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朱自清的大家風範
朱自清,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淺談朱自清的大家風範,歡迎大家閱讀!
朱自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作家、學者、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新民主主義戰士。他在五四風雨的狂飄下步入文壇,直到1948年去世,幾乎經歷了整個新民主主義時期。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來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雖然不算最多,但卻寫出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可以說是開一代風氣之先,為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正如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現代散文導論(下)》所評價的那樣:“他的散文,仍能夠滿足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曾稱讚聞一多身上集合著“鬥士”、“詩人”、“學者”三重人格,其實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李廣田稱讚朱自清具有“最完整的人格”,他在《朱自清先生的道路》一文中說:“朱先生是積極的捐者,是並不止於‘有所不為’而已的,這使他免於成為迂腐的捐者或鄉愿式的捐者,這使他成為一般知識分子所最容易追隨的先驅,成為一般知識分子最好的典型。”在朱自清去世以後,他的學生以及好友紛紛發表紀念性文章,文壇大家鄭振鐸、葉聖陶、俞平伯、朱光潛等許多文化名人都撰文稱讚他的道德文章,懷念其一代宗師的風範。
朱自清一生致力於新文學的寫作與研究,在詩歌、散文、學術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樹。朱自清以散文名世,文學起步於詩歌,寫過小說,進入清華以後,又把多數精力放在了教學和學術研究方面。他的'教學和研究以古代詩歌開始,講李白、杜甫、李賀、陶淵明、謝靈運,而講得最多的還是宋詩。後來,他又講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散文研究、文辭研究乃至文學史,他還開過兩門最具意義的課:“中國新文學研究”和“中國歌謠”。此外,他關注新詩發展,寫過多篇論文。如果我們把朱自清放在與他同時代以至不同時代的學者中進行比較考察,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
既教大學又兼教中學者,有之;既從事創作又進行研究者,有之;既勤勉學問又關注教育者,有之;既推崇古代文學又倡導現代文學者,有之;既偏重文學又看重語言者,有之;既著述學術論文又撰寫普及讀物者,有之。但把這幾種工作合在一起進行的人,恐怕就少了。
朱自清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在五四作家中,朱自清是少有的經過高等學府系統學科訓練的作家,是集作家與學者於一身的文人典型,是作家型的學者,又是學者型的作家,他的身上既有知識分子風骨,又有著學者風度和文人的風範。
朱自清辭世後,他的舊日相知好友雖歷經艱辛卻多半活得長久,成了文化老人,而這些老人在歲月的隧道中所一再回味的卻是朱自清那匆匆離去的背影。朱自清的離世引發了國內的紀念風潮,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楊晦、馮雪峰和以香港邵荃麟主編的《大眾文藝》“同人”名義刊發的三篇文章。這三篇文章的最大亮點是強調朱自清作為“自由主義作家”向“民主戰士”轉變的意義一一晚年朱自清成為一個標本,他的選擇被提升為“知識分子的道路”。
因此,在尊重史實的原則下,書寫一部權威性和文學性俱佳、既生動有趣又紮實耐讀的朱自清傳記意義非凡。作為一代文學大家,朱自清的生平事蹟和精神思想還遠遠沒有被普通讀者所熟悉,即便是從專業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一部傳記也是他們所共同期待的。
在已完成的《朱自清傳》篇章中,我寫得十分謹慎。許多人都以為,歷史久遠的傳主不好立傳,因為牽扯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歷史事實,稍不注意就會落入“戲說”乃至“胡說”的境地。其實,近現代人物的傳記也不好寫,因為史料過於豐富,有許多資料都是讀者所耳熟能詳的,這就需要我們對傳主進行“重新發現”。對於朱自清傳記的寫作,我給自己列出了一個底線:就是寧願慢一點,也要把這本書寫好。
在前期的寫作中,我基本上依據的都是史料,沒有進行一些起碼的實地考察。朱自清一生輾轉多地,其足跡遍佈海州、揚州、北京、溫州、寧波、昆明等,由此其人生經歷大致可以分為少年時期(1898-1916)、北大求學時期(1916-1920)、中學執教時期(1920-1925)、清華任教時期 (1925-1937)、西南聯大時期(1937-1946)、重返清華時期(1946-1948)等。在後期的寫作中,我覺得有必要儘可能地沿著朱自清的足跡走一走,感受一下朱自清所生活過的地方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氛圍,這樣寫起來更有歷史感和現場感,讓歷史煙雲融入當下語境,保證寫作的鮮活性。
因為此前寫了不少長篇小說,我想完全可以把自己在小說語言方面的訓練轉化為寫作《朱自清傳》的一大特色,用充滿感性的語言寫已然塵封的歷史,讓這本傳記帶上小說的感性色彩,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注重情節的營構和編排,靈動展現朱自清的人生軌跡和婚姻感情,以及他在詩歌、散文、學術研究、教學、文學編輯方面的成績,透過營構朱自清作為教師、詩人、散文作家、學者、民主鬥士和文學編輯的多重身份,讓讀者在閱讀中切實體會到一代文學宗師的大家風範。