目,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瞭解與課文有關的資訊,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四)改進課文和課後練習的編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改進課文的導學系統:

  靈活地在課文之前、課文之中或課文之後,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讀書、思考,逐漸悟到讀書時應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樣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圍繞課文提出的問題,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引導學生理解詞句及課文內容。有的在課文的關鍵處提出思考的問題。如,《灰雀》一課,在“‘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這句話的旁邊提出一個思考的問題:“這時候,小男孩在想什麼呢?”有的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如,《陶罐和鐵罐》一課,在“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這句話的旁邊,提出“‘奚落’是什麼意思呢?我要往下讀讀看。”有的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畫面。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文後,學習夥伴說“我彷彿看到了各個季節不同的景色”,啟發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把語言文字迅速地轉換成形象,想象課文描述的美麗景色。

  ⑵用感悟性、點評性的話語,提醒學生注意相應的內容。如,在《奇怪的大石頭》裡有一段李四光向老師提出問題的描寫,學習夥伴在這段文字旁邊,發出“李四光真會提問題”的感嘆,這其實是引導學生留心李四光提出的問題,揣摩他思考、提問的方法。

  ⑶引導揣摩遣詞造句的妙處和文章寫法。如,《趙州橋》一課,在“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旁邊,提出“這句話這樣寫,好在哪兒呢”的問題;《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文後有“我發現課文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這一關於寫法的提示。

  ⑷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孔子拜師》一課,在“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的旁邊,學習夥伴說“聯絡生活實際,我能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一課,在“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旁邊,提示“我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等等。

  審查委員高度讚賞了這樣的編排方式,他們在審查意見裡寫道:教材“導學特色突出”“導學內容豐富:有引導讀書思考的,有引導動手實踐的;有引導單項訓練的,有引導綜合運用的;還有的引導向課外延伸。形式多樣:有的在課前引導,有的在課中引導,有的在課後引導。尤其課文中的導學設計有新意,把握適度。能緊密聯絡課文內容進行啟發引導,有引導體會思想感情的;有引導領悟表達方法的;有聯絡實際,加以拓展的。對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給予啟發、引導、示範,使學生學會學習。”

  2、改進課後練習的設計:

  課後練習,都是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談感受、展示學習成果,或用舉例的方式,鼓勵大家討論、交流。

  與低年級教材“我會讀”“我會寫”的設計思想一脈相承,結合中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本冊教材在課後練習的設計上,改變了過去以佈置、要求的語氣提出思考練習內容的敘述方式,採用了以激勵的口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這不僅僅是形式的改變,而是體現了編寫指導思想的變化。其中,有的是以“我能……”“我要……”的方式引領學生展示學習的成果。如,在《盤古開天地》一課之後,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我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取代過去複述課文的要求。有的是以“我們來討論討論……”“我們來交流交流……”這樣一些富有激情的話語引導大家合作學習。如,在《我們的民族小學》一課之後,用“我很喜歡這所民族小學,讓我們交流一下讀後的感受。”有的用富有活力和個性的兒童化語言,激勵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如,“課文寫得真美,我要好好讀一讀,再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多麼優美的古詩,我要把它背下來。”“課文使我很受啟發,我要認真讀一讀。”“我們來分角色朗讀課文。”

  有的課後練習鼓勵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探究發現,儘量自己解決問題。一種是提出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和大家討論。如,《爬天都峰》一課,“老爺爺和‘我’爬上天都峰後,為什麼要互相道謝呢?我們來討論一下。”《掌聲》一課,“從英子的變化中,我想到了很多,讓我們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一種是以學習夥伴的探究為引導,激勵大家有新的發現。如,《灰雀》一課,“我發現列寧非常喜歡灰雀,你發現了什麼?我們都來說一說。”《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樹木抽出新的枝條’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們一起來找找這樣的詞語,體會體會。”這些都反映了教材在轉變教學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的努力。

  審查意見這樣寫道:“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問題,啟發討論和交流,引導發現規律,激勵學生展示學習的成果,如,‘讀了課文,我有一些不懂的問題想和大家討論’……這樣的語句既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又為學生自讀自悟、合作學習留有空間,也體現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個性化感悟的尊重。”

  3、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本冊教材採用了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且較好地體現了讓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積累的思想。

  一是在課後練習中加強了詞、句、段的積累。引導學生把自己覺得好的詞、句、段多讀讀,或抄一抄。如,“我把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抄了下來,你抄了哪些?”“讀了第二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這一段抄下來。”

  二是教材之後列出詞語表,體現對積累詞語的重視。詞語表中的詞語,為本課要求寫的字或以前要求寫的字組成的詞語,不窮盡本課所有的詞語。這部分內容教師可結合教學實際做相應處理,要既靈活又紮實。

  三是加強了朗讀、背誦訓練,而且增加了自由度。課後練習大都是由學生自己選擇背誦的部分,如,“課文寫得很美,我要好好讀一讀,再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我要讀出自豪的感情,還要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在此基礎上,教師酌情推薦、檢查和組織交流,既體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因人而異,又體現兼顧基本要求。

  4、緊密聯絡學生的閱讀或生活實際,安排適量的“小練筆”:

  隨著學生會認、會寫的字的增多,學生寫話的願望日益增強。順應學生心理發展的這一特點,本冊在二、四、六、八單元分別安排了的四次小練筆,以加強讀寫之間的聯絡,增加學生練筆的機會。如,《小攝影師》課後安排了續寫故事;《玩出了名堂》課後安排寫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後安排寫一處景物;《給予樹》課後安排替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些內容的安排都緊密聯絡學生閱讀和生活實際,使學生有話可說。“小練筆”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注意運用課文中的一些表達方法和寫作方法,但不要拔高要求,不要把它當作語文園地中的“習作”來對待。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內容,學習布娃娃禮貌待人,小狗有錯就改的品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瞭解布娃娃態度的變化與小狗行為變化的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生字詞

  小朋友,老師知道你們都是聰明好學的孩子,認識生字的本領可強了,敢不敢挑戰自己呢?出示生字詞,誰來認讀?指名讀,正音,齊讀。

  進來 你好 說完 隨便 如果

  看見 離開 客人 敲門 馬上

  布娃娃 不好意思

  一隻小狗 一座房子

  一把搖椅 一個布娃娃

  二、初讀課文

  1、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聽讀課文,邊聽邊想,是誰在敲門?填一填( )敲( )的門。

  2、自讀課文,邊讀邊想,小狗進了幾次布娃娃的房子?用橫線畫出小狗進布娃娃家的句子,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讀情況。

  三、理解課文

  導讀課文,學習課文1、2自然段。

  小狗看見一座小房子是怎麼做的?

  房子裡有什麼?小狗又是怎麼做的?

  1、出示燈片,思考:小狗第一次進布娃娃家,布娃娃是怎麼說的?(指名讀文)

  (1)理解:“你怎麼隨便就進來了?”

  指導學生朗讀這一句話,初步認識問句。理解“隨便”。

  (2)比較句子 你怎麼隨便就進來了?

  你怎麼就進來了?

  (3)用“隨便”說句子。

  2、指導練讀對話,學習課文3~~9自然段。

  (1)你覺得小狗這樣做對嗎?為什麼?誰來讀讀布娃娃和小狗的對話?

  (2)出示課件,為什麼布娃娃說,進來前敲敲門就好了?這說明布娃娃,引導學生回答:懂禮貌。板書,懂禮貌。

  (3)聽了布娃娃的話,小狗會怎麼想,怎麼說,又怎麼做了?請找出來讀一讀。出示燈片。敲門?你會嗎?哪位孩子上來示範下,真有禮貌。我們一起來敲敲門,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出示課件,小狗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板書,知錯就改)

  過渡:小狗知道自己錯了就改,真是一個好孩子。現在老師想請兩個孩子來扮演小狗和布娃娃來表演下。

  四、拓展延伸

  1、你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麼喜歡它?

  2、我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早上來到學校,見到老師時,你會怎樣說?

  我遲到了,教室門是關著的,我該怎麼做了?

  板書設計:

  小狗 推門 布娃娃

  (知錯就改) (有禮貌)

  敲門

語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口語交際:透過讀課外書、報刊、看電視、聽廣播,瞭解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的情況,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並注意聽聽同學的發現,互相交流。交流時做到態度自然、大方,表達流利,內容比較充實。

  2.習作練習:寫一寫自己最感興趣、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做到內容具體句子通順。

  3.能主動發現成語的構詞特點,引導學生識記十二條成語。

  4.讀讀認認透過生字加偏旁組字連詞,認識八個生字詞語。讀讀背背優美的古詩名句,培養學生對古詩句的欣賞能力。

  5.透過趣味語文了解一些有關“言”的說法,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習作練習:寫一寫自己最感興趣、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做到內容具體句子通順。

  學習過程

  一、口語交際

  1.各組小朋友在自己的組裡,把你收集的資料講給同學們聽一聽;推薦講得好的在班上來講一講。

  2.各組交流

  二、習作練習

  1.讀一讀習作內容,說一說這次習作要求。

  內容:寫人、事、景、物、編故事等等

  要求:具體、通順

  2.議一議:你想寫什麼?

  3.教師隨機點撥,

  4.學生寫作,教師指導

  三、我的發現

  1.學生自讀成語

  2.啟發學生髮現成語的構成,理解成語。說說自己平時積累過的這類成語

  例:心心相印、誇誇其談、芸芸眾生、欣欣向榮、沾沾自喜、

  津津樂道、息息相通、高高在上、躍躍欲試、循循善誘┄┄

  四、讀讀認認

  1.自己觀察學習,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學生字

  2.小組學習,注意給它們區分和組詞。

  3.教師檢查

  五、讀讀背背

  古詩中有很多關於友誼的美句,鼓勵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並背誦下來。

  六、趣味語文

  讀一讀,記一記,知道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

語文教案 篇5

  活動名稱: 有趣的影子(噴畫)

  活動目標:

  1、學習噴畫的技能,體驗噴畫方法再現物體形象的樂趣。

  2、養成乾淨整潔的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利用光線做影子游戲。

  2、1—4種調好的顏料;每人2只吸管或1把牙刷、一塊紗布;擦手布。

  活動過程:

  a) 出示噴畫範例:小象的影子,引起幼兒的學畫興趣。

  老師:畫上是什麼動物?畫的前面沒有光也沒有小象,小象的影子怎麼會到紙上呢?

  b) 學習噴畫的方法。

  i. 先將圖畫紙鋪平,再把自己喜歡的物形卡片放在紙上,然後用吹管蘸色在站上吹(或用刷子蘸色在紗窗上來回刷),將顏色噴在紙上,這樣有物形卡片的地方,因為噴不到顏色而不變色,噴完後過一會將物形卡片輕輕拿掉,就留下了物形的影子。

  ii. 為了使畫面更漂亮,可以噴2或3種顏色:噴完一種顏色後,必須等晾乾才能噴另一種顏色。

  c) 提出要求,幼兒操作,老師巡迴指導。

  d) 請幼兒欣賞作品,說一說喜歡哪幅作品,為什麼。(引導幼兒從圖案排列美觀、色彩搭配好、噴色均勻等方面進行欣賞)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寫的是草莓,實際上是透過它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2、要學生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一顆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題目;作者採用的是託物言志的手法,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透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時間是寶貴的,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青春歲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導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時安排:1課時

  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2、瞭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難點

  1、讓學生透過觀察事物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作者是怎樣由物及感的。

  3、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珍惜時間和青春,怎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

  教學設想: 本課是之前選取入進入初中的一篇教材,作為自讀課文難度也不大,學生讀後基本上能體會文章的主旨,懂得青春的寶貴。所以重點在於透過品味文章的語句,找出草莓引發聯想的語句,掌握文章託物言志的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寫作手法,並進行有效的作文訓練,懂得觀察生活,感悟生活。

  ◆學生準備

  1.課前認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的疑問。

  2.找出本文的寫作手法

  3 、瞭解作家作品和相關背景

  自讀預習要達到對以下知識點的掌握:

  (一)、作者簡介

  伊瓦什凱維奇:即雅羅斯瓦夫·伊瓦什凱維奇,波蘭作家(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篇小說《聖女約安娜》(1943) 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讚揚》 (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的生活。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二)、相關知識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莖,葉子有長柄,花白色。果實為紅色,肉質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稱其為楊梅。

  (三)字詞障礙

  1、字音字形

  枝柯(kē)   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華  荒誕(dàn)     惴惴(zhuì)不安

  2、詞語註釋

  [疏落] 稀疏零落。

  [妖豔] 課文中指鮮豔,明麗。

  [興味] 趣味、興趣。

  [察覺] 發覺,看出來。

  [色調] 課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畫面上表現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濃淡。還用來比喻文藝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稟賦] 指人先天具有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

  [心性] 課文中指性情、性格。

  [再造] 課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給予生命,多用於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

  [若明若暗] 比喻對問題或情況有所認識卻不很清楚,也指對某事態度不明朗。

  [馨香] 課文中指香氣、香味。

  3、散文分為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本文屬於抒情散文。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

在聽完《青春舞曲》雖然歡快,但是唱出對青春一去不復返的無奈,再來感受一下席幕蓉的關於青春太倉促的詩句。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都已起程。/卻忽然忘了是怎麼樣的一個開始/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無論我如何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群嵐/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為拙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這是一首能引發共鳴的席幕蓉的《青春》與本文的情感有所貼進,也能引發學生對青春的思考。為課文的理解作好鋪墊。

初步感知課文

思考文章標題為“草莓”,文章中寫了不同時節的草莓,分別有著怎麼樣的不同含義?

寫到了夏(六月)和秋(九)兩季的草莓。六月的草莓代表著青春的妙齡,而秋季的草莓代表著生命的成熟。這是一種類比的手法,有利展開文章的主旨昇華。

從標題展開去,由淺入深,體會到文章借草莓這一物象來表達深意的意圖。

深入課文

體會:既然是用不同時節的草莓來類比人生的不同生命狀態,為什麼前面三節都在寫夏季和秋季的景色,是不是與主旨相悖,這樣的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分別找出作者描寫六月和九月的句子,並進行對比。

六月:夏的芬芳

九月:過一天,兩天夏就會消失

景物的比較只是要突出,變化只是人們在不知不覺的。

作用:一方面表現了季節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藉此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體物作者由景及物的寫作手法,並從中體會這種寫作手法對中心的表達作用。

品味語言,體會聯想的作用

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了作者哪些聯想,透過聯想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這篇散文由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了對季節更替,生命演變的聯想,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寫了對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懷。

透過品味作者引發聯想的語句,懂得作者寄予的思索,來探求文章的主旨。

作者體會到了的對生命的思考,感悟到青春不再的感懷,作者的感情抒發是不是消極的呢?

但作者並不是消極地感傷,而是感到了歲月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雖然時間飛逝,“深刻改變了我們的心性和容顏卻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感情。表現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剝奪的是什麼,增添的是什麼?從現實中找出例子來說明歲月的剝奪與增添

秋盡時,季節的斗轉剝奪了楓樹的蒼翠,卻增添了滿眼的楓葉如丹。

時光的列車,凋謝了居里夫人那美麗的容貌,卻增添了那跨越百年的美麗。

一方面是對文章句子的深入理解,一方面學以致用,能夠結合自已的體會而談。

聯想訓練(一)

聯想有關珍惜時間的經典語句

若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青春是美妙的,揮霍青春就是犯罪—— 蕭伯納

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展開聯想,能夠豐富對課文進一步地解讀。更能讓學五明白青春易逝,應好好珍惜的道理。

聯想訓練

(二)

回憶有關託物言志的作品培養從普通生活中發現美,感悟哲理。

《白楊禮讚》

〈牆角的花〉

生活之中處處都有哲理

拓展對生活的感悟:

如鑽石的璀璨是經歷千錘萬打有何生活啟迪?

曇花一現怒放的生命,煙化瞬間的爛漫。

比較閱讀

與《心田上的百合化》

比較寫作方法上的異同

都是託物言志的方法

都用了類比手法

只不過一個是直接抒發情感,一個是透過擬人語氣寓言式揭露作者的感受。

增加閱讀的廣度,更加獲得對託物言志散文的特點感悟。

作業

寫作

請結合自己的體會以《生命的四季》寫一篇隨筆

選擇你喜歡的一種物體,寫出它的特徵和引發你對人生的感悟

鞏固聯想訓練的寫作

  比較閱讀:兩篇都是託物言志的散文,在寫作方法上有何異同?

  心田上的百合花

  作者:林清玄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裡,有一個高達數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麼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內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立地挺著胸膛。終於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

  百合心裡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傢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關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時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後,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淨溫柔的一角。

  不管別人怎麼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